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8-6-6 16:58:12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成无己注:腹满谵语者,脾胃疾也。浮而紧者,肝脉也。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水行乘火,木行乘土,名曰纵。此其类矣。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肝之盛气。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成无己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大渴欲饮水,肝气胜也,(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是知肝气胜也。伤寒欲饮水者愈,若不愈而腹满者,此肝乘肺也。经曰:木行乘金,名横,刺期门,以泻肝之盛气,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
32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7:17:2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5:55
宋本《伤寒论》108、109条,确与五行有关。终于找到五行之踪迹了!

【原创】《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伤寒杂病论·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云云,这三部经典“五行”思想充斥其中,而《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有“神医”、“医圣”之称的东汉张机仲景,其生平业绩及《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等没有记载。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已散乱。经后人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著作。王叔和撰次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在正史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名“《张仲景方》或《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后离析为八种医书,见于《宋史·艺文志》。即如下:

《隋书·经籍志》云:“《张仲景方》十五卷。”
《旧唐书·经籍志》云:“《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新唐书·艺文志》云:“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宋史·艺文志》云:“张仲景《脉经》一卷。又《五藏荣卫论》一卷。张仲景《伤寒论》十卷。《五藏论》一卷。《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张仲景《疗黄经》一卷。又《口齿论》一卷。《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

钱超尘先生说:“仲景《伤寒杂病论》经魏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名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至五代长兴三年以后,离析为八种26卷,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因此,《张仲景药方》十五卷,是仲景遗著最早传本,最近仲景《伤寒杂病论》原貌。”(《伤寒论文献通考》)因此,无论是《伤寒杂病论·原序》,还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的具体内容,皆有王叔和撰次沾益的成分。

说“《伤寒杂病论》未见五行之踪迹”,似亦不妥。如《伤寒杂病论·原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伤寒论》之《平脉法第二》及《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等,皆有“五行”之踪迹,这怎么能说未见“五行”之踪迹呢?殊不知,有学者考证,此等文字或内容,乃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充沾益者,与原著《伤寒杂病论》无关。如民国儒医杨绍伊大夫,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当代著名中医文献训诂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等考证认为,《伤寒杂病论·原序》有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的成分。亦有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平脉法》和卷第二《伤寒例》这三篇内容,大部分是王叔和补入沾益者。而《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部分内容,亦是如此,即与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有关。

要言之,以《汉志·方技略》律之,《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当属医经家(学派),五行思想充斥其中;《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有渊源,当属经方家(学派)。经方家本与“五行”无关,此乃其中之缘由也!

观《伤寒杂病论》全书之方剂,无论是论述外感伤寒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大多未用“五行”思想辨证施治。说与“五行”思想有染者,那是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理、法、方、药俱备。“五行”思想虽经王叔和“补入沾益”,然在原著《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中,并未用“五行”学说来讲“理、法、方、药”!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确与“五行”学说有关,但不知《伤寒杂病论》的哪个方子是这样用的?“治未病”思想,见于医经家之《内》、《难》著作,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有关。而《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篇即讲“上工治未病”,与经方家似乎无关,所以前辈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以为非仲景原文”,不是空穴来风,是有道理的。

宋本《伤寒论》108、109两条,确与五行学说有关,然有注家认为此两条“与上下文义不属,似有遗误”(《医宗金鉴》)。《伤寒论·阳明病篇》说“阳明居中主土也”,虽与五行有关,但并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施治之相关方剂;而太阴虚寒病证之主方理中汤(丸),其“中”字指代脾,或与五行有染。《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虽与五行说有关,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另,《金匮要略》有“杂禁”三篇,即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其中第二十四、二十五篇有些内容,虽亦涉及“五行”思想,但与《金匮》262首方剂几无关系。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即指《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为何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论治?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与五行说无关。虽《伤寒杂病论》亦涉及有关“五行”思想,有学者考证,系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但并未直接融入《伤寒论》112方和《金匮》262方,即未能用五行学说去指导这些方剂。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7:19:01 | 只看该作者
34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7:35:30 | 只看该作者
杨绍伊考次《汤液经·序》(节选)

