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教材“五行学说”的应用核心就是“五脏生克”取象比类关系(原创)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07:3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7 18:12 编辑

          例如,马哲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存在于所有科学之中的具体规律之上的,这就是哲学对于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但五行学说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我说它是一个思维模型,不是真正的哲学。将五行学说定位为“朴素认识”是合理的。      在当前的中医界,普遍存在着分不清“哲学与科学关系”的现象,原因还是出现在概念不清上。
32
发表于 2018-7-27 08:01:1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界有许多一天到晚把五行挂在嘴边的人其实对五行学说的认识非常肤浅,这里只是希望能帮助这些人提升一下对五行的认识水平,也算是履行正义人士在论坛自我定位的“蓝军”角色。

五行生克图将五行中任意2个不同“行”之间的关系定出一个生或克的关系,其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但这里需要点出的是:这个生克关系有一定的格式,故只能排出10种生克关系,而且都可以用
  A 生/克 B
这个形式来表达。注意这里说A生/克B时,A和B都是固定的,譬如在A克B的关系里,如果知道A是那行(假令是水),就可从已定义好的5种克的关系中知道B是那行(只能是火)。这里的生克关系是从五行中的任意2行角度来讲述的,用生克图来表达是方便记忆。这里讲的其实和大家知道的没有分别,只是一般人会忽略“任意二行”这个前提。


但从这个图中,可以从另一角度去考察五行之间的关系:即只看某个行,它同时和另外4个行都发生关系,此时如果只讲生克就会混淆,所以如果某行处在A的位置(正常的生克),就称为我生、我克,但如果处在B的位置,则称为生我、克我。所以五行生克还是五行生克,所以有不同说法,只是从任意2行还是只从一行角度去解读五行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是不是只有生克关系?Well,前面讲了,生克是对任意2行间关系的界定,如果取任意3行呢?如果以某一行为基点,那它们之间会出现另外2种情况即也是共有10种关系,这2种“形而上”的3行间关系情况简单讲就叫制、化。所以其实平素说的[五行]生克制化四个字都有其特定含义,只是一般人都不会深究其间分别。

如果取任意4行呢?那这四行必定都只对剩下的1行发生关系,就回到之前所说只看某行和其他4行的关系的角度了(只是从反向观察)。所以五行之间按照行的组合产生出来的关系,就不出上面所说了。


那为啥有“相比”这关系?这是因为当把五行学说应用到具体的知识领域时(譬如八字算命),第一步是要将其相关元素(如年月日时的干支)与五行对应起来,才能应用五行学说去“运算”,这时就会产生代表2个原属不同范畴(譬如父母与妻财)的干支都属相同的五行属性的情形,这就超出了这个五行图所定义的五行之间(不包括自身)的关系,故此需要制定这个“相比”即同一属性之间的关系规则。

天人阴阳五行学说自东汉被确立为普世真理后直到清朝末,一直是中华传统思维的核心,所以一直被“形而下”地应用到各个知识领域,而其中最成功的,我认为不是医学而是算命。所以我一直说,相信阴阳五行是普世真理又立志发扬传统国粹的人,应该去搞算命。但即便不搞,学一点也无妨,之前药王不是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是明显大家都深谙只说不做最省力的道理,看上去懂就行。

但还是要说一句:新时代崇尚专业精神,要讲五行就讲得专业些。



点评

别瞎扯了!内经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论述没有克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7 08:4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3
发表于 2018-7-27 08:41:45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8-7-27 08:01
中医界有许多一天到晚把五行挂在嘴边的人其实对五行学说的认识非常肤浅,这里只是希望能帮助这些人提升一下 ...

别瞎扯了!内经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论述没有

点评

小高,善意提醒一下:要集中精神啦,不然,只要你稍一分神(这其实不关我的事,全因你性好到处惹事生非),你和白瞎缠斗那个新帖被关前就来不及作最后发言了  发表于 2018-7-27 10:25
34
发表于 2018-7-27 09:05:31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27 05:26
2,可能不一定完全正确……我都顾不上“完全正确”,甚至顾不上正确,只要您能凑够十个关系,哪怕错误, ...

