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肝生于左与肝生于左脚后跟的思考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21:29:45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11 21:16
3 ,脏象学说:中医的脏象概念,源于解剖,而又高于解剖。是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而不是解剖的、形态 ...

谢谢回复。
陈先生的大多数观点,与我曾发表过的文章中的观点及拙著中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但对内脏的认识,有较大分岐。我认为,《内经》中的五脏,既有器官,也有功能。各篇认识不一。
32
发表于 2016-1-11 21:4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6-1-11 21:48 编辑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1-11 14:41
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千总平时所发言论大多有理,唯此处非也!

我们可以把刺禁论全篇通读,就知 ...
何先生许久不来,您好!


刺禁论》全篇,既然是刺禁,必是指实体器官。如全篇均指实体器官,“肝生于左”自然不是错简就是错字。中医自古为经书一字一句争议不休,这些今人本来可以不管。但现今中医因为有科学之辨、中西之辨、废存之辨,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一个“左”字的辩论,可以写好几篇论文,而论文有时候是作用巨大的,这是扯的一句闲话。
如果错简,把非指实体的篇章也混进来,按左升右降解读“肝升于左”也通,这里左就是升的意思。
如果把这里的“肝”,当作生发之意讲,只能生与左。不过,既然肝不是实体是指人体气机升发,那就自然是从最低处升起,不可从高处升起。
我提出肝生于左脚后跟,也不过是个噱头,想引起大家对“气机”这个中医特有的生理认识的探索兴趣而已。
33
发表于 2016-1-12 10:47:35 | 只看该作者
李教师好,我经常来论坛看看的,只是没怎么说话而已,对五行,我与你们的观点不一样,争论则要费很多时间,实在没有这个精力,只能围观,从所有辨论五行的发言来看,大光明先生的观点我比较认可。

点评

请得空常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1:12
34
发表于 2016-1-13 21:12:24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1-12 10:47
李教师好,我经常来论坛看看的,只是没怎么说话而已,对五行,我与你们的观点不一样,争论则要费很多时间, ...

请得空常来。
35
发表于 2016-9-9 18:58:55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1 15:12
谢谢何九公先生惠顾和回帖。
此文中,后面确实是讲的具体的实体组织。但是“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 ...

从整篇内容来分析,错简一说有道理。本篇内容,有五脏附五行之推演,还有具体的脏器解剖。这决不是同一个人写的,或是嫁接而来。汉代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云:“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从这句话分析,是否与《素问·刺禁论》所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有关?
36
发表于 2016-9-9 18:59:17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11 20:51
《素问·刺禁论》一文中,若单从这一段话“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 ...

从整篇内容来分析,错简一说有道理。本篇内容,有五脏附五行之推演,还有具体的脏器解剖。这决不是同一个人写的,或是嫁接而来。汉代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云:“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从这句话分析,是否与《素问·刺禁论》所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有关?

点评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成而登天”,则是嫁接而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9 19:00
37
发表于 2016-9-9 19:00:5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9 18:59
从整篇内容来分析,错简一说有道理。本篇内容,有五脏附五行之推演,还有具体的脏器解剖。这决不是同一个 ...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成而登天”一词,则是嫁接而来。
38
发表于 2016-9-9 19:32:3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9 10:59
从整篇内容来分析,错简一说有道理。本篇内容,有五脏附五行之推演,还有具体的脏器解剖。这决不是同一个 ...

《素问·刺禁论》所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稍加细看,就可以看出这不是说的内脏的解剖位置,而是谈脏腑的气机及其运行规律。如果一味纠缠“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说与事实上解剖的位置不符合,那么后面两句“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就更不符合解剖常识了。而且最后一句“脾为之使”,更是明确的说明这里谈的不是解剖位置,而是脏腑功能。什么错简了,嫁接了,都是臆测,都是不值得一驳的无稽之谈!
39
发表于 2016-9-9 20:34:09 | 只看该作者
时间长了就忘了,王先生还有这么个帖子,而且我还有回复。
40
发表于 2016-9-9 20:57: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6-9-9 20:59 编辑

经典时间尤其久远,所以要读懂经典尤其困难。但是有一个偷懒的办法比较不困难,那就是意会。大家都喜欢意会,可惜很少有人知道读经典,最不可靠、最靠不住的就是意会。怎么办呢?对大家各自脑洞大开、见仁见智的意会怎么判断正误、怎么决定取舍呢?我认为只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叫质疑,一个办法叫实证。只是又可惜了,大家对这两个办法基本不喜欢,而且非常讨厌。这样的话,要读懂经典就勉为其难、难上加难了。于是有人就又脑洞大开想出了一种解释:错简。在古代,错简是很有可能的,现代不是还有错版么?我以前就有一种感叹:有的时候读书比写书难,今人读古书比古人写古书尤其难上加难。唉!真是这样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15:19 , Processed in 0.0612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