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思考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发展之路,就是“改错”之路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9:09:01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6-12 19:12
我就用手和你所谓的新中医比一比治病,


我就用手和你所谓的新中医比一比治病,

---------------------------------------------------------------

好!总算有一个应战的人了。
那你说说,你用手,按摩哪些穴位,来降低贝塔-2微球蛋白?
你的手法,能从多少降低到多少?要求量化!
32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9:4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3 19:55 编辑

我的几句话又惊动千秋雪老先生了,不好意思。回答千秋雪老先生:

1.为什么“中医外面裹了一层厚厚的尘垢”?

因为中医历史太长了,中医见仁见智的历史太长了。
答:中医本身是看病技术,内含科学原理。就是说它距科学并不远。尘垢,是历史悠久造就的。   
2.这些“尘垢”是什么?

文化的、哲学的、玄学的以及以医学、科学为名义的,拒绝实证、不能实证的,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所谓见仁见智。

3.是谁给中医“裹了一层厚厚的尘垢”呢?

各种人物都有,主要是一些文化人和医学界(包括中医界)人士吧。
答:尘垢,应该加“现代”二字。中医在古代并没有那么文化、那么哲学、那么玄学。它简简单单,就是给人看病的。现代人给它加上层层面纱,那是别有用心的。目的是为了把水搅浑,然后滥竽充数。

4.怎样才能清除这些“尘垢”呢?

实证。
答: 正确!加一句,不能实证的东西都是糟粕,必须予以取缔。

如果老先生对这个问题还有疑问的话就请看看当前吧:当前已经是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经过一些文化人和医学界(包括中医界)人士的见仁见智,对中医同一个概念、同一个理论、同一个原理的解读已经是多如牛毛了,是非真假当代人尚且辨不胜辨,后人如何能辨?
答: 解读者虽然众多,但大家都是运用现代医学概念来解读的。后人不需要分辨,只需要学好现代医学知识就够了
裹在中医外面的尘垢,由此可见一斑。

请千秋雪老先生告诉我:是非真假如何辨?学中医会不会越来越难啊?
答: 本人告诉您,学中医只会越来越简单,不会越来越难。丢弃糟粕,精髓就那么一点。吸取便是。简单吧?剩下的就是与现代医学并肩解决临床难题。不要指望解读经典能解决什么难题。古人的认识层面还达不到能解决现代难题的程度。还要靠现代中医自己努力奋战!才能与现代医学平起平坐,并驾齐驱。
33
发表于 2017-6-13 20:5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6-13 13:03 编辑

        论坛中的讨论,少有涉及中医核心问题:阴阳的胜虚同寒热的关系问题,据个人观察这才是临床的核心,其总结起来就两个方面,一是阴胜导致阳虚同寒的现象,中医的对策是泻阴强阳采用泻阴及热性药物;二是阴虚导致阳胜同热的现象,中医的对策是养阴抑阳采用养阴及寒性药物。如果治疗对策凑效,不管人们认为中医不科学也好?是玄学也好?是经验医学也好?是人文医学文化也好?都不能改变中医对疾病的有效治疗这个事实。常言道:百辨不如一验。当然有些病如糖尿病中医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所以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认为中医能治百病,甚至吹嘘能治癌症?之类的牛皮,这样反而会降低中医自己的信誉。
34
发表于 2017-6-13 21:17: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5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5:1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5 15:23 编辑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6-13 20:55
论坛中的讨论,少有涉及中医核心问题:阴阳的胜虚同寒热的关系问题,据个人观察这才是临床的核心, ...



        论坛中的讨论,少有涉及中医核心问题:阴阳的胜虚同寒热的关系问题,据个人观察这才是临床的核心,其总结起来就两个方面,一是阴胜导致阳虚同寒的现象,中医的对策是泻阴强阳采用泻阴及热性药物;二是阴虚导致阳胜同热的现象,中医的对策是养阴抑阳采用养阴及寒性药物。如果治疗对策凑效,不管人们认为中医不科学也好?是玄学也好?是经验医学也好?是人文医学文化也好?都不能改变中医对疾病的有效治疗这个事实。常言道:百辨不如一验。当然有些病如糖尿病中医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所以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认为中医能治百病,甚至吹嘘能治癌症?之类的牛皮,这样反而会降低中医自己的信誉。

----------------------------------------------------------------------------------------

张先生找到的中医核心问题是“阴阳的胜虚同寒热的关系问题...是临床的核心”。这个不错!
寒热,牵涉到处方迁药。辨不清寒热,就无法套用古方。也就不会治病。这是合乎中医实际情况的。

