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8:00:14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道求真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研究》
烟建华 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7日 06:01pm 时添加 -=-=-=-=-
书评转帖:
系统求索论《内经》——读《医道求真》有感
2008-4-7 16:04:5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登本  认真研读《内经》研究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烟建华教授的《医道求真》后,我惊叹、兴奋、钦佩,并为之折服。这位对《内经》学术体系研究、求索了几十年的著名专家,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围绕着《内经》的要言大义和医理真谛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和阐释,是中医界业内人士或者想要了解《内经》是如何运用医学知识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士仁人们难得的学习和参考书。
  我认为此书突出了《内经》如下主要特点:
  学术体系的系统性
  《内经》所缔造的学术体系,是中医学科的整体知识系统,包括中医学研究对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并运用大量的临证实例和当时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逻辑学研究的成果加以论证。《内经》创建并论证的中医学术体系,在成就历代中医大家的同时又不断地得到充实、修正和完善。《医道求真》全书通过3篇15章40余节117个彼此相关的命题,运用直叙的修辞方法,予以系统地阐释和论证,使读者对言简义深、语义艰奥的《内经》能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全方位地表达了《内经》及其缔造的中医学之科学内涵,为该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
  传统文化理念
  《内经》及其缔造的中医学知识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她以生命科学内容演绎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内经》不但运用此前的医药学就,而且巧妙地借用当时较先进的社会科学、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法、数学,甚至兵家、农桑、算学、文字学等知识,解释生命现象,论证生命规律,特别是与《内经》成书相近的文学、史学、哲学史料更与其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医道求真》一书,用翔实的资料,丰富的语言,严谨地论证了这一主题,开宗明义,卷首就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确切地界定为构建《内经》的“医学基础”“方法学基础”“多学科基础”。对进一步确定《内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学术地位、捋清《内经》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而直接的助益。
  生命科学观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认识生命、提高生命价值,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内经》正是这样一部诠释生命现象,求索生命规律,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不朽名典,并且在《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宝命全形论》,以及《灵枢经》的《本神》、《玉版》、《天年》等篇中予以专论。《内经》为了追求这一主旨,不惜把社会的、哲学的、自然的诸多相关知识包揽于一体,融入于自己所论的宏旨大义之中,并且加以消化、吸收、利用和改造,从而形成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二重性的独特医学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倡盛做出了毋庸抹刹的贡献。《医道求真》抓住了这一关键,浓笔重墨地大书特书,使此主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求真”和弘扬。
  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评价一切科学理论的标准,实践也是《内经》立论、论证其所传载医学主旨及其必然的旨归。通检《内经》全部内容,尤其是所论的380余个病证后不难发现,只有结合临证实践才是研读《内经》的最高境界。烟建华教授不但是全国著名的研究《内经》专家,而且是临证经验颇为丰富的医学实践家,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从运用《内经》理论指导临证治疗,通过临床实验在更深更高层次上诠释《内经》学术体系的角度进行“医道求真”,从而使其论著中的结论和观点真实可信。全书运用大量临床实例论证相关命题,重视实践的观点体现在《医道求真》的各个层面。这不但体现了作者“读经典,做临床”的治经思路,还为读者如何将《内经》的学术体系指导临床实践进行了示范。
  总之,《医道求真》一书运用直叙的修辞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洁流畅的文笔、条理明晰的构架,以“纵横联系”“结合临床实践”治经思路,使读者从博奥艰深的《内经》原文中解脱出来,既归整了《内经》学术体系,又求真于《内经》的要言大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7日 06:04pm 时添加 -=-=-=-=-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总2375期医道求真——我对《内经》学术体系的研究
烟建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研究的缘起
  中医自先秦两汉形成理论体系,行世两千余年,饱经沧桑,历练扬弃,至清代而臻于成熟。作为一种有系统理论和诊疗体系的传统医学,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应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勃兴,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欧美医学(俗称西医学),渐成世界主导医学,各民族的传统医学相继隐退、萎缩乃至淘汰。中医学也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批判风浪的冲击、民国时期“废止旧医”的行政摧戾,但民间却不绝其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中医实行扶持政策,中医诊疗在行政上有所发展,但在学术上却未有明显进展。上世纪70年代末,西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学术体系上的缺陷、临床诊疗上的尴尬,由寻找出路、克服缺陷到借鉴方法,乃至于对多元文化的求异而研究传统医学,然而,用西医学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价值观解析、量度与评议中医学,虽然在理论局部和个别细节上小有成就,但在学术大体上,仍然头绪如麻,欲理还乱。
  中医治病,有效有不效,清代以前总以医术高低对其评判,并没有意识到中医学本身的问题。《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就反映了这种观念。及至清代后期,西方医学始踏中国大陆,人们尚不屑一顾,但它搭乘近代科学技术快车,百年间飞速发展,到民国时代,一些中医视为不治之症如肺痨,还有某些暴烈传染病、外科手术适应症等,却显示出优越疗效。加之它能以近现代科技之理“说清”治病机理,而中医学赖以说理的气、阴阳、五行则被斥之为“封建迷信”,从章太炎、陈独秀到余云岫无不口诛笔伐,即使在共和国政府卫生机构里也不乏贬压中医的官员。然而在医疗实践中,人们又看到,西医并非包治一切人类病痛,凡找不出理、化、生物病原者不能治,病情复杂多变者难治,有些病症诊之明明、断之凿凿,就是难得疗效,而中医却能治之、愈之,为此联合国卫生组织关注中医学,各国政府和民间也派人学习中医。这就使人迷茫,不禁自问:中医学究竟怎样?研究者不少,研究时间亦历百年,而其答案,熙攘纷扰,莫衷一是。
  中医药界必须认真研究自己,需要博大胸怀、求真观念和科学方法。睁开眼睛看世界,绝不夜郎自大,亦不必自惭形秽。时间隧道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科技已取得空前进步,但未知领域仍然很多,特别是人类及其个体生命,涉及自然、社会、思维三界,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属性,是宇宙自然间最复杂科学,西医学不可能代表人类认识的标准与终极,所以也决不会拒绝世界各种传统医学所凝聚的民族智慧结晶。因此,我们应站在大文化、大科学、大医学的高度,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趋向及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审视中医学,给予其科学定位,评价其优势不足,预测其发展轨迹。而欲认识这一切,不仅需要提纲挈领、把握其学术全局,还要探微索隐、透析其学术内涵,我们认为最简捷的途径是研究中医学的学术体系。
  《内经》成编标志中医学术体系基本形成,后经历代发展,才不断完善、成熟,同中国其它传统文化一样,走的是一条“经典引申式”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学术贯通方式,经典著作为源,后世发展为流,流之浩荡不改其源,《内经》建构的中医学术体系的框架,确定的基本概念,形成的理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研究大法和临床诊疗原则,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着作用,至今未发生根本改变。缘木不能求鱼,澄源则流自清,研究《内经》学术体系对于把握中医学本质具有代表性。
  当然,中医学术体系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诸如民族虚无和新科学主义,惟当今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是从,总认为中医学落后,需要科学化,不相信中医还有较西医高明之处,因而中医研究变成“认同(西医)研究”。
  中医学术体系的近、现代研究已历百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秦伯未、任应秋、王玉川、程士德、王洪图等著名中医学家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从上世纪50年代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中医学概论》,60年代主编高等中医院校《内经》第一、二版教材,梳理中医学术体系,到90年代出版《〈内经〉理论体系纲要》、《〈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系统研究中医学术体系,诸位学术前辈付出了艰苦努力和辛勤汗水。在此基础上,我传承此学,不懈心力,每有会意,便欣然自得。研究成果,均在近几年撰写的高等中医院校《内经》教材、《〈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及若干篇学术论文之中。
  二、研究的内容
  我对《内经》学术体系的研究,主要探索其形成基础、学术特征、科学内涵、优势不足、发展规律等。
  (一)《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与其概念、理论的学术特征、科学内涵,具有直接关系;研究其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于把握和预测体系的学术走向与轨迹,亦十分重要。
  《内经》理论及其学术体系的形成,与其医疗实践环境与发展历程有关,更与民族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不可分离。前者乃学术发生、生存与发展的时空大环境;后者则属于学术形成的认识论与方法学系统,涉及自然观、思维方式、逻辑方法等。为此我们主要以下述纲目研究其涉及的方面:
  1.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形体解剖知识的了解,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2.古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天文历法,地理学,气象学,数学。
  3.古代社会学的参与:人类学,心理学,民俗学,宗教,伦理,史学。
  4.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意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学。
