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名师只学经典不会成为中医高手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6-8-24 15:33:1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8-24 14:16
这帖是讨论中医人才培养的,一个病案说明不了问题,我给您发几个人才介绍的资料吧:

祝谌予(1914.11.3 ...

要医案,不要这个。

点评

医案只能说明某医生治好某个病人,不能说明这个医生的成才过程。  发表于 2016-8-24 21:17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9:2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8-24 19:35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6-8-24 11:36
Well,辨证是目的,四诊是手段,我想这应该没有人会不同意吧。“辨证不准确是由四诊不准确造成的”,当然 ...

那24楼所说“中医理论本身具有很大缺陷”的缺陷,逻辑上不可能是指四诊的准确性,那是指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的好。
      中医理论应包括基础部分和临床部分。基础是为临床服务的。
      基础部分包括内难经典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虽然后者较前者前进了一大步,但二者仍然都具有重大缺陷,在于不能有效地解决临床。
      临床部分包括伤寒、金匮和现代中医内科学。前者可直接用于古代相关疾病和部分当今的简单病,对于复杂病则需重新组方。所以,不能直接用于治疗当今的难治病,虽然胡希恕、刘渡舟等伤寒大家可治疗疑难病,但实际上是有经验在内。当今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院的教材,从学生毕业不会看病的事实来看,此理论也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辨证施治,看起来还得靠经验为主。有了经验,再用理论解决疗效才好使。如果没有经验,用原方去套患者的病情,往往有差距,疗效不能保证。
     
      总之,中医理论运用治病,与临床是脱节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西医治病,青霉素治化脓菌疗效百分之百,其理论指导实践是一对一的,简单明了,一学就会。这是中医治病难精、西医好学的关键。说到底,中医理论处于古代哲学层面,太粗糙,对应性不强,答案具有可选择性。这样的理论,如果不能进行精细化和准确化,再过一百年也振兴不了。从80年代,卫生部崔月犁部长大力提倡振兴中医,到今天已30几年过去了,中医的疗效并不见有任何提高的迹象。一些人为了推拖责任,找了一大堆理由,什么“中医西化”,实际上全是骗人的鬼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近几天,重温钱学森院士的《论中医》,更加佩服这位大科学家的先天之明。说的太对了。
      我研究了几十年,其结果完全符合钱学森院士关于大方向上的论断。可谓不谋而合。回头一看,人家早就说过了。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9:4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8-25 11:14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8-24 11:47
实际上,中医疗效不高的最重要的问题出在“辨证施治”上。疗效不高,就是因为辨证不准确、施治用药也不准 ...

一、中医中药是以中药与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一门医学,中药只是一种药物,中药与针灸再神奇,辨证论治再高明,其疗效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其应用是有一定范围的。比方说,先天性心脏病,外伤脾破裂,必须依靠手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靠辨证论治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
         不仅是那些手术疾病。就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有很多患者服了某中医、某中医一个月、二个月不见效,是司空见惯的事。就是治病技术低,理论不能指导实践造成的。

二、在中医中药能够起作用的疾病领域范围内,存在着诊断正确性的问题。证诊断的正确与否,固然与经验密切相关,与证的本质不清关联更大些。由于证的本质不清,中医证与西医病概念的关系不清,西医的病诊断及众多的理化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段不能充分的引入到中医证的诊断中来,中医证诊断的依据只能停留在数百年上千年来的症状及体征(舌脉象)水平上,不能得到根本性的突破。
——————————————————————————
        这是中医治病疗效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那些没得经验真传的中医只能在低疗效上徘徊。     

     如果不能把现代医学的微观理论和理化诊断引入中医诊治疾病之中,中医永远不可能提高疗效。中医高手,是那些得过经验真传的中医学子。没有治病经验者,再不学前人的经验,结果只能是盲人瞎马,半夜临深池,摸索之中带有危险伴随。     

      所以,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中医高手,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自己悟的东西很少。
      当然,如果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临床互参,往往可取捷径,并减低危险性。

34
发表于 2016-8-24 20:23:37 | 只看该作者
讲中医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讲中医教育离不开教材,讲到《中医基础理论》,最近也刚看了几个教材,发现一个“中国特色”:教材虽然有一二个大教授挂名,但通常里面都有个几十人的委员会。回想起来,国外的大学教科书不管是那个专业,绝大部分是一两个作者署名,不会有个什么编委会审核以示负责。想来只要编委会里有那么一二个泰斗权威,产出的东西恐怕就很难有什么进步。也许先要在此引入些PK机制才能突破现行体制所造成的制约。

点评

教材、在校期间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从实习算起。应该分两段来分析。 第一段,在校学习期间,有几个问题可以讨论: 1,现行教材的讨论。 2,在校教育期间学习经典著作的评价。不是评价著作本身,是评价经典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23:04
35
发表于 2016-8-24 23:04:51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8-24 20:23
讲中医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讲中医教育离不开教材,讲到《中医基础理论》,最近也刚看了几个教材,发现一 ...

