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辩论赛中仁海先生的错误----之一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5-12-8 12:49:0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8 01:29
千总为中医教育担忧,我理解,我也担忧,不过本帖里咱们就说“风”吧,话题多了容易乱。

破伤风和中风,这两种病无论中西医都这样叫,可见无论中西医都承认这是“风”。至于您所说“两个病的病因是不是风邪”,不是已经显而易见了吗?风,中西医都认可,但风的实质是什么呢?这才是讨论的要害。

点评

破伤风和中风,这两种病无论中西医都这样叫,可见无论中西医都承认这是“风”。至于您所说“两个病的病因是不是风邪”,不是已经显而易见了吗?风,中西医都认可,但风的实质是什么呢?这才是讨论的要害。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8 16:23
32
发表于 2015-12-8 12:5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12-8 05:15 编辑

破伤风 简介

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重型患者可因喉痉挛或继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新生儿破伤风由脐带感染引起,病死率很高。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行了全球免疫计划,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仍有近百万破伤风病例,数十万新生儿死于破伤风。
症状体征
绝大多数破伤风患者均有外伤史,伤口多先有或合并化脓性感染。一般伤口较深,常有异物及坏死组织残留。部分患者伤口较小而隐蔽,常被患者忽视而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因病情发展而造成严重后果。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数月。潜伏期愈短常病情愈重,短于1周的病例,多为重型破伤风。曾用破伤风类毒素自动免疫或受伤后进行预防性破伤风抗毒素注射者,潜伏期一般较长。早期症状为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嚼肌痉挛所致的张口困难是最早的典型症状。其他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全身肌张力增高和继后出现的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患者神志清楚,当病情进展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时,患者十分痛苦,常由很轻微的刺激,即引起一次痛苦的痉挛。从出现肌张力增高到首次出现强直性肌痉挛的时间称为初痉期。初痉期短于48h者,提示病情较重。病情的进展表现在痉挛的间歇期缩短而持续时间延长。如喉部肌肉及呼吸肌出现持续性痉挛而未能缓解时,患者可因窒息而立即死亡。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强直引起破伤风患者特征性的痉笑面容、吞咽困难、颈强直、角弓反张、腹肌强直及四肢僵硬等临床表现。较重的病例常同时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如高热、多汗、心动过速等。高热是破伤风患者预后差的重要标志之一。由脐带受染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通常7天,故亦称“七天风”。早期症状是吮奶困难,以后出现与成人相似的症状,如角弓反张、面肌张力增高等,但不如成人明显。患儿可表现一种皱额、闭眼、口半张开、嘴唇收缩的特殊外貌。亦可因喉肌痉挛而窒息死亡。新生儿破伤风出现高热,除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外,继发支气管肺炎亦为常见原因。破伤风患者极易并发呼吸道感染,而严重的呼吸道感染为破伤风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患者因咽部肌肉强直而吞咽困难,喉部常积聚较多的分泌物。当患者发生阵发性肌痉挛时,极易吸入大量分泌物造成支气管肺炎或肺不张。感染发生后,又因呼吸肌强直,无法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为抑制肌肉痉挛而应用的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亦部分影响其有助排痰的咳嗽反射,使其肺部感染更为严重,且不易控制。为预防喉痉挛发生窒息,以及加强肺部感染的引流,常进行气管切开术。但术后如缺乏良好的护理,可使气管内分泌物浓稠,积聚管壁形成干痂,外部病原菌更易侵入,反进一步使肺部感染恶化和通气进一步障碍,甚至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破伤风患者因口咽肌肉强直而无法进食,仅靠静脉输液和管喂饮食维持。加之全身肌肉持续性强直痉挛的消耗,交感神经兴奋造成的能量消耗,使患者常发生营养不良。患者病后迅速消瘦,在恢复期常“骨瘦如柴”,需经较长时间才逐渐恢复。喉痉挛窒息,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以及全身营养不良衰竭,为破伤风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及时和正确的治疗患者,临床常根据患者的特点将破伤风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潜伏期超过10天,全身肌强直程度较轻。可在起病后4~7天出现肌肉痉挛性收缩,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数秒钟即停止。中型患者潜伏期7~10天,初痉期2~4天。临床肌肉强直显著,具有典型的牙关紧闭及角弓反张。阵发性痉挛持续时间延长,持续10s以上,且发作频率增加,但尚无呼吸困难和喉痉挛发生。重型患者潜伏期短于7天,初痉期多短于48h。全身肌肉强直明显,频繁发生痉挛性肌肉收缩,持续时间长,常致患者发绀,并易致喉痉挛窒息。患者常有高热及肺部感染,或因频繁抽搐缺氧而发生脑水肿。严重者发生昏迷,最终死于呼吸衰竭和全身衰竭。此外,亦有主张以全身肌强直和阵发性肌痉挛的程度进行分型,更能直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潜伏期及初痉期的长短仅为判定病情时参考。仅有全身肌肉强直而无阵发性肌痉挛者为轻型。有明显全身肌强直伴阵发性肌痉挛,但能适当应用镇静剂控制痉挛者定为中型。当痉挛发作频繁又不易为镇静剂控制,或出现喉痉挛者,判为重型。前一种分型方法对临床预测病情的发展和及时给予充分的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后一种分型方法较简便适用。根据入侵部位不同和临床受累肌肉的范围,可分出一些特殊类型的破伤风。局部破伤风仅累及伤口邻近部位的肌肉发生强直和痉挛,如仅面部肌群、单一肢体或上半身肌肉受累而下肢肌张力正常。此种表现亦可为破伤风的早期表现。一旦误诊,可发展为典型的全身破伤风,甚至因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应在临床诊断时特别注意。由感染部位不同引起的耳源性破伤风、产道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及手术后破伤风等,其临床表现及病情轻重主要与局部感染的严重情况及引流情况有关。

