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风病——风中哪里?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6-9-16 00:09:5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07:15
您看看这几个是哪些部位的病夹脑风、羊耳风、大麻风、偏正头风、猪癫风、小钻风、总钻风、
       ...

我也不知道,所以请教您。
不过,这话是猪八戒说的,那么就最迟明朝就有了“夹脑风”这个病名。那么,这里的脑,和脑中风的脑,是个什么关系,我不知道,请教您,请教大家。
32
发表于 2016-9-16 00:11:5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06:52
风是流动的空气,脑中风就是流动的空气中到脑子里去了!李老师,这个定义没有错误吧!!!

风是流动的空气,这句话没错。脑中风就是流动的空气中到脑子里去了,不知道谁说的,也不知道对不对,您觉得对不对?

点评

以病因而言,风是六淫之一。脑中风肯定不是由这个风邪中到了脑子。  发表于 2016-9-16 16:23
以病因而言,风是六淫之一。脑中风肯定不是由这个风邪中到了脑子。  发表于 2016-9-16 16:22
大学教授居然把风理解成这样,我发现你的程度还不如初中生。  发表于 2016-9-16 07:49
33
发表于 2016-9-16 07:29:29 | 只看该作者
      古汉语转变为现在中医语言与现代汉语,再转变为现在的西医语言,这个转变不出现任何偏差与错误,这就是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症状描述的变化如下表:



原文(古汉语)                           现代中医语言                                                       西医术语
肌肤不仁                    皮肤感觉麻木,针刺、温热感觉迟钝                                    感觉神经障碍
即重不胜                       肢体重滞不易举动,运动不灵便。                                    运动神经障碍
不识人                          神失清灵,故不识人。                                              昏迷(中枢神经障碍)
舌即难言,口吐涎                舌强难言,流口水                                        舌下神经、面神经障碍。
   (口咼) 僻不遂                         指口眼歪斜                                     面神经麻痹(中枢性,周围型)

点评

这个对接还是正确的。  发表于 2016-9-16 16:25
34
发表于 2016-9-16 07:30:37 | 只看该作者
            以上中西医概念的对应关系仅适用于脑中风。这是中西医融合的第一步,即症状与体征基本概念的融合,首先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用现在中医语言及现代语言表述出来,再转换为西医医学语言。需要注意的是:1 准确无误;2 概念的语言背景。例如肌肤不仁,转换为现代中医语言是:“皮肤感觉麻木,针刺、温热感觉迟钝”,这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其次,肌肤不仁见于中风后遗症,也见于风湿痹证,在中风范畴内的肌肤不仁与风湿痹证的肌肤不仁是有差别的,所以,需要强调概念所处的语言背景。再如 僻不遂是指口眼歪斜,在中风的语言背景下是指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这样准确无误的中、西医概念之间的转化,是中西医融合的第一步。
35
发表于 2016-9-16 07:33:18 | 只看该作者
        
疾病症状及鉴别诊断:脑中风应当与下列疾病鉴别。

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前者属于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后者属于中枢型面神经麻痹,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等同于口僻与脑中风的鉴别诊断要点)

2.痫病与中风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中医的痫病即西医的癫痫,癫痫与脑血管意外的鉴别诊断要点等同于中医痫病与中风中脏腑的鉴别诊断要点)

3.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晕厥或者休克与脑血管意外的鉴别诊断要点等同于厥证神昏与脑中风的鉴别诊断要点)

4.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中医的痉病即西医的肌肉紧张、痉挛,痉病与脑中风的鉴别等同于肌肉痉挛与脑血管意外的鉴别)

5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膶(低血钾)。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中医的痿病即西医的肌肉松弛、萎缩,常见于低血钾、进行性肌肉萎缩、脊髓横断损伤,痿病与脑中风的鉴别等同于肌肉萎缩、松弛与脑血管意外的鉴别)