医家典籍,向推仲景书为汤液家鼻祖。仲景之前,未有传书,惟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据士安言,则仲景前尚有任圣创作之《汤液经》。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乃就《汤液经》而论广之者。《汤液经》初无十数卷,仲景广之为十数卷,故云“论广《汤液》为十数卷”,非全十数卷尽出其手也。兹再即士安语而详之,夫仲景书,既称为论广《汤液》,是其所作,必为本平生经验,就任圣原经,依其篇节,广其未尽;据其义法,著其变通。所论广者,必即以之附于伊经各条之后。必非自为统纪,别立科门,而各自成书。以各自为书,非惟不得云“广”,且亦难见则柯,势又必将全经义法,重为敷说。而仲景书中,从未见称引一语,知是就《汤液经》而广附之者。若然,则《汤液经》全文,则在仲景书中,一字未遗矣。

仲景书读之,触目即见其有显然不同之处。即一以“六经”之名作条论之题首,一以“伤寒”二字作条论之题首。再读之,又得其有显然不同之处。即凡以“六经”名题首者,悉为书中主条;凡以“伤寒”二字题首者,悉属篇中广论,而仲景即自谓其所作为论“伤寒卒病”。于是知以“伤寒”二字题首者,为仲景所广,以“六经”名题首者为任圣之经。标帜分明,不相混窃。孰经孰传,读者自明。于以之士安之言,果不虚妄。

《汤液经》后世无传本,惟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未著撰人姓名,今其书亦不传。然即其名以测其为书,知为汤液经家宪章,《汤液经》而作之者。汤液经家述论之著录者,莫古于此。其书名为《汤液经法》,知《汤液经》原文必悉具书中,无所抉择,于是知东汉时,《汤液经》尚岿然独存。

《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尝谓医学之有农尹、岐黄二派,犹道学之有羲孔、黄老二派。岐黄之说,不如农尹之学切实精纯;黄老之言,不及羲孔之道之本末一贯。岐黄学派,秦汉以来,流别甚多,著录亦广,《汉志》所载《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胥属岐黄家言。知者以汤液家以六经统百病,岐黄家以五脏六腑统百病。而热病客疾,亦皆岐黄家之词。故知凡此诸属,皆岐黄家言也。农尹之学,则稽诸载记,汤液家外无别派,《汤液经法》外无二书,足证此学在当时孤微已极。幸仲景去班氏未远,得执业此经,而为之论广。任圣之经,赖之以弗坠。此其传经之功,实较论广之功,尤为殊重,而绝惠伟,可贵可谢者也!《名医录》云:“仲景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医说》引《张仲景方论·序》云:“张伯祖,南阳人,性志深简,笃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据此,则伯祖实为《汤液经》传经大师。
……
《广论》之惑已明,再辨叔和撰次。《甲乙经·序》又云:“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案今本仲景书卷端即题云:“王叔和撰次。”以士安言解之,所谓“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是也。若然,则今本仲景书为任圣之《汤液经》、张仲景之《论广》、王叔和之《仲景遗论》,撰三种集合而成。
……
叔和非惟撰次“三阳三阴篇”已也,即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其撰次。知(智)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夫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试以《伤寒例》中辞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更证以《千金方》序文中引“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至“彼何荣势之云哉”一节,称“张仲景曰”。而绪论中引“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不称“张仲景曰”,即知其语,非出自仲景之口。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辞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后,又详举。且仲景为医中之汤液家,汤液家举书,不举《汤液经》而举《素问》,不数伊尹而数岐黄,何异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至其下之“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云云,殊不知三部九候乃针灸家脉法,非汤液家脉法。针家刺在全身,势不能不遍体考脉。汤液家重在现证,脉则但候其表里寒热、藏府虚实、荣卫盛衰,以决其治之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而已矣。故诊一部已可定,不必遍体摩挲,以汤液家而用针灸家骂汤液家之语骂人。仲景纵亦精于针灸脉法,何至遽愦眊而矛盾若是?