教材、在校期间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从实习算起。应该分两段来分析。
第一段,在校学习期间,有几个问题可以讨论:
1,现行教材的评价。
2,在校教育期间学习经典著作的评价。不是评价著作本身,是评价经典著作在培养中医大学生中的作用。
3,西医课程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实习到工作五年以后。
五年的划分,是我约估的。一般中医大学生临床五年以后,可以晋升主治了,就是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了。这时候,要不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中医大夫,要不已经完全西化了。
所以把实习到临床工作五年看做一个阶段。

点评

这个第二阶段应该再细分。[从电视剧集所得来的]印象中,实习时不算是正式医生,通常应该还是正式拿到医生学位/证书的条件之一,实习完了才转正,转正以后过若干年才成主治。分开这两个阶段还因为正式毕业前理应属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08:33
36
发表于 2016-8-25 08:33:38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8-24 23:04
教材、在校期间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从实习算起。应该分两段来分析。
第一段,在校学习期间,有几个 ...

这个第二阶段应该再细分。[从电视剧集所得来的]印象中,实习时不算是正式医生,通常应该还是正式拿到医生学位/证书的条件之一,实习完了才转正,转正以后过若干年才成主治。分开这两个阶段还因为正式毕业前理应属教育部管辖,当上医生后应是卫生部的事情。从国家资源使用效益的情况来检讨,应该是各有各的帐要算;这中间怎么衔接当然也是个问题。


从学校的书本知识到真实的社会实践之间有差距不是只有中医才有。像我们搞工程的,通常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只是“半制成品”(这个词儿是学校教授们自己给的),至少在公司经过一年半到两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研发才能达到“成品”的标准。所以,一个普遍现象是刚从学校毕业很难找工;而两三年后公司很难留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个“世界性”规律。


把“成才”的过程细分以后,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算帐”,即是有个可以量化的目标,然后搜集相关数据来分析发现问题差距所在。这就涉及专业管理的问题。中医界的改革开放还未开始,意识形态还在凌驾专业,所以这些问题在未来一段长时间内看来还不具备解决的条件。

点评

我那个划分是从接触临床前后划分的,您这个更合理些,因为独立应诊更能反映问题。 过去跟师学习,老师讲的认真,随时有实例,跟师时间长,有的就分不开是跟师学习还是独立应诊,现在的实习多流于形式。 以前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14:31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1:16:28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8-25 08:33
这个第二阶段应该再细分。[从电视剧集所得来的]印象中,实习时不算是正式医生,通常应该还是正式拿到医生 ...

中医界的改革开放还未开始,意识形态还在凌驾专业,所以这些问题在未来一段长时间内看来还不具备解决的条件。
——————————————————————————————————
      言之有理。
38
发表于 2016-8-25 14:31:24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8-25 08:33
这个第二阶段应该再细分。[从电视剧集所得来的]印象中,实习时不算是正式医生,通常应该还是正式拿到医生 ...

我那个划分是从接触临床前后划分的,您这个更合理些,因为独立应诊更能反映问题。


过去跟师学习,老师讲的认真,随时有实例,跟师时间长,有的就分不开是跟师学习还是独立应诊,现在的实习多流于形式。
以前跟师,或许有跟一二十年的。


说两句闲话吧。
我们这里有家祖传中医,六七代了吧,我接触过的就有四代,最后这四代,前两代是我老师,下来是我同学,再下来算我师侄。
倒数四代上面那位,是倒数五代,哪位小名叫猪娃,土生土长的,虽然名气很大了,年龄也大了,但大家还叫他小名猪娃。
他的儿子自小跟着学医,学几年就父子一起给人看病,大家一看病就说找猪娃去,实际父子两个谁碰上算谁。


到了儿子三十多岁了,老子年龄大了,慢慢有些迟钝了。大家说起看病,还说找猪娃去,不过遇到复杂一点的病,有人就会给病人叮嘱,老猪娃老了,你去了一定让小猪娃也看看。
大家看出老大夫有点迟钝了,知道要专门找找小猪娃才放心,倒退二十年,小猪娃看过以后,大家一定要老猪娃把把关的。
小猪娃有小名,有官名,但大家都顺着他老子的名字叫他小猪娃,叫到几十岁上。
39
发表于 2016-8-29 16:42:1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是一门实践的的学问,只 看书不看人家怎样看病,还是学不会中医的。目前传统中医越来越少,学起来就越来越困难了。
40
发表于 2016-8-29 19:1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8-29 17:36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6-8-21 03:23
Well,俺来和教授抬抬杠。经典有很多,甚至四大经典都有好几个不同版本。先不说有没有名师,先问问只学经典 ...

      其实,还是萧铁说的对。

      学经典,要学习其中的正确部分,即使没有老师,只要思维正常的成年人,也有可能成为高手。如《伤寒杂病论》、温病著作等。

      学经典,如果学习了错误的东西,即使有老师指导,也绝对成不了中医高手。如《内经》、《难经》中的五行学说有关理论。如有个精通五运六气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无非是能忽悠罢了。


      ——因此,能否成为中医高手,学习的医学理论正确与否至关重要,老师的有无并不重要,除去一些特殊学科如骨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08:12 , Processed in 0.05119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