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西医未来之梦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4-8-25 10:1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25 10:20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8-25 08:11
中医医融合观的贡献,不仅仅是证态现有的成果,更大的是它提供了方法论。


       我国60多年来的中西医临床结合,一直是按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路子走的,不是新鲜货,所以不是李同宪先生的发明,李同宪先生远远落在别人后面。比如说,吴咸中院士以大承气汤、大才胡汤治疗急性胰腺炎,在几十年前轰动一时,他也因此当上院士。总不能说是李同宪先生的功劳吧,相反,是李同宪先生跟在吴咸中先生后面。

       但是,这种结合,是结而不合的方法。其作用是极有限的,许多疑难问题解决不了,如心脑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都没有攻克。未来医学的发展最佳途径,是中西医理论的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这一天已经到来,正在进行中。李同宪先生所说的中医理论加西医理论倒是省事,但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人们所说的中西医结而不合,就是他这种方式。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2:40:1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医融合观的贡献,不仅仅是证态现有的成果,更大的是它提供了方法论】
      回复:
      先生说的非常正确。
      我只是想要证明: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可以融合,其方法是:寻求二者的共同参考系。
43
发表于 2014-8-25 14:26:24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8-25 10:18
我国60多年来的中西医临床结合,一直是按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路子走的,不是新鲜货, ...

吴咸中院士治疗急腹症用的都是中医固有的方法,实在算不上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把西医的病加以辩证分型,随着进一步发展,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就是出现了“虚拟症状”;中西医融合观的方法是寻求中西医共同参考系,李先生找到了一些,别人若是感兴趣也可找出更多;至于王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是要打开中医脏腑的黑箱,使其变白,依据灰性不灭原理,西医也有未解和未发现之谜,现阶段只能是相对地白。各有各的方法,本无根本性冲突。
44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5:27: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8-25 07:30 编辑

    以下是2001年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的论文,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 融合
        
