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七期——五积散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9-2-14 12:11:57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8:08pm 发表的内容:
赞同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们学习《伤寒论》学习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主体精神。
这确实是学习《伤寒论》,用好《伤寒论》方的不二法门.
42
发表于 2009-2-14 15:16:13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1: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决定一下患者的体质。H]
2:如果患者体质偏阳虚,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甚则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直到抵挡丸证的可能。k"RqW
3:其中从阴从阳,少阳一经甚为关键,此经决定南北走向,故《伤寒论》独有柴胡剂可以从阴从阳加减进退,他剂则不行。Z0
感受风寒重的就是麻黄汤,感受风寒轻的就是桂枝汤,以感受邪气的轻重来决定证的变化。
非对《伤寒》烂熟者不能有此体会,非心思灵巧者不能有此总结。佩服五公!
43
发表于 2009-2-14 15:18: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2/14 11:15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直到抵挡丸证的可能。”中的“阴虚”是否以“阳盛”为佳?
感谢先生参与讨论!
个人以为,如果就人体质的性质来说,应该是以阴虚阳虚来决定,阴盛阳盛是针对邪气的性质而言。
欢迎先生继续发表高论。
44
发表于 2009-2-14 15:22:35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感受风寒重的就是麻黄汤,感受风寒轻的就是桂枝汤,
请五公指正:我向来认为,麻黄汤是大发汗;桂枝汤也可以说是小发汗。然否?        
45
发表于 2009-2-14 15:29:18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wuboqin2009/02/14 03:22pm 发表的内容:
感受风寒重的就是麻黄汤,感受风寒轻的就是桂枝汤,
请五公指正:我向来认为,麻黄汤是大发汗;桂枝汤也可以说是小发汗。然否?
然也。
看来论坛真是高手如云。
46
发表于 2009-2-14 16:06:05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谢谢五积散的指点!看见大家再讨论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异同,又想起一个问题,桂枝汤证置之不治,有转归那些汤证的可能?从人体阴阳根本的角度看,这和麻黄汤证置之不治后的转归有何异同?
47
发表于 2009-2-14 17:37: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读诸先生帖,受益非浅,正如仁海中西医于先生所说的本论坛上高手如云,理论、临床各领风骚,使人如入宝库,目不暇接。仁海中西医、五积散、wuboqin 、王勇123 、中西医融合观都是很优秀的医师。
48
发表于 2009-2-14 18:42:30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醉翁2009/02/14 05:37pm 发表的内容:
读诸先生帖,受益非浅,正如仁海中西医于先生所说的本论坛上高手如云,理论、临床各领风骚,使人如入宝库,目不暇接。仁海中西医、五积散、wuboqin 、王勇123 、中西医融合观都是很优秀的医师。
谢谢先生。我可不敢称优秀的医师,我只是个学生。来到论坛之后,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我都有自己难以想象地提高。真诚地谢谢各位师长、同道的教诲。
49
发表于 2009-2-14 20:40:04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本条许多人认为是识别寒热真假的无上法宝。我认为对本条的认识,应当活泼地看,万不可拘泥。尤其在温病和一些杂病上,“身热反欲得衣 ”,并不一定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寒,反不欲衣”也不一定就是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
五先生和诸君以为然否?      
50
发表于 2009-2-15 01:38:46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2/15 02:50am 第 1 次编辑]




  [仲景给出的是理,而我们后世的研究和学习需要的是法。]
  这个说法非常有见地。
  仲景创造理的过程以及理的本质,也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的。中西医结合学派之所以结而不合,除了用西医为依据解释中医之外,另外一个毛病就是只研究《伤寒论》的法与方,他们不知道仲景创造理的过程以及理的本质。《伤寒论》与《内经》不同,伤寒论是直接指导临床的,其112方或者112证,都是典型的证,如同西医的诊断标准一样。而在涉及临床运用时则大不一样,守原方不变者比较少,必须加减才能符合实际病人的病情。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所以,证的变化以及演变也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伤寒论》中方证是对应的,所以,方的变化以及演变也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因此,在《伤寒论》中,理法方药随着证的演变,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才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辨的是疾病整体过程中的哪一个时空阶段,某一个时空阶段(证)的理法方药与其上下左右前后的证之间的关系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符合逻辑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你好:
《伤寒论》给我们的,是把理和法紧密结合成功用于临床的典范,不能忽视《伤寒论》的“法”,也不能忽视《伤寒论》理法紧密结合的特点。说张仲景给出的是理,没能体现出《伤寒论》最精髓的部分。把理和法成功用于临床,才是《伤寒论》最精髓的内容。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9年02月15日 02:47am 时添加 -=-=-=-=-
还有,感受风寒重,固然是麻黄汤证。感受风寒轻,未必是桂枝汤证。在临床上,可以辨证为麻黄汤证的患者,其临床表现有轻有重,但在证候的性质上,都是麻黄汤证,都可用麻黄汤。因轻重不同,可以调整药的剂量,而不是把轻者辨证为桂枝汤证,也不能改为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最根本的区别,不是感受风寒的轻重,而是体质因素与风或寒的孰轻孰重。桂枝汤证的体质因素是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其受邪,是受风为主,受寒较轻。因此,桂枝汤证的治法是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不能认为桂枝汤证的病理机制是感受风寒较轻。若这样认为,容易和临床表现比较轻的麻黄汤证相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3:41 , Processed in 0.05061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