  5.先秦诸子的作用: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农家,阴阳五行家,法家与名家……
  在上述条目与内容中,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是基础,它既为学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丰富医疗素材,又与理论思维互动而行,必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特点。如理论形成初期,必然积累了较多解剖形体知识,并带有某些依赖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医疗实践要求的提高,古代医学观察的直观性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不得不走中医独特之路,即在不可能有物质工具帮助下,借助自然哲学这种思维工具,达到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并指导医疗活动的目的。这种方法无需精密解剖知识,因而成为中医形态解剖学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当然,在临床医学的某些领域,如外科、产科、五官科等,也不得不重视器官组织形态,但由于上述原因而明显落后。又如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其注意偏于那些常组合出现的生理、病理之象,并被意象思维作为“思维原料”来利用,成为藏象、证候理论形成的基础与证据。关于医疗实践的验证,人们多注意其证实或证伪作用,往往忽略其评价方法的体系领域。逍遥散治肝郁脾虚诸症效如桴鼓,而以西医之法验证之,当然难以“重复”。近来在国内外频频出现的“中药中毒事件”,如日本小柴胡汤、新加坡黄连等多属此类。
  一般认为,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只能在有关学科基础上发展。中医学亦遵从此理,但其内容、形式与近现代医学大不相同。作为传统文化、传统科学,中医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在自然观、社会观和方法论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它们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理借鉴和方法论启示两个方面。同时,由于将人的生命活动放在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研究,所以《内经》出现大量有关学科的知识,而且渗透、融合到医学中,用于表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成为基础理论。如所论“气交”,即人与万物生存的大气圈;认识到地球气象的周期变化,形成四季气候,生化了动植万物,并建构了谷、果、菜、畜、虫五类生物受气象常变制约的繁育、衰耗系统,也是人类生存、演化的基本条件;将气象的太过、不及和灾害性变化视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以阴阳五行形式,将古代九州说和五方说所表述的地理因素,纳入“人与自然相参”的医学理论,成为论治因地制宜的根据;在社会学方面,提出“合于人事”,将人与社会生存环境的失调作为重要致病因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宗教、伦理、民俗以及饮食习惯、劳役损伤、药物中毒、醉酒等,丰富了中医病因学理论,并主张“从容人事” “不失人情”,重视疾病防治过程中纠正社会性致病因素,并以此作为疾病防治的重要原则。
  在诸影响因素中,哲学被认为最深刻。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不必赘述,但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系统整体观、有机自然论是指导中医学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观念,观象明理和思维模式化是指导中医学确立概念的基本方法。前者成为中医理论辩证思维的主要认识论来源,后者则是中医概念功能化、模型化的主要方法论基础。二是中国古代主客一体认知观对中医概念、理论学术内涵的影响。事物及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及由此而建立的概念、理论,却受认识主体的观念所影响。与西方人追求纯客观反映不同,中医的概念、理论是主客耦合为一体的。如外邪六淫概念及其致病理论,当指外来气象变化因素刺激后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的综合概括,故中医所说的“祛邪”当是调节机体抗邪反应的整体效应,如果以杀抑病原体的思路研究则谬。又如机体受某些致病因素作用后,出现功能失调症候组群,医生将其概括为某证,其实就是套入传承而来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证候,同时也加入自己的认识而成立,而传承的规范证候具有模型性质,并非纯生物学病理原型。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专题讨论。
  总之,《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经过“医疗实践→理性思辨→临床验证”而完成。理性思辨是其中的基本环节。中华民族文化与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系统整体观、有机自然论,研究事物主要着眼于功能,注重联系,把握动态,其认知方式是天人合一、主客一体。从而造就了中医理论如下先天特质:①从基本概念的内涵、推理的逻辑方式及其形成的理论,具有独特内涵,所建构的学术体系也自成一统,与西医基础理论在学理上有着本质差异。②在方法学上“详于气化,略于形质”,中医学探索生命规律关注的是功能模型,而不是人体原型,具有“功能关系模型化”等学术特征。③由于哲学基础的根本差异,中国传统科学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而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也没有/基本不是通过实验室研究获取的,因此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实证科学,也不能等号划归生物科学。(
42
发表于 2009-4-29 14:17:5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不知道先生有没有看《李克绍医学文集》,我看了好几遍。有很多没有听说的东西。是值得一看不可多得的好书。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24:58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说得是,手头有李老的《伤寒论语译》等,上述所荐《伤寒论通释》亦李老高足所作。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6:59:47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金匮要略临证发微
何任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年6月一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9日 05:01pm 时添加 -=-=-=-=-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丛书之一,是著名中医何任教授应用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临床经验总结。本书以元代仿宋刻本《金匮要略方论》原文为领衔,一一阐述其精神,核心内容是用临证运用经方的体会来探究《金匮要略》方的运用规律,以求“探微索隐,足以解释疑惑”。各条下设“提要与分析”、“辨治要领与思路”、“临床应用与研究”、“选注与案例”各项。本书可为中医及中西医临床、教学提供中医经典和临床医学结合的参考。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9日 05:02pm 时添加 -=-=-=-=-
本书以公元1340年元代仿宋刻本《新编金匮方论》(邓珍本)为蓝本,条文的顺序参考教材进行重新编排。全书虽然以《金匮要略》原文为领衔,一一阐述其精神,但其核心内容则是以临证运用经方的体会来探究《金匮要略》方的运用规律,即所谓“探微索隐,足以解疑释惑”。为了突出特色,本书在原文下设立了“提要与分析”、“辨治要领与思路”、“临床应用与研究”、“选注与案例”等四个条目,便于读者选择阅读。 本书按条目编排,既有深奥的理论,又有浅显的解说;既有理论文献的依据,又有临床实践的佐证,故可作为中医临床工作者运用《金匮要略》方的临证指南,也可作为中医院校师生讲授和学习《金匮要略》的参考用书。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9日 05:03pm 时添加 -=-=-=-=-
作者简介
    何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     1921年1月出生于杭州中医世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从事中医药临床以及教育、科研工作近70年。擅长用经方、时方治疗恶性肿瘤等难治病,担任过《中医诊断学》、《金匮要略》等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对中医经典著作,尤其是对《金匮要略》研究深入,被日本汉方医学界称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金匮要略》校注研究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先后担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浙江中医学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浙江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浙江省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3:05:59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著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1:07pm 时添加 -=-=-=-=-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3 书名。亦
  称《衷中参西录》。30卷。近代张锡
  纯苦。初刊于1918至1934年间,共
  7期(相当十7个分册)。书中结合
  中西医学理论和作者的医疗经验阐
  发医理,颇多独到见解;并制定若干
  有效方刘。修订本分为医方、药物、
  医沦、医话和医案5部分*删去某些
  重复和讹误之处。名曰“衰中参
  西”,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
  张锡纯先生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捍卫与发扬中医学的杰出人物,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而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当时《山西医学杂志》称之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绍兴医报》称为“医家必读之书”,据《奉天医学杂志》记载,朝鲜人称为“至贵至宝之救命书”,而且当时各省立医校多以此为教材。几十年前,该书不失为站在时代前沿的伟著,时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杰作。对于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科学研究,仍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重视药物研究。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张锡纯,字寿甫,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业儒,父彤元(字丹亭)为痒生,以训蒙终其生。其家训教子孙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锡纯天资颖悟,遵家训,诵读之暇,游艺方书,后两赴秋闱不第,竟以医名于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他虽伏处草莽,亦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1881年,补博士弟子员,首次赴北闱乡试落第,为慰藉祖、父愿望,径赴天津正式进学。后即长期在乡间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参加乡试。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第二次乡试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主要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开始在《绍兴医药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张锡纯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任军医正期间,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其著作渐为人知,传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阳)袁澍滋(字霖普)阅后劝其呈内政部申请著作权。1918年,奉天天地新学社苏明阳等代为注册,奉天医学研究会高振铎予以校正,由该社资助首次印行第一期。同年,奉天设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锡纯为院长。