张先生把“寒热”解释成细胞代谢产生热量。本人愚见,这样解释还是有问题的。

前年有一位鄂尔多斯的外科女医生,曾提出“温度决定一切”。其实说得还是寒热问题。
她把中医的一切理论及临床处方,都可以用温度解读。

我认为,对于古人的说法,不能从字面理解其含义。
寒热,最初可能起源于对人体温度变化的临床观察,大量的疾病,都有着体温改变的症状。
中医可以部分病种,只需要调整体温就可以达到治疗体温症状的目标。
这应该算是中医的一个特色。

中医随着发展,后来将寒热列为中医辨证“八纲”之中,
这样一来,就不是温度或者代谢产生热量那么简单。
寒热,应该与阴阳、虚实、表里等一样,
是对具体患者,具体疾病个性化把握的一个程度。
应该说与体温,与代谢没有多大关系了。

比如说,糖尿病在发病初期,人体感觉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后背发热。
所以,中医就把糖尿病归于热性病,其实就与寒热没有多大关系了。

糖尿病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不是热,而是胰岛素不足,影响了糖不能转化为热量。
也就是说,糖尿病是体内缺乏热量,而不是体内热量过盛。

看出问题了吧?
寒热,无论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程度,都说明不了什么。
中医往往把缺乏热量的病,诊断成热性病。与现代医学的认知完全相反了。

连糖尿病的机理都不知道, 中医又怎么可能治愈糖尿病?

还有肝病和肾病,肝肾病都是人体的一种免疫性疾病。 与寒热没有多大关系。
中医辨寒热而治病,通常见到的情况是越治疗,指标越上升。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医的治疗方法往往与现代医学理论相违背。
中医无论采用寒热概念,还是运用温补概念,结果都一样:指标上升。
因为中医的所有概念,其功效大都是补肝补肾,
换句话说,就是提高肝肾的免疫功能。

看出问题了吧?
西医对免疫性疾病是抑制免疫功能,而中医是激发免疫功能。
医学指标怎么可能不上升?

总体说来,传统中医理论,对器质类病变的治疗,根本就不着边。
西医虽说着边,但治疗方法简单,治疗药物有限。当然,效果也就受到限制。

新医学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重大突破。突破的关键点,就是规避了中医理论的缺陷。
运用西医理论,中草药配伍治疗,效果良好,经得起指标检验。





      
36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5:3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5 15:35 编辑

相对人类各民族医学,现代医学是人类最可以相对信任的科学。
尽管仍然存在着各种缺陷,但就公用理论而言,是不会被轻易推翻的。
而中医虽然也说了很多,但十有八九都站不稳脚。
中医不借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而坚持自己的错误理论,如今的尴尬局面就是这样形成的。

既然中西医理论可以统一,那么,直接运用西医理论岂不更简单?
37
发表于 2017-6-15 16:07: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6-15 08:09 编辑

       思考者朋友认为:张先生把“寒热”解释成细胞代谢产生热量。本人愚见,这样解释还是有问题的。
       笔者认为:人体的热来源于细胞代谢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ATP的形成和分解利用两个时段,根据生物化学的研究,人体摄入的能量物质在体内的利用过中有大约50%的物质被转化成热量散发,表明人体的热量来源于自身的能量代谢过程,如果不是?难道人体的热量是来自于烤火和晒太阳获得的么?
38
发表于 2017-6-15 18:24:3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发展之路,既是改错之路,更是完善和提高之路。后者是目的。
39
发表于 2017-6-15 19:19: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4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6-16 14:21 编辑
张诚敬 发表于 2017-6-15 16:07
思考者朋友认为:张先生把“寒热”解释成细胞代谢产生热量。本人愚见,这样解释还是有问题的。
    ...


正常人体温所以保持稳定,是因为身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结果,这叫热平衡。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时,体温升高,反之,散热量超过产热量时,体温降低。此过程由位于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加以调节。产热过程包括: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收缩发抖,以及肝脏等内脏器官代谢加强时,产热量均增加。

比如在高温下,我们体内热积蓄过多热量,或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紊乱,致生命活动受到危害的一种急症。人体能维持体温37℃左右,是由于体内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和运动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皮肤表面、呼吸和出汗等途径所散失的热量,在体温中枢的调节下达到平衡。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且湿度过大时,超过身体自我调节能力,这时候蒸发散热受阻,大量热积蓄,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引起中暑。

这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寒热概念。
关键是:病理学意义上的寒热概念是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15:29 , Processed in 0.0568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