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anne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22:32:57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开业
  本报讯(记者陈晨)关注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儿童健康成长。2月7日,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正式开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谢阳谷、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乔旺忠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等有关专家出席了揭牌开业仪式。
  该中心的服务主要涉及儿童生长发育呵护、营养指导、早期教育、心理咨询及疾病防治等多个领域,着眼于儿童智能、体能和良好个性的早期发展,为广大儿童及家长提供帮助和指导。该中心可为新生儿提供行为测定、黄疸治疗;婴儿游泳、沐浴、抚触、神经运动检查行为\心理发育测查、营养与护理指导、视听发育检查;高危儿、脑损儿早期干预指导;儿童微量元素测定及补充指导;为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育儿跟踪服务;开展科学育儿专题讲座;提供家庭医生及上门护理服务,以及婴幼儿各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咨询、防治等。
4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22:33:18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研究引起WHO重视
□ 林  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由于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对全世界的普遍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类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疗法、天然药物的追求等,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学。我们依托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综合防治中心,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组织建设——制定相应的组织工作制度和标准工作时间表,对内如例会制、多学科人员调配制、会诊转诊制、学术交流制等,对外如科普宣讲日、俱乐部活动日制度等。
  多学科合作——建立由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中医科、肾病专科、骨质疏松专科、眼科、营养科、心理咨询科、专科护士等多学科组成的合作性医疗模式,使医疗信息在各学科专家中流动,提高了治疗的协作性、顺序性和合理性,减少了治疗的重复性,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专科会诊——在定期“一站式”、“一票制”的糖尿病工作日期间,实行糖尿病相关专科医生会诊制,依据循证医学,及时转诊,提高确诊率,制定多学科的、合作的和整合的医疗计划,合理诊治,延缓并发症的产生,同时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就医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
  专科护士——配备糖尿病专科护士,全程管理医院糖尿病患者群,定时坐诊专科护士工作台、测血糖和血压、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联络医患、活动通知、参与数据库维护等,成为医院与社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纽带。
  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糖尿病三级预防各阶段中的作用,运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法则,发挥中药内治和外治、中医针灸和穴位按摩等协同作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
  科研基地——中心组织内部各学科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各自确立课题负责人,共享医疗及病员资源;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疑难讨论等活动则由多学科组共同参与进行,使中心成员都能及时了解糖尿病防治工作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项目、新进展、新手段。
  社区服务——依托医院在社区健康宣教点开展延伸服务,定期下社区举办科普讲座,设置宣传栏,送发宣传手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工作,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预防危险因素的自觉性。
  俱乐部活动——建立糖尿病俱乐部,采用会员制管理,定期组织活动,医患互动,联谊交友,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热线服务——建立通讯联络渠道,利用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站、信访等各种形式,宣传防治知识,查询检验结果,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心理治疗,以及疗效随访和活动通知。
  院际合作——各院学科之间建立技术指导和业务协作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和共享医疗资源、信息资源和科技成果,开展糖尿病防治工作。
  社会合作——与新闻媒体合作,争取给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以更多的舆论支持、经济资助,给糖尿病友以更多的关怀和实惠。
  效价评估——定期对中心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科研成果、病人满意度、病人生活质量、卫生经济学等方面进行专项结局测量,评估防治工作对病人远期影响及病死率的影响,包括有效寿命、总病死率、疾病重要事件、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影响,还将进行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的评估分析。
  这种组织化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综合防治中心的模式将原有的以医治病人为重点的“治已病”,转变为防治疾病发生和并发症产生的“治未病”;将原先的单学科对危险因素干预,转变为多学科联合对多种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将过去以制定糖尿病治疗方案为主,转变为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科研、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支持、效价评估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同时也较好地利用了卫生资源和社会资源,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得到充分体现。我国开展的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糖尿病的经验引起了WHO的重视。
4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5 22:34:04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益气活血中药可干预心室重构
  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伴有心血管系统重构的发生和发展。心室重构的主要形态学改变为梗死区膨出(扩张变薄)、心室肥厚和心室总体扩张。重构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心肌细胞肥厚、过度的心脏胶原累积和冠脉血管的病理改变。在西医领域提到心室重构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对其机制已有较深入的研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效应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已在临床上成功地用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预防。
  中药干预重构的研究历史不长,但不少研究已发现中药确实能多方面地影响心室重构的发生与发展,对其可能机制也有较多探索。
  心肌结构  中药可影响心室壁厚度、心脏重量及镜下结构改变。近年报告在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初步显示有效的中药包括益气活血方(黄芪、太子参、三七、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广地龙、鹿角片)、愈心梗液(黄芪、黄精、丹参等)、麝香保心丸、心肌康(北芪、丹参、栝楼、法夏、牛膝)、灯盏细辛、活血方(丹参、川芎、红花)、益气方(党参、黄芪)、钩藤和黄芪等。
  胶原表达  不少研究已证明中药可减少胶原表达,改变Ⅰ型和Ⅲ型胶原的比例,包括黄芪、心肌康、活血益气方、开心胶囊(西洋参、黄芪、麦冬、川芎、香附)、通心络(人参、水蛭、全蝎等)。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主要效应激素,对心室重构起着核心作用,局部的血管紧张素水平对重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成为阻抑重构的最佳药物。国内研究发现,中医中药可显著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如平肝益气、活血祛痰(牛膝、北芪、丹参、栝楼)能降低高血压大鼠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开心胶囊(西洋参、黄芪、麦冬、川芎、香附等)可明显降低心梗大鼠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含量。黄芪也可显著降低心梗兔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中药影响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为中药影响重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血流动力学  很多中药的单方和复方都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血液动力学。包括益气活血方、黄芪、麝香保心丸对左室、愈心梗液、心肌康、通心络等,它们对对血流动力学的有益作用可通过对心室壁结构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的影响,进一步阻止心室重构的发展。
  血管重构  血管重构可明显影响心肌血供,从而影响心室重构。已有实验研究报告,黄芪和灯盏细辛对血管重构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范维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21:24 , Processed in 0.05378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