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方国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05: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22、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土中水]    甘草[土中木]    大黄[火中木]     黄芩[水中木](各三两)    芍药[金中土]     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解析:
    “肾实,则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是病。
肾病用水体,是病为肾水五行中之火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大泻肾汤”方中茯苓为土中水,甘草为土中木,大黄为火中木,黄芩为水中木,芍药为金中土,干姜为木中土。以心火“火体”之子“土体”中之水、木(火体之金生土体之水、火体之水生土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体”中之火、土;以“水体”之母“金体”之土,以“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泻“水体”之土;以“火体”之木反侮转化“水体”之木所克;以“水体”中之木补扶“水(本)体”之木,方证见(图5—22)。
    肾实“‘水体’之火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是病则用“大泻肾汤”是方,茯苓、甘草为君药,大黄、黄芩为臣药,芍药为佐,干姜为使,化咸除痉,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是方二君二臣一佐一使。
    天(水)五(升)阳数也,地(煮取)二(升)、六(味)阴数也;肾实为数五用二、六数并泻方,再服,日二取阳证以阴泻之意也,阴阳五行在其中矣。
42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06: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3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08: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24、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水中水]     竹叶[水中金]     甘草[土中木](各三两)    泽泻[火中土]     桂枝[木中木]     干姜[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解析:
    肾虚则厥逆,腰腹、胻足痛,股膝挛为病曰“烦”,必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
“肾虚,则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是病。
    肾病用水体,是病为肾水五行中之土虚,而水、金、木亦弱,强克心火五行中之水。“大补肾汤”方中地黄为水中水,竹叶为水中金,甘草为土中木,泽泻为火中土,桂枝为木中木,干姜为木中土,五味子为金中金。以“水体”中之水、金补扶“水(本)体”之水、金;以“水体”之母“金体”之金,以“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木补扶“水体”之金、土、木;以心火“火体”之子“土体”中之木(火体之水生土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体”中之土;以“火体”之土反侮转化“水体”之水、金等所克,方证见(图5—24)。
    肾虚“‘水体’之土虚,而水、金、木亦弱,强克心火五行中之水”是病则用“大补肾汤”是方,甘草为君药,地黄、竹叶为臣药,桂枝、干姜、五味子为佐,泽泻为使,化咸除烦,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天(水)一(斗)、七(味)阳数也,地(煮取,温分)四(升,服)阴数也;肺虚为阴数四用一、七阳数并补方,日三夜一服取阴证以阳补之意也。
44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09: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5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10: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六、五脏泻方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
46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11: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26、泻心汤
    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水中火]     黄芩[水中木]      人参[土中土]      甘草[土中木](炙)     干姜[木中土](各三两,一方有大枣)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解析:
    “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是病。
    心病用火体,是病为心火五行中之金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肺金中之水、木。“泻心汤”方中黄连为水中火,黄芩为水中木,人参为土中土,甘草为土中木,干姜为木中土。以肺金“金体”之子“水体”中之木、火(金体之水生水体之木、金体之木生水体之火),承而制(化解咸火克酸金)之“木体”中之金、土;又怕制土太过而以火体之母“木体”中之土、火体之子“土体”中之土扶助“火体”中之土;又以“土体”中之木扶助“火体”中之虚木,方证见(图5—26)。
    “误用清下致人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是病按“心实‘火体’之金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肺金中之水、木”论治,方用“泻心汤”,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人参、干姜为佐,甘草为使,化酸除痞,治误用清下致人心下痞满,雷鸣腹痛之病。是方一君一臣二佐一使。
    天五(味)、(水)七(升)、(煮取)三(升)阳数也;是病用数三、五、七阳数并泻方,再服为日二服取阳证以阴泻之意也,阴阳五行在其中矣。
47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13: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8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14: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七、救五脏诸劳损病方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存、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规矩也。
49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16: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31.调中补心汤
    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
    旋覆花[火中火](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当从)     栗子[水中火](打去壳,十二枚)   葱叶[金中木](十四茎)     豉[金中火](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栀子[水中木](十四枚,打)     人参[土中土](三两,切)
    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日三。
解析:
    “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是病。
    心病用火体,是病为心火五行中之火、土、金大虚,强克肺金中之水、木。“调中补心汤”方中旋覆花为火中火,栗子为水中火,葱叶为金中木,豉为金中火,栀子为水中木,人参为土中土。以肺金“金体”之子“水体”中之木、火(金体之水生水体之木、金体之木生金体之火),承而制(化解咸火克酸金)之“木体”中之土、金;以火体之子“土体”中之土扶助“火体”中之土;以“金体”中之木、火反侮转化咸火克酸金;并以“金体”中之火扶助“金(本)体”中之火,方证见(图5—31)。
    “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是病按“心虚‘火体’之火、土、金大虚,强克肺金中之水、木”论治,方用“调中补心汤”,旋覆花、人参为君,栗子、栀子为臣,葱叶、豉为佐使,化酸除滞,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之病。是方二君二臣二佐使。
    天(煮取)三(升)阳数也;地(清酒)四(升)、(水)六(味,升)阴数也,心虚为阴数四、六用三阳数并补方,温分三服,日三,取阴证以阳补之意也,阴阳五行在其中矣。
50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3:18: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1 20:46 , Processed in 0.08685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