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症状不是实体【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6:08:59 | 只看该作者
已找到正确的范畴来描述表达及进一步研究症状与病理之间的辩证关系。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6:15:13 | 只看该作者
本体论:  指实体.及其属性。实体可理解为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普遍性的存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6:26:04 | 只看该作者
实体:  又译为本体。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4
发表于 2016-11-18 16:41:40 | 只看该作者
   哲学中的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我估计你弄不懂,学习不清楚!!先生的年龄与精力有限。许许多多哲学教授也未必清楚。有这个精力与时间,还不如好好学习阴阳五行,实用一些。
       探讨万物本原……,中国古代就有阴阳五行学说。
         仅供参考。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6:4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1-18 08:58 编辑

实体与属性的关系

第七节 实体与属性的关系

组合与属性两者的关系揭示:组合必然有组合者,组合者组合是产生属性的依据。属性是组合者的关系,关系是属性的组合形式。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认为:“关系必有关系者,如a与b是两关系者,有关系R。如a与b为内在关系,a与b在关系R内,则aRb合一,不成为其关系,只是一物。”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第33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根据组合产生属性的原理,可将正确的布拉德雷的观点修改扩充为更全面的观点:组合产生属性,属性是组合的关系。关系有关系者,对外部组合而言,a与b是两关系者,有关系R,关系对一方表现为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有软水硬水,设水为a,属性关系为R,b为钙、镁等盐溶解质,移去盐溶解质b后,关系R代表的软硬水属性消失,但a仍为a,水仍是水。对内部组合而言,水(H2O)内部结构由氢氧原子组成,氢氧结构a与b为内在关系,a与b在关系R内,则aRb合一,关系R表现为水的本质属性,其实质是事物本身,关系不可移去,移去一方,原物不存在,移去氢或氧结构元素则水不存在。

本质属性由内部组合产生,内部组合者即事物的结构或实体, 因此组合者与属性的关系就是实体(结构)与属性的关系。组合是实体与属性关系产生和存在的依据,实体组合产生属性,属性反映了实体存在的性质。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实体,即自然界,实体不被它物所产生或创造,实体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实体不用借助于他物而得到说明, 实体只能通过自身而被理解,属性是实体的表现形式。关于两者关系,他的“属性说”认为:“实体(事物)之所以成为实体,就在于实体包含了为实体的内在属性,属性是构成实体的本质东西。任何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必定有它得以存在的内在属性作为原因。属性和实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无属性的实体,也没有无实体的属性,两者不可分离,事物的属性无限多。”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第85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斯宾诺莎“属性说”阐明了“是什么”,没说明“为什么”。“组合产生属性”是一把哲学的金钥匙,它不但理清了实体与属性的关系,而且证明了斯宾诺莎“属性说”的正确性。所有的关系最终都将还原为实体的组合属性。属性是关系,是现象,是性质,是认识事物、确定事物的依据。事物如果没有属性,就无法显示自己的存在。属 性与实体两者不可分离,无先无后,同存同灭。组合既产生事物,又产生事物的属性,属性是事物存在的标志,是事物存在的意义。 组合产生的属性仅为组合者本身所有, 组合者与组合属性是即时性、共生性的对应关系。如你的生命和我的生命无论性质怎样相同,但你的仅仅对应你本人,我的仅仅对应我本人,你的消失了,我的不能作任何代替和补偿。唐朝大诗人李白死了,他的生命只对应他自己,虽然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构成李白的物质元素可能存在于今人的血液内,虽然他的思想还在我们的大脑中发挥作用,但李白的生命属性对应他的躯体永远只唯一存在一次,人死不能复生,永远不能再现了。虽然每个个体生命有长有短,但对于拥有者本人来说是不能分割的,是确定的整体之一。

实体与属性作为哲学概念是本体论中非常重要的范畴,是关键词、主题词。实体一般指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基础,即物性方面的客观存在;属性即指事物性质方面。 实体与属性的关系在西方哲学中源头发脉于亚里士多德。他的《形而上学》一书重点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他说“我把青铜称为质料,把形式的图像称为形状,两者的组合物就是雕像。”[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2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形式与质料”和“实体与属性”概念范畴相近。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两种。第一实体其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古希腊哲学是以探究万物本原为开端的,本原即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它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不依赖人的主体而独立存在,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本原。第二实体是存在于思维中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指通常事物。“人”、“动物”这些一般的“属”和“种”是第二实体。现实生活中形式与质料不能分开,而在思维中形式可以完全与质料分开成为“纯形式”。意大利自然科学家布鲁诺拓展了“形式和质料”不能分开的观点。他认为物质是形式的基础,形式是物质的规定,二者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在西方哲学史上,“属性”一词与“理念、形式”有传承关系,应该说是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理念”改装为“形式”,而斯宾诺莎变换形式和质料的概念表述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实体与属性概念。黑格尔说“研究哲学必须首先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关于实体与属性的关系,斯宾诺莎的“属性说”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最高成果。此后,由于哲学转向认识论,把从本体论立场研究实体和属性关系又变换成认识论立场,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存在者”就是从“此在”这个具有主体倾向观点层面对两者的研究。认识论关注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其实质属于“实体与属性”的特殊范畴,遗憾的是少有西方哲学家明确这么处理两者关系。