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三阳三阴篇”中无一语道及。《辨脉》、《平脉》之“答曰”、“师曰”类,又非仲景自作。其《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篇中已有明文。而《伤寒例》即首引《阴阳大论》,篇中之语,亦即悉出此三书。是三书乃叔和撰用之书,非仲景博采之书也。再以叔和撰次者证之:叔和撰次之篇,有《平脉法》一篇,此撰用之书,有《平脉辨证》一种。此撰用之《平脉辨证》,即《平脉法》出处之注脚。《平脉法》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平脉辨证》必非仲景所博采。又“三阳三阴篇”中,叔和撰次之可考者,除“问曰”、“答曰”之《辨脉法》类,与“问曰”、“答曰”之《平脉法》类外,无第三类。此撰用之书,除《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为撰用《伤寒例》之书外,亦惟《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二种。《平脉法》之“问曰”、“答曰”类,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辨脉法》之“问曰”、“答曰”类,必为出于《胎胪药录》无疑。由是言之,叔和之作伪,实欲自见其所撰用之书。下之二段,为自述其渊源所自而已。惟其如是,今遂得知叔和之学,是岐黄而不是农尹,决非仲景衣钵弟子。
……
虽然,叔和之学虽非出自仲景,然于仲景书致力颇勤。其生平与仲景《伤寒论》曾撰次三次,遗论、余论,亦撰次两次。其初撰之《伤寒论》载在《脉经》第七卷,遗论、余论载在《脉经》第八、第九两卷。今之《金匮要略》,遗论、余论之再撰本也。今之《伤寒论》,再撰、三撰合刻本也。其再撰本即“诸可不可”八篇是也,三撰本即“三阴三阳篇”是也。

35
发表于 2018-6-6 18:41:5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3:35
杨绍伊考次《汤液经·序》(节选)
医家典籍,向推仲景书为汤液家鼻祖。仲景之前,未有传书,惟皇甫士安《 ...

要言之,以《汉志·方技略》律之,《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当属医经家(学派),五行思想充斥其中;《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有渊源,当属经方家(学派)。经方家本与“五行”无关,此乃其中之缘由也!
————————————————————————————

  除非《内经》成书晚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见不到,《伤寒杂病论》中无法收入五行学说的内容,否则,作为中原河南的一代医学大师,不可能不穷其所能搜集所能搜集到的医书以供学习、参考之用。因此,这一观点不符合常理。
  那么,张仲景不用五行学说的原因应该有二:
一、张仲景时代五行学说尚未产生,故无法采用。
二、张仲景否认五行学说的合理性,故不予采用。

36
发表于 2018-6-6 19:48:51 | 只看该作者
       智障。
37
发表于 2018-6-6 20:33:24 | 只看该作者
我虽然没有考证的本事,但是,从伤寒论很少出现五行思想这个角度,我还真的认为,伤寒论要早于内经。或者是五行学说,没有被伤寒论的作者所接受和使用。其实,五行学说,既是和阴阳学说有很多一致外,五行学说又开辟了更多的认识。那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外,还存在相生的关系。所以,仁海老兄认为只有阴阳就可以解决中医学的诊断治疗,我是不支持的。虽然,五行学说也存在不足。但是,五行学说开启了新的联系观,没有五行学说,何谈整体论治了。如果只有阴阳学说,我们只用阴阳对立关系来选药,那么治疗疾病就不需要复方了。寒者热之,热病,我们只用寒药就可以了,何苦用复方。
38
发表于 2018-6-6 20:3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6 20:56 编辑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五常何谓?尤在泾注:人禀阴阳五行之常。这能注错了吗?所谓四季土,即春,夏,秋,冬,生,长,收,藏,皆以土而主持以为常,为五常。便为阴阳五行现象。
39
发表于 2018-6-6 20:56:52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6-6 16:33
我虽然没有考证的本事,但是,从伤寒论很少出现五行思想这个角度,我还真的认为,伤寒论要早于内经。或者是 ...

  仁海老兄认为只有阴阳就可以解决中医学的诊断治疗,我是不支持的。虽然,五行学说也存在不足。但是,五行学说开启了新的联系观,没有五行学说,何谈整体论治了。如果只有阴阳学说,我们只用阴阳对立关系来选药,那么治疗疾病就不需要复方了。寒者热之,热病,我们只用寒药就可以了,何苦用复方。
——————————————————
  请老弟任意拿出个《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看看哪个离开了五行学说就无法组方了?
40
发表于 2018-6-6 20:5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6 21:11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20:56
  仁海老兄认为只有阴阳就可以解决中医学的诊断治疗,我是不支持的。虽然,五行学说也存在不足。但是, ...

治病之方皆是,不失常不为病。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三焦会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1:13 , Processed in 0.0584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