可以看出,脑中风的中医鉴别诊断与脑血管意外的西医鉴别诊断,无论是病种还是各病种的鉴别要点,都是完全一致的。

36
发表于 2016-9-16 07:36:17 | 只看该作者
       复习一下西医脑血管疾病:
        临床上中风病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
         脑溢血(脑出血)发病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当时血压明显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脑出血急性期病情最不稳定,特别是在24—48h以内,最易发生再出血。一般情况下一次性出血通常在30min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CT应用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脑动脉破裂后出血仅是一个短暂的活动性出血,一般为20—30min,入院后症状加重是由于脑水肿、脑积水或全身因素所致。随着CT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脑出血后存在血肿继续扩大的情况。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20—75%。由于早期持续性出血量和体积的不同,有的病情患者无明显变化,有的则成加重趋势甚至危及生命。
       相比较而言,脑出血一般起病较急,发病时间只有数分钟或数小时,但脑出血还是有其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发生脑出血的患者中,50%有先兆症状。先兆症状出现后的第一年内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很大,尤其在两个月内最为危险。一旦出现这些先兆表现,就预示着脑出血即将发生,或已是脑出血的前驱阶段。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
       先兆症状:脑血管病的预兆征象表现为各式各样,有人统计有40种之多。在众多预兆之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
(1)运动神经功能失灵。这一类先兆征象最常见。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为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等。(中经络)
(2)头痛头晕。通常的表现是头痛的性质和感觉与平日不同,程度较重,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头痛,如果头痛固定在某一部位可能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先兆。头痛、头晕和血压的波动有关。(肝阳上亢)
(3)感觉功能障碍。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人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中经络)
(4)精神意识异常。如总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则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不识人,中脏腑)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虽然比较少见,也不具有特异性,但在少数脑血管病病人发病前由于脑血管病变,血压波动,脑供血的影响而出现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全身明显乏力,出虚汗,低热,心悸或胸闷不适;有的人出现呃逆,恶心呕吐等。
        除上述五类外,少数人在脑血管病发病前可以出现鼻出血,眼结膜出血,但应排除鼻部本身疾患如鼻息肉、眼结膜炎症或小血管出血所致的局部病变。如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出血,常预示有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上述种种预兆都与血压波动,脑供血不足,血液成分改变等有关。一般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兆以头痛头晕为多见。
       可见,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与《金匮要略》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完全等同;他们的发病过程,由轻到重的描述完全等同(病理过程);脑卒中的肢体运动障碍与风湿病(痹证)的肢体运动障碍应当鉴别,中风与痹病应当鉴别,中、西医也是等同的。所以,脑卒中与中风等同。这个结论大家是一致的:中风也叫脑卒中。这又是一个共同参照物,余类推,逐步建立起中西医沟通的参考系。
37
发表于 2016-9-16 07:38:30 | 只看该作者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这与西医中风的危险因素:①高血压;②糖尿病;③肥胖体态;④吸烟;⑤坐位生活方式,体力运动减少,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危险因素也是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原因、组成部分,代谢综合征的发展结果除了脑卒中之外还可以引起心肌梗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神经系统病变等等。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及/或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
2.血液成分改变       
(1)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
(2)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住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4、其他  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
         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是痰瘀阻络,病因病理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其本为肝肾亏虚,其标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机逆乱。急性期标实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化痰行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单纯活血化瘀治疗从理论上讲是有失偏颇的。
       痰浊和瘀血是众多老年性疾病的常见病理产物,而脑卒中患者表现为痰瘀互结者则更为常见。这固然与痰瘀同生互化有密切关系,但与脑卒中病人病位主要在络脉直接相关,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年龄偏高,脏腑功能减退,易生痰瘀也密切相关。
38
发表于 2016-9-16 07:39:53 | 只看该作者
   中秋佳节,布置一点家庭作业,请科学主义者慢慢复习。

点评

你不是经常说,中医与西医,是两个“真理与科学”的毫不相干的甚至是相左的理论体系,你怎么又搅合在一起了?——自我矛盾  发表于 2016-9-16 21:24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0:15:37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4 15:04
是否必须参考西医这个参照物,中医的名词术语、概念才能弄明白?

中风病简称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似。讨论这个题目,实际上有三个内容:1.中风病是否与受风有关,为什么?2.这个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3.就是本题目了。

点评

中风病的古病名即偏枯——半身不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10:20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0:20:3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6 10:15
中风病简称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似。讨论这个题目,实际上有三个内容:1.中风病是否与受风有关,为 ...

中风病的古病名即偏枯——半身不遂。

点评

这个还得说明一下:偏枯,是中风后遗症,这个名称是中西医合璧的个名称。从古代中医的资料(主要是医案)上看,古代中医实际是把中风分成两个阶段来认识的。因为在中风急性期,中医也接治,治疗的结果,有可能不留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6 16: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2 05:00 , Processed in 0.0925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