  《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后迅速脱销,次年春再版,同时印行第二期。张锡纯方展其抱负,适值直奉战争爆发,不得已于1923年回关内于沧县开业。
  1924年,张锡纯自费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四期,医界竟购,先后共印四版,作者声望雀起。1926年,前清道尹胡珍簠邀他赴天津为专馆教员(家庭教师)。张锡纯携眷至天津,于授徒的同时开业行医。1927年春,正式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1928至1933最后5年中,张锡纯之学术和事业达到高峰。他先是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应诊的同时传播学术。次年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再版,共5次印刷方满足需求。1931年又出版该书第六期,计两次印刷。为迅速培养较多高水平的中西医汇通人才,他不顾73岁高龄,于1933年春创办四年制函授学院,亲订讲义,兼及教务,遂因劳瘁过度至秋天一病不起。
  张锡纯成名较晚,而桃李半天下。及门弟子如隆昌周禹锡,如皋陈爱棠、李慰农,通县高砚樵,祁阳王攻酲,深县张方舆,天津孙玉泉、李宝和,辽宁仲晓秋等均为一方名医。私淑其学问者不可胜计。当时国内名中医如汉口冉雪峰,嘉定张山雷,奉天刘冕堂,泰兴杨如侯,香山刘蔚楚,慈溪张生甫,绍兴何廉臣等均常与张锡纯讨论学术,为声气相孚之挚友。近代影响较大的中医杂志多聘其为特邀撰稿人。
  医著之外,张锡纯尚撰有《代数鉴源》、《易经图说》(未刊行),另有诗作《种菊轩诗草》曾附编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张锡纯有三子一女。长子荫潮继父业,曾任京畿卫戍司令部军医官,1939年卒。次孙铭勋承祖业,行医于原籍,1954年将《医学衷中参西录》版权及遗稿献给国家,实现了祖先的宏愿。
  1957至1985年,河北省4次整理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总发行量近50万套,为近代任何一家之言的医著所不及。
  倡导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思想
  19世纪60年代,近代科学开始缓慢地、有系统地传入中国。张锡纯生长于穷乡僻壤,青年时代很难接触西学。他说自己“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仅又10余年,于医学研究功深,乃知西洋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特古籍语意含浑,有赖后人阐发耳”(此语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篇医论“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至于汇通中西医何以要衷中参西,1909年他在其书自序中说:“今百事皆尚西法……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斯编于西法非仅采其医理,恒有采其化学之理,运用于方药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贯为一,又非若采用其药者,仅为记问之学也”。参西显然是时势的需要,然张锡纯的学问和经历均告诉他中医尚多优势,沟通当以中医为主,即吸取西说发扬中医,使之放光明于全球。
  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国人上下震动。为求富强免危亡,知识界多认为必须向日本学习,积极引进西学。1893年后,张锡纯绝意于功名,益加留心西学。1897年,他年近40,竟开始刻苦自学代数和几何,后又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为全面参考西医学术建立了较厚实的基础。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张锡纯原最推崇《神农本草经》,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其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然而他说:“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怎样发古人所未发,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藏象说与解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说与微生物病因说难通;气化说与细胞说难通。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汇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者为他对心力衰竭与肾不纳气、脑充血与薄厥相通的看法。至于具体问题的中西互参则几乎见于其书的每一篇章。
  从文献出发汇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并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这方面的与古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种观点和方法,即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张锡纯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而他却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证实践的条件,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
  张锡纯的实验精神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二是临床的细致观察,以及详细可靠的病历记录。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自我尝试仍不得真知,则求助于他人之体会。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厨师。其他药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细辛、麻黄、花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市药的真伪,博咨周访,亲自监制,务得其真而后己。因此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出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症瘕,硫黄治虚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扩大了中药效用。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究,可谓前无古人。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逾百万言,学者多感百读不厌,关键在于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而绝少凿空臆说。其中张锡纯自拟方约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间验方亦约200首,重要医论百余处,涉及中西医基础和临床大部分内容,几乎无一方、一药、一法、一论不结合临床治验进行说明。重要方法所附医案多达数十例,重要论点在几十年临证和著述中反复探讨,反复印证,不断深化。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全书载案逾千,轻浅之病记载稍略,重病、久病或专示病案者,观察记载无不详细贴切,首尾完整。当时国内西医病案及论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资料翔实。文中以中医立论者,必征诸实验;沟通中西者多发人深思。读其书者或不能尽服其理,但必不以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虚以凑篇幅。勤于实践,切身体会,仔细观察,随时记录,不断整理提高,就是张锡纯的实验方法。
  实验派医学大师
  张锡纯精通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其中有创造性的成就主要有六方面。
  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热?墓π? 本世纪40年代前,热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当时西医疗效不满意,中医证治虽早有伤寒温病两说,但一般医家难以熟练运用。传统学说对石膏及有关方剂阐发不够,张锡纯则发挥了石膏的功用,简化了热病辨证论治的原则,提高了可重复性。他认为,生石膏性微寒,凉而能散,透表解肌,善清上焦及中焦实热。外感病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然医家多误认为其性大寒而煅用,是变金丹为鸩毒。古方用生石膏者以大青龙汤、白虎汤为代表。此虽为重证而设,但禁忌颇多。若适当变通,则生石膏治热病有实热者无往不适。白虎汤变通适当尤能广泛应用,挽救危重症。其原则为热盛脉实即原方加重石膏,以胜病为准;热实正虚宜原方加人参,间需以山药代粳米或元参代知母;病危急,患者又不耐服药,竟可单煎石膏或用鲜梨片和石膏末嚼服。
  张锡纯阐发此说不厌其繁,仅“石膏解”后所附医案即达38例。其中多系危重证,按西医诊断可知的病种有痢疾、疟疾、重症颌下脓肿、肺炎、产褥热、产后大出血、风湿热、猩红热等,同时伴昏迷、休克或全身衰竭者近半数。时过近一世纪,今日单用西法处理上述一些病例仍感棘手。但张锡纯当年常常得心应手,曾说“愚临证40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用至十余斤者”。1954年,石家庄组织中医运用张锡纯重用石膏的经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获得良好的效果,卫生部门曾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张锡纯的这一宝贵的见解和经验在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证 胸中大气下陷证的提出,是张锡纯诊断上的发明。其理论略谓:“人之一身,自飞门至魄门一气主之”。“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也”。此气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大气下陷最典型的症状即患者自觉气短不足以息,似乎喘而非喘,诊关脉不实。其他见证变化多端。以今日西医诊断为勘,此证多属官能证,无可靠疗法。而升陷汤对大多数病例却效如桴鼓。后人多以为此方可重复性很强。
  防治霍乱的贡献 张锡纯行医时常有霍乱流行。当时西医对该病长于预防而短于治疗。为此,他创用了治疗霍乱的急救回生丹及防治兼用的卫生防疫宝丹。查其药味及制法则系衷中参西的成果,而经济简便,效果又在中西医之上。1919—1920年,此两方曾在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大面积试用,据较可靠的报告分析,治愈数万人。
  中医为主治肠结 张锡纯所治者多属于机械性或动力性肠梗阻。古人有大承气等方法,但多禁忌,疗效亦不甚满意。张锡纯所创之法一为赭遂攻结汤,一为葱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长又有新意,后者为外治法,适于动力性肠梗阻。考其医案确系典型梗阻,而疗效甚好。近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则,仍不出张锡纯所用之法。 抢救急证的发明 张锡纯长于救治危急大证,除前文已述外,尚有重用萸肉救脱。脱证在西医称为休克,至今常见且难治。中医古方救脱以人参为主,但有禁忌,张锡纯以萸肉为主基本无禁忌。其理论略谓,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且敛正气不敛邪气。张锡纯所附医案中几乎包括各种休克,尤以大汗致脱为最效。其法为,当紧急时急煎萸肉一味60克(2两)左右急服,病稍缓或以下脱为主则配以人参、山药等。又生山药一味救脱之轻者亦效。再有小青尤汤加减治外感痰喘。小青龙汤系经方,原适应证不以痰喘为主,后人有所发明用以治痰喘,但不如张锡纯精到。外感痰喘即西医之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伴有严重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张锡纯以为治此病重症惟小青龙汤加减最效,并屡试不爽。加减中主要是热重加生石膏。为巩固疗效,张锡纯又拟从龙汤等以求根治,其法至今仍值得研究。此外,张锡纯对各种大出血及先兆中风等急证的抢救亦多有阐发。
