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脾主运化”这一中医思维、方法是错误的“张冠李戴”思维方法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7-10-10 08:5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7-10-10 08:55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10-9 16:07
王教授说的对!“无论东方思维还是西方思维,真理只有一个”!
无论中医理论还是西医理论,脏器的功能没 ...


“不要再扣字眼了,无关大局。前面已经说明白,这里即使用词不准也不影响前面的解答。再说,“脾主运化”难道不是中医的认识吗?  ”
老王啊:你就是如此发言、做学问、写书的吗?你认为语言不通是小事?这应当是小学生的基础吧?你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

点评

行了行了,你前面发过那么多贴子,到现在连一句有用的也没有,陷于空谈,我可没功夫陪你了。打住吧!争论这没用。我发贴的本意是希望有学问的人参与,没空看空话。  发表于 2017-10-10 11:02
3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1:0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10-10 11:13 编辑

         上面的讨论很像一个故事:
        老师说:树上有10只鸟,一枪打下来一只,还剩几只?
         本来答案很简单:一只也没了。
         可是,那些理解不了题意的小学生竟然提出了十几个啼笑皆非的问题:
         1、有没有聋的小鸟?
         2、有没有怀孕的小鸟?
         3、有没有残疾的小鸟?
         4、5、6、7、等等。
         说到底,还是理解能力不行。理解不了,又不知道答案,只能是东拉西扯。中医论坛中,这样的人真不少,发现这种思维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中医学院读书的自学者,缺乏逻辑思维,处于似懂非懂状态。太逗!你要给他指出来不对,他还要反过来说你不对。
  和这样的人,能讨论出个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1:13:59 | 只看该作者
          真希望参与本题讨论者,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不懂就别出声了。
34
发表于 2017-10-10 13:2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7-10-10 05:33 编辑

脾主运化,生理学术语。脾的主要功能之一。

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一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则可发生大便溏泄,身重肤肿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千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多少医生和有识之士,一直没有人怀疑这个论断。而如今,有人怀疑“脾主运化”,认为脾脏本身没有“运化”的功能。具体根据是什么?中医所谓的脾脏到底是什么?运化到底又是什么?现在许多人参与了讨论,虽然七言八语,但这是好事,值得肯定。只是真理只有一个,到底孰是孰非呢?都说“实践实践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中医多少人,多少年的临床实践,真的还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吗?究竟还要怎样才能令人信服呢?
35
发表于 2017-10-10 13:33:26 | 只看该作者
脾主运化、生气血,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开窍于口。脾是生命的动力源头,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
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只有脾分泌的物质强压给肾脏,肾脏才有力量过滤血液中的杂质。当然肾影响脾,脾又反过来又影响肾,先天在脾,后天亦在脾,人出生后,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长到十八岁成人,也还是那么大小,始终没有变化,生长的动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给,只有年龄增长时,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岁时,我们的脾内已经呈蜂窝状,其中已无实质——能量了。如果将脾再次填实,肾水自然就会升入头部,人就有回到年轻时期的感觉。
脾与肝相辅相成,脾生血。脾切除之后,肝失去了脾的滋润,肝脏就会失衡,人也就会全身没劲儿,常患血毒疾病,皮肤上总起疙瘩。细心的妈妈都知道婴儿出生落地时,哭的声音特别响亮,音讯可以传得很远,为什么能够音讯可以传得很远呢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

脾主运化、生气血,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脾衰会有哪些现象呢?
    像头部五官不清,视力下降,眼球内玻璃体混浊,眼球内热、涩,眼球在运转时觉得空、晕,眼球胀,这些都是脾衰所致。头胀、大脑发空、昏沉、困乏,根在后脑,也可说是脾的问题。
    脾衰则力不从心,记忆力差,思维与反应迟钝。头晕的源头在于后脑发空,浅层次明着是脾的问题,深层次暗中则是肾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脾衰的问题,后脑所表现的症状和感受才能明显好转。脾衰时,全身瘫软无力,患者又说不清、道不明。脾衰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病情发展隐蔽,变化微小,由于检查不出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即使是在病情恶化时,也难以找到实质上的证据。脾衰严重时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就会极度疲劳,接着就昏睡过去;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就会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因此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功能状态,脑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肾枯竭的背后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肾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肾还重要!肾有问题影响脾;脾出了问题直接就影响到肾。心脏衰竭的背后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许多人都听过“虚不受补”这个词,其实“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
    肾水足则脾有力量,寒湿就不存在;肾水亏则脾衰,则形成寒湿;脾脏湿,肾脏燥,最终演变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肾寒和脑衰。
    脾衰,人会挺不起胸,在两乳为一水平线处塌陷;牙齿连根脱落,嚼食物时没有力,就在于脾衰没力气;关节疼,是脾肾衰老,不平衡所致。
    脾衰在平时体会不出来,用手法检查时,只要一推动脾的能量,全身的虚损就会暴露出来——眼球鼓,头晕,全身乏力,下肢没劲,数日才排便一次;睡眠时,经脉与络脉没有力量。
    心肝脾肾既是相通相连的,又是互相制约的。脾衰源于“一脏器衰,另一脏器同样也衰”。在一定特定的环境下,五脏互相帮助,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又各自保养,反之则形成枯竭。
脾真空能是暗的真空能量,不明显表现出来,难以被人们发现。胰腺癌、白血病、淋巴癌等源发于脾被暗的真空能量所焚而至脾焦;若要将肾水输送到胰腺,需要一年的时间方能到达,而实际上患者此时早已经没有提升的能量了。治疗时,要抓住一脏,其余为辅,以主要的脏器带动其他脏器,心肝两个脏器就要加大能量推动循环。