      1、 中、西医理论体系与参考系
      经典力学建立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对运动的描述却具有相对性。要确定一个质点的位置,或者要描述一个质点的运动都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彼此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这些被选来作为“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波纹形[1]。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真理性。”。当把参考系的概念引伸到医学领域时,中、西医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也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是相对真理,西医是相对真理,现代医学也是相对真理。病人是客观存在,患者就医时首先展现在医生(中医和西医)面前的是一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动态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此时病人只存在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分别使用中药或西药,同一病理状态消失,病人痊愈,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一状态所产生的不同表述,是因为对同一状态使用了不同的参考 系。尽管参考系不同、表述不同,病人痊愈是一致的,说明中医和西医有内在的联系,可能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参考物。对病理状态(证)的表述,中医采用的参考系是脉象、舌象、症状和体征;西医采用的参考系是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检查,包括各种化验诊断、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及遗传学诊断等。可见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
      在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处于一定阶段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因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2]。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医务人员赖于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3],也是判断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感受。体征是医生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4]。中医和西医对于同一症状及体征的表述,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致的。例如:发热、恶寒、腹痛、恶心、呕吐、咳嗽、昏迷、瘫痪、压痛、包块、黑便、黄疸、红肿等是一致的;也有许多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医的痞塞、厥冷、脚挛急、脐下悸、身热不扬等,西医没有这类描述,但是可以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厥冷是指四肢发凉、脐下悸是指腹部肌肉跳动、脚挛急是指腓肠肌痉挛等。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可以对常见症状及体征规范化,这样中、西医有了统一的参考物,各个证态才能规范化,中、西医的融合才有可能。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已被许多学者论证。不可通约,按照库恩的说法,是指“能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因而在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是没有的”[4]。就是说,二者“没有共同的量度”。没有用来判定其优劣的一组共同中性标准。从两种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看世界,得到的印象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西医正是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5]。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其理论体系都是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集合[6]。“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最大的困难仍然是理论上的……首先是概念上的”[7]。在临床医学范围内,诊断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疾病的诊断在概念的系统流易中形成,在判断的辨证中确定,在推理的绵延演进中告立。这个诊断逻辑过程及所遵循的逻辑原则中、西医是一样的,应当充分认识到的是概念的移易是在自身的概念系统中进行的,一般地说从西医的概念中是移易不出中医的概念来的[8],反之亦然。由于概念体系的不同,以致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对同一病人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
     2、中西医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
    “科学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当今各类科学、各门学科、各种技术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科学界如此,同属医学范畴的中、西医在本质上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理由不融合,事实上早已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只是在理论即概念体系上没有融合。恩格斯说:一切差别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那么,在中西医理论即概念体系之间是否存在中间阶段、中间环节?有无共同参考物?能否创造一个中介概念体系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成为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西医之间存在着中间环节、中间阶段,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证态概念体系是二者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能将中、西医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能使中医体系中的证与西医体系中的病理状态逐点融合,使中、西医的概念通过证态这个中介实现相互移易, 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 性的 探讨 中[9],对中医外感热病学的主要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现代感染病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在“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一文中对证态的属性作了初步探讨,可以看出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成为中、西医的中介概念。在“热实结胸证再探讨”[10]一文中论证了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内科急腹痛与痞证及小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与肠梗阻、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等,都具有相融性,这些证态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感染性急腹症。我们还论证了感染病中的水电解质紊乱诸病理状态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外感热病中的厥证,按照《伤寒论》的定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其实质是组织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其中寒厥诸四逆汤证与低血容量休克的微循环障碍时相变化一致;热厥与感染性发热一致;蛔厥与蛔虫梗阻胆道引起的神经性休克一致;痰厥与消化道积食、食物中毒一致;气厥四逆散证与消化道慢性疾病致营养不良性低血压一致。这些证态构成了一个中介概念体系,把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逐点沟通并融合。
      3、中西医治愈标准的重新定义
     症状和体征也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中、西医的标准也不同。中医注重于症状和体征的消除,西医更注重形态学及可测量指标的正常。如扁桃体炎,西医把扁桃体摘除即认为治愈,而术后出现的咽干、咽痒、干咳、咽黏膜慢性充血等则不予考虑,中医则认为疾病并未治愈,而且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再如食道癌,中医药可使症状缓解,认为有效,西医则认为无效。所以,中、西医都有不足之处,都是相对真理。如果把治愈标准定义为:病理形态的消除、可测量指标正常、症状和体征的完全、永久消除,中、西医就有了共同标准,这个标准符合现代医学摸式。这个标准还能使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机融合,例如,对扁桃体炎的治疗,在手术前使用抗菌素或/和中医药治疗,手术后使用中医药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具有普遍意义。
     小结:中、西医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及概念体系,由于概念只能在自身系统内流易,因此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找出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创立中介概念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正确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许行可  张晓  张庆福   物理学概论(上)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20
2 李同宪  李月彩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3  李宗明  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9  第3版  再版前言
4  扬志寅  诊断学大词典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3:3
5  张文  医学概论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7:105
6  张文  医学概论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7:83
7  陈利国   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前言   
8  李自才  方法论全书[Ⅱ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844—847
9  李同宪 李月彩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  医学与哲学 1999:20(11):51—52
10  李同宪 李月彩  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  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45
发表于 2014-8-25 15:49:3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6
发表于 2014-8-25 16:0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25 16:20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8-25 14:26
吴咸中院士治疗急腹症用的都是中医固有的方法,实在算不上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的 ...


吴咸中院士治疗急腹症用的都是中医固有的方法,实在算不上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把西医的病加以辩证分型,随着进一步发展,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就是出现了“虚拟症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咸中院士治疗急腹症,就是把西医的病加以辩证分型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怎么不算中西医结合呢?急性胰炎非常凶险,死亡率极高。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用西医的支持疗法,如输液补充营养,一方面要用抗菌素抗感染,减轻疾病的恶化速度,为中药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才行中药治疗。这不就是中西医结合吗?相反,如果没有西医疗法,仅用中药,患者在不能进食的情况下,体质下降速度极快,未必能发挥到这样的效果。
       当然,结合有多种方式,只要用了中西医两种方法,都应归于中西医结合之列。
       实际上,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离开抗菌素是不行的。症状瞬时万变,都是细菌毒素迅速增加导致的,要不控制住细菌,患者胰腺很快坏死。大承气汤主要的作用是泻下,给胃肠减压,也给胰胆减压,这才是关键。什么结胸不结胸,都是次要的,只要解决了通便问题,一切都迎刃而解。 吴院士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消化道的变化。 不是什么结胸不结胸。这个资料我在20多年前就在图书馆的杂志上看过。
  

