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8:29:00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4/18 06:38pm 第 1 次编辑]

素灵词汇日知录【26】

汗出偏沮(ju),使人偏枯。
         
  偏沮:多数注家认为是指半身汗出的病状。
  偏枯:即偏瘫,半身不遂。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8日 06:29pm 时添加 -=-=-=-=-
素灵词汇日知录【26】偏沮 偏枯 资料

汗出偏沮
刘度舟医案: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出汗,而右半身则反无汗,界限分明,余无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阴阳气血不相协和,此应调和阴阳,令气血和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炙甘草6克 3剂。服药后啜热粥,得微汗而愈。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营卫阴阳于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本案汗出偏沮,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之例证。如不及时治疗,则营卫相悖,阴阳不维,就可能导致新半身不遂之偏枯证本病往往由外感风邪引起,用桂枝汤祛风解肌,调和营卫,顺复阴阳,不失为正治之法,方证相对,故三投而愈。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8日 06:31pm 时添加 -=-=-=-=-
厥、颠疾与脑病【中国中医药报》2008.3.27
□ 陈国华 成都郫县西南兵工医院
  厥之含义约有三:一是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大多数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疾病;二是指四肢寒冷;三是指癃证之危重者。笔者所谈之厥,乃属第一类。如《内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在受到精神刺激的情况下,导致气上逆,气逆则血亦上逆。气血上升,郁积头部,大脑充血。薄厥甚者,则可见“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内经·脉解篇》云:“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煎厥之证为“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甚至出现天旋地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厥之最重者,为大厥。虽也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所致,但发则暴死。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8日 06:32pm 时添加 -=-=-=-=-
  阴阳左右上下失调:人体的阴阳无处不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体现在人的气血分布于周身,无处不到,所以全身气血阴阳都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中。如果左右上下气血失调,也就意味着左右上下阴阳的失调。临床上左右阴阳失调常见偏瘫、偏沮(半身汗出)等症,当以调和左右阴阳为治?quot;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上下阴阳失调除见上热下寒、下热上寒、心肾不交及阳亢于上的证候外,截瘫引起的上下气血失调也是其例,调和上下气血是其治疗原则。
中医海外教育    调理阴阳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8日 06:37pm 时添加 -=-=-=-=-
渔翁曰:厥与偏沮、偏枯有必然联系否?
偏沮一定是偏枯之渐吗?
值得深入探讨、验证。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9:05:13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脑充血兼偏枯
信息来源:www.bioon.com 更新时间:2006-10-28 23:19:56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孙××,年四十六岁,得脑充血证遂至偏枯。
【病因】
禀性褊急,又兼处境不顺,恒触动肝火致得斯证。
【证候】
未病之先恒觉头疼,时常眩晕。一日又遇事有拂意,遂忽然昏倒,移时醒后,左手足皆不能动,并其半身皆麻木,言语謇涩。延医服药十个月,手略能动,其五指则握而不伸,足可任地而不能行步,言语仍然謇涩,又服药数月病仍如故。诊其脉左右皆弦硬,右部似尤甚,知虽服药年余,脑充血之病犹未除也。问其心中发热乎?脑中有时觉疼乎?答曰︰心中有时觉有热上冲胃口,其热再上升则脑中可作疼,然不若病初得时脑疼之剧也。问其大便两三日一行,证脉相参,其脑中犹病充血无疑。