用药治疗

具有明确外伤史及典型临床表现的破伤风患者,一般均能及时诊断。因而,治疗是否适当为直接影响破伤风预后的关键。在破伤风的治疗中,彻底的伤口处理,恰当地控制肌肉痉挛而防止喉痉挛,以及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最为重要。

1.病原治疗

(1)伤口处理:破伤风的伤口情况直接与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有关。因此,伤口的处理十分重要。伤口应认真检查,彻底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特别是表面已结痂甚至愈合的伤口,常因深部异物及感染的存在,临床的病情可不易控制或继续发展。此时应果断重新切开探查和引流。为充分引流,伤口应敞开而不宜包扎,最好用3%过氧化氢溶液浸泡或反复冲洗以消除厌氧环境。伤口周围可用破伤风抗毒血清作环形浸润阻滞,主要用于较深、较大、感染严重的伤口,以中和不断产生的外毒素,阻止其进一步与神经结合。对感染破伤风的伤口处理不宜保守,经伤口处理后仍有痉挛频繁发作和病情进展者,应再次检查伤口有无埋藏的异物,有局部压痛和疑有深部异物时,应果断切开探查。临床常因彻底引流后而病情得以迅速缓解。对于严重的复杂伤口,难于彻底引流,如开放性骨折,严重的子宫腔内感染,在短期观察治疗下病情仍进展明显时,更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灶甚至截肢。临床屡有单纯为保留肢体而死于重型破伤风的病例。因此,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案应根据短期对临床病情发展的观察和伤口情况,尽快与外科医师一道作出判定。临床经验已充分肯定,如能彻底清除引流病灶,将明显加快破伤风病情的控制。此外,亦应注意临床伤口亦可与病情发展不一致的情况。如未查出明显外伤,或已经完全切除感染病变,而临床仍表现重型破伤风,经治疗病情无缓解的病例。估计可能与个体对破伤风外毒素极度敏感有关,则应加强对症状的控制。

(2)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的应用:破伤风毒素毒性较强,如经处理减低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即称为破伤风类毒素,用以免疫马后获得马破伤风抗血清(TAT)。亦可直接从破伤风免疫注射后的志愿者中采血制备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主要作用为中和游离的破伤风毒素,但对已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无中和作用。对伤口感染较重及症状明显的患者,应争取发病后早期使用,并根据伤口情况及病情进展决定是否需要重复应用或加局部应用,以中和新产生的毒素。剂量现多主张不必过大,一般用2万~10万U,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用前应先作皮试,以避免异种血清过敏反应。如皮试阳性,则进行脱敏注射法。以抗血清1∶20稀释开始,0.1ml皮下注射。以后每次注射间隔20min,抗血清稀释及注射方法依次为1∶10稀释0.1ml皮下注射;1∶1稀释0.1ml皮下注射;不稀释0.2ml肌内注射;不稀释0.5ml肌注;最后一次将余量全部注射,共6次注射完毕。近年推荐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初步报道效果优于TAT,在血中维持时间较长,可避免异种血清反应。常用量为3000U,分次多部位肌内注射。