  张锡纯敢于救患者于殓服在身,足示其学识与责任心均非寻常,亦可知其何以能享盛誉而历久不衰。
  关于慢性顽症的主要阐发 张锡纯之书治虚劳的内容甚多,其中出现最多的药物为生山药。张锡纯对此药的研究仅次于生石膏。其余最有价值的阐发即重用三七、鸡内金、水蛭等治症瘕积聚等慢性病。结核病在中医亦归入虚劳,张锡纯治结核病除继承前人活血化瘀法外,又多伍以生山药、黄芪、人参等补气药,至于滋阴、宁嗽等法反居其次。
  济世活人 不计私利
  张锡纯为人忠厚,志行高洁。其书自序云:“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这种志向基于“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思想,张锡纯虽终生未直接参与政治,仍常于诗文中流露出忧患的心情。1924年,他自题其书第五期卷首云:“自命生平愿不凡,良医良相总空谈。坎坷无碍胸怀阔,遭际常怜国运艰。忧世心从灰后热,活人理向静中参。轩岐奥理存灵素,化作甘露洒大千。”诗中委婉地表达了未能医国的遗恨。
  为济世活人计,张锡纯治医不计私利,凡有心得发现,必于医界公布。刊印书籍有赠送惯例,每难盈利。至于他对静坐吐纳术(当时特风行于学校)的体会,更多向医界提倡,以为不仅益于养生且利于治学。他的朋友和病人既有军政界要人,也有城乡贫民,相处中均一视同仁,不见傲下媚上形迹。他不置产业,日常业务仅足维持生计。1913年,黄河泛滥,有一灾区孤儿流落至大名,病饿垂危,张锡纯携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乡贯里居,即收为义子,取名张俊升,成人后为其家立业,使谋生于天津。张锡纯逝世前终于查清其为河南滑县卢姓,遂改名卢俊升,一时传为义举。
  张锡纯治学虽多创论,然措词婉转,鲜直斥前人之非,与同道多友善,不好贬人贵己,不好大言傲人。中西医论争势若冰炭时,仍本其夙志,撰文论中西医理相通,医界不宜作意气之争,人且以为系中庸之道。但张锡纯对误人至死的庸医却当面斥之为投井下石者,毫不留情。此虽激于义愤,亦可见其忠厚至诚,对患者极端负责。他处世为学以“志诚”为信条,故书屋名“志诚堂”。
  张锡纯不避劳苦,自奉甚俭,常念学与年俱进,终生治学不辍。虽至晚年,每为人合药饵,必躬自监制;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证,辄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旦有定见,虽昏夜立命车亲赴病家调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尽人力,每救疗至殓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时人称之为一代大师,实当之无愧。
  简历
  1860年3月 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
  1874年 开始学医。
  1879年 开始行医。
  1909年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前3期。
  1912年 应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之邀,任军医正。
  1918年 应聘任沈阳立达医院院长。
  1924年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
  1927年 在天津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1928年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
  1931年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1933年 创办中医函授学院。
  1933年9月 卒于天津。
百度百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1:09pm 时添加 -=-=-=-=-
医学衷中参西录
加入我的收藏   
想读在读读过评价:  
1
0
0
0
0

放在你的blog里!
作者: 重校 / 李彬之 / 王云凯 / 韩煜 / 张锡纯
ISBN: 9787537525060
页数: 793
定价: 75.0
出版社: 河北科技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2-1-1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3:21:4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经方实验录
曹颍甫 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1:22p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曹颖甫一生治医专宗仲景,以善用经方闻名。医案存稿绝少,《经方实验录》由门人姜佐景整理,佐以说解,分上中下3卷,共计92案,内有16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其中大多医案有一剂知,二剂已,甚则覆杯而愈的效果。此外,还有《曹颖甫先生医案》一书,是由王慎轩随曹颖甫侍诊时抄录整理汇编而成,为搜集附列的治验。曹氏益信经方,并亲身体验经方愈病之奇妙,并将其用于家庭。  


目录: 曹颖甫先生序
经方实验录上卷
第一案桂枝汤证其一
第二案桂枝汤证其二
第三案桂枝汤证其三
第四案桂枝汤证其四
第五案桂枝汤证其五
第六案桂枝汤证其六
第七案麻黄汤证其一
第八案麻黄汤证其二
第九案麻黄汤证其三
第一○案麻黄汤证其四
第一一案麻黄汤证其五
第一二案葛根汤证其一
第一三案葛根汤证其二
第一四案葛根汤证其三
第一五案葛根汤证其四
第一六案葛根汤证其五
第一七案白虎汤证其一
第一八案白虎汤证其二
第一九案白虎汤证其三
第二○案白虎汤证其四
第二一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一
第二二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二
第二三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三
第二四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四
第二五案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一
第二六案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二
第二七案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三
第二八案葛根黄连黄芩汤证其四
第二九案大承气汤证其一
第三。案大承气汤证其二
第三一案大承气汤证其三
第三二案大承气汤证其四
第三三案大承气汤证其五
第三四案小承气汤证
第三五案调胃承气汤证
经方实验录中卷
经方实验录下卷
曹颖甫先生医案
伤寒门(遵“伤寒有五”之说,凡六淫之病皆属之)
泻痢门
诸痛门(肿麻附)
咳嗽门
虚损门
妇科门
杂证门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1:27pm 时添加 -=-=-=-=-
选读: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张志明住五洲大药房初诊十月十八日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净麻黄钱半川桂枝钱半大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北细辛钱半五味子钱半干姜钱半姜半夏三钱
【按】张君志明为余之好友,尝患疔毒。自以西药治之,增剧,因就余以中药治愈,乃叹中药之神。自后恙无大小,每必垂询,顾余以事冗,居恒外出,致常相左。某晨,君又贲临,曰:咳嗽小恙耳,何中医久治不差?并出方相示,则清水豆卷、冬桑叶、前胡、杏仁、赤苓、枳壳、桔梗、竹茹、牛蒡,贝母、瓜蒌皮、冬瓜子、枇杷叶之属。因询之曰:君于夏月尝习游泳乎?曰:然。君之咳遇寒则增剧乎?曰:然。余乃慰之曰:此证甚易,一剂可愈,幸毋为虑。因书上方与之。越二日,来告日:咳瘥矣。即为书下方调理焉。
二诊十月二十。咳已全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夫药味以稀为贵。
净麻黄六分光杏仁三钱甘草八分余屡用本方治咳,皆有奇效。顾必审其咳而属干水气者,然后用之,非以之尽治诸咳也。水气者何?言邪气之属于水者也。如本案张君因习游泳而得水气,其一例也。又如多进果品冷饮,而得水气,其二例也。又如远行冒雨露,因得水气,其三例也。更如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其四例也。凡此种水气之咳,本汤皆能优治之。顾药量又有轻重之分。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因此四者协力合作,犹一药然,吾师用五味尝多至三钱,切勿畏其酸收。其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否则,轻用或省除之,奏效如一。要之小青龙证。在里为水气,在表为咳(咳之前喉可常作痒)其表证之重轻,初可勿拘,其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腻。遑论其他或喘或渴或利或噎哉?此皆经验之谈,不必泥于书本者也。本年夏,友好多人皆习游泳,耽之不倦,虽雨天不已,一月前后,十九患咳,余悉以本汤加减愈之。
曹颖甫曰:予近日治丁姓妇十年痰饮,遇寒即剧,日晡所恶寒而喘,亦用此方。方用麻黄三钱,细辛二钱,乾姜三钱,白术三钱,半夏二钱,桂枝四钱。服经二剂,咳喘略减,而无汗恶寒如故。再加麻黄二钱,合五钱,细辛加一钱,合三钱,外加杏仁四钱,炮附子四钱,效否待明日方知。然则姜生治张君,两用轻剂而即效者,实由本年新病,不同宿疾之未易奏功也。
射干麻黄汤证
冯仕觉七月廿一日自去年初冬始病咳逆,倚息,吐涎沫,自以为痰饮。今诊得两脉浮弦而大,舌苔腻,喘息时胸部间作水鸣之声。肺气不得疏畅,当无可疑。昔人以麻黄为定喘要药,今拟用射干麻黄汤。
射干四钱净麻黄三钱款冬花三饯紫苑三钱北细辛二钱制半夏三钱五味子二钱生姜三片红枣七枚生远志四钱桔梗五钱拙巢注:愈。
曹颖甫曰:有张大元者向患痰饮,初,每日夜咯痰达数升,后咯痰较少,而胸中常觉出气短促,夜卧则喉中如水鸡声,彻夜不息。当从金匮例投射干麻黄汤,寻愈。又有杨姓妇素患痰喘之证,以凉水浣衣即发,发时咽中常如水鸡声,亦用金匮射干麻黄汤应手辄效,又当其剧时,痰涎上壅,气机有升无降,则当先服控涎丹数分,以破痰浊,续投射干麻黄汤,此又变通之法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
叶瑞初君丽华公司化妆部初诊二月十七日咳延四月,时吐涎沫,脉右三部弦,当降其冲气。
茯苓三钱生甘草一钱五味子一钱干姜钱半细辛一钱制半夏四钱光杏仁四钱二诊二月十九日两进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咳已略平,惟涎沫尚多,咳时痰不易出,宜与原方加桔梗。
茯苓三钱生草一钱五味子五分干姜一钱细辛六分制半夏三钱光杏仁四钱桔梗四钱
【按】叶君昔与史惠甫君为同事,患咳凡四阅月,问治于史。史固辞之,以习医未久也。旋叶君咳见痰中带血,乃俱而就师诊。服初诊方凡二剂,病即减轻。服次诊方后,竟告霍然。
皂荚丸证其一
《要略》曰: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按射干麻黄汤证但云咳而上气,是不咳之时,其气未必上冲也。
若夫本证之咳逆上气,则喘息而不可止矣。病者必背拥叠被六七层,始能垂头稍稍得睡。倘叠被较少,则终夜呛咳,所吐之痰黄浊胶粘。
此证予于宣统二年,侍先妣邢太安人病亲见之。先妣平时喜进厚味,又有烟癖,厚味被火气薰灼,因变浊痰,气吸于上,大小便不通。予不得已。自制皂荚丸进之。长女昭华煎枣膏汤,如法昼夜四服。以其不易下咽也,改丸如绿豆大,每服九丸。凡四服,浃晨而大小便通,可以去被安睡矣。后一年,闻吾乡城北朱姓老妇,以此证坐一月而死,可惜也!
曹颖甫曰:有黄松涛者,住城内广福寺左近,开设玉器店,其母年七旬许,素有痰饮宿疾,数年未发,体甚健。某秋,忽咳嗽大作,浊痰稠粘,痛牵胸胁,夜不能卧,卧则咳吐,胀痛更甚,前所未见。病发三日,乃延余诊,其脉弦数,气急促,大便三日未行,力惫声嘶,喘不能续,证已危险。余乃告其家人曰,此属痰饮重证,势将脱,君不急救,再延片刻,无能为矣。于是急取控涎丹一钱五分,以开水冲元明粉三钱吞送。不久,咳减,气急稍定。至晚,大便下,作黑色,能安眠。达旦,诸恙尽失。于是始知控涎丹系十枣汤变其体制,用以备急者也。
然考此病本皂荚丸证。金匮所谓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芙丸主之是也。但此证来势暴厉,病体已不支,恐皂荚丸性缓,尚不足以济急耳。
皂荚丸证其二
门人卢扶摇之师曹殿光,芜湖人,年五十所,患痰饮宿疾,病逾十载,扶摇不能治,使来求诊,其证心下坚满,痛引胸胁,时复喘促,咳则连声不已,时时吐浊痰,稠凝非常,剧则不得卧。余谓其喘咳属支饮,与《伤寒论》之心下有水气,《痰饮篇》之咳逆不得卧,证情相类,因投以小青龙汤,不效。更投以射干麻黄汤,合小半夏汤,又不效。而咳逆反甚,心殊焦急。更思以十枣汤攻之,而十枣又为胸胁悬饮之方。思以葶苈大枣降之,而泻肺系为肺胀肺痈而设,皆非的对之剂。纵投之,徒伤元气,于病何补?因念其时吐痰浊,剧则不得卧,与《金匮》所载皂荚丸证,大旨相同。遂以皂荚炙末四两,以赤砂糖代枣和汤,与射干麻黄汤间服之。共八剂,痰除喘平,诸恙尽退。
皂荚丸证其三
