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administrato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构建经络医学理论须认祖寻根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3-10-4 14:52:44 | 只看该作者
以中医学的经典和古代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基本概念入手对经络进行研究,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思路。其研究结果,必然能经得起任何一个研究环节的验证。陈斌先生的这种研究方法,若再能精准一点, 按古代医家用经络进行“归经”的方法,进一步搞清经与脏腑、“经”与经筋、经与经穴、经与经证、经与经隧、经与经脉、经与络的关系。那就不会因为概念的问题而有所困惑了。我提示一下,在古文献中,把十二经合并称六经,把证候归经称经证,即六经证。把气道归经称经隧。把腧穴归经称经穴。把筋归经称经筋。把血脉归经,则称经脉。此外,还有经气,经水和药物归经等。由此而产生的这些概念,是按归经的方法进行了归经以后产生的,很容易和经相混。因此,在研究经络的过程中,只要把经、血脉、经脉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实际内涵和相互关系搞清楚,对经络的研究就比较容易了。特别是经脉这个概念,由于脉和经都是有独立内涵的概念,血脉归经以后又称经脉,所以,确实有点绕。把这个扣子解开就行了。单独的经是只行气不行血的,但血脉归经以后称其为经脉,就可以说其运行气血了。陈斌先生,相信你,会明白的。
42
发表于 2013-10-4 15:06:56 | 只看该作者
  我再提示一下,在整个经络学说的理论中,与经络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我整理了四十条,逐一进行解释,无一是矛盾的,都能贯通。其中,对任何一个基本概念的解释,都是以经典和古文献资料为依据,没有一个是我自己的观点。为此,我写了一本书,书名为《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曾组织专家对此书进行过评定,获了一等奖。但是,由于研究结果是用乾嘉朴学的方法取得的,主要是靠历史文献考证和梳理,所以,虽然在中医学术界能获奖,但省科委因无此先例,未能评定,这就不能上报国家级研究成果,因此,至今仍然无奈。以下是《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一书的内容提要。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内容提要:

  此书的亮点,是以《内经》为主要依据,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挖掘出来了。其中,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经络”的起源、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从无到有的过程、“经络”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经络”与腧穴的关系、经络学说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经络学说在中医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被埋没的原因、以及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主要概念等,都以《内经》和古代的典籍为主要依据,没有掺杂一己私见,都是新挖掘出来的,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据考证,这些内容曾是经络学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被埋没了数百年或上千年,乃至更久。经络学说必须充实这些内容,才能完善,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此书的重要意义,是为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纠正错误,提供了历史依据。并且,为中医学的持续发展和科学研究,打开了突破口,提供了历史性的学术资源。
43
发表于 2013-10-6 18:5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0-6 10:54 编辑
哲医 发表于 2013-10-4 06:52
以中医学的经典和古代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基本概念入手对经络进行研究,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思路。其研究 ...

陈斌先生的这种研究方法,若再能精准一点——纠正一下,上述文字及观点系转帖自中西医结合人士赵洪钧老先生老前辈的,非在下之研究成果。
44
发表于 2013-10-6 18:5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0-6 11:10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3-10-6 10:52
陈斌先生的这种研究方法,若再能精准一点——纠正一下,上述文字及观点系转帖自中西医结合人士赵洪钧老先 ...

我再提示一下,在整个经络学说的理论中,与经络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我整理了四十条,逐一进行解释,无一是矛盾的,都能贯通。其中,对任何一个基本概念的解释,都是以经典和古文献资料为依据,没有一个是我自己的观点……由于研究结果是用乾嘉朴学的方法取得的,主要是靠历史文献考证和梳理……

——这个方法论是错误的。医理是一种客观存在,讨论医学观点对错与否,并不在于如何“引经据典”,而在于是否正确的反映了临床事实,并为临床事实所验证。

45
发表于 2013-10-6 18:55:31 | 只看该作者
哲医 发表于 2013-10-4 06:52
以中医学的经典和古代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基本概念入手对经络进行研究,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思路。其研究 ...


“经和络是行气的,即气脉,也称气道。动脉和静脉是行血的,即血脉,也称血管”;“单独的经只行气不行血,血脉归经以后称其为经脉,就可以说其运行气血也了”

——哲医先生的观点,实质上是将经络的概念狭义化。广义上的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或者说机体运行气血的主管部门是“经络”。如今哲医先生认为应当将机体行气行血的功能划分开来,行血的主管部门归血管(或血脉),而行气的主管部门,则归之于“经络”。但此时的经络,也不再是先前的经络了,已经是狭义概念上的经络了,被定义为仅仅是“行气”的通道,独立于血管(或血脉)之外而存在了。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是不可以将机体行气调气的功能赋予在狭义的经络的概念上,但此狭义的经络的概念对应的只是机体行气调气的功能上,并不意味着其真实地存在着物质层面上的、或解剖学意义上的通道或管道。如果说广义层面上的经络概念(行气行血),是对机体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或集合,狭义的经络概念(只行气不行血),则可以看作是将机体神经系统的某些生理功能进一步剥离出来,成为一个范围尺度更小一些的、独立的功能单元。
46
发表于 2013-10-6 23:1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哲医 于 2013-10-6 15:17 编辑

