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7-9-4 22:05:5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2
发表于 2017-9-6 16:43:39 | 只看该作者
叶苗 发表于 2017-9-4 22:05
我们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请问是什么神?神传什么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被称为神州,中国的传统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神传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神传给人的文化。神在“神州”这个舞台上相继导演了五千年文明大戏,演绎了五千年神传历史。说是“神传文化”不是迷信,而是历史本身的结论与启悟。
33
发表于 2017-9-6 16:45:29 | 只看该作者
古籍记载及传说告诉我们,神造了人及世间万物,并教会了人如何生存。关于天、地的起源,西方有上帝创造天、地和万物的说法,而中国则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据《山海经》记载,宇宙是由一个叫盘古的神创造的。我们不妨称之为盘古宇宙。“盘古宇宙在开始产生时,就像一个人在母体里的胚胎一样”,只是一个微小的粒子。在混沌状态中,这个宇宙渐渐生成了,“宇宙中的层层物质组合成了层层的天和地,同时生成了层层天地之间的万物,包括像盘古一样的神与层层众生”,包括地球上的山川树木、鸟兽虫鱼等万物。之后,天上来了一些神,运用法力,仿造自己的样子造人。据说,中国人是由一个叫女娲的神造的,史料说她是人首蛇身。《太平御览》描述说:起初,女娲用黄土和水,依照自己的样子捏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做得太慢,就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泥浆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显然女娲是用法力而不是用人力在造人。然后,出现了有巢氏神,他教导人们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篷盖,也就是原始的房屋,以躲避野兽和洪水。后来人们把这种方法移到地面。

接下来出现了三皇。关于三皇确指何人,史学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说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指女娲、伏羲、神农。不过,通行说法是指燧人、伏羲、神农。据史料记载,三人被尊称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氏”的原始意义是神祇之意。三人皆有异象,聪明过人。相传燧人氏聪明异常。伏羲的母亲叫华胥,在雷泽之地踩巨人脚印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也有说是人首龙身,智勇双全、力大无比。他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图腾,此为龙的传人之来源。关于神农氏,《春秋纬?元命苞》中说他是“人面龙颜”,出生三个时辰就会说话,五天可以行走。史书记载,燧人氏教会了人钻木取火。人类由此获得了熟食,身体变得强壮,生活方式有了飞跃性的突破。这与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偷盗天火给人类十分相似。《三皇本纪》载:伏羲居住在今甘肃一带,甘肃天水市就有一座“伏羲卦台”。伏羲教会了人结网捕鱼、打猎、耕种,过上定居的生活;他创造文字符号,以代替结绳记事;设立官员,管理先民;他制定了婚娶之礼,确定了姓氏,等等。他承上天神意为人“受龙图,画八卦”,留下了最原始版的易经,给后人留下了遵循上天旨意、行世间之理的方法。而后,周文王依据河图、先天八卦推演周易,由原始图像变成文字卦象,形成后天六十四卦。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即便是藉助于高科技的电脑,也仍然解释不了几个简单卦象所隐含的神奇预测能力。试想,如果不是神传于人,依当时的社会环境,显然不是人类智慧能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显而易见无须多讲的道理。第三个神皇是神农氏,《淮南子修务训》记神农皇教人们制造农具,开垦土地,种植五谷。《史记》记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后世几千年的中药发展,都是建立在神农本草的基础上。神造了人,就要解决人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才有《黄帝内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如果不是神的遗迹,只是远古没有多少文化的先民的经验累积,其中决不会有这样结构完整的理论与药性分析记载,中药药理里也不可能深深蕴含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只有天意神授才能合乎情理的解释这一高深莫测的复杂状态。
34
发表于 2017-9-6 16:57:41 | 只看该作者
挺时尚的哈,我赞成作者意见,百分之一千的对!因特纳雄耐尔与孔孟老子之道联系紧密。
35
发表于 2017-9-6 18:01: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6
发表于 2017-9-6 20:5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9-6 13:01 编辑

确切地说应该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认识中医药的阴阳观点。
37
发表于 2017-9-7 11:00:4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8
发表于 2020-3-12 09:10: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0-3-12 09:16 编辑

        此文,                                                                           一是没有交待出什么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是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那些内容?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是什么?
        四是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人文哲学还是历史哲学?
        五是马克思主义有人认为是自然哲学,为什么没有谈到自然的原理?
        六是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哲学,什么是社会的常态、或失态无法界定?
        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是平面线性的、还是立体多维网络层次的程序系统,二者那个更符合自然、社会、人体的性质特征?     
        八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存在着传播的困境“、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
        九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矛盾运动“人们认为是社会失态的窄碍性、而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差异性交易才是事物产生交流沟通运动的始发枢机原理?
        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自然轨道循运,是自然公正的、还是人文的?
        