    关于脾虚(脾不适的症状分类)

【脾热】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証。主要症状有唇红、咽干、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脾气虚】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脾虚湿困】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阳虚】即脾胃虚寒。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脾阴虚(脾胃阴虚)】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两虚】即心脾两脏俱虚。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脾胃湿热】指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脾虚是流口水原因之一
  “很多人对睡觉流口水并不在意,觉得是睡得太香太熟了,才会流口水。”人有时睡觉流口水是身体某些疾病的表现。像是人体脾虚的话,面部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涵养,很容易变得松弛,人在睡觉时自然就会流口水。这个原因经常被大家忽视。
“一般脾虚的人会有这样的表现:日常饮食没有食欲;腹胀肠鸣;大便时干时稀;腹痛,身体消瘦等。”一些胃病患者在发病前也可能有流口水的症状。

  调脾虚从节制饮食开始
  脾虚和人饮食无节制有关系。现在很多年轻人吃饭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遇到好吃的就多吃,时间来不及了就不吃,吃饭没规律加上暴饮暴食,都会产生脾虚。如果饮食上吃了太多的辛辣、寒凉、油腻等食物的话,很容易会伤害到脾的健康。另外,甜食如果常吃多吃的话,也对脾的健康不利。
脾虚的人饮食上适宜吃清淡的东西,像是山药、薏仁等熬成的药粥都较适合脾虚的人食用。尽量远离辛辣有刺激性的东西。另外,生活中很多食物都有健脾的功能。像是莲子、扁豆、大枣、栗子等,都对缓解脾虚有效,饮食上不妨多安排一些。


黄帝内经: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开窍于口。
与脾相关:颜色(黄)味道(甘)音韵(呼)、情志(多思伤脾)。
常见症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打嗝、烧心、胃炎、胃肠溃疡等。
经络养生:拍足三里、腹式呼吸、摩腹部、拍胃经。

脾主运化、生气血,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使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
  

  从中医讲,糖尿病就是中焦化热导致的,中焦化热首先伤到的是脾。糖尿病有几个明显的症状,即多吃、多喝、多尿、消瘦。这样,你的皮肤就暗淡了,肌肉也松弛了,美丽离你越来越远……那么,还是疼惜一下我们的脾脏吧!
  
   养“脾”的方法

  中医养五脏六腑总结起来只有12个字“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做运动”,其实就是吃、住、行(运动)。养脾,这个12字方法也适合。这个12个字看似简单,你不一定做得到,不信就看看吧。

  1、食补养脾,不吃贵的只吃对的
  假如你的脾罢工了,你该怎么安抚它呢?
给它能够产生能量的食物吧!用饮食把它养起来,能达到健脾开胃的目的!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吃了之后,脾绝对不会再跟你发脾气了。
  2、运动健脾最健康!
  依靠适当的运动来帮助我们的“脾气”活动起来,这样就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可用仰卧起坐的方法,在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到40次仰卧起坐。也可以用“摩腹功”按摩,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先顺时针方向用手掌旋转按摩约36次,再逆时针方向用手掌旋转按摩约36次。这小小的运动,对调动“脾气”可是有很强大的作用呢!
  3、刺激脾经,两种手法任你挑
  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般脾胃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锻炼脚趾。站立或坐姿,双脚放平,紧紧地贴着地面,脚趾练习抓地和放松,相互交替,这样能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
   按摩小腿也是一个很好的养脾方法。小腿集中了脾胃经的不少穴位,比如足三里、阴陵泉。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力度以能够承受为宜,按后觉得舒服就行了,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按摩,努力坚持每天睡前按摩三次!
  4、食盐温脾,时尚又健康
  这是一种时髦而健康的温脾方法,在中医上,盐分可调体内元气,并且有驱寒的作用。在厚厚的纱布袋内装上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详见:粗盐袋热敷法治疗疼痛特效,还能补充能量,增补元气
    或者你也可以用肉桂粉3克、荜拔粉10克、高良姜粉10克,装入袋内,夜间放在脐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养脾的作用。
  5、音乐养身古已有之!
  “脾在志为思”,思虑少了,脾才会舒服,脾舒服了,人也就轻松了。音乐养身古已有之,或振奋,或安静,或细水长流,或热情似火,它能够放松身体细胞,促进脾胃功能。早餐前,你可以听一首激昂的曲子;中餐时,你可听舒缓、让人心胸开阔的音乐;晚餐,你就来一首轻松的轻音乐吧。

