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9-6-24 21:06:27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藥物、歸經是内经气化理论的实施工具与途径,真的是至精之微。
42
发表于 2009-6-24 22:39:39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ADMINOPE=南京陈斌|不吐不快|威望由 0 增加至 1|发言质量佳。|1246102054]
   读版主之文,学有所思,思之不明,望乞赐教。
   1,“伤寒是病的概念,是指机体受了风寒引发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变。”此概念病位不明确。因为“伤寒”是“邪伤于寒水之经”的简称。" 寒水之经”即太阳,主皮肤,统营卫。太阳之气化偶衰,不论何节何侯之邪气,即从毛窍而入。闭太阳运行之气机,致太阳郁而不开。太阳与邪相争,故人体发热。从病位的角度看,仅为太阳一经受邪后的病变。
   2,"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则是证的概念,是伤寒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概括。”《伤寒论》标题是“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且《难经》有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五种病虽然存在于伤寒不同发展阶段,且有“发热”的共性,但各经均有独立病位,病性,故独立为病。如:寒、热、湿、温。怎能说是“证”而非“病”。
   3,病位。“伤寒六病”的病位在“六经”,“六经”分六层次。如郑钦安先生所论:“皮肤为第一层,,属太阳(太阳为第一纲领,主皮肤、统营卫故也);次肌肉(肌肉属胃);次血脉(血脉属心);次筋(筋属肝);次骨(骨属肾),乃人身五脏,又分出五气。五行皆本二气所生,二气贯通上中下,故三焦又为一经,而成六步也。”“六经”乃阴阳气血通道,阴阳互根,气血合一,周流不息。流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及一切经络。气血循环,阴平阳秘,百体安舒。
   从“伤寒六病”的病位看,“伤寒论”论的是整个人体的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病变。
   4,病性。“伤寒六病”的病性由“六经”气化而定。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乃气节,各司六十日,以成一岁。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故六气为六经之夲气。三阳以阳为标气,三阴以阴为标气。三阳三阴互为表里,表里相通,互为中见之气。外邪传经,或从本气化为病、或从中气化为病、或从标气化为病。六经气化使“伤寒六病”的病性变化多端,复杂难辨。同时也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当然对三阳三阴的病性要有个基本判断,如仲景云:“三阳经病者,邪从阳化。阳盛则阴必亏,以存阴为要。三阴经病,邪入多从阴化,阴盛阳必衰,以回阳为先。”
   5,病变。“伤寒论中强调的是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连续的过程”,是病邪由外入内、由表入里、由阳传阴的病变过程。邪入太阳,化为寒邪;邪传阳明,化为燥邪;邪传少阳,化为火邪;邪传太阴,化为湿邪;邪传少阴,化为热邪;邪传厥阴,化为风邪。外邪传经病变,有经证、有腑证、有热病、有温病、有湿病,都是对正气伤害的表现。
   外邪侵入必有内邪滋生。房劳过度损胃阳,饮食不节损脾阳,用心过度损心阳。阳者气也,气不足便是寒。阳气损于何处,阴寒便生于何处。因此,内邪损五脏,病情有定向。内邪分阴阳,阳邪在表在腑,为火,火旺伤血。阴邪在脏在里,为水,水旺伤气。人身以气血往来为功用,气血被损,故病故死。
   6,版主之疑。1),“如果伤寒论的六病是以经络为主的病变”,针刺“应当能解决”。“传递应当是严格的依照经络循行的路经进行。”
   从前之病位析,《伤寒论》的六经与《素问·热论》的六经不同,是含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四肢百骸于内的六层区面。若“针刺”能解决,仲景何用立下一百一十三方?
   三百九十七法,论传经,是六步流行之定理。若太阳气机运行无乖,外邪怎能进入太阳?若各经气血充盈,太阳之邪又何能得传?邪居太阳,必觅得内邪相助,气虚血亏,有隙而乘,方能传经入内。故有传经不传腑,传腑不传经,直中三阴之论。且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外邪传于其中,有从中化为病,有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即以寒邪而论,就有在阳、在阴、在脏、在腑、在卫、在营之不同,化燥、化热、化湿、化火、化风之各异。其余各邪犯人为病,亦复如此。怎能“严格的依照经络循行的路线进行”?辩认已传经之病邪,“六经提纲病情”乃认邪之法,识得六经本气、病情、体纲,即能明客气之所在,而用药有据。
   2),用伤寒论的方法能不能治疗“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烈性的传染病”,即:伤寒是否鈐百病?