        只要作者或引用者能公开的一点不漏的回答我所提到的十问,就得出了那个的明鉴出马克思主义究竟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那个处于低层次的冲突、悖论的窄面阶段,那个处于高层次的相洽、一致的超前的立体多维网络层次的程序系统。





39
发表于 2020-3-13 09:1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0-3-13 09:18 编辑

             对辨证法的产生与比较的评论

        辨证法一词在哲学史上曾有多种意义上使用。其词来源于希腊diale-go,原意是进行谈话和论战。其本意是指在辩论中用对方议论中提出的论题开展答辨,予以讨论其公理性的所在,从而得到更进一步论证其正确性的一种方法。最早使用辨证法的在中国是黃帝与歧伯,晚于其后两千余年的是西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89年】把自己用来同他人论辩、谈话的方式称做“精神接生术”,又称辩证法。苏格拉底使用的通过谈话寻求普遍定义、寻求真理的方法是古希腊最初意义的辨证法。传说这位哲学家的父亲是个石匠,母亲是个助产婆。苏格拉底自称他是从母亲的助产术中体验到所谓的论辩方法的。不过他实施的对象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他们分娩时的灵魂而不是身体。而且这种方法最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觉还是真知。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是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最后如何走向正确的普遍知识。它包括四个基本的环节:反证、归纳、诱导、定义。所谓反证,即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不确定性,迫使他承认对原来自以为十分熟悉的事物实际上的不了解,辩证法也就缘此而生;所谓归纳:即通过人们对片面意见的层层否证,走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这是辨证法的过程;所谓诱导:即通常所说的助产术,他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于自己意识中的思想,进而考察这些思想的真伪,这是辨证法得以逐步行进的手段;所谓定义:就是对自然与社会人生等存在问题的共性原理作出概括性的说明,从而牢牢地把握它,这是辨证法的目的。不过苏格拉底自称是助产者,不会生出真理的婴儿,所以他对各种公理性概念从未下过一个绝对的定义,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以至马克思都充分肯定了苏格拉底在辨证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是辩证法从最初的概念认识的一种论辩方法,演进为一种发展观、世界观理论,其间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直到黑格尔,才使其演变为一种发展观、世界观理论【尽管是以层次不明的方式揭示了辨证法的内容】。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既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了解事物发生运动的原则,又是理性的一种高级方式。他明确地说:“辨证法是现实社会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从而使辩证法具有了近现代的意义。把世界理解为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辩证法学说。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的唯心辨证法,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西方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在古希腊时期便已产生。赫拉克利特是最卓越的代表。他认为,万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并猜测到相应面在自然界变化发展中的作用:“一切都是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凡物都是“互相吸引的情况下才能结合在一起”。恩格斯、列宁都高度评价赫拉克利特所具有的“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这种辩证法虽然正确的抓住了整个世界交易变化发展的一般性质,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现象层面,是一种直观。应该指出,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内容极为丰富而又独具自然轨道循环的特色。辨证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素有品格,交易循环运动变化、全面联系的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逻辑范本。但根本没有什么唯心与唯物、主观与客观等对立矛盾斗争之说,择其要者而言之:


        1)物生有两与二合为一的网络秩序统一观。除了以上章节中已经介绍的伏羲、黄帝、老子等的道物论外,春秋时期的史墨也相应提出“物生有两与二合为一”,认为既要把握统一体之“一”,又要抓住相应面之“二”,注重偶联双方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双方的对立矛盾斗争的统一。《老子》早于史墨的观点,确认天下不存在孤立片面之物,并据此提出了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返者道之动”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事物相互循环转化观点。儒家哲学对于事物的相互作用规律则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经典表述;
        2)和合与中庸的辨证演化生成观。“和合”意味着和谐与多样性的统一。西周末的史伯最早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求大同、存小异”的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只有“和”即不同性质之物的相互作用才有可能生成新物,而同一性质之物的量的简单相加最终只能引起事物走向死亡,而不是量变引起质变,而是虚、象、形、实的循环相变过程。“和合”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孔子遂以“和而不同”作为君子的标志,并将和合思想与“中庸”的太过与不及联系起来。中庸作为辨证思维,强调的是合两为中枢,把握适度,中庸是处理相互关系的标准,只有符合中庸,才算把握了道的循环流动。
        3)生生与交易的变化发展观。自《易经》提出“天地之大德日生”,和“生生之谓易”以来,这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用来扼杀矛盾的次要方面。中国哲学便以生生与交易的和合解释宇宙的生成发展和日新富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与唯物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虽然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客观事物存在的广泛联系性、不断循环运动的形式、一分为二的对待观点、主观和客观的相统一、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认识与实践性的再认识过程等方面显然有无比的正确性;但存在着许多的不能相通之处,不由人们继续附庸下去了,否则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哲学存在的症结和人们的思维被一种思想束縛着就无法获得全面的松解,自然生态哲学则无法创建:
         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和谐统一思想和“中和”、“中庸”之道的“中态标量规范有序公约度量”,事物法于自然、和于术数,运用外察内审之法体验自然社会与人体,得出真义的结论,而不是经过思辨产生的人为立论。为此,守中是重中之重的事物的枢机,这个枢机就是椭圆形轨道样的循环流动,对于维护生态有序、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对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而唯物主义哲学讲究的事物对应双方是矛盾与对立的统一,是经历矛盾斗争的统一;而不是求大同存小异的和谐,一切统一只有在矛盾性对立斗争的强行之后的统一,而引起社会的动荡与不和谐。