【诊断】
按此证初得,不但脑充血实兼脑溢血也。其溢出之血,着于左边司运动之神经,则右半身痿废,着于右边司运动之神经,则左半身痿废,此乃交叉神经以互司其身之左右也。想其得病之初,脉象之弦硬,此时尤剧,是以头疼眩晕由充血之极而至于溢血,因溢血而至于残废也。即现时之证脉详参,其脑中溢血之病想早就愈,而脑充血之病根确未除也。宜注意治其脑充血,而以通活经络之药辅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生怀地黄(一两)生赭石(八钱研细)怀牛膝(八钱)生杭芍(六钱)柏子仁(四钱炒捣)白术(三钱炒)滴乳香(三钱)明没药(三钱)土鳖虫(四大个捣)生鸡内金(钱半黄色的捣)茵陈(一钱)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将药连服七剂,脑中已不作疼,心中间有微热之时,其左半身自觉肌肉松活,不若从前之麻木,言语之謇涩稍愈,大便较前通顺,脉之弦硬已愈十之七八,拟再注意治其左手足之痿废。
【处方】
生箭(五钱)天花粉(八钱)生赭石(六钱轧细)怀牛膝(五钱)滴乳香(四钱)明没药(四钱)当归(三钱)丝瓜络(三钱)土鳖虫(四大个捣)地龙(二钱去土)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三诊】
将药连服三十余剂(随时略有加喊),其左手之不伸者已能伸,左足之不能迈步者今已举足能行矣。病患问从此再多多服药可能复原否?答曰︰此病若初得即治,服药四十余剂即能脱然,今已迟延年余,虽服数百剂亦不能保全愈,因关节经络之间瘀滞已久也。然再多服数十剂,仍可见愈,遂即原方略为加减,再设法以动其神经补助其神经当更有效。
【处方】
生箭(六钱)天花粉(八钱)生赭石(六钱轧细)怀牛膝(五钱)滴乳香(四钱)明没药(四钱)当归(三钱)土鳖虫(四大个捣)地龙(二钱去土)真鹿角胶(二钱轧细)广三七(二钱轧细)制马钱子末(三分)药共十二味,先将前九味共煎汤一大盅,送服后三味各一半,至煎渣再服时,仍送服其余一半。
【方解】
方中用鹿角胶者,因其可为左半身引经,且其角为督脉所生,是以其性善补益脑髓以滋养脑髓神经也,用三七者,关节经络间积久之瘀滞,三七能融化之也。用制马钱子者,以其能动神经使灵活也。
【效果】
将药又连服三十余剂,手足之举动皆较前便利,言语之謇涩亦大见愈,可勉强出门作事矣。遂俾停服汤药,日用生怀山药细末煮作茶汤,调以白糖令适口,送服黄色生鸡内金细末三分许。当点心用之以善其后。此欲用山药以补益气血,少加鸡内金以化瘀滞也。
【说明】
按脑充血证,最忌用黄,因黄之性补而兼升,气升则血必随之上升,致脑中之血充而益充,排挤脑中血管可至溢血,甚或至破裂而出血,不可救药者多矣。至将其脑充血之病治愈,而肢体之痿废仍不愈者,皆因其经络瘀塞血脉不能流通也。此时欲化其瘀塞,通其血脉,正不妨以黄辅之,特是其脑中素有充血之病,终嫌黄升补之性能助血上升,故方中仍加生赭石、牛膝,以防血之上升,即所以监制黄也。又虑黄性温,温而且补即能生热,故又重用花粉以调剂之也。
『来源』 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9:09:55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外台秘要》
病源: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生气去,邪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言胃日此由愁思所致,忧思所为,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又云∶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障碍。
又云∶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令气至头始止,疗疽痹大风偏枯。
又云∶一足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欹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出第一卷中)
深师大八风汤,疗毒风湿痹 曳,或手脚不随,身体偏枯,或毒弱不任,或风经五脏恍恍惚食少虚恃当归(二两半) 升麻(一两半) 乌头(二两炮)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远志(二两去心) 独活(二两)节) 干姜(二两半) 秦艽(二两)草(二两牛炙) 杏仁(四十枚) 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黄两) 石膏(二两碎)
上药 咀。以水一斗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强人分四服,羸人分五六服。(千金翼同出第九卷中)
古今录验疗三十年风 偏枯不能行。香豉散方。
生地黄(三十斤) 香豉(三升绵裹)
上二味。洗地黄 咀,先蒸半日曝燥,更合豉蒸半日,曝令燥,捣下筛以酒服三方寸匕,日三亦可水服,益精爽气,服数月有神效。(出第十四卷中)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9:14:14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熏洗疗法:中风偏枯