余尝自病痰饮,喘咳,吐浊,痛连胸胁,以皂荚大者四枚炙末,盛碗中,调赤砂糖,间日一服。连服四次,下利日二三度,痰涎与粪俱下,有时竟全是痰液。病愈后,体亦大亏。于是知皂荚之攻消甚猛,全赖枣膏调剂也。夫甘遂之破水饮,葶苈之泻痈胀,与皂荚之消胶痰,可称鼎足而三。惟近人不察,恒视若鸩毒,弃良药而不用,伊谁之过软?曹颖甫曰:余治张大元喘咳,不得卧,亦用控涎丹法,一下而愈。近数年来大元染有烟癖,浓痰和水而出,一夜得一大玻璃杯。诸痰饮方绝无功用,皂荚灰亦无济。大约水气太甚者,既不当用涤除油垢之法,而中有浓痰者又非温药所能治乎?
皂荚丸证其四
郑左住方浜路口年八十二岁湿痰之体,咳嗽,四肢浮肿,病情属溢饮,原当发汗利小便。但以浊痰阻于胸隔,咳而上气,但坐不眠,痰甚浓厚。病急则治其标,法当先用皂荚丸以下胸隔之痰,俾大小便畅行,得以安睡,方是转机。今按两脉结代,结代之脉,仲景原以为难治。药有小效,方议正治。
土皂荚去黑皮去子去弦酥炙研细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三服以黑枣二十枚浓煎去渣送丸拙巢注:病家将此方询诸他医,医以剂峻,劝勿服。其后究竟如何,不可得而知矣。
曹颖甫曰:皂荚丸之功用,能治胶痰,而不能去湿痰。良由皂荚能去积年之油垢,而不能除水气也。然痰饮至于嗽喘不已,中脘必有凝固之痰,故有时亦得取效。惟皂荚灰之作用乃由长女昭华发明。彼自病痰饮,常呕浓厚之痰,因自制而服之。二十年痰饮竟得劖除病根。予服之而效。曹殿光适自芜湖来诊,病情略同,故亦用之而效也。
【按】《金匮》本方云: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刮去皮用者,刮去其外皮之黑衣也。酥炙者,用微火炙之,使略呈焦黄即得,勿成黑炭也。服三丸者,每服三丸也。日三夜一服者,日中三服,夜间一服,竟日共四服,计十二丸也。故或云本药荡涤刺激之力甚大,一日用量不得过梧子大三丸者,非也。枣膏和汤者,言预用枣肉煎熬成膏,及应用时,取膏加热水,使混和成汤,送本丸也。尤氏云:饮以枣膏,安其本也。此说甚是。伸言之,即恐皂荚入胃,非但去浊痰,并将殃及胃中宝贵之津液,故必用枣膏以固护之,此吾友吴凝轩之说也。吾师代枣膏以砂糖,无非取其便捷,然其保津之功,恐不及枣膏远甚。顾二者皆属甘味,与甘草之安肠生津,饴糖之建中定痛,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计以上本汤四案,第一案邢太安人先一日四服,共进如梧子大者十二丸,次一日共进如绿豆大者三十六丸。今案凡蜜丸如梧子大之丸药,每钱约得十余丸,则如梧子大十二丸者,量仅钱许耳。第二案曹殿光用皂荚末四两者,乃共八日间之总量也。即先一日服皂荚末一两,次日改服射干麻黄汤一剂,以后第三、第五、第七日同第一日,第四、第六、第八日同第二日。按每日服末一两较第一案之钱许量已大增,但此为皂荚焦黑之灰,彼为同品炙黄之质。黑者力微,黄者力巨,故其量为反比,而二者病情又有重轻之分,故量虽迥异,并非矛盾。第三案吾师自以皂荚大者四枚炙末,盛之得一小半碗。余尝试择大皂荚一枚,不去皮弦与子,衡之,得新秤一两许。又取大者二枚,炙之使焦,研之为末,衡之,得六钱许。
是四枚末约为一两二钱许,与第二案所称之两许,亦尚相合。第四案如古法,与第一案同。按本药究属峻品,无经脸之医生初次试用,宁自每服五分递加,较为妥当。
又按用皂荚无非取其荡涤胶痰,而其能荡涤胶痰者,盖即赖其中含有石碱素。西国谓驱痰剂西药如西尼加根,中药如远志,桔梗,皂荚,中皆含有石碱素,所谓刺激性驱痰剂是也。故用牙皂之荚,可以代西尼加根云云。中西学说相通,信哉。
曹颖甫曰:除痰之药有碱性者为长,故咯痰不出者,用桔梗甘草汤,无不克日取效,以桔梗含有碱性故也。痰粘胸隔而不出,则用有碱性之桔梗以出之,所谓在高者引而越之也。胶痰在中脘,则用有碱性之皂荚以下之,所谓在下者引而竭之也。凡用药有彻上彻下之异,可因此而观其通矣。
泽泻汤证
管右住南阳桥花场九月一日咳吐沫,业经多年,时眩冒,冒则呕吐,大便燥,小溲少,咳则胸满,此为支饮,宜泽泻汤。
泽泻一两三钱生白术六钱
【按】本案病者管妇年三十余,其夫在上海大场莳花为业。妇素有痰饮病,自少已然。每届冬令必发,剧时头眩,不能平卧。师与本汤,妇服之一剂,既觉小溲畅行,而咳嗽大平。续服五剂,其冬竟得安度。明年春,天转寒,病又发。
师仍与本方,译泻加至二两,白术加至一两,又加苍术以助之,病愈。至其年冬,又发。宿疾之难除根,有如是者!以上自小青龙汤至泽泻汤凡五证,皆治痰饮。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射干麻黄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苓桂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皂荚丸以胶痰为主,泽泻汤以眩目为主,此其大较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一
周左早年精气不固,两足乏力,头晕目花,证属虚劳,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浅生甘草二钱龙骨一两先煎左牡蛎三两先煎大黑枣十二枚生姜八片
【按】《要略》云: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故本汤之治遗精,医者所尽知也。顾知之而不能用之,其所用者,每偏于肾气丸一方,加补益之品,如续断、杜仲、女贞子、菟丝子、核桃肉之属。吾师治此种病,一二剂即已。余依师法而行之,其效亦然。时事新报馆黄君舜君患遗精已久,多劳则剧,不喜服重剂药,为疏桂枝白芍各钱半,炙草一钱,生姜一片,大枣四枚,龙骨牡蛎各三钱,三服而瘥,另有邹萍君年少时,染有青年恶习,久养而愈。本冬遗精又作。服西药,先二星期甚适,后一星期无效,更一星期服之反剧。精出甚浓,早起脊痛头晕,不肚痛苦。自以为中西之药乏效,愁眉不展。余慰之曰:何惧为,予有丹方在,可疗之。以其人大胆服药,予桂枝白芍各三钱,炙草二钱,生姜三大片,加花龙骨六钱,左牡蛎八钱,以上二味打碎,先煎二小时。一剂后,当夜即止遗,虽邹君自惧万分,无损焉。第三日睡前,忘排尿,致又见一次。以后即不复发,原方加减,连进十剂,恙除,精神大振。计服桂枝芍药各三两,龙骨六两,牡蛎八两矣。其他验案甚多,不遑枚举。
曹颖甫曰:此方不惟治遗精,并能治盗汗。十余年中,治愈甚众,但以数见不鲜,未录方案,并姓名居址而忘之矣。按桂枝汤本方原为营弱卫强,脾阳不振,不能令汗出肌腠而设。故辛甘发散以助脾阳,令肌腠中发出之汗液,与皮毛中原有之汗液混合而出,然后营气和而自汗可止。盗汗常在夜分,营气夜行于阳,则其病当属肌腠不密,汗随营气而外泄。营病而卫不病,亦为卫不与营和,故用桂枝汤本方,以和营卫二气,加龙骨牡蛎以收外浮之阳,故盗汗可止。若营卫未和,而漫事收敛,吾知其必无济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二
季左十月十二日夜寐喜盗汗,脉阳浮阴弱,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川桂枝四钱生白芍三钱生草一钱龙骨四钱左牡蛎一两生姜八片红枣十二枚
【按】《要略》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巢源 ·虚劳盗汗候》云: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诊其脉,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皆为盗汗脉也。
丹波氏云:《金鉴》云此节脉证不合,必有脱简,未知其意如何,盖虚劳盗汗,脉多虚数,故有此说乎?吾师则曰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得而主之也。如本案所示,即其一例。服药后,每每周身得微微热汗出,以后即不盗汗矣。余用本方者屡,得效与治失精同。吴兄凝轩昔尝患盗汗之恙,医用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以止其汗。顾汗之止仅止于皮毛之里,而不止于肌肉之间,因是皮肤作痒异常,颇觉不舒。后自检方书,得本汤服之,汗止于不知不觉之间云。本汤既可治盗汗,又可治遗精,更可治盗汗之兼遗精者,所谓虚劳人是也。
炙甘草汤证其一
律师姚建现住小西门外大兴街,尝来请诊,眠食无恙,按其脉结代,约十余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跃不宁,此仲师所谓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之证是也,因书经方与之,服十余剂而瘥。
炙甘草四钱生姜三钱桂枝三钱潞党参二钱生地一两真阿胶二钱烊冲麦冬四钱麻仁四钱大枣四枚
【按】大论原文煎法,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合煎,吾师生之用本汤,每不用酒,亦效。惟阿胶当另烊冲入,或后纳烊消尽,以免胶质为他药粘去。余用阿胶至少六钱,分二次冲,因其质重故也。
曹颖甫曰:阳气结涩不舒,故谓之结,阴气缺乏不续,故谓之代,代之为言,贷也,恒产告罄,而称贷以为生,其能久乎?固知《伤寒 ·太阳篇》所谓难治者,乃专指代脉言,非并指结脉言也。
炙甘草汤证其二
唐左初诊十月二十日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者也。
炙甘草四钱川桂枝三钱潞党参三钱阿胶珠二钱大麻仁一两大麦冬八钱大生地一两生姜五片红枣十枚
【按】唐君居春中,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火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而脉结代渐稀,尚未能悉如健体。盖宿疾尚赖久剂也。君又素便秘,服药则易行,停药则难行,甚须半小时之久,故师方用麻仁一两之外,更加大黄三钱。
二诊十月二十三日二进炙甘草汤,胃纳较增,惟口中燥而气短,左脉结代渐减,右脉尚未尽和,仍宜前法加减。加制军者,因大便少也。
炙甘草五钱川桂技四钱潞党参五钱阿胶珠二钱大熟地一两大麻仁一两麦冬四钱紫苏叶五钱天花粉一两生姜三片红枣七枚制军三钱
炙甘草汤证其三
昔与章次公诊广益医院庖丁某,病下利,脉结代,次公疏炙甘草汤去麻仁方与之。当时郑璞容会计之戚陈某适在旁,见曰:此古方也,安能疗今病?次公忿与之争。仅服一剂,即利止脉和。盖病起已四十余日,庸工延误,遂至于此。此次设无次公之明眼,则病者所受苦痛,不知伊于胡底也。
【按】本案与前案同例,惟一加麻仁,一去麻仁,均具深意,古方不能疗今病,逼肖时医口吻,第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曹颖甫曰:玉器公司陆某寓城幢庙引线弄,年逾六秩,患下利不止,日二三十行,脉来至止无定数。玉器店王友竹介余往诊。余曰:高年结脉,病已殆矣。因参仲圣之意,用附子理中合炙甘草汤去麻仁,书方与之。凡五剂,脉和利止,行动如常。
按古方之治病,在《伤寒》、《金匮》中,仲师原示人加减之法,而加减之药味,要不必出经方之外,如阴亏加人参而去芍药,腹痛加芍药而去黄芩,成例具在,不可诬也。如予用此方,于本证相符者则用本方,因次公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畅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黄,遇寒湿利则合附子理中,于卧寐不安者,加枣仁朱砂,要不过随证用药,绝无异人之处,仲景之法,固当如此也。
【又按】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必细小异常。妇女患此证之甚者。且常影响及于经事。动悸剧时,左心房处怦怦自跃,不能自已。胆气必较平时为虚,不胜意外之惊恐,亦不堪受重厉之叫呼。夜中或不能成寐,于是虚汗以出,此所谓阴虚不能敛阳是也。及服本汤,则心血渐足。动悸亦安,头眩除,经事调,虚汗止,脉象复,其功无穷。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当用六钱,桂枝至少亦须钱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矣。
【又按】按本汤证脉象数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迟者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汤之后,其数者将咸缓,其缓者将增速,悉渐近于标准之数。盖过犹不及,本汤能削其过而益其不及,药力伟矣。又血亏甚者,其脉极不任按,即初按之下,觉其脉尚明朗可辨,约一分钟后,其脉竟遁去不见,重按以觅之,依然无有。至此,浅识之医未有不疑虑并生者。但当释其脉,稍待再切,于是其脉又至。试问脉何以不任按?曰:血少故也。追服本汤三五剂后,脉乃不遁,可似受按。此皆亲历之事,绝非欺人之语。依理,一人二手,其脉当同,然而事实上不尔,左右二脉每见参商。脉理之难言,有如是者。
小建中汤证其一
王右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大白芍六钱生草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饴糖一两
【按】大论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又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要略》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乾,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似未言有寒气上自胸中下迫腹中之证,惟吾师以本汤治此寒气下迫之证,而兼腹痛者,其效如神。
推原药理,有可得而言者,盖芍药能活静脉之血故也。详言之,人体下身静脉之血自下上行,以汇于大静脉管,而返注于心脏。意者本证静脉管中必发生病变,有气逆流下行,故痛。须重用芍药,以增静脉回流之力。而消其病变,故病可愈。昔吴兄凝轩患腹中痛,就医久治不愈。自检方书,得小建中汤,乐其能治腹痛,即照录原方,用白芍至六钱,桂枝至三钱。自以为药量仅及古人什之一,轻甚,且未用饴糖。服后,腹中痛随除,惟反觉其处若空洞无物,重按更适。盖其时腹中静脉血向上回流过盛,动脉血不及调剂,又无饴糖以资补充故也。凝轩曾历历为吾言,可为明证。学者可暂识此理,更与下述奔豚各案合考之,自得贯通之乐。
今之医者每不用饴糖,闲尝与一药铺中之老伙友攀谈,问其历来所见方中,有用饴糖者乎?笑曰:未也,可见一斑。先贤汪訒庵日:今人用小建中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然则近古已然,曷胜叹息。夫小建中汤之不用饴糖,犹桂枝汤之不用桂枝,有是理乎?