(3)抗生素治疗:破伤风梭菌不侵入血循环和其他器官组织,其致病完全由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如能彻底引流消除局部感染灶,清除厌氧环境,即能达到病原治疗的目的。因此,抗生素应用的目的仅限于杀灭伤口内的破伤风梭菌繁殖体和同时侵入的需氧化脓菌。破伤风梭菌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常用剂量为给予青霉素160万~240万U/d,分次肌内注射。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或合并肺部感染和伤口感染严重,则应换用或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其他抗生素,单用或联合应用。

2.对症治疗

(1)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选择适当的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进行抗痉挛治疗,能有效地减轻肌强直及阵发性肌痉挛。这不仅减轻患者痛苦,又能有效地预防喉痉挛和减轻肺部感染。镇静剂常选用氯丙嗪及异丙嗪,肌肉松弛剂则首选地西泮。剂量应根据病情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而随时调整。方法为定时肌内注射或持续静脉滴注,以药物能均匀进入体内,维持患者能安静入睡,但呼之能应为最适浓度。镇静不够无法有效控制阵发性痉挛,镇静过度则不利患者排痰,并可能抑制患者呼吸。常用量为氯丙嗪25~50mg/次,地西泮10~20mg/次,每4~6h交替应用。为减少患者刺激,最好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观察中可根据患者痉挛发作情况调整剂量和输液速度。10%水合氯醛灌肛具有快速、有效、安全等优点,但维持时间较短,适用于新生儿破伤风,或需短时加强镇静患者,如准备作气管切开术前等情况。成人剂量为20~40ml/次,新生儿病例为0.5ml/(kg·次)。亦有文献报道,应用硫酸镁作为一线药物静脉注射治疗破伤风,能有效控制痉挛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重型破伤风发生频繁肌痉挛,严重影响患者呼吸,造成缺氧并极易导致脑水肿昏迷和严重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可采用0.25%硫喷妥钠缓慢静脉推注,但仅能暂时控制严重的频繁痉挛。有条件最好采用筒箭毒碱(tubocurarine)10~3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可达到全身骨骼肌暂时麻痹而控制痉挛。此时因呼吸肌麻痹需同时用间歇正压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呼吸。镇静剂及肌肉松弛剂随病情改善和稳定可逐渐减量维持,多数病人的疗程约3~4周。

(2)气管切开术:控制阵发性肌痉挛的目的是预防喉痉挛发作引起窒息,以及减轻吸入性肺部感染。如患者病情重,进展迅速,则常需紧急气管切开以预防或处理喉痉挛。对已有


预防护理

破伤风的预防包括自动免疫、被动免疫和受伤后的清创处理及围生期保护。
1.主动免疫  我国早已将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为三联疫苗列入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象为3~5月龄幼儿,第1年皮下注射0.25ml,0.5ml和0.5ml共3次,间隔4周。第2年皮下注射0.5ml 1次,并在1岁半至2岁再复种1次。以后每隔2年可加强注射1次1ml,直至入学前以保持抗体水平。对未进行过破伤风主动免疫的军人及易受伤的职业工作者,可采用磷酸铝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人群免疫,具有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方法为第1年肌内注射2次,每次0.5ml,间隔4~8周。第2年肌内注射0.5ml,以后每5~10年加强注射1次,即可维持有效抗体水平。在受伤时还可追加注射1次,以达到增强抗体水平。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性强,接种后成功率高,很少有接种后再发病者。在破伤风发病较高的地区,提倡孕妇在妊娠后期进行破伤风免疫。方法为每次破伤风类毒素0.5ml肌内注射,共注射3次,间隔1个月,末次注射应在分娩前1个月。这不仅可保持产妇在分娩时有较高抗体水平,而且有足够的抗体传递给婴儿,达到有效的保护预防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曾广泛在全球推行儿童破伤风免疫计划,希望在2000年全球基本消灭破伤风。可惜这一目标尚远未达到。来自美、英等国的计划免疫监测报告显示,破伤风保护抗体,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在成人中仅约60%左右的人具有保护性抗体。因此,如何保护老年人和进一步在发展中国家普及破伤风免疫计划仍是尚待努力的问题。