中药中国网 (www.zhongyao.cc)     2007-5-15 10:11:24     亿康网      点击:

病因见中风
    取位:患病部位
    操作方法:用檀香50克,水煎汤,除熏洗患处外,再用当归180克,丹参、桂枝、牛膝各60克,红花15克,桃仁30克,威灵仙30克,葱白30克,分装入红布袋数个里。装药置于檀香汤上蒸热,趁热用红布药袋擦揉患处。每天3次,15天为1疗程。可连续用至病痊愈。
45
发表于 2008-4-18 20:18:48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偏枯之症,无感得感,感而无感,知觉复感.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9 15:32:45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27】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郭霭春:痤疿,痤是疮疖,赤肿而有脓血。疿者,先如水疱作痒,次变脓疱作疼。
    《素问注释汇粹》:痤,小疖;疿,为汗疹,即暑季的热痱子。
王冰注:“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郁,郁于表里,甚为痤疖,微为疿疮。”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8:48am 时添加 -=-=-=-=-
素灵词汇日知录【27】痤疿 资料

寻常痤疮
Link - Sun, 3 Jun 2007 18:16:55
Description: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青春期的常见病,多发于15~30岁男女青年c一般认为,本病多由于青春期间雄激素分泌增加,皮脂腺发育旺盛,使皮脂腺毛囊管壁出现角化,堵塞皮脂的排出而形成“月旨栓”,且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其确切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现代西医学亦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常因影响面部的美容而深感苦恼。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别是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嘴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以上论述,说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诊治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首篇论文发表于1958年。在60年代,除了中医中药外;针灸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70年代段起,临床报道逐渐增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美的追求日益迫切。至80年代,中医界对痤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察和研究,有关临床资料大量涌现。在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医家们通过临床实践,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古代“郁乃痤”的病机认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补充和完善。在治疗方面,除沿用传统辨证分型进行论治外,强调内治与外治并重,辨证治疗与专方治疗并重,药物治疗与针灸治疗并重。另一方面,在治法上亦有所创新,如在服药方面,有采用周期服药法治疗女性患者。在针灸治疗方面,采用电针、耳针、埋针、刺血等法,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据统计,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
本病的机理研究,近年来也开始引起重视,如进行了血清锌、铜及维生素A、E值的测定,结果发现,均比健康人明显降低,提示了痤疮患者体内微量元素代谢均呈紊乱现象。实验研究亦表明,患者的血粘度较正常人为高,且较正常人产生过多的皮脂。这些均显示皮脂代谢紊乱,血液循环不良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与中医认为瘀血、湿热致病说颇为吻合。
颠倒散,异名二黄散,大黄、硫黄各等分,上药研为细末,共合一处,再研匀,以凉开水或茶叶水调敷,或以药末直接撒布患处;也可以适量药末加水冲洗患处。主治:肺风粉刺,面鼻疙瘩,赤肿疼痛。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8:50am 时添加 -=-=-=-=-
素灵词汇日知录【27】痤疿 资料

  妈妈们都以为孩子不怕热,把宝宝捂得严严实实,高温加上湿气的蒸腾,小痱子就出来了。痱子也称汗疹,中医更称之为痤痱、热痱等。痱子是由汗孔阻塞引起的,“不少孩子是被家长‘捂’出病来的”,林医生告诉记者。她认为,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紧张,反而让孩子承受生病的后果。不少家长以为孩子会怕冷不怕热,结果不少闷出痱子的孩子出现在各大医院门诊。
 林医生告诉记者,痱子一般按轻重程度可分为白痱和红痱,父母可观察孩子身上痱子的颜色来辨别。
  广州等南方地区,暑气、湿气蕴蒸,夏、秋两季更是暑湿当令,体热汗出不畅,这称之为“内邪”,“内邪”若未遇“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则在皮肤上出现比较轻的白痱,目视则发现皮肤上的密集型小水疱、晶亮透明,手触感觉灼热,宝宝则因痒和口渴而哭闹不已。
  当“内邪”遭遇“外邪”(夏季尤以风、暑、湿、燥为主)时,白痱就会演变成红痱,皮肤出现潮红、有丘疹,如果家长不注意对宝宝皮肤上的痱子进行控制护理,就容易反复发作、融合成片。小宝宝会哭闹得更厉害,除了口干外,还可能有大便硬结、小便短赤的情况出现,如果因搔挠染上他邪,会加重或化脓。
 痱子早治早好
  林医生从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说,不少家长在孩子长白痱时并不注意处理或给孩子看病,一方面觉得麻烦,另一方面是出于忽视了热痱前期治疗。从治疗上来说,早期的白痱容易些,能预防演变加剧,因为白痱成红痱后,不但容易化脓外,还容易感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轻则皮肤粗糙,重则发热,甚至是败血症,越是早期的白痱越是好治。

  宝宝如果长得比较胖,医生提醒家长更要多注意,防止宝宝长痱子。肥胖儿一般皮下脂肪较多,本身就容易出汗,而且他们的毛孔一般相对闭塞,从中医角度来说,多属于痰湿体质,就是容易长热痱的类型。因此,家长为预防肥胖儿的热痱,需要在夏日每日为孩子洗澡2次以上,并在抹干后扑上痱子粉以作预防。
  儿科专家说,每日帮宝宝洗澡2-3次对防治很有帮助,此外加上一些外涂或洗浴剂,更是事半功倍。
  ●鲜冬瓜皮或西瓜皮适量,用以外搽。
  ●马齿苋30g、败酱草15g、虎杖15g混合用以外涂。
  ●到药房买三黄洗剂,治疗红痱尤其有效。
  ●六一散(滑石六份、甘草一份)加枯矾少许,研粉外搽。
  ●可体针或耳针的针灸治疗,须找专业的中医师操作。【男婚女嫁网】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0 18:04:37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 [28]答问“疟”