小建中汤证其二
顾右十月二十六日产后,月事每四十日一行,饭后则心下胀痛,日来行经,腹及少腹俱痛,痛必大下,下后忽然中止,或至明日午后再痛,痛则经水又来,又中止,至明日却又来又去,两脉俱弦,此为肝胆乘脾藏之虚,宜小建中加柴芩。
桂枝三钱生白芍五钱炙草二钱软柴胡三钱酒芩一钱台乌药钱半生姜五片红枣十二枚饴糖三两拙巢注:一剂痛止,经停,病家因连服二剂,全愈。
【按】余初疑本证当用温经汤加查曲之属,而吴兄凝轩则力赞本方之得。师曰:大论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若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我今不待其不差,先其时加柴芩以治之,不亦可乎?况妇人经水之病,多属柴胡主治,尔侪察诸云云。翌日据报,病向愈矣。
当归建中汤证
宗嫂十一月十七日月事将行,必先腹痛,脉左三部虚,此血亏也,宜当归建中汤。
全当归四钱川桂枝三钱赤白芍各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七枚饴糖二两冲服
【按】当归建中汤,即桂枝汤加味也。姑以本方为例,甘草之不足,故加饴糖。白芍之不足,故加赤芍。桂枝之不足,故加当归。本经表桂枝治上气咳逆,表当归治咳逆上气,然则其差也仅矣。我今用简笔法,略发其义于此,而贻其详畀读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1:30pm 时添加 -=-=-=-=-
黄耆建中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王女士初诊经停九月,咳呛四月,屡医未效。按诊脉象虚数,舌苔薄腻,每日上午盗汗淋漓,头晕,心悸,胸闷,胁痛,腹痛喜按,食少喜呕,夜寐不安,咳则并多涎沫。证延已久,自属缠绵。拟先治其盗汗,得效再议。
川桂枝一钱大白芍二钱生甘草八分生姜一片红枣四枚粽子糖四枚全当归二钱花龙骨四钱先煎煅牡蛎四钱先煎
【按】病者王女士为友人介绍来诊者,年龄十六,经停始于今春,迄今约九月矣。诘其所以,答谓多进果品所致。察其皮色无华,咳呛不已,缓步上梯,竟亦喘息不止。他状悉如脉案所列,盖流俗所谓乾血痨也。曾历访中西名医,遍求村野丹方,顾病势与日俱增,未如之何焉。余初按其脉,即觉细数特甚。按表计之,每分钟得一百四十余至,合常人之脉搏恰强二倍。依旧说,此为木火刑金,凶象也。依新说,肺病贫血甚者,脉管缩小故也,其预后多不良云云。据述在家终日踡卧被中。如是则恶寒稍瘥。余相对之顷,实难下药。乃默思本证之症结有三:经停不行,其一也;肺病而咳,其二也;腹痛恶寒而盗汗,其三也。将用攻剂以通其经乎,则腹无症瘕,如虚不受劫何?将用肺药以止其咳乎,则痨菌方滋,如顽不易摧何?无已,姑治其腹痛恶寒而盗汗,用当归建中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法,疏极轻之量以与之。棕子糖者,即饴糖所制,糖果店所售,较用饴糖为便捷,此吾师法也。病家持此方笺以购药,药铺中人又笑曰糖可以为药,此医可谓幽默矣。
越三日,病者来覆诊,喜出望外,欣然告谢。
二诊三进轻剂当归建中汤加龙骨牡蛎,盗汗已除十之三四,腹痛大减,恶风已罢,胸中舒适,脉数由百四十次减为百二十次,由起伏不定转为调匀有序,大便较畅,咳嗽亦较稀,头晕心悸略瘥。前方尚合,惟量究嫌轻。今加重与之,俟盗汗悉除,续谋通经。
炙黄耆三钱川桂枝钱半肉桂心二分炙甘草钱半大白芍三钱全当归四钱生姜二片红枣八枚粽子糖六枚龙骨六钱先煎牡蛎八钱先煎
【按】病者曰:吾初每夜稍稍动作,即觉喘息不胜,自服前方三小时后,喘息即定,虽略略行动,无损矣。三服之后,恙乃大减。向吾进饭半盅,今已加至一全盅矣。余初以为腹痛稍定,即为有功,不意咳嗽亦差,脉搏反减而调。
又越三日,病者来三诊,神色更爽于前,扶梯而上,已无甚喘急之状。询之,答谓盗汗悉除。恶风已罢,日间喜起坐,不嗜卧矣。饭量由一盅加至一盅有半。而其最佳之象,则尤为脉数由百二十至,减为百十有四至,咳嗽亦大稀,舌苔渐如常人。余乃改用润肺养阴宁咳化痰之剂,如象贝、杏仁、款冬、紫苑、麦冬、沙参之属。五剂竟无进退。后有老医诏余曰:子之弃建中而用贝杏者,误也。若是之证,当换笺不换方,虽服之百日,不厌其久也。余谨志而谢之。
于此有一重要问题之发生,不容搁置而勿论焉,问题维何?即所谓阳虚虚劳,阴虚虚劳之辨是也。后贤多谓古时所患虚劳多属阳虚虚劳,宜建中剂。今世所患虚劳,多属阴虚虚劳,宜养阴剂。二者误用,祸如反掌云云。而《兰台轨范》之说,则较为近理。《轨范》曰:古人所云虚劳,皆是纯虚无阳之证,与近日之阴虚火旺,吐血咳嗽者,正相反,误治必毙。今日吐血咳嗽之病,乃血证,虽有似虚劳,其实非虚劳也。又曰:小建中汤治阴寒阳衰之虚劳,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此咽干口燥,乃津液少,非有火也。又汤本氏云:余往年误认师论及诸家学说,用黄耆建中剂于肺结核。常招失败。当时学识尚浅,不知其故。及读《兰台轨范》诸书,乃始晓然。惧后之人蹈余覆辙,故表而出之,盖胶饴性大温,有助长炎症之弊。芍药之收敛,又有抑遏皮肤肺肠肾脏排泄机能之作用。故误用本方于肺结核时,一方面助长炎症,他方面阻止结核菌毒素之排泄,故令病势增恶耳。
按以上诸家之说,诚足为吾人参考之资,请重以余浅薄之经验衡之。本案王女士所患之病,确为肺结核,使汤本氏之说而信,又安能六服轻剂建中汤,而得大效耶?推求其得效之故何在,亦无非此肺结核者,适有建中汤之证耳。使其无建中汤证,则其不效,当如汤本氏所期矣。诚以结核之范围至广,结核之病期至久,其间变化万端,岂某一方所能主治,又岂必无某一方所适治之证?故曰建中汤不得治肺结核,犹曰桂枝汤不能治太阳病,(适为脉紧无汗之麻黄证)其失维一。
至《轨范》所云阴虚火旺,吐血咳嗽,确为肺痿,为肺痈,为血证,要略自有正治。请检本书肺痈案所载,即可得其一隅。其案内附记之曹夫人恶寒盗汗,与阳虚虚劳几无以异。然卒能以甘寒之药愈之,其不混淆为一者,辨证之功也。
后人误称此等证亦曰虚劳,于是有阳虚虚劳,阴虚虚劳之辨。实则古今人同有此所谓二种虚劳之证,后人既误其名称,复化其药味,驯至古今判然,学者大惑。
负整理中医之责者,又安可不揭其秘也哉?曹颖甫曰:通俗医界莫不知培土生金之说,然往往不能用之适当者,不通仲师之医理故也。夫阳浮阴弱则汗自出,汗常出则脾病,而肺亦病。肺病则气短矣,汗常出则恶风矣,故桂枝汤本方原为扶脾阳作用,仲师不曰系在太阴乎?病积既久,脾阳益虚,肝胆之气乘之,乃至胸胁腹中俱病,故加饴糖以补脾,饴糖者麦精所煎也。但使脾阳既动,饮食入胃,自能畅适。当归黄耆亦补脾之药也,加龙骨牡蛎,则《金匮》虚劳盗汗之方治也。要而言之,不过是培土生金之用。苟得其精理所在,幸无为群言所乱也。
【又按】本案拙见意谓肺痨病者确有时属建中汤证,而谭次仲先生之卓识,则更进一步,确定建中汤为治虚痨之主方,且阐述其义,无不与西医学相吻合。
其言曰:盖治肺痨,最重要的对症疗法为健胃与营养,以使体重增加,肺之局部症状,因而轻快之一法。考《金匮·虚劳篇》,首立小建中汤。本汤以桂枝生姜为君,此即西药中所谓芳香辛辣之健胃剂也。方中配以饴糖,即西药中之滋养品也。三味均西医所同备者。而证以中医之解释,亦无丝毫违异焉。陈修园云:建中者,建立其中气也。尤在泾云:治虚劳而必以建中者,何也?盖中者,脾胃也。盖虚劳不足,纳谷者昌,故必立其中气,中气之立,必以建中也。余谓古人以建中汤谓健胃剂,此非其明证欤?且桂枝之芳香,能缓解气管支神经之痉挛,有排痰镇咳之效,已于痰饮篇之苓桂术甘汤开其端,所以仲景立小建中汤为治虚劳之主方也(但痰多者嫌其太甜,燥多者嫌其太热,可用他药代之,而师其健胃营养之法可也)。其余若发热盗汗,失精梦交,则有二加龙牡汤,及桂枝加龙牡汤,失眠则有酸枣仁汤,腰痛有肾气丸,补虚有黄耆建中汤,此皆仲圣治虚劳之正法,俱载《金匮·虚劳篇》中。考西医对肺结核之药物疗法,若合符节焉。(见《中西医药》二卷二期)高瞻远瞩,弥足钦也!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3:33:3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经方实验录序
曹颖甫
  予自髫年即喜读张隐庵《伤寒论注》,先君子见而慰之,以为读书之暇,倘得略通医理,是亦济世之一术也。年十六,会先君子病洞泄寒中,医者用芩连十余剂,病益不支,汗凝若膏,肤冷若石,魂恍恍而欲飞,体摇摇而若堕,一夕数惊,去死者盖无几矣。最后赵云泉先生来,投以大剂附子理中加吴萸丁香之属,甫进一剂,汗敛体温,泄止神定,累进之病乃告痊。云泉之言曰:今年太岁在辰,为湿土司天,又当长夏之令,累日阴雨,天人交困,证多寒湿,时医不读《伤寒·太阴篇》,何足与论活人方治哉!予自闻此语,然后知仲景方治果足脱人于险也。
  厥后予治举子业,辍而弗理。光绪中,赴试金陵,途中卧病,偕行者略知医方,日以藿香、佩兰进之,汗出而热不除,抵金陵,病益殆。适先表伯陈葆厚先生来同寓,诊予脉曰:病当速愈,但累经发汗,津液已耗。因向药肆中购荷叶露花大瓶,及哀家梨十余枚,曰:渴即饮之,饥即啖之!予从其言,半日而尽。抵暮,携药及煎粥之器及米炭来,予睡方醒,闻药香,葆伯令待者进一瓯,自觉满身沾渍,中夜,衣被俱湿,葆伯为予易衣被,问其方,则曰:桂枝白虎汤也。予至是,全体舒畅,呼粥尽二碗,安眠达旦,非复病夫之故态矣。予至是,益信经方,然以家君子期望予摄取科名,未暇尽瘁研究。
  自甲辰礼闱后,诏罢科举,家君子亦于是年弃养,然后流览《伤寒》《金匮》全文,予年已三十有八矣。嗣是以来,慨然兴救世之志,然其端实起于家庭:用大剂附子理中,则自先母邢太安人病洞泄始;用皂夹丸,则自母氏病但坐不眠,时吐浊痰始;用十枣汤,则自母氏病痰饮始;用甘草粉蜜汤,则自家婢病蛔厥始;用大黄牡丹汤,则自若华母潘氏病肠痈始。莫不随时取效,其应如响。然则,仲景之书,岂金元四家所能窥见万一哉!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也。
  予年过五十,始来上海,其间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顾性疏懒,耽吟咏,于活人方治,境过情迁,略不措意,故存稿绝少,即偶焉录存,复为从游者携去。甲戌年,姜生佐景来,掇拾方案,左以解说,名之曰《经方实验录》,数载之中,哀然成集,行将刊布问世,丐序于予,予笑谓姜生曰:此书一出,其于予《伤寒金匮发微》有光矣!爰本平素趋重经方颠末,拉杂书之。
  丙子立秋后二日,江阴曹家达序于上海寓斋
评曰:圣人传经典于世,其用心良苦,悲天悯人之至也。当今之世,庸医横行,业力所致也。中国崛起在即,文化复兴在即。法华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护持正法。我辈何需忧虑,只要一门深入就好了。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1:36pm 时添加 -=-=-=-=-
曹颖甫  曹颖甫(1866年—1938年),名家达,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掘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医学家。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孝廉,邃文学又知医,尔后入南菁书院深造。时山长黄以周(元同)为晚清经学大师,尝于治经之余以考据训诊之法移治医经,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主张以研究经方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学生尊之为近代经方大家。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于民国16年迁来上海设诊行医,兼主同仁辅元堂诊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大凡他医所谓不治之证,经其治疗者多愈。在技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学生数百人,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姜佐景等继其术。
  曹颖甫与丁甘仁为莫逆交,常探讨医理,甚为相得。所著医书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理论透彻周详而又切实用。曹氏还能书、善画、工文章。擅画梅,毕生风骨寓于画意,傲气凌然。八一三事变,曹避居故里,拒绝出任维持会会长,坚贞不屈而被日军杀害,其史迹载入江阴忠义祠。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1:38pm 时添加 -=-=-=-=-