2.被动免疫  主要用于未进行破伤风自动免疫的受伤者。采用破伤风抗毒素TAT。1000~2000U,1次注射。注射前需先作皮试,如皮试阳性者则应改为脱敏注射法分次给予。注射后可维持保护期约10天。亦可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500~1000U肌内注射,可维持保护期3~4周。为加强保护效果,最好同时开始建立主动免疫。进行被动免疫后,仍可能有部分人发病,但通常潜伏期长,病情亦较轻。

3.伤口处理  对伤口的及时彻底清创和处理,能有效防止破伤风细菌的感染和繁殖。包括对产妇产程中的严格消毒,均有肯定的预防作用。此外,如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者,应及早选用适当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一般主张在受伤6h内应用最好,疗程3~5天。目的主要是控制需氧化脓菌的感染,进而避免造成厌氧的微环境,达到控制和预防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的目的。

病理病因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属厌氧芽孢梭菌属,专性厌氧。长为2~5μm,宽0.3~0.5μm,周身有鞭毛,能活泼运动。革兰染色阳性,但在繁殖过程中由伤口涂片检查时,可变为革兰染色阴性。破伤风梭菌在厌氧环境下繁殖,形成繁殖体并产生毒素,但易被消毒剂及煮沸杀死。当环境条件不利时,则形成芽孢,位于菌体一端,形似鼓槌状。破伤风芽孢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须采用高压消毒才能将其杀死。破伤风外毒素可被胰蛋白酶处理分解为α,β,γ组分,以其各自引起的不同临床效应分别称为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破伤风溶血素(tetanolysin)、和纤维蛋白溶酶(fibrinolysin)。除溶血素可引起溶血和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外,主要导致临床症状者为痉挛毒素,该毒素由质粒编码,分子量为160×103的蛋白质(两条肽链:重链105×103;轻链55×103),不耐热,65℃ 30min即被破坏。其轻链为毒性部分,为锌内肽酶(zinc endopeptidase);重链(H链)具有结合和运输功能,分Hc和Nc两部分,前者能与神经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后者有利于细胞的内在化作用,使毒素进入神经细胞。

疾病诊断

破伤风主要应与引起肌张力增高和阵发性肌肉痉挛的疾病相鉴别。口腔及咽部疾患可引起张口困难,如咽后壁脓肿、牙周及颞颌关节病等,除局部可查得炎症表现和病变外,一般没有全身肌张力增高和阵发性肌痉挛。脑膜炎及脑血管意外,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引起颈强直及四肢肌张力增高,但没有阵发性肌痉挛和外伤史。脑血管意外偶有引起癫痫样发作者,但与破伤风的强直性肌痉挛完全不同。此外,脑脊液常有相应改变,多伴有神志障碍和瘫痪。手足搐搦症主要表现发作性手足强直性痉挛,但间歇期无全身肌张力增高,化验血钙水平常明显减低,对钙剂治疗有特效。狂犬病亦可发生咽肌痉挛,表现吞咽和呼吸困难。但有明确被犬咬伤历史,临床有特征性的恐水怕风症状,疾病发展主要是全身肌肉麻痹,而没有全身肌张力增高。癔症患者可表现破伤风的张口困难等症状,一般经暗示治疗或适当镇静后,其痉挛表现可明显缓解。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破伤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发现。当有肺部继发感染时,白细胞可明显增高,痰培养可发现相应的病原菌。伤口分泌物常常分离到需氧性化脓性细菌,亦可经厌氧培养分离出破伤风杆菌。由于破伤风的临床表现较为特异,尤其症状典型时诊断不难,故作临床诊断时不要求常规作厌氧培养和细菌学证据。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并发症