论据是五脏十大生克关系不完全,从而得出论点中医与五行无关。知道什么是哲学对具体学科的指导作用吗?知道什么是叫机械教条,生搬硬套吗?
---------------------------------------------
看来陈先生对五行生克与五脏之间关系的联系,也不是认可的,否则以他的学问,就讲出来驳斥我了。
很高兴与支持五行的朋友有一部分共同认识。


现在剩下另一部分,就是陈斌先生讲的:
一一五脏各自生理功能属性的阐述,和五行对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讨论,请先生继续作具体阐述。

35
发表于 2018-7-27 10:1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27 06:57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26 02:07结论: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关系,从自然规律的角度讲,只是一种片面性的认识,不是完整的自然规律模式。既然不是自然规律,就只能定位为“思维模式”。从中可以看出,五行学说不是科学理论,将五行学说看成是科学规律显然是错误的。进一步说,五行学说既然不是自然的普遍规律,从今天的哲学概念上看,也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学说。但是,它毕竟是古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只能定位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哲学认识,但不是当今哲学意义上的普遍规律。

这才是客观的理性的认识。

点评

仁海先生终于找到知音了!真是人以群分 啊。  发表于 2018-7-27 10:36
36
发表于 2018-7-27 11:3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27 03:36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8-7-27 01:05
论据是五脏十大生克关系不完全,从而得出论点中医与五行无关。知道什么是哲学对具体学科的指导作用吗?知 ...

看来陈先生对五行生克与五脏之间关系的联系,也不是认可的,否则以他的学问,就讲出来驳斥我了。
很高兴与支持五行的朋友有一部分共同认识。

——关于五脏之间,是否存在着完全的生克关系(即所谓十大生克关系),其实大家反对意见并不多,没有多少人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完全的生克关系。关键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中医五脏与五行之关系。李老师总是在五脏十大生克关系上绕圈子,这是没抓住问题的重心与实质。


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人的一种认识方法论,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其作用与意义。有消极性的一面,机械教条,强行的将一个事物,一个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之关系,至于实际事物,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则予以忽视不管;但另一方面,五行学说也有着其积极性的一面,其间接的概括反映了一个系统内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客观关系,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动态平衡性”,具有“层次、反馈、最优化”现代系统论之基本的特征与观念。李老师反对机械教条,生搬硬套的应用五行学说,应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这是正确的。但对于五行学说所具备的积极性作用与意义的一面也否认之,这就是过了。即所谓的“真理再向前迈进一小步,就成为谬误了”。


点评

没有多少人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完全的生克关系。关键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中医五脏与五行之关系。李老师总是在五脏十大生克关系上绕圈子,这是没抓住问题的重心与实质。 -------------------------------------- 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7 17:14
37
发表于 2018-7-27 17:14:49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27 11:35
看来陈先生对五行生克与五脏之间关系的联系,也不是认可的,否则以他的学问,就讲出来驳斥我了。
很高兴 ...

没有多少人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完全的生克关系。关键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中医五脏与五行之关系。李老师总是在五脏十大生克关系上绕圈子,这是没抓住问题的重心与实质。
--------------------------------------
怪不得我请求大家讲生克,几年来一直没人讲,陈斌先生说出了实情。
哪位如果不同意陈斌先生的意见,请把十个五脏生克讲出来。


五行生克,不能反映五脏关系,取得这个共识非常重要。
期待先生继续阐述“问题的重心与实质”,也就是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38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8:4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12-22 13:32 编辑

            五行生克,的确不能完整地反映五行关系。那就说明,五行学说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中医人体五脏关系,只能部分地解释五脏关系。反过来说,又反证五行学说达不到哲学学说的层次,所以,我称之为“思维模型”。由此可见,将五行学说,前人的书中称五行为朴素的唯物主义,也是有道理的。要注意的是,五行学说具有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缺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5 15:25 , Processed in 0.1297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