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2-3 00:31 编辑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168页
(二)秋燥综合征与秋季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
中医认为 从农历立秋至立冬期间称为秋三月,秋季燥气当令。燥盛则干,故人常见咽燥声嘶、干咳无痰、口唇干裂、心烦口渴、皮肤干燥、大便秘结,或头痛、鼻燥、关节疼痛、气喘等。中医学将这些症状称为秋燥,或者“秋燥综合征”。
外燥多因秋季感受燥邪而成,有凉温之分。“秋燥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
凉燥是指深秋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咽干口燥,或咳嗽痰稀、无汗、苔白、脉弦。治宜辛散温润、宣肺化痰,方选杏苏散:
温燥是指秋季感燥热之邪,症见发热头痛、干咳少痰、心烦口渴,或气逆而喘,舌淡红脉浮数。治宜辛宣凉润、利气化痰,方选桑杏汤:
西医认为:夏秋季节除了肠道杆菌科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病外,比较多见的还有病毒性的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性的肠道感染。例如,夏秋季节流行的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3和7型引起,腺病毒8型可以引起流行性角-结膜炎;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6、8、10和22型病毒引起;埃可病毒与柯萨奇病毒二者非常相似,经呼吸道及粪-口传播,感染的高峰时期为夏秋季,以5~9月为多,也可在冬、春季发病。病毒经呼吸道及口腔进入体内,主要在咽部、扁桃体的淋巴组织内繁殖,少量病毒在肠道繁殖,自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中排出。病毒自上述部位经血液或淋巴进入肝、脾及其它网状内皮系统,再随血流到达其它器官,主要的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脏,除了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脏的病变之外,还可以可以引起腹泻、发热及呼吸道感染。柯萨奇病毒还可以引起夏季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中医认为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以肺病变为中心、以津气干燥为基本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点是以口、鼻、眼、咽、唇以及皮肤干燥为主要表现,严重时也可以引起肺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医还认为秋燥与风温初期的临床表现相近,皆有发热恶寒,咳嗽口渴,脉浮数等肺卫见证。它们的区别在于:秋燥发于秋季,初期必出现口、鼻、咽、唇以及皮肤干燥的表现,病情一般较风温轻;风温发于冬春二季,病情比较严重。风温与秋燥的异同点是因为他们的病原体是同一大类,由于季节气候的不同,易感病毒的种类不同造成的。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好发在冬、春季;而腺病毒、埃可病毒与柯萨奇病毒在夏秋季容易造成感染流行,他们都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是侧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这些病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就是间质性肺炎(非典型肺炎,其发展就是肺纤维化,中医称为肺痿)。参考《中西医融合观续)
因此可以看出,夏秋季节由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支原体以及其它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称为秋燥,这些病原体就是燥热病邪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