脾主运化、生气血,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养脾四忌
  一忌养脾无常。即养脾不单单只是秋冬的事情,而是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去做。
  二忌冷。要养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饮料,特别是冰饮料,不管是凉的饮料还是瓜果,都不能吃,过凉伤脾。
  三忌甜。我们提倡甜健脾,但过甜则伤脾,甜要有个度。
  四忌多。吃太撑了容易伤脾胃,所以吃任何东西都应该七八分饱。

  针刺四缝穴治疗脾肿大的方法:如果是重病症的患者,可用放血针,针刺四缝穴挤出少量的黄色粘液,一定要在上午9点左右太阳出现的时候才能针刺,因为9点以前是胃经,9点以后是脾经,这个时间是调理脾胃最好的时间,每天针刺一次,每次都要挤出一点粘液来,一直要治疗到能挤出一点血的时候为止,病人就可痊愈了,千万不能在阴天的时候针刺,一定要在有太阳的时候治疗,也可以用这重方法治疗脾胃引起的消化不良,效果独特。

点评

阅过,谢谢!  发表于 2017-10-14 16:07
36
发表于 2017-10-10 14:47: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7
发表于 2017-10-14 14:47:41 | 只看该作者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明什么呢?说明你根本就不懂得“脾主化”三个字的医学原理。

中医现代化、科学化不是你这么化的,要你这么化早就化几百上千回了。

仅供参考。
3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6:04:5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0-10 13:26
脾主运化,生理学术语。脾的主要功能之一。

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 ...

      运化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中医两千年的临床应用也是客观的。
      关键问题在于弄清“主运化”究竟是哪个内脏的功能。
      “脾”在“脾主运化”这项功能中,实际上起到一个代号的作用。因为,古代医家当时无法弄清这项功能是哪个内脏干的活。只能用“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揣测了。既然是揣测,就有可能揣测对,也可能揣测错。既然揣测错,并不影响中医临床治病。因为中医辨证施治,针对的是“证”,不是脾脏。
3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6:10:21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7-10-14 14:47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明什么呢?说明你根本就不懂得“脾主化”三个字的医学原理。

中医现代化、科学化 ...

  这里是在探讨中医理论内脏与功能的对应性如何。不是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话题。
40
发表于 2017-10-14 17:20:56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10-14 08:04
运化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中医两千年的临床应用也是客观的。
      关键问题在于弄清“主运化”究竟 ...

运化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中医两千年的临床应用也是客观的。
      关键问题在于弄清“主运化”究竟是哪个内脏的功能。
      “脾”在“脾主运化”这项功能中,实际上起到一个代号的作用。因为,古代医家当时无法弄清这项功能是哪个内脏干的活。只能用“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揣测了。既然是揣测,就有可能揣测对,也可能揣测错。既然揣测错,并不影响中医临床治病。因为中医辨证施治,针对的是“证”,不是脾脏。

------------------------------------
谢谢王先生赏贴。很高兴和王先生商榷。
1,“运化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中医两千年的临床应用也是客观的。”这句话无疑义。
2,““脾”在“脾主运化”这项功能中,实际上起到一个代号的作用。因为,古代医家当时无法弄清这项功能是哪个内脏干的活。”此话不无道理,关键是这个代号到底是代的哪个脏腑?中医把它归结于脾脏,而且运用不殆。但是这个脾脏到底和现代西医所谓的脾脏是不是一回事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3,现代西医所说的脾脏功能,与中医传统学所说大相径庭,那么,到底谁说的正确呢?毫无疑问,中医的脾脏功能比西医的脾脏功能广阔得多,可以说它包含了西医脾脏的功能,但问题是西医到目前是不是已经完全了解和掌握了脾脏的功能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0:47 , Processed in 0.0827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