主要为肺炎、肺不张、肺水肿。其他可有脊椎压缩性骨折,肌肉持续收缩而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也可发生褥疮、败血症等。

预后

破伤风如经早期确诊和恰当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仅在恢复期明显消瘦,或全身肌肉发僵而活动不便,一般需经2~3个月后逐渐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新生儿及老年患者,重型破伤风患者,病死率较高,约10%~40%,平均约20%。病死率还与受伤的部位及处理是否及时恰当,潜伏期及初痉期长短,以及医生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如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监护治疗,及时彻底地处理伤口,可明显降低本病的病死率。

发病机制

破伤风梭菌无侵袭力,不侵入血循环,仅在局部伤口生长繁殖。其致病作用主要由产生的外毒素引起。外毒素主要侵犯脊髓及脑干运动神经元,一旦与神经细胞相结合,则不能被破伤风抗毒素中和。破伤风梭菌芽孢侵入局部伤口后,一般还不会生长繁殖。如同时有需氧菌合并的化脓感染,组织创伤严重造成的局部血循环不良,或有坏死组织及异物存留,形成局部的厌氧微环境,则极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繁殖。细菌以繁殖体形式大量增生,并产生大量痉挛毒素。毒素先与神经末梢的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结合,反向沿神经鞘经脊髓神经根传人脊髓前角神经元,上行达脑干细胞。毒素也可经淋巴液吸收,通过血液到达中枢神经。正常情况下,当屈肌运动神经元受刺激兴奋时,冲动亦同时传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之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抑制相应的伸肌运动神经元使伸肌松弛,与屈肌收缩相互协调。同时,屈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状态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负反馈抑制,使之不会过度兴奋。破伤风痉挛毒素能选择性的封闭抑制性神经元,阻止神经传递递质抑制物的释放,使伸屈肌间收缩松弛平衡失调而同时强烈收缩。此外,破伤风毒素还能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触突的传递活动,使乙酰胆碱聚集于胞突结合部,不断频繁向外周发放冲动,导致持续性的肌张力增高和肌肉痉挛,形成临床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图1)。

破伤风患者的交感神经抑制过程亦同时受到损伤,产生临床上各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如心动过速、体温升高、血压上升等。血中可同时测得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并随病情改善而下降。破伤风梭菌不侵犯血循环及其他器官,因此,其病理改变亦无特异性。多数器官损害由严重肌肉痉挛性抽搐、缺氧或继发感染引起。如脑水肿、肺部炎症改变、内脏器官的充血和出血。神经元细胞可见水肿、核肿胀和染色质溶解。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5:31:59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12-8 12:10
谈论外风导致的病,必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1外风的构成; 2 人体的卫气的防护。

1 外风的构成: 风--- ...

还是光明先生有水平,条分缕析,说的明白。我都能理解,也基本赞同。
话是说明白了,但我性子急,想请您把“内风”的道理也讲讲,因为不管内风、外风,中医既然统认为是风邪,必然有它共同的地方,咱们放一起更好讨论。张仲景就给两种病起名叫中风。张仲景不会无缘无故给两种病用一个名字。
虽然许多观点与先生没有取得一致认识,但先生思路清晰、表达完整,是最适合讨论复杂问题的对象。

点评

关于内中风雨与外中风区别:外中风外感所导致的“恶风”为主要特征;而内中风表现为没有太阳表症,而体现的肢体,肌肉,筋间抽搐,颤抖为主要病症表现--如同风吹植物体现的摆动,摇动。 如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9 09:01
对于外风的补充说明: 尽管前面在风的种类的说明中,我列出了 (1)自然的和煦的风; (2)剧烈变化之风,如飓风,台风之类; (3)含有邪气之风,如霾,疫毒,瘴气,以及对于人体有害的微生物等。 但应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9 08:18
34
发表于 2015-12-8 16:1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2-8 12:22 编辑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12-8 08:10
谈论外风导致的病,必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1外风的构成; 2 人体的卫气的防护。

1 外风的构成: 风--- ...