   首先,其病位是否在“六经”,其病性是否属“六气”?“六经”乃阴阳气血循行之道,充塞周身上下四旁,阳极化阴,阴极化阳,何病能于“六经”之外?" 六气“乃一岁之气机,配以六经,各司六十日。以六日括之,以一日尽之 。六气化“六经”,天人合一,阴阳相通。何病不在风、寒、暑、湿、燥火之中。因此,伤寒不仅鈐百病,万病俱在阴阳之中。若疑伤寒不治瘟病,传染病,请君一读“吴佩衡医案”、“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正应了那句话:“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
   7,六经辩证的实质。刘渡舟先生曾有精辟论断:“张仲景六经辩证的实质,是以人体的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客观辨证的依据。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他们互相夹札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概括而无遗。”徐灵贻亦言:“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
   8,医理之主客观问题。主观认识同客观存在的统一方是真理,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主观认识的方法却不是千篇一律的。比如:1+2=3=5-2 西医的分解已至细胞、基因,尚捉襟见肘。中医的整体辩治以不变应万变,至今无可替代,哪个是真理?只要能治病,应该促疗效,何必一元化。医学已有现代化,一千七百余岁的“伤寒论”,有必要戴现代化的帽子吗?
  
43
发表于 2009-6-25 08:14:11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說個簡單的現實
承認傷寒論的六經是經絡
用藥物歸經去解
高血壓也會治了
搞什麼營衛 溫病
高血壓也就不會治了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1:45:19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6/25 11:49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不吐不快2009/06/24 10:39pm 发表的内容:
1,“伤寒是病的概念,是指机体受了风寒引发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变。”此概念病位不明确。因为“伤寒”是“邪伤于寒水之经”的简称。" 寒水之经”即太阳,主皮肤,统营卫。太阳之气化偶衰,不论何节何侯之邪气,即从毛窍而入。闭太阳运行之气机,致太阳郁而不开。太阳与邪相争,故人体发热。从病位的角度看,仅为太阳一经受邪后的病变
病有内伤与外感。外感病,有时广泛的称作为伤寒病,后来又细分为狭义的伤寒与温热两大类。讨论伤寒病的定义与本质,可从分类学的角度,将其和温热、内伤杂病联系起来理解阐述之。相对于内伤杂病而言,伤寒(温热病)的特点,就是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2:19:09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下面引用由不吐不快2009/06/24 10:39pm 发表的内容:
2,"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则是证的概念,是伤寒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概括。”《伤寒论》标题是“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且《难经》有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五种病虽然存在于伤寒不同发展阶段,且有“发热”的共性,但各经均有独立病位,病性,故独立为病。如:寒、热、湿、温。怎能说是“证”而非“病”。
中医临床上,诊治内伤杂病,多借助于脏脏气血津液辨证体系,如脾胃虚弱、肝阳上亢、心火上炎等,脾胃虚弱、肝阳上亢、心火上炎等皆为证的概念;诊治温热病时,多借助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如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等,卫气营血诸证,皆为证的概念;诊治狭义的伤寒病时,则借助于六经辨证体系,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等,通过比较得知,上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等)名称,亦当是证的概念。至于又有人称呼,其为太阳病,其为太阴病,并以此而证明,太阳、太阴等是病而不是证,这是拘于名而偏于实了。缪德尔森有句名言:世界本来已经很复杂了,更何况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名称,或同一个名称,说的是不同的事物(原文记不大清了,大意是如此)。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3:30:28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6/25 05:29p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不吐不快2009/06/24 10:39pm 发表的内容:
五种病虽然存在于伤寒不同发展阶段,且有“发热”的共性,但各经均有独立病位,病性,故独立为病。
又,“各经均有独立的病位与病性”,独立的病位与病性,合起来就是病理概括,病理属性;病理概括分开来,就是病位与病性两个属性。“有独立的病位与病性”,这正是“证”的特性,而不是“病”的特性。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脾胃虚寒,都有着“独立的病位与病性”,但这些都是“证”而不是“病”。“病”的分类与命名,往往与病因密切相关。如狭义的伤寒病,往往“伤于寒(邪)”,温热病,则往往与温热病邪或戾气相关,内伤杂病,则往往与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相关。在西医中,提及SARS病,多与冠状病毒相关,提及猪流感病,则与H1N1流感病毒相关,提及艾滋病,则与艾滋病病毒相关,这些病的分类与命名,多半取决于病因。(西医的非流行传染性疾病,如系统内科学中疾病,其病的分类与命名,则与病位病性密切相关。这里的“病”与中医病的联系与区别,与中医证的联系与区别,和外感病领域是不同的。需要另外开帖讨论了)
47