实体与属性二者关系,也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主线。由于人们从不同的社会背景出发,取不同的事例分析,对实体与属性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表述语词 ,如果回避这一点将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器、物、形而下”粗犷地理解为实体,“理、道、性、形而上”粗犷地理解为属性,那么所谓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气与理等都是两个基本范畴的相同概念的不同语词表述。中国哲学史上,虽然《周易》的阴阳八卦,既认识到组合,又认识到组合产生阴阳属性和事物的生成,但认识关系混沌不清,没有把生“物”和生“阴阳”区别开来。后来管子、老子侧重把它理解成“道生万物”。管子《内业》说“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不过,“道”在老子的概念中还是具有“物”的含义的,他说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但后来随着概念的演变,“道”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定型为“规律、法则”,把“道生万物”片面地理解成规律先于事物,并由它生成万物。《淮南子》已觉察到这个观点有问题。《淮南子·俶真训》曰“(道)非有为于物也,物以有为于己也”。《淮南子》不认为是道有意造就万物,而是万物自己成就自己,并以“道始于一”修正老子的“道生一”说法,反映出事物的规律属性不先于事物、脱离事物独立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因而《淮南子》具有“道与物”不分离,最初万物不是由道生成的思想。程朱理学关于实体与属性不可分离的观点非常清晰。程颐说“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朱熹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理学家们从生成关系上继承了“道生万物”思想,认为“理”生“气”。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子语类》卷九五)。在“理与气”的生成关系上理学走进了死胡同。气学家张载提出“一物两体”,两体指阴阳两端,气学家们认为气生阴阳,可是阴阳指阴气、阳气,是否指阴阳属性观点不清。这些观点虽然正确,但并没有反映出实体与属性的明确关系。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反对老子的“道生万物”和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反对离“器”言“道”。产生于明清时代的理学、实学得其最高研究成果。气为本,理由气生,理气不相分离,理对气有反作用等观点,散见诸家。如明清之际湖南衡阳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道不离器”、“道器相依”即正确表达了实体与属性的关系。而认识到属性由之所“生”,蕴含着更先进的观点,提出“理即气之条理”,“物上见得理方才是实”,“性者,人物之所以生,无生即无性”的安徽无为明代哲学家吴廷翰,也只是“域内开花东瀛香”,在曰本才备受推崇。可惜这些观点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没有被哲学界归纳整理,普遍认同。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6:55:32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病理过程或状态里,都包含有临床症状表现的描述,症状是病理过程或状态的普遍属性。症状不是病理过程或状态的本身,症状是症状,病理是病理;症状不是病理,病理不是症状。症状依附于病理而存在,没有病理基础的症状,是不存在的。病理通过症状表现出来,只要是病理,就会有症状,只是在表现上有或多或少,或迟或早的不同。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6:57:39 | 只看该作者
病理与症状之间是现象与本质,实体与属性之关系。症状是现象,病理是本质; 病理是实体,症状是属性。
38
发表于 2016-11-19 06:04:04 | 只看该作者
      1     先生主张哲学与医学相剥离,现在大谈哲学与病理,看来,哲学与医学不能剥离,脏象经络与阴阳五行不能剥离。
      2     【症状是现象,病理是本质; 病理是实体,症状是属性。】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西医病理学本质是什么??脉浮西医病理学本质是什么??头项强痛的西医病理学本质是什么??恶寒的西医病理学本质是什么??
      3      在西方病理学产生之前,中国古代照样治疗各种感染病,传染病,在不知道症状的本质之前,同样能够治疗感染病!说明西方的“病理学本质”对于中医而言是“废话”。
39
发表于 2016-11-19 06:2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11-19 00:58 编辑

   先生运用一个模棱两可的“病理”“生理”,打擦边球,不仅仅把你自己搞晕了,而且误导网友。
    先生说说“病理”的确切概念!!!形态结构异常,生理功能异常!“生理”是什么??
     西医的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都是文艺复兴之后才产生的!中医理论中没有这些概念与术语。
40
发表于 2016-11-19 08:55:42 | 只看该作者
      医学是一门复杂性科学,与数学,物理学,哲学这些基础学科不同,医学理论的建构依靠的的是长期反复的临床实际与科学实验,而不是逻辑推理,公式运算!哲学与医学不能相互代替,相互推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0:40 , Processed in 0.05220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