你在哪本书上见到了广义经络和狭义经络的划分了。我只知道经络就是经络,没有什么广义狭义之分,我只知道中医学领域只有一个经络系统,所以我既不可能把经络广义化,也不可能把经络狭义化, 经络就是经络嘛,化他作什么。如果你认为对经络的研究和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不用引经据典,那我就不好再说了。因为,你说:医理是一种客观存在,讨论医学观点对错与否,并不在于如何“引经据典”,我从来就没把对经络的研究看成是医理或医学观点的探讨。我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47
发表于 2013-10-7 07:00:41 | 只看该作者
哲医 发表于 2013-10-6 15:15
你在哪本书上见到了广义经络和狭义经络的划分了。我只知道经络就是经络,没有什么广义狭义之分,我只知道中 ...

我从来就没把对经络的研究看成是医理或医学观点的探讨。我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一一你所讨论关心的对象,不是医学的现实的"经络",而是考古的纸堆中的虚幻的"经络"。医学(包括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应当是理论结合实践,从实践中产生理论,从实践中去验证理论,而不是从理论到课论,在书本文字中玩弄文字概念。
48
发表于 2013-10-7 07:12:09 | 只看该作者
哲医 发表于 2013-10-6 15:15
你在哪本书上见到了广义经络和狭义经络的划分了。我只知道经络就是经络,没有什么广义狭义之分,我只知道中 ...


你在哪本书上见到了广义经络和狭义经络的划分了。我只知道经络就是经络,没有什么广义狭义之分,我只知道中医学领域只有一个经络系统,所以我既不可能把经络广义化,也不可能把经络狭义化, 经络就是经络嘛,化他作什么。

一一那么,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经络"概念究竟是定义为运行气血的通道,还是"仅仅行气"的通道?必须将概念的定义定下来,固定下来,才能做进一步的讨论。

点评

现代针灸意义上的经络是指气的通道,经典中的经脉络脉是指人体当中的血管,只是非常明确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8 19:07
49
发表于 2013-10-7 23:27: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哲医 于 2013-10-7 16:02 编辑

经络到底是运行气的,还是运行气血的,这不是由我们定义的,而是应该根据中医经典的原意,中医的经典文献说它是什么,那它就是什么,说它是干什么用的,那它就是干什么用的。因为,经络之说传到现在,是由中医经典文献的记载传下来的。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由中医经典文献传承下来的。例如,比《内经》更早的古文献曾有胆主耳之说,但《内经》的记载是肾主耳,所以,现在公认是肾主耳。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凡是中医经典文献有明确解释的,一般都没有争议,而有争议的,往往是中医经典文献没有解释清楚的。经络也是这样,医学史表明,在古代医家开创经络学说的那个时代,除《内经》外,还有很多文献资料,可惜的是,大部分都失传了。在《内经》中,对经络的原始解释,主要在《灵枢》部分,但《灵枢》原文在北宋之前的传承出现了长时期的遗失(近千年),由《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灵枢部分,又把《灵枢》经脉篇第一段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丢失了,直到北宋时期,高丽向宋朝进贡,才把唯一存世的灵枢孤本转回中原。由此导致,在现存于世的中医文献中,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仅见于灵枢经脉篇和经别篇。所以,我们现在对经络进行研究,不能忽视灵枢的原始记载。经络到底是运行气的,还是运行气血的,应看灵枢的原意。
灵枢经脉篇第一段,首先解释经脉之始生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是用古代的表达方法,比较难懂。但是,只要弄懂了,就能打开对整个经络系统进行全面研究的突破口。凡是与经络学说相关的一切疑难问题,都可清清楚楚。截止到清代《针灸逢源》之前的所有涉及经络的中医书,都可以贯通下来,都可以进行验证。包括经络的起源、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命名、各经的起止与根和结、循行路线逐渐充实和完善的过程、经络学说系统理论的形成、归经的腧穴不断增加的过程,《十四经发挥》对腧穴归经的修改,《针灸逢源》最后一次充实归经的腧穴,乃至《伤寒论杂病论》对十二经的简化,经络学说对针灸学的指导作用等,都能贯通,没有任何矛盾。
50
发表于 2013-10-8 06:37:46 | 只看该作者
哲医 发表于 2013-10-7 15:27
经络到底是运行气的,还是运行气血的,这不是由我们定义的,而是应该根据中医经典的原意,中医的经典文献说 ...

经络到底是运行气的,还是运行气血的,这不是由我们定义的,而是应该根据中医经典的原意,中医的经典文献说它是什么,那它就是什么,说它是干什么用的,那它就是干什么用的。


一一首先,理解一个概念的内涵,并不完全等同或取决于经典的原意,因为一个概念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随着实践与理论发展的需要,其内涵与定义会不断地被重新规定,如中医的"证",本意只是症状,但现阶段则不能按症状来理解"证"概念的內涵与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2:51 , Processed in 0.2552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