发表于 2009-6-25 19:31:01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伤寒论》开创了治疗外感热病之先河,温病学进一步完善补充了《伤寒论》之未备,并且在六淫基础上增加了疫气学说,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感染性疾病)推向了极致。但是,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因此,中医亟待在剂型,诊断上借鉴现代技术,融汇新知,陈版主正在这方面做积极探索,希望能有所突破。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20:59:05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6/25 09:02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6/25 07:31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论》开创了治疗外感热病之先河,温病学进一步完善补充了《伤寒论》之未备,并且在六淫基础上增加了疫气学说,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感染性疾病)推向了极致。但是,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因此,中医亟待在剂型,诊断上借鉴现代技术,融汇新知……
以前的讨论中,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中医治疗外感热病(感染性疾病),其重心在于调节改善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暗含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杀灭病原体的作用,但这不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机理的重点与核心),所谓卫气营血证候,六经证候,本质上是一种病理学的诊断,而不是病因学的诊断。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00:33pm 发表的内容:
证与病是不能等同的——在不同的疾病领域,二者的不同还有区分处。
在西医的传染、流行病领域,西医的病名,本质上多是以病因命名,如结核(结核杆菌)、艾滋病(艾滋病病毒)、SIAS(非典病毒);而证则是病理生理学上的诊断,如卫分证、气分证、血分证、营分证,与病因(病原体)诊断无关。二者(病与证)可以构成与病因与病理学上的互补。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07:47pm 发表的内容:
以风邪、寒邪为例,中医的治风剂、治寒剂,究竟治的是什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致病物质吗?可以将其定性、定量的检测出来吗?又如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上,清热解毒类中药的作用重点究竟是在机体组织器官的炎症状态上,还是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上?这里的热、毒,究竟是意味着机体这个系统的某种功能状态,还是意味着某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在中医诊治各种疾病(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过程中,其实质的纲领,究竟是围绕着细菌、病毒及其它的病因转,还是围绕着机体这个系统的各种功能状态转(实质上的、整体上的)?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07:52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桂枝汤治疗感冒的机理,更多的不是通过抗病毒,而是通过类似于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的作用与机理。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07:54pm 发表的内容:
换句话说,靶点不在病(病毒),而在人(机体这个系统的某种的功能异常状态)。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10:31pm 发表的内容:
同样以感冒(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为例,中医上有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及气虚感冒型等,难道是感冒病毒的不同,有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气虚型等感冒病毒而致?当然不是。是由于同样的病毒,侵犯于不同的机体或同一机体之不同的时段,机体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中医之治风寒、治风热、治暑湿、治益气解表的方药,是针对了机体这种种不同的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而去的,而不是针对“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气虚型等”感冒病毒而去的。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11:17pm 发表的内容:
又比如乙肝病,中医常见有湿热蕴滞型,但此湿热是指的机体的某种特定的系统组织所处于的某种特定的病理状态,而不能将湿热理解等同为乙肝病毒,或将乙肝病毒视作为湿热病邪。事实上乙肝病毒所引发的肝炎,在中医上亦可出现寒湿困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气阴两虚等多种证候。而一味的清利湿热来治疗乙肝,在中医上很显然是极为不妥的。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7 11:46am 发表的内容:
许多中药复方主要是针对机体状态而展开,当然也部分作用于病原体……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7 01:07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是主要针对病原体而展开,那么,在诊治疟疾、痢疾、结核诸病时,则完全没有必要辨出诸多证型而分治之。在这些疾病中,病因是唯一的,而病因所引发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则是多样的,变化的,在中医不能真正认识到具体的病因而针对治疗之,所能做的,自然是针对机体的病理状态而诊治之了,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7 07:06pm 发表的内容:
我也并不反对中药复方对病原体(病因)的作用,但更强调的是对机体病理状态的调节与改善。如小柴胡汤亦可以用以治疗病毒性肝炎、疟疾,还可以用来治疗艾滋病,但很显然,小柴胡汤不是针对疟原虫、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而展开的。它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炎、退热、调节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作用,更多的是作用于机体的一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7 07:16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求的是内因的话,如病位责之于“肝”、还是“脾”,还是“肾”等,病性是“寒”、或是“热”、是“虚”、或是“实”等,同样可以将其纳入机体的功能状态的范畴;
或果求的是外因的话,论坛中曾经讨论过,中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病因诊治学,特别是生物性的病因。中医的病因,很大程度上是逆推出来的,“发本难知,受则可辨,因发知受”,并且推出来的所谓的病因,如风、寒、暑、湿、燥、热等邪,更多的是疾病发生的一定的条件,而不是疾病发生的真实的原因。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9 01:35pm 发表的内容:
与卫气营血诸证存在着某种特异性的对应关系的,不是某种病原体或某种病原体群(病因),而是某种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9 01:43pm 发表的内容:
并不奇妙。因为中医是辨证论治,辨与治的对象是证,是某种特定的病理状态,通过一定的症状与体征(脉象、舌象)表现出来,又反过来通过一定的症状与体征而获得诊断的成立;辨与治的对象不在于病因,故而病原体的情况究竟是如何的,比方有多大、有多重、基因性状又如何,对于中医处方用药来说,的确是帮助不甚大的。治疗乙型脑炎如此,治疗SIAS亦是如此。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9 01:46pm 发表的内容:
补充:当然不排除在方剂草药中,有着部分作用于病原体的成分。但这不是主体。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9 07:18pm 发表的内容:
在感染病(及传染病)的诊治领域,正因为西医的诊治重心,在于实际的病原体,而中医的诊治重心,实际的在于病原体所引发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二者的结合,才显得有意义和必要;如果中医的实际的诊治重心,亦在于病原体,那么,中西医之间在诊治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中,在策略上、本质上并无二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的药物上的不同。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的诊治领域中,中西医就没有了结合的价值与意义。
参阅: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357&show=150
49
发表于 2009-6-26 07:51:06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6 07:52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桂枝汤治疗感冒的机理,更多的不是通过抗病毒,而是通过类似于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的作用与机理。
就這樣來理解傷寒論?
何不論"藥物歸經"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9年06月26日 07:54am 时添加 -=-=-=-=-
我們來看看「傷寒論」的用藥,就拿最有名的「桂枝湯」來看好了。「桂枝湯」用些甚麼藥呢?桂枝、芍藥、甘草(炙)、生薑、大棗。「桂枝湯」是用來治「太陽病」,這些藥是怎麼作用的呢?
桂枝:入太陰肺、太陽膀胱經。
芍藥:入肝脾血分,為手足太陰(肺、脾)行經藥。
甘草(炙):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
生薑:行陽分而袪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鬱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
大棗:脾經血分藥。
    「傷寒論」以六經辯證,配合「脈診」、「藥物歸經」與「味」、「性」,把整個中醫醫理與應用做了個很好示範。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9年06月26日 07:57am 时添加 -=-=-=-=-
中醫
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
其理本是一以貫之
用來治外感  行
用來治高血壓 也行
何苦"庸人自擾"
弄得高血壓也不會治了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9年06月26日 08:00am 时添加 -=-=-=-=-
落的個用西醫的醫理來解釋中醫的藥理
可是
眾所周知
西醫是
不會治感冒的
同理
西醫是不會治高血壓的
50
发表于 2009-6-26 08:02:36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如果伤寒论的六病,仅仅是六经的病变,是以经络为主的病变,那么,理论上来说,似乎可以以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就应当能解决之。而临床的事实,则似乎不是这样的。
是不是該檢討
您的針刺之術
您會在背部膀胱經用針補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4:28 , Processed in 0.08435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