曹颖甫故居拜谒记

(戚广崇)

   此次到江阴就就提出要拜谒曹颖甫故居:一是因为他的铮铮铁骨,八一三事变,曹避居故里,拒绝担任维持会会长;据文载:江阴城破,有敌酋入其室,颖甫尚与之笔谈,未有他变。及敌兵蜂拥而至,辱及妇女,颖甫则肆口大骂不止,敌举枪毙之,且刳其腹。二是他的《经方实验录》等大作对我初入医道时的影响颇深;三是他是我们岳阳医院的元老章次公先生的老师,也是我们从医时的班主任姚守诚老师的太老师。
    江阴中医可谓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素有“中医之乡”的美称,针灸大师承淡安,温病学派柳宝诒,伤寒大家曹颖甫等著名医家均出自江阴,影响海内外。曹颖甫先生幼举孝廉,治学严谨,诗文书画俱佳,曾就学于南菁书院,有“诗文大家”之誉。治学之余攻读医学,于《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颇有研究。
    曹颖甫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大凡他医所谓不治之证,经其治疗者多愈。推崇《伤寒论》,为近代“经方派”之代表人物。1927年悬壶于上海,任上海同仁辅堂诊务。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任教务长。曹颖甫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其中《经方实验录》是曹颖甫先生长期临床效验的缩影和精华荟萃。门人章次公、秦伯末、严苍山、姜佐景等继其术,均为现代名医。   
    今晨在新扬子大酒店吃好了自助餐后就赶往位于江阴市中医院附近的曹颖甫故居。故居的老管理员正候着我们的到来。曹氏故居是江阴司马街大司马坊下一处典型的明代建筑,白墙黑瓦,青石地面,雕花刻字,古朴简洁。庭院中有一眼天井,上面覆着铁皮盖子。查史:曹氏明清初两代人才辈出,清同治兵部尚书曹毓瑛、晚清儒医曹颖甫都出生在这里。曹氏故居原有5进及花园,后因建金都大酒店拆除。为保持曹氏故居部分原貌,将第3进中厅按原样移建至司马街20号,也就是现在曹颖甫故居。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5:54:4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30 03:59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
朱进忠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一版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3:56pm 时添加 -=-=-=-=-

本书系统介绍了朱老行医五十年来的临床经验,围绕300余种疾病,讨论了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辨证论治中应注意的问题-言简意赅、详略得当,乃中医论著中之佳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4:00pm 时添加 -=-=-=-=-
书评选帖:
读《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有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20期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朱进忠兄乃我大学同窗,长我两岁。近喜获其新著《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前者全部为临床案例,后者为临证五十年的理论与内科289个病种临床相结合的心得总结。两书相合,相得益彰。
    朱兄幼承家教,1956年入大学前就已行医。入学后,并不活跃,朴实寡言,专致读书,同学们以朱老夫子戏称之。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现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专注临床,博采众长,铸成了今日之中医名家。
    中医之精髓,集中体现在辨证论治上,中医大夫治疗水平的优劣,亦取决于辨证论治水平之高下。两书之中所列500余案例和内科289个病种的临证心得,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高水准,这在当今中医著作中实为罕见。更为可贵的是,各案均指出前医不效或误治之因,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原委,指出正确辨证论治之道理和着眼点。给人以颇多启迪,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耿某喘咳2月,曾用定喘汤、小青龙、射干麻黄汤未效。朱兄诊之,脉滑而寸盛尺弱,正与苏子降气之上盛下虚症合。于方中加麻黄,然用之亦不效。求教于恩师李翰卿先生。曰:本为痰浊壅盛,气逆作喘,当降气纳肾,反予麻黄升散,助其气逆故不效。原方去麻黄,两剂减,四剂解。可见,麻黄虽为治喘圣药,因寒邪束肺,肺气不宣而喘者宣,若肺气上逆而正虚致喘者,麻黄非但不能平喘,反助其气逆。
    于某,冠心病,早搏,偶发心房纤颤3年。予活血化瘀,宽胸通阳等方亦未好转。除胸闷痛烦悸外并见头晕、口苦、纳差。脉弦滑结代,滑者痰也,结者郁也,代者气血衰也。因拟小柴胡和解枢机,人参大补元气,半夏、瓜蒌清化痰热。五剂诸症明显改善。某医以小柴胡不治冠心病为由,改用赤芍、丹参、归芎等,诸症又剧。再服原方50剂,诸症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小柴胡汤何得愈耶?答曰:证本痰郁气滞,位在肝胆,自当疏达化痰为是。
    拜读朱兄大作时,本想摘几例佳案以飨读者,读毕方觉俱是佳案,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何以疗效卓著?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辨证论治,辨证之中尤重于脉。辨证论治之至高境界,当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不能仅凭几个死套路以应万变。朱兄辨证论治不囿俗套,可谓守绳墨而废绳墨,出神入化,随心所欲不逾矩者也。所以能达此境界,缘于幼承家教,大学及研究班之深造,得恩师李翰卿之薪传,奠下了良好的根基;又因于熟读经典,博采众长,勤于实践,善于总结,终成名家。
    中医生命在于临床,诚然,但不全面。中医的伟大,首先在于理论的优势,没有伟大的理论,何来伟大实践。时至今日,中医在许多领域仍有巨大优势,只有勤于耕耘,才能领悟其博大精深。朱兄乃吾之楷模。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4:10pm 时添加 -=-=-=-=-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03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朱进忠辨治疑难杂病的临证经验探析
  胡兰贵;李庭凯;胡娜;张维亮;高凤龙
    朱进忠(1933-2006),男,河北定州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10岁起即随其父学医,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1976年参加了全国中医研究生班,师从刘渡舟、方药中等老一辈著名中医学家。曾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名誉所长,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教员,山西业余中医大学校长,山西省职工医学院教授,山西中医学院教授,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理事,山西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第六届政协医卫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科技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保健委员会顾问,山西省药品审评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医药研究》、《光明中医》编委,《山西中医》副主编。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卫生部全国德艺双馨医护工作者称号。2006年11月8日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4岁。朱进忠教授长期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著有《中医内科证治备要》、《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难病奇治》、《中医脉诊大全》、《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中医临证50年心得录》等22部著作,发表论文几十篇。先后获山西省医药科技著作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研发的新药有主治小儿急慢性腹泻的“宝宝一贴灵”,主治急性扁桃体炎与上呼吸道感染的“疏风清热胶囊”,主治慢性肾炎、前列腺增生症的“肾康灵胶囊”。
【作者单位】: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太原030012
【关键词】:疑难病;医案;朱进忠;老中医经验
【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1A01Z28)
【分类号】:R249.1
【DOI】:CNKI:ISSN:1007-1334.0.2007-03-000
【正文快照】:
  朱进忠教授行医50余载,学验俱丰,对疑难杂病诊治规律和辨证论治方法学尤有研究。率先提出了天人相应辨证法,疑难病从肝论治,久病、杂病辨证脉为第一依据等论点,并被很多医者应用,取得了显著疗效。今举朱老辨治疑难杂病医案数则,以示朱老辨证之特色。1多形性红斑案患者,王某,男,48岁,2005年1月6日初诊。主诉身体多处起红色斑片6~7年。病史:六七年来,在腋下、腹部、腹股沟、双脚部位皮肤有红色斑片,此起彼伏,诊断为多形性红斑。曾到太原、西安、北京等地求治,中西药内服外用无数,均罔效。详问病情,红斑发出之始,先为红色,如豆大,有的红斑中央…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6:16:31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方药中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4:18p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第四辑)—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方药中论医集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是方药中先生研究辨证论治的一部专著,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特点和优势所在。因此,对辨证论治的理解、掌握也就成为中医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学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该书系统论述了辨证论治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基本精神。在继承和汲取前人各种辨证论治方法和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辨证论治规范化、程序化的新模式——辨证论治七步。“七步”融外感内伤辨讧于一系,汇理法方药于一体。书中对临床辨证的具体内容、步骤和方法一一论列,并以先生临床医案作出具体运用示范。
