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二节 出土医书与《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23:39:30 | 只看该作者
三、马王堆医书与《内经》
【原文】(一)马王堆医书中的阴阳五行说
马王堆医书中有无阴阳思想已不必说明,看过本节开头所列书名即可知道。三部灸经中已出现泰阳、少阳、阳明;少阴、太阴、帣(厥)阴,即三阴三阳术语。
五行学说在马王堆医书中运用如何呢?我以为有,但不多。究其原因乃是五行学说被引进经络学说较晚,最后运用仍不成功。《灵枢·经脉》已把十二经脉全部配上脏腑,但与脏腑生克说很矛盾。
比如,若按五行相生说讲经脉循行顺序,应该是按手太阴(肺金)、足少阴(肾水)、足厥阴(肝木)、手少阴(心火)、足太阴(脾土)这样循行。《灵枢·经脉》的顺序却是肺、脾、心、肾、肝。既非相克、亦非相生。《内经》最后仍未能克服这一基本理论上的大矛盾。《灵枢·经脉》亦曾力求用相克说指导治疗,仍留下漏洞。现在看灸经中的五行说苗头。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说:(阳明脉)“是动则病洒洒病寒,喜伸,数欠,颜黑,病肿。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惊。心惕欲独闭门户牖而处。病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素问·阳明脉解》中有这段文字的要点,并用五行说进行解释。《灵枢·经脉》中基本上照录了这段文字。《素问·脉解》中也就这段话进行了解释,却同时用阴阳五行说立论,以阴阳说为主。由此应想到汉代经络学说发展很快,研究者很多。
[自注]《素问·阳明脉解》、《灵枢·经脉》、《素问·脉解》中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略同的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素问·阳明脉解》)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灵枢·经脉》)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仍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素问·脉解》)
洪钧按:详玩以上经文可知,《素问•阳明脉解》和《素问•脉解》研究的都是上引《阴阳十一脉灸经》中那段文字。然而《阳明脉解》主要以五行相克为解,《脉解》则主要以阴阳学说为解。该两篇解释的是一个问题,且都以“脉解”为题,见解出入较大,故肯定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拙见以为,《脉解》应该早于《阳明脉解》。但无论其早晚如何均足证明,汉代经脉学说发展的继承性很明显且发展很快。《灵枢•经脉》应是《脉灸经》的直接继承者,故基本上照录了《脉灸经》那段文字,只是其中关于“胃足阳明脉”的走行、分支等复杂了许多。《经脉》论足阳明脉不仅有“是动病”,还有“所主病”、“气盛病”和“气不足病”。单靠经脉学说不足满意地解释“是动病”和“所主病”,故引入了虚实概念。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23:40:14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帣(音厥jue)通厥。《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云:“以音近读为厥。”周一谋等《马王堆医书考注》云:“帣:此处为厥的同音假借。即足厥阴脉。《阴阳》作‘厥阴脉’。《经脉》作‘肝,足厥阴之脉’。”
《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足臂十一脉灸经》云:“‘厥’与‘帣’上古音均见母纽。厥为月部,帣为元部韵,故帣假为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23:41:02 | 只看该作者
⑵是动则病:即是动病。指外邪侵犯经脉之病《灵枢集注》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眉批]三阴三阳之气,旋转不息,故曰是动;经脉生于脏腑,故曰所生。”
廖育群说:“当马王堆医学帛书出土后,在《阴阳》的条文中同样看到了‘是动’与‘所生病’,由于人们头脑中已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解释,所以仍将此释为症候的分类法则。……《阴阳》与《灵枢·经脉篇》‘是动’与‘所生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①《灵枢·经脉》的‘是动’多是照搬《阴阳》。许多经脉中,文字简直雷同;②《灵枢·经脉》的‘所生病’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③《阴阳》的‘所生病’记载症候,有与‘是动’完全相同的(手太阳),有包括‘是动’再加补充的(手阳明);也有完全不同的(手少阴)。这就提示我们‘是动’与‘所生病’不是疾病种类的划分。……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整个‘所生病’均是出自注释、研究原本之人。他对原本完全赞同的则照搬;认为不足的则有补充;观点完全不一致时则记下自己的看法。”(《重构秦汉医学图像·第二十章:<阴阳十一脉灸经>研究》)
金栋按:据廖氏分析,“是动病”与“所生病”不是疾病症候分类的法则,在临床应用中,这种划分亦无任何意义于治疗实际。从各经的具体证候分析,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与经脉所过之处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23:41:52 | 只看该作者
(音显xian)洒病(振)寒:洒洒,寒冷的样子。《素问·诊要经终论》云:“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王冰注:“洒洒,寒貌。”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23:42:16 | 只看该作者
⑶并用五行说进行解释:见第四节补注。
36
发表于 2015-12-23 07:17:02 | 只看该作者
这批医书,下葬于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
     回复:
     陪葬品是珍贵之物,这批竹简也可能是下葬前几百年前刻制的!《内经》与之同时,或者在其后。
37
发表于 2015-12-25 13:40:3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12-22 15:41
⑵是动则病:即是动病。指外邪侵犯经脉之病。《灵枢集注》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 ...

对于“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病”,历代注家可以说是各持己见,但最接近《黄帝内经》经旨的,则是《针灸学》的观点。
    《针灸学》认为“是动病”,是在说明经脉的病理现象。在《黄帝内经》中,“是”是指这一经脉,“动”即变动之义。由于经脉及其经气的变化,才产生脉的盛虚,肌肤的寒热、络脉的陷下等症状,以及各经所过、所络属部位的特有病证。对于这个观点,这可体现于《黄帝内经》中,每一经在论述“是动则病”时,均列举一些证候来证明,而这些证候都属于疾病的不同表现。
    关于“是主所生病”,则是在说明该经经穴的主治病证。对此,《黄帝内经》是这样论述的:某一经有病,不但出现本经所过,所络属部位的病证,也会影响所联系的经、脏而发生相应的证候。
    综合上述,“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病”,是在说每一条经脉气血的变动,可以引起疾病,也可主治疾病。因而,就有了《灵枢•经脉》篇所说的“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治疗法则。

点评

学习了。  发表于 2015-12-26 17: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10:22 , Processed in 0.05162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