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杏林童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用升陷补肺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体会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6-1-10 16:46:39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8 12:56
谢谢JJ先生的回复。
先生做:“千总,您说肺叶下陷是对的,,本方治的也就是肺叶下陷。可是,肺叶下陷是 ...

怎样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中西医各有玄机,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人的实体结构以及脏腑组织的形态和位置的认识,应该是统一的。
-----------------------------------------------------
千总说的有理,谢谢千总反复阐述!
本病从实体上说,是肺脏的病变。西医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肺脏萎缩”,咱们前面说“肺叶下陷”,不是西医标准病理说法,是咱们为了方便这么说的。
中医治疗气胸,大概古代就有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从本案用古方取效可以说明这一点。千总讲“怎样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中西医各有玄机”,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认识。西医讲的“肺脏萎缩”,中医讲的是肺气的上逆或下陷。而上逆或下陷是完全对立的两种病机,是决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千总以为如何?
32
发表于 2016-1-10 19:44:1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1-10 08:46
怎样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中西医各有玄机,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人的实体结构以及脏腑组织的形态和 ...

谢谢JJ先生关顾和赏贴
对于自发性气胸,西医已有成熟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对于其病理变化,西医的观点也很明确,无须赘述。关于中医怎么看,怎么治疗,倒是值得讨论一番。
不管对中医还是西医,其病理变化是客观的,只是看法各有千秋罢了。
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产生了气胸,胸膜腔增大,严重压缩了肺叶。肺脏本来是一张一缩来进行呼吸的,气胸形成后,肺脏收缩容易。扩张很难了。肺脏不扩张,就不能吸进空气;肺脏不扩张,口鼻中的气体就不能沿气道下降入肺。所以气胸产生后,是进气困难了,气体不能顺利下降了。如果说是肺气下陷,气体都进不了肺脏了,又怎么下降呢?又哪儿来里的肺气下陷呢?哪里下陷了?下陷到哪里了?能说明白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如果说是肺气下陷,气体都进不了肺脏了,又怎么下降呢?又哪儿来里的肺气下陷呢? ------------------------------------------------------- 中医的气机不是西医的空气,千总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比如,中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 11:13
33
发表于 2016-1-11 11:13:04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0 19:44
谢谢JJ先生关顾和赏贴
对于自发性气胸,西医已有成熟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对于其病理变化,西医的观点也很 ...

如果说是肺气下陷,气体都进不了肺脏了,又怎么下降呢?又哪儿来里的肺气下陷呢?
-------------------------------------------------------


中医的气机不是西医的空气,千总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比如,中医的气虚失血、气陷泄泻、气虚咳喘……都和空气没有关系。两回事。
34
发表于 2016-1-11 11:58:4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1-11 03:13
如果说是肺气下陷,气体都进不了肺脏了,又怎么下降呢?又哪儿来里的肺气下陷呢?
-------------------- ...

哈哈,是你自己概念不清,倒说别人“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不论对于中医还是西医,空气就是空气,您说不是空气是什么?不要把中医或西医搞的那么神秘,还是通俗一些好!


肺气的下陷,就和空气密切相关。因为肺主呼吸,肺脏里进出的就是空气,如果肺脏里不能进出空气了,肺脏就失去功能了。这个尽人皆知,还用怀疑吗?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说的就是空气升降出入。人,能在没有空气的地方生活吗?问世上,谁能不呼吸而生存呢?


点评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 肾主纳气和空气有什么关系?请千总指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 14:31
35
发表于 2016-1-11 14:31:3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1 11:58
哈哈,是你自己概念不清,倒说别人“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不论对于中医还是西医,空气就是空气,您说不是 ...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
肾主纳气和空气有什么关系?请千总指教。
36
发表于 2016-1-11 15:19:1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1-11 06:31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
肾主纳气和空气有什么关系?请 ...