素灵词汇日知录【28】答问“疟”
问:-《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痎疟”如何解?
答:疟疾的通称。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
问:受教了!能给解一下么?拜托
答:王冰:“痎,老也,亦曰瘦也”后世注家认为是根据瘦弱形证称疟。而又一说:为疟疾的总称。在历代注家中还有其它说法:如吴崑说:“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高士宗则说“心伤则夏无以长,故至秋有阴寒之痎疟”。丹波元简认为就是指疟,让去看专篇《疟论》。
  《疟论》开首就论:“夫痎疟皆生于风”---这句话可能是后人所谓“通称”的根据。
    至于是否与现代对照,个人认为,古称“疟”之病还包括一些以“寒热往来”为主证的一些疾患,还不能絶对划等号。井见浅陋,答复如上为引玉砖。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08:45:24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28】答问“疟” 资料

痎疟论疏
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卢之颐撰。之颐字子繇,钱塘人。是书论痎疟证治,於虚实寒热四者最为详尽,足以发明《素问》疟论、剌疟法诸篇微意。大旨为疟属阳,痎属阴,日作者属阳,间日间数日作者属阴,而曰温,曰寒,曰瘅,曰牝,皆可以痎疟该之。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证治准绳》,其馀所列诸方,亦多简当。虽为书不过一卷,然治疟之法约略尽乎是矣。杭世骏《道古堂集》有之颐小传,称所著初有《金匮要略摸象》,为其父??焚。续著有《本草乘雅半偈》,今行於世。後著有《摩索金匮》九卷,又有《伤寒金鎞钞》、《医难析疑》二书,今未见传本,独无此书之名。或世骏作传之时未见其本,故亦疏漏欤。
-
---出《四库总目提要》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08:45:58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28】答问“疟” 资料