中西医融合观的方法是寻求中西医共同参考系,李先生找到了一些,别人若是感兴趣也可找出更多;至于王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是要打开中医脏腑的黑箱,使其变白,依据灰性不灭原理,西医也有未解和未发现之谜,现阶段只能是相对地白。各有各的方法,本无根本性冲突。
——————————————————————————————
    客观求实,认识到位。这句话我爱听。
    我的理论研究主要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李同宪先生的研究主要伤寒论方面,我二人的研究压根就不是一码事,没有丝毫的冲突。但李先生却出来,一直以“中西医不可通约”为借口,从数学原理上对我的研究进行否定,无端干扰,强加于我,这是没道理的。一直纠缠了达近半年时间。谁有精力耗在这种无意义的争论呢。所以,在这种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岳先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于是,我决定揭露“中西医不可通约”的谎言,使“中西医不可通约”的真象大白于天下。
47
发表于 2014-8-25 16:14:07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25 15:49
梁院长太抬举兄弟了。我是个外行,说不清楚多少内容。所知道的只不过是些信息而已。只要我知道的,肯定会 ...

西医理论检测与中医阴阳辨证究竟是个什么关系,现在已经搞清,能见到的病人,四诊可作为补充,外地危重住院病人,以及国外病人,可以不来现场,直接用理化检测单据来处方。疗效经得起理化检测。
————————————————

这个是中医界梦寐以求的大喜事
48
发表于 2014-8-25 16:3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25 18:06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25 15:49
梁院长太抬举兄弟了。我是个外行,说不清楚多少内容。所知道的只不过是些信息而已。只要我知道的,肯定会 ...


           岳先生方面的研究,与我的临床研究思路和治疗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中西医融合,创造中国的真正的新医学体系。中医治疗必须达到理化层面的好转,才是真正的好转,单纯的症状好转,达不到病理层面,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李同宪先生虽然在伤寒论上下了功夫,但并没有进入理化层面,而且他也拒绝西医的东西。所以,已经落伍了。
49
发表于 2014-8-25 17:23:53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25 15:49
梁院长太抬举兄弟了。我是个外行,说不清楚多少内容。所知道的只不过是些信息而已。只要我知道的,肯定会 ...

西医理论检测与中医阴阳辨证究竟是个什么关系,现在已经搞清,能见到的病人,四诊可作为补充,外地危重住院病人,以及国外病人,可以不来现场,直接用理化检测单据来处方。疗效经得起理化检测。
——————————————————

当然,这也是极其困难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临床经验来验证、对应。而且必须是极端聪明而又极端有热情的医界精英来完成——确切的说,是来开启!
50
发表于 2014-8-25 17:29:48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8-25 16:09
吴咸中院士治疗急腹症用的都是中医固有的方法,实在算不上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 ...

我们对“结合”一词儿看法不统一,现在申明一下,以后也尽量说得准确些。吴院士临床用中西医两法,我认为应该叫做“配合”;吴院士阐明中医方法作用机理,我认为应该叫做“验证”;把西医的病加以辩证分型,我认为应该叫做“结合”,没有见到吴院士的相关文献。

你们对“通约”一词儿看法不统一,现在申明一下,以后我不参与这方面的讨论。李先生说的不可通约,是指概念和理论模型不可对等和互换,如中医的肾不能对等西医的肾脏;王教授说的可通约,是指中医概念能够用西医若干概念表达其内涵和外延,反之亦然,如中医的肾包含西医的性腺轴、生殖器等等。吵了半天,其实质就是概念使用规范与否的问题,都是引用的概念,不如商量如何定义其内涵与外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9:01 , Processed in 0.1328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