因此风种类就可以划分为

(1)自然的和煦的风;
(2)剧烈变化之风,如飓风,台风之类;
(3)含有邪气之风,如霾,疫毒,瘴气,以及对于人体有害的微生物等。——————————————————————————————————————
       先生这不是说得很明白了吗?自然和煦的风,一般不会致病。这就是正常的没有其它致病因素参与下的“流动的空气”,不是致病因素嘛。




致病的原因呢

1 一般的季节之风,对于卫表虚弱的人,就可以入侵体表,形成恶风,发热,头项强直,脉浮缓的病,而对于以其他人则无病;
————————————————————————————————
       这时致病的原因,也是因为温度过低了的原因。这时叫受凉感冒了,冻感冒了。如果是不冷不热的流动的空气,会让人受凉,冻感冒?例如,炎炎夏日不吹点小风,还不舒服呢!



2 剧烈的变化之风,飓风,台风等,袭击卫表,卫表的防卫坚固能力差的话,就会形成疾病;
——————————————————————————
       剧烈变化之风伤人,属自然灾害性质,不归于六淫致病范围。



3 邪气之风与卫气的防卫功能发生斗争,邪强于卫则病,卫强与邪则不病;有些极端的外邪,如瘟疫,一般的人的卫气既使很强也易于感病,其原因是邪气过盛。
——————————————————————————————————————————————————
       体质强一些,可以承受低一些的温度。比较而言,体质弱一些的人,耐受寒凉的能力差。但总而言之,还是受寒凉所引起,其病因还是“温度低”,而不是“流动的空气”。例如,对于体质偏弱者,适当地提高环境温度,就不易产生外感。至于瘟疫,则西医研究的比较好,中医完全可以借鉴利用之,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不懂装懂。能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抛弃自己的短处,并不是令人耻辱的事情,恰恰相反,那才是认清形势迎头赶上对手的最佳途径。这样的人才是最可怕的,才是最令人尊敬的。


风邪的致病表现
1 伤寒中风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浮)者,名为中风。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
      上述这一些病例,全是因为受寒凉引起的,而不是因受“流动的空气”之害。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在冰库里没有“风”,穿衣服少了,照样受寒感冒,甚至冻伤。
         

2 疫毒之风,引发的入表及里传递迅速,开始时邪风入侵,头项强直,脉浮,依据邪气的寒热以及人体素体的寒热体质素性或寒化,或热化,入里传变,寒化者,或上吐下泻,转筋,或昏昏欲睡,或昏不识人,热化者,形成阳毒而发斑疹等。不一一列举。
————————————————————————————
       先生在这里列举的情况,就应该分别弄清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处理。古代弄不明白,那是因为古时人们的认识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而不是古人本来就不想弄明白。



综上所述,风邪是存在的,风邪致病与表卫密切相关,通常来讲,按二者之间的强弱关系,体现病的严重程度,风邪致病是不可以取消的。
——————————————————————————————————————————-
       综上所述,没有其它致病因素的参与下,单纯“流动的空气”,是不会使人们致病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致病,应该分别弄清楚,也才能做到治病时有的放矢。譬如一般作战时,为了消灭敌人,将炮弹打到“目标”以外的地方去,不是做了无用功吗?因此,病因中本没有风邪,风邪自当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取消。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23:07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2-8 12:49
破伤风和中风,这两种病无论中西医都这样叫,可见无论中西医都承认这是“风”。至于您所说“两个病的病因 ...

破伤风和中风,这两种病无论中西医都这样叫,可见无论中西医都承认这是“风”。至于您所说“两个病的病因是不是风邪”,不是已经显而易见了吗?风,中西医都认可,但风的实质是什么呢?这才是讨论的要害。
===========================
对了,说到关键处了。


中西医都叫风,风在疾病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我认为,风,是一种病理变化
西医的破伤风,是一种疾病,因为中医给这种疾病起了个名字,因为病变的规律与西医认识一致,西医就用了中医这个现成的名字。
至于中风,西医是指动脉血管被堵塞的疾病,就是指一种病理。除脑中风外,还有腿、肾、腹中风中风,反正是那里动脉堵住了,哪里就叫中风了。有些特殊地方堵住,西医因为有了名字,就不叫中风了,比如心肌梗塞。
可见,西医叫中风,是从病理来命名的。叫破伤风,是从病理和病变规律命名的。


那么,中医叫中风,是从什么命名的?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了,“病因”的问题就明白了。





36
发表于 2015-12-8 16:27:50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8 11:31
还是光明先生有水平,条分缕析,说的明白。我都能理解,也基本赞同。
话是说明白了,但我性子急,想请您 ...