  齐侯疥,遂痁,痁,疟疾。○疥,旧音戒,梁元帝音该,依字则当作痎。《说文》云,两日一发之疟也。痎音皆,后学之徒佥以戒字为误。案传例因事曰遂,若痎巳是疟疾,何为复言遂痁乎?痁,失廉反。
  [疏]“齐侯疥遂痁”。○正义曰:后魏之世,尝使李绘聘梁。梁人袁狎与绘言及《春秋》说此事云,疥当为痎,痎是小疟,痁是大疟。<疒尔>患积久,以小致大,非疥也。狎之所言,梁王之说也。案《说文》疥,搔也。疟,热寒休作。痁有热疟。痎,二日一发疟。今人疟有二日一发,亦有频日发者,俗人仍呼二日一发。久不差者为痎疟,则梁王之言信而有征也。是齐侯之疟,初二日一发。后遂频日热发,故曰疥遂痁。以此久不差,故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齐也。若其不然,疥搔小患,与疟不类,何云疥遂痁乎?徐仙民音作疥,是先儒旧说皆为疥遂痁,初疥后疟耳。今定本亦作疥。
-----------------------------------------------《春秋左传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21日 08:47am 时添加 -=-=-=-=-
素灵词汇日知录【28】答问“疟” 资料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五版及七年制教材)
第八章 孢子虫
孢子虫属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的孢子虫纲(Class Sporozoa),均营寄生生活。生活史较复杂,具有无性的裂体增殖和有性的配子生殖两种生殖方式。这两种生殖方式可以在一个宿主或分别在两个不同宿主体内完成。危害人体较严重的有疟原虫(Plasmodium)、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和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is carinii);还有少数肉孢子虫(Sarcocystis)和等孢球虫(Isospora)寄生人体的报道。
第一节 疟原虫
疟原虫是人体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属于真球虫目(Eucoccidiida)疟原虫科(Plasmodidae)。
疟原虫特异性地分别寄生于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Grassi and Felletti,1890) Labbe,1899]、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Welch,1897) Schaudinn,1902]、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Laveran,1881) Grassi and Felletti,1890]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均专性寄生于人体,三日疟原虫可感染人及非洲猿类。此外,巴西疟原虫可能是引起拉丁美洲的多种猴三日疟虫种的起源。另外几种猴疟原虫也可偶尔感染人体,但非常罕见。例如作为动物源寄生虫病的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和吼猴疟原虫(Plasmodium simium)、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许氏疟原虫(Plasmodium schwetzi)、猪尾猴疟原虫(Plasmodium inui)及其肖氏种(Plasmodium shortti)。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卵形疟原虫罕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病例。
疟疾是一类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前1401~1122年间在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疟”的字体。周代时期的《周礼》,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明代的《痎疟论》和《瘴疟指南》等书对于疟疾的症状、流行和治疗分别进行了阐述。
古时以为疟疾是由恶浊之气所引起,此点中外不谋而合。真正引起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直到1880年由法国学者Laveran在恶性疟病人血液中发现。是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因此,他获得诺贝尔奖金。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1845~1922)曾任驻阿尔及利亚的法军军医,后在巴黎Val de Grace医院任军事卫生学教授,1896年退役,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继续从事他的研究。1880年11月6日,在他任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陆军医院少校军医时,检查一名重症间歇热病青年士兵的血涂片,他用显微镜观察到红细胞边缘有含色素颗粒、呈圆形或新月形的小体;并有一些活动的丝状体干扰其它细胞。他立刻想到这些丝状体和圆形小体可能即是疾病的病原体。他是用放大约400倍的干镜头显微镜,所看到的是在盖玻片下未染色的新鲜血液内的虫体。
Marchiafava与Celli在1882~1884年间以及Golgi在1885-1886年间也相继分别在他们自己的病人血液中查见疟原虫,并进一步观察了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过程(即裂体增殖)中的各个时期以及疟原虫内的疟色素(malaria pigment)。Golgi则进一步观察到三日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在形态上的区别。1884年,Gerhardt经注射疟疾病人的血液而使健康人获得感染,并在受血者体内查到这种寄生虫。1892年,Marchiafava和Bignami发现恶性疟原虫。1922年,Stephens鉴定和描述了卵形疟原虫。
疟疾的传播媒介,直至1897年,在印度工作的英国军医 Ross最终阐明了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生活周期及通过叮咬进行传播,从而解决了这一基础的科学问题。并因而获诺贝尔奖。
Ronald Ross(1857~1932)于1892年起在印度的英国军队中担任军医,1899年离开印度后任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热带医学教授。后在伦敦创建ROOS研究院,任热带医学顾问,1902年获诺贝尔奖金。1894年,Ross作为一名年轻的军官,受到Manson的鼓励在印度研究疟原虫的传播方式。他克服了许多技术和行政上的困难,终于在1897年8月在吸过有“新月体”的病人血的按蚊体内观察到卵囊。并于1898年在加尔各答用致倦库蚊传播鸟疟残疟原虫(P.relictum)成功,在几个月内连续观察到蚊虫体内疟原虫的所有发育期。
但是,当时却还不能解释:为什么被携带有疟原虫子孢子的按蚊叮咬后必须经过一定时期后才能在血液中查见疟原虫?为何由输入含有疟原虫血液所引起的疟疾远较由按蚊叮咬所引起的疟疾易于根治?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分别在鸟(Raffaele等,1934)和猴(Shortt,Garnham等,1948)发现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除蚊体内孢子增殖与另一宿主的红细胞内裂体增殖之外,还有组织细胞内裂体增殖的一个时期,也就是红细胞外期。之后,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Shortt等,1949,1951)、卵形疟原虫(Garnham,Bray 等1954)和三日疟原虫(Bray,1960)在肝细胞内的发育,也相继被证实。
1977年,Lysenko等发现间日疟原虫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发育速度不同,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Krofoski等(1980,1982,1986)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受累猴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灵长类动物肝细胞内存在休眠子。
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人体疟原虫生活史始获得基本阐明。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18:44:45 | 只看该作者

素灵词汇日知录【渔翁习经连载】

素灵词汇日知录【29】

膏梁之变,足生大丁。
   《太素》高作膏。
     郭霭春:"膏梁"就是肥肉精米。“变”有“害”意。“足”有“能”意。“丁”似为“且”(与“疽”同)之讹字。“丁”“且”古文形近致误。膏梁之害,所以能生大疽,是因厚味郁而内热,发于肌肉,毒深则为痈为疽。《扁鹊心书》卷上引“丁”作“疽”。其书虽伪,此点却可取。
    渔翁曰:王冰释“足”“所以丁生于足者,四肢为诸阳之本也。”张介宾释“足”为“多也”均有误。王误尤远,成为笑柄。释经须知训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2:13 , Processed in 0.05929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