         中国传统哲学承认有,而有是肯定存在的事物,又承认无,而无是隐形虚体的事物在运化,而有又是从无而来,而“无” 又从“有”中至,虽然把事物向发展对待,但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有亢则害,提倡物壮则衰、物极则返的守度规律,作出提前预防于未燃,指出“太过与不及”的不如“把守中态”差异秩序,指出事物存在的“差异”是启动盈亏涨落、屈伸往来的交易性相互作用自动控制的动力源泉,是时空多维层次网络性的标量规范稳态秩序的有机活态,是非加和与非平衡态,以“天之道利而无害、人之道争而有度” 的自然择优为最高原则,认识到事物存在常态与失态、在常态时防止失态,倡导治未病的无事、而不是多事,常态以正立德制邦、失态在万不得已时采取争斗性的统一;


          而唯物主义的哲学是站立在“否定之否定”的形式逻辑,否定了事物的原有真理的根基所在,仅有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与演化,虽然在辨证內容上有所“肯定”事物的永恒运动,而在形式逻辑上使用“否定之否定”的不序贯与不一致,其实际上是戴着唯物主义的帽子在执行唯心性的泛虚与幻想成份;唯物辨证法注重的一维的相互作用的个例二项对待,所以把事物看着一定程度上的文字表述的动态,其执行的是静态平衡观点;有其独裁性的许多方面,文说充分发扬民主、百家争鸣,其执行的是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论,而其实是批判其自己;提倡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不知道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相互作用自动调控中心法则,如何实现空想的共产主义回归类原始性的无自我激进的制度,其论资本主义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的静止观点,可资本主义历经社会性质的不断改造,已经形成世界上的庞大的联合体,而其幻想的共产国际阵营在东欧已经分崩离析的现实;把事物总是如何始终推动向前发展,不知道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的弊大于利,如世界全盘自动化之后人类各项功能的萎缩退化所带来的灾难。这些都是当前非常值得反思的课题,充分证明其许多的观点是无法立足的。难道我国还又要步入后尘吗?为了民族的复兴与振兴再也不要复其辙了。


         如此,唯物辨证法根本不能与中国古代的辨证法论同,其理论逻辑经深入比较审证探讨,就有了非常大的差处与不足,认为其无比地符合客观规律原理,不如说在其没有同中国古代和现代系统哲学互补结合比较的站角言论,仅能以唯物性的一面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其中的一个分枝,并且还要把其形式逻辑中的泛虚和幻想的成份进行改造。


         虽然中国古代哲学没有明确提出辨证法和逻辑概念的这一词,但其内涵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这一词的范畴,是哲学科学前沿超时空的发现,没有附带着大家的事情意识形态上的任何色彩,把哲学看着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则任何哲学也无以伦比。


         本书为了证明上述存在的问题,谨提出了些粗略和能够说理的依据罢了。既然遇上了能够正确对待发展是硬道理的大好人文环境的时代,还不如引用网上下载传于读者,对于无附带任何意义的辨证法思辩,用于活跃读者的氛围【当然唯物论和道物论已带意义】。

40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9:4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3-13 01:50 编辑

     物生有两与二合为一的网络秩序统一观。除了以上章节中已经介绍的伏羲、黄帝、老子等的道物论外,
==================================================
      “道物论”“网络秩序统一观”是你自己的错误理解,是你自己的独创,不要强加于伏羲、黄帝、老子、《内经》等古代先贤!

      而唯物主义哲学讲究的事物对应双方是矛盾与对立的统一,是经历矛盾斗争的统一;而不是求大同存小异的和谐,一切统一只有在矛盾性对立斗争的强行之后的统一,而引起社会的动荡与不和谐。
============================

      唯物辩证法恰恰是从“社会的动荡与不和谐”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总结、抽象、提炼而发现的。他包含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求大同存小异的和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5 03:26 , Processed in 0.2249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