 该书以说理深入浅出、提出创新设计、紧密指导临床应用为特点。是中医工作者学习、掌握和研究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部必读书。


--------------------------------------------------------------------------------
目录: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第四辑)—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方药中论医集
第一讲 谈中医学的整体观
第二讲 藏象论
第三讲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第四讲 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谈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问题
第五讲 辨证论治七步刍议
第六讲 辨证论治七步临床运用经验举例
第七讲 对中西医结合病历的要求和书写格式的初步设想
结束语
5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6:21:4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30 04:44pm 第 1 次编辑]

李继昌医案
【编著】《李继昌医案》整理小组整理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日期】1978年1月1日
【ISBN号】
【摘要】
【页数】177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4:41pm 时添加 -=-=-=-=-
选读(渔翁录)
再生障碍性贫血(李继昌医案)
关XX女二十八岁,锦卅市某厂技术员。患者自一九六七年三月起即感疲乏,活幼时心悸气短,食眠不佳,月经量较多,白带清稀较多,有时鼻衄,刷牙时齿龈出血,皮下有散在大小不等之瘀斑。径查:血色素7.3克,白细胞3100立方毫米,红细胞156万立方毫米,血小扳63000立方毫米,初步印象“贫血待查”。治疗后未见好转,乃转入锦卅XX医院住院,经骨髓检查确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期间用中西医治疗三月余,病情如前,乃转入杭卅XX医院治疗四月,血象稍有上升,血色素7.7克,白细胞2950,红细胞181万,血小板66000(立方毫米)。临床症状如前,因冬季严寒,春城较暖,其爱人又在昆明工作,于一九六七年十一月抵昆。因旅途劳累,一切症状较前加重,乃至XX医院诊沿。诊断同前,家属要求中西医结合治疗,遂请会诊。诊察患者:面无华色,两颊前额轻微浮肿,唇舌俱淡,舌苔薄白剥脱,脉浮洪弦滑,余症如前述。此脾肾两虚,气血失和,宜滋肾健脾调补气血为治,方用:
          口芪一两  土黄芪五钱 当归五钱 苏条参五钱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枸杞五钱
          炒枣仁五钱(捣)炙远志二钱 阿胶四钱(烊化兑服)旱莲草五钱 白茅根五钱 甘草一钱
    此为基础方,症状稳定时即以此方加减应用。若阴虚内热,低热衄血,则加炙龟板,炙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等,若食欲不振,则减熟地,阿胶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若便秘减白茅根旱莲草加郁李仁火麻仁等;若心悸少眠加五味子,麦冬,柏子仁等。
此为基础方,症状稳定时即以此方加减应用。若阴虚内热,低热衄血,则加炙龟板,炙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等,若食欲不振,则减熟地,阿胶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若便秘减白茅根旱莲草加郁李仁火麻仁等;若心悸少眠加五味子,麦冬,柏子仁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曾一度出现体温增高,鼻衄,齿衄,便血,紫斑,脉虚大滑数,舌淡嫩等症,为阴血亏虚,心火亢盛。此时又当以滋阴凉血,清热解毒为法,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犀角五分(研末吞服,或以水牛角五钱入药煎服)生地五钱 元参四钱 麦冬三钱
        丹皮三钱  阿胶二钱(烊化兑冲)云连二钱 炒枣仁五钱(捣)藕节七个 鸡子黄一个
        甘草一钱
    由于患者血小板极少,故每次行经量甚多,约十余日方净,脉洪滑无力,舌淡嫩,此脾虚血失统摄之故,宜健脾补气引血归经,用归脾汤加减:
          口芪一两 明党参五钱 白术四钱 当归四钱 茯神五钱  炒枣仁五钱(捣)枸杞五钱阿胶四钱(烊化兑冲)荆芥炭三钱 侧柏炭五钱 元肉五钱 甘草一钱 莲蓬二十个(烧)
          若月经前后清带较多,则减荆芥炭,侧柏炭加煅牡蛎八钱 海螵蛸八钱以收涩而固带脉.
        以上三方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加减应用.治疗四月余,病情日趋稳定好转.此时又增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补髓,益气生血,增强疗效.方用:
        乳鸽一对或紫河车一具或猪脊髓二两  虫草3---5钱  枸杞一两  炒枣仁一两 共煎汤同食.每周一剂.
治经五月余石后复查血象:血色素10.5克白细胞3900/立方毫米,红细胞270万/立方毫米,血小板81000/立方毫米,临床各症相应好转返工作岗位,其爱人亦照顾调至锦工作.一年后来函,言其病未发,且生一子,并赠送小孩照片一张,以示感谢.

                                          (云南中医医案<李继昌医案>)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8第1版
                                                                    勤斋藏书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4:57pm 时添加 -=-=-=-=-
中医临床 -> 医案赏析
暑秽【李继昌】

[ 录入者:白头翁 | 时间:2008-09-04 11:19:53 | 作者: | 来源: | 浏览:30次 ]  
李××,男,37岁,1951年6月4日就诊。
   昨日午后自郊外归来,猝感头闷腹痛,身酸体困,恶心欲呕,心中烦乱,胸脘痞闷不适,身热汗出,家属以为“发疹”,而予以周身揪刮,并服疹药未效。诊视患者,脉伏难寻,舌红、苔黄腻。
   辨证;外感暑湿秽浊之气,阻遏中焦气机。
治法:芳香化浊,祛暑利湿。
   方药:
    霍香6克 苏叶6克 陈皮9克 茯苓15克 法半夏12克 厚朴9克 大腹皮9克 砂仁6克(捣、后下)竹茹一团 秫米15克
6月6日(二诊):上方1 剂后,暑秽渐解,各症均减,脉濡,苔转白腻,胸痞腹痛作泻,仍宜祛暑化浊利湿,处方:
    霍香9克、砂仁6克(捣、后下)苍术9克、陈皮9克 厚朴9克 泽泻9克 茯苓15克苡仁24克 生姜3片 荷顶3个。
   6月8日(三诊):暑秽解,胸痞消,湿未尽,腹痛作泻,宜培中调肝,以冀痊愈。处方:
    杭芍15克 黄芩15克 白术15克 炮姜9克 吴萸6克 防风9克 陈皮9克 甘草3克 荷顶3个
                                (《李继昌医案》)
【评按】暑秽由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多见于炎夏季令,其治以法暑利湿化浊为大法,此案先用霍香正气散加减,暑浊除而湿邪未尽。以其腹痛作泻、末以五味异功合痛泻要方加减,培中调肝而痊。案中辨证溯因结合时令,疏邪扶正各得其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4:59pm 时添加 -=-=-=-=-
李继昌医案  滑精
    王××,男,35岁,京剧演员。患滑精9年,屡服中西药无效,病情日渐加重,初时尚时发时止,后来竟至不分昼夜,无梦自滑,且伴有耳聋重听,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精神萎靡。余思病程已久,不仅阴精严重亏耗,肾气亦必然衰败,应急以单奇之方补虚固精,忆及先君明昌治疗此病,每以“鹿仙草”一味取奇效,因嘱其每日以鹿仙草二两煎服,方服完5剂,滑精即止,更守原方加松笔头,5~6枚,连进数剂,以防复发。(引自:李继昌医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30日 05:01pm 时添加 -=-=-=-=-
疟 疾

例一王,男,  30岁,8月。
      痰湿内伏,枢机不和,疟发间日而胱,先寒后热,头痛
胸满欲呕,腹笥作胀,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以清脾饮加
味。
    制厚朴4.5克煨草果4.5克制茅术4.5克柴胡
4.5克炒黄芩6克姜半夏7.5克威灵仙9克白蒺藜
9克小青皮4.5克茯苓12克乌药9克生姜3片
竹茹9克
    二诊:前方服后,疟发已轻,呕止,头痛、胸闷、腹胀
俱瘥,苔腻转薄,脉仍弦滑。再宗原法。
    柴胡2.4克黄芩4.5克茯苓12克制川朴2.4克
小青皮4.5克白蒺藜9克姜半夏7.5克生谷芽9克
威灵仙9克煨草果2.4克制茅术4.5克台乌药6克
                            (《叶熙春医案》)
    例二徐××,女,  34岁。
    每当天明即壮热汗出,烦躁不安,气粗,渴喜冷饮,午
后渐退,烧退后精神萎靡,历时月余不已,屡治无效,发烧
时肌肤灼热,面赤唇红,脉洪数,两尺微弱,舌质红绛,苔
薄黄少津。据其脉证是为“瘅疟”。治宜甘寒生津,救阴清
热。
    生石膏15克麦冬9克沙参15克生地15克鲜
蔗汁一杯连翘9克天花粉9克五味子3克鲜京竹叶
20片
    服三剂后烧退汗止,渴饮全解,二便正常,脉息和缓,
舌红润,以归芍六味汤益血养阴以善其后。方药如下:
    生地15克淮山药15克山茱萸6克茯苓9克粉
丹皮9克泽泻9克当归15克杭芍15克
                              (《李继昌医案》)
    例三詹××,男,31岁。
    患牡疟20余日、、每日午后即作,寒战发抖,头痛体困,
虽时值三伏,仍寒战垌卧,棉被毛毯加身亦不足以御其寒,
冷汗自出,厌食胸闷,恶心欲吐,四肢厥冷,面青白,舌淡
微青,苔白腻,六脉安细,两尺尤弱。方药:
    黑天雄120克(开水先煎透)炮姜30克炙草9克
厚朴9克烧草果1 个(去壳)苍术15克炒常山6克
草寇6克浮小麦15克大枣5个(酒烧)
    复诊:上方服2剂后,诸症悉解,惟病久正气大虚,以
辛温助阳,健脾补气之品调理善后。方药如下:
    黑天雄45克(开水先煎透)潞党参15克白术15克
炮姜15克法半夏9克烧乌梅1 个陈皮9克炙草9
克茯苓9克烧草果1 个(去壳)大枣5个(酒烧)
                              (《李继昌医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07:49 , Processed in 0.06803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