       虽然许多观点与先生没有取得一致认识,但先生思路清晰、表达完整,是最适合讨论复杂问题的对象。
————————————————————————————————————       llyyjj老师说得非常好!
       我们参与“五行存废”辩论赛的初衷,就是要跟大光明云先生这样的用中医理论阐述有关“五行存废”问题的。同时,这样的对手,才是令人信服、尊重的。
37
发表于 2015-12-8 20:28:44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8 08:23
破伤风和中风,这两种病无论中西医都这样叫,可见无论中西医都承认这是“风”。至于您所说“两个病的病因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主要内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其性开泄,是指其易使腠理疏松开张而引发津气外泄。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张开、津气外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邪善动而数变
“善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且动作过多或过少等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难以预料和发病迅速,忽来忽去等特点而言。如风疹块(荨麻疹)就有皮肤成片肿胀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
(3)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多兼他邪同病。
38
发表于 2015-12-8 20:35:1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8 08:23
破伤风和中风,这两种病无论中西医都这样叫,可见无论中西医都承认这是“风”。至于您所说“两个病的病因 ...

“除脑中风外,还有腿、肾、腹中风中风,反正是那里动脉堵住了,哪里就叫中风了。”这个认识很片面。你听说过脑出血,帕杰金氏病,舞蹈病,抽动症,肝豆状核变性,高烧惊厥,癔病等病吗?

点评

西医本来是用了卒中这个词,用这个词表示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后来也叫中风。因为当初中医就是把卒中、中风混用的。再后来,西医发现,急性脑血管病主要病理是动脉血管被堵塞了,引申出来,其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8 21:08
39
发表于 2015-12-8 20:39:03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2-8 16:35
“除脑中风外,还有腿、肾、腹中风中风,反正是那里动脉堵住了,哪里就叫中风了。”这个认识很片面。你听 ...

你听说过脑出血,帕杰金氏病,舞蹈病,抽动症,肝豆状核变性,高烧惊厥,癔病等病吗?
————————————————————————————————————————--
无非因症状似“风”而得名,其病因均不是“风”。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1:08:49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5-12-8 20:35
“除脑中风外,还有腿、肾、腹中风中风,反正是那里动脉堵住了,哪里就叫中风了。”这个认识很片面。你听 ...




西医本来是用了卒中这个词,用这个词表示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后来也叫中风。因为当初中医就是把卒中、中风混用的。再后来,西医发现,急性脑血管病主要病理是动脉血管被堵塞了,引申出来,其他部位血管堵塞也叫中风,就有腹中风、腿中风等等名称。
脑出血,帕杰金氏病,舞蹈病,抽动症,肝豆状核变性,高烧惊厥,癔病……这些病,都是西医的脑病,(癔病可能不是),但除脑出血外,西医其他脑病不叫中风,因为这些不是脑血管的病。
西医用卒中,起初是因为发病和症状特点,进一步研究,发现了病理,所以,西医对疾病的定义就是从症状到病理逐渐深入的。


咱们不是为了学习西医内容,西医的这个认识过程,与中医类似。中医对中风的这个认识过程,与西医对中风的认识过程类似。
中医的风,初听起来是一种邪气,更有说是六淫之一,再神秘一点,厥阴司天什么神神叨叨的东西都来了。实际从风的内容看,越来越脱离了病因。


我先把我最后结论说出来,不要说我卖关子。
中医的风,是病理。或者叫病机。不是病因,也不完全是症状。实际上,中医的风,是指各种疾病引起的筋的病变。


不是要故意装作要出惊人之言,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大家继续聊着,一定会聊到这个结论上。
前面红总要我讲中医的风到底是什么,我已经说了,现在再一次明确提出来,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再留个话题,风如果不是病因的话,其他四淫也不是。


大家也不必急着批判我的这个说法,先想一想,罗列一下,中医有哪些以风命名的内科疾病。(皮外科暂不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5 12:19 , Processed in 0.05690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