看来先生真的看不懂了。呼吸不只是气体进出肺(上焦)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进出于肝肾(下焦),即下丹田。西医也认为呼吸有两个层面:肺脏层面和细胞层面。

点评

呼吸能进入丹田,那是练气功时的一种感觉误会。气沉丹田有它的解读,不是气体进入丹田。同样,中医的肾主纳气也不是空气吸到肾脏里,而是从病理变化中反证出来的一种生理功能。 简单地说,呼吸是肺脏所主,但呼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 10:10
37
发表于 2016-1-12 10:10:51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1 15:19
看来先生真的看不懂了。呼吸不只是气体进出肺(上焦)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进出于肝肾(下焦),即下丹田。 ...

呼吸能进入丹田,那是练气功时的一种感觉误会。气沉丹田有它的解读,不是气体进入丹田。同样,中医的肾主纳气也不是空气吸到肾脏里,而是从病理变化中反证出来的一种生理功能。

简单地说,呼吸是肺脏所主,但呼吸功能的好坏,与肾的(肾脏或中医的肾)关系极为密切,所有的呼吸方面的疾病,到后来都会发展到肾不纳气。
肾不纳气是中医的一个证,从西医讲,中医的肾不纳气是一种病理变化。八十年底的病理研究,就发现中医的肾不纳气证与西医的某些肾脏分泌激素改变有关。这些研究是否定论咱们可以不管。


咱们要明确的是,肾不纳气是一种病态,中医发现这种病态是从临床发现的。本案的”气陷“也是中医的一个证,这个证是从临床发现的,靠疗效来验证的。
本案中的气胸引起的肺脏形态、位置改变,是产生”气陷“的原因,但中医医生不是从这些改变来确认”气陷“的。


楼主治本案,知道气胸,顺便就记录了。如果放在古代,根本没有气胸概念的时候,中医肯定还是楼主的这个方法。因为益气升陷的治法,李东垣就明确了,在李东垣之前可能也有。

38
发表于 2016-1-12 12:29:1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1-12 02:10
呼吸能进入丹田,那是练气功时的一种感觉误会。气沉丹田有它的解读,不是气体进入丹田。同样,中医的肾主 ...

谢谢先生回复,此贴的讨论就此打住吧。你对中医和西医的了解都比较局限,再多说就枉费口舌了。

点评

我的中西医知识确实有限,但从古代传下来的中医中医辨证证型,是在没有西医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比如肺气上逆、中气下陷等等。如果要与西医的病理结合起来考虑,那是现代中医病理研究的范畴,我确实没有这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 16:02
39
发表于 2016-1-12 16:02:30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2 12:29
谢谢先生回复,此贴的讨论就此打住吧。你对中医和西医的了解都比较局限,再多说就枉费口舌了。

我的中西医知识确实有限,但从古代传下来的中医中医辨证证型,是在没有西医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比如肺气上逆、中气下陷等等。如果要与西医的病理结合起来考虑,那是现代中医病理研究的范畴,我确实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是简单知道一点结论。而且这些结论,现在还不能用来指导中医辨证论治。我的目的是要探讨中医辨证的来源的。
千总对本案话题没有兴趣了,咱们就且打住吧。
谢谢千总的指导!

点评

李先生提问比较中肯,肺气下陷与肺气上逆确实病机不同,用药也全然不同, 无论怎么的外伤,符合这个病机才能用相关的药,药证相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09:14
40
发表于 2016-1-13 09:14:2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1-12 16:02
我的中西医知识确实有限,但从古代传下来的中医中医辨证证型,是在没有西医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 ...

李先生提问比较中肯,肺气下陷与肺气上逆确实病机不同,用药也全然不同, 无论怎么的外伤,符合这个病机才能用相关的药,药证相宜。

点评

还是光明先生认识明确。中医的病机(证),是中医在古代没有西医知识的条件下认识的,在古代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指导中医治疗方药的应用,这就是咱们常说的特色。要保存、发扬的中医精华就是这一部分。一般就概括为辨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11: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2:46 , Processed in 0.05913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