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有的名医为何注重训诂考证?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1 11:3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6-21 15:1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20 08:43
看病,担风险!训诂,吃饱饭,闲聊。
    吃不饱饭的医生,肯定去看病,不看病,吃什么?
    一生看 ...

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多为衣食奔走,最低要吃饱饭,填饱肚子,再说其它。哪里还有时间搞学术、搞研究、搞训诂考证!所以古代医家虽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然学术每多浅薄,具备孙思邈所要求的“大医”条件的医家确实很少。

点评

医经学派中有一种校勘训诂派,乃研究《内经》之一学派,亦一种治《经》之学术方法。他们必须有这种国学文化底蕴,扎实的基本功。而历代医家多缺乏这种学问,涉足于此者甚少。故任应秋《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 21:57
据我所知,中医大多有田地,农忙种田,农闲研究  发表于 2018-6-21 15:38
爱好  发表于 2018-6-21 15:35
32
发表于 2018-6-21 14:57:37 | 只看该作者
       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多为衣食奔走,最低要吃饱饭,填饱肚子,再说其它。哪里还有时间搞学术、搞研究、搞训诂考证!所以古代医家学术每多浅薄,具备孙思邈所要求的“大医”条件的医家确实很少。
=============================================
       【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多为衣食奔走,最低要吃饱饭,填饱肚子,再说其它】。与【搞学术、搞研究、搞训诂考证!】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得不出【所以古代医家学术每多浅薄】的结论,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八竿子打不着。先生搞训诂、考证,必须具备很强的逻辑训练,怎么到这里一点逻辑性都没有了。
      解放前,把乡村中医大夫叫做“穷郎中”,这是大多数。他们也看书,也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经验,他们不浅薄,他们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与爱戴,他们有尊严!大医精诚者比比皆是。
      
搞学术、搞研究、与【搞训诂考证!】是两回事。【搞训诂考证!】在古代必须得有许多钱,起码他必须买大量的书籍,古代的书籍特别是孤本、善本的价格可想而知。那可不是现在,到新华书店就能买到的。温饱无忧,清净环境,文房四宝……。现在的训诂专家,都在大学院校里,那里有图书馆……,远非业余训诂考证者所能比拟的。

        大医精诚,是另外一回事,技术精良,医德高尚,是对医生的评价;训诂考证是评价书籍文字变化的一种方法。训诂考证与大医精诚八竿子打不着。

点评

没听说的多了去了  发表于 2018-6-21 20:05
说得对,名医和训诂没有必然的联系。扁鹊和华佗是名医,可他们并没有传世的训诂佳作;王冰是注释和考证内经的首屈一指的名家,可没有听说他是个名医!  发表于 2018-6-21 15:1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3
发表于 2018-6-21 15:02:36 | 只看该作者
       训诂考证是评价书籍、文字变化的一种方法,评价古代书籍流传、版本、文字等等演变的过程。不是评价书籍的社会价值、实际价值、临床价值的方法。

点评

你定义算数?  发表于 2018-6-21 20:01
34
发表于 2018-6-21 20:04:1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21 07:31
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多为衣食奔走,最低要吃饱饭,填饱肚子,再说其它。哪里还有时间搞学术、搞研究、搞训 ...

请先生走自己的路,不予理会,就当他们不存在。
35
发表于 2018-6-21 20:07:35 | 只看该作者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一下,给你顶顶帖子,是好事。
36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5:55:57 | 只看该作者
今本《内经》分两本经典著作,即《素问》和《灵枢经》。通行本《素问》,全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即由王冰次注、林亿等《新校正》组成,对于理解《素问》真义很有帮助。而《灵枢经》则实非如此!何故?因《素问》有训诂、考证或校正在内。
37
发表于 2018-8-2 16:14:43 | 只看该作者
为何注重训诂考证?

个人观点:

1、古书用简当载体,容易错简。
2、古时字少,后来字多了,古今字义变化了。



38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6:44:27 | 只看该作者
清代考证之风盛行,间或涉及古典医籍。就《内经》训诂考证而言,有如俞樾的《内经辨言》、张文虎的《舒艺室续笔·内经素问》、胡澍的《黄帝内经素问校义》、孙诒让的《札栘·素问王冰注校》、顾观光的《素问校勘记》、于鬯的《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等,他们皆非医者。

点评

清代的考证之风,指乾(隆)、嘉(庆)学派之朴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 16:59
可见,古人训诂考证《内经》,反而以医界之外的学者较深入。这是因为这些学者,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具备了训诂考证的基本条件,才有能力做这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 16:48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6:48:0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2 16:44
清代考证之风盛行,间或涉及古典医籍。就《内经》训诂考证而言,有如俞樾的《内经辨言》、张文虎的《舒艺室 ...

可见,古人训诂考证《内经》,反而以医界之外的学者较深入。这是因为这些学者,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具备了训诂考证的基本条件,才有能力做这些。
40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16:59:30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2 16:44
清代考证之风盛行,间或涉及古典医籍。就《内经》训诂考证而言,有如俞樾的《内经辨言》、张文虎的《舒艺室 ...

清代的考证之风,指乾(隆)、嘉(庆)学派之朴学。

点评

清代考据(考证)学开山是顾炎武(公元1613~1682),其代表著作《日知录》,影响深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3 08:00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所以稍微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2 21:4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7 01:32 , Processed in 0.1472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