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无敌的烈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研究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0:56:34 | 只看该作者
①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灵枢·经筋》篇说:“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从手太阳经筋之循行分布,尤其是用指弹之感应能到达小指来看,手太阳经筋与尺神经实际上是同一组织结构;又“足少阳经筋……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这同运动神经“锥体交叉”的情况极相类似。又从经筋的病变表现来看,如“口僻”、“转筋”、“筋驰纵缓”等,与神经的关系颇为密切。不少学者认为刺激体表经穴能引起循经感传,并迅速地引起相应的脏腑器官功能的变化,只有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才可能完成。因此,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分不开的。有人根据尸解的结果指出十二经脉与外周神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手太阴 肺经循行线与肌皮神经的外侧束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走行几乎一致,手少阴心经的循行线与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走行相应,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线与正中神经的走行基本一致等。有人报道胸腹部的任脉、胃经循行部位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有一定的关系,背部膀胱经内侧线的循行部位与交感神经干在体表的投影有一定关系,强调了经络与神经节段分布有其相关性。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是密切不能分割的。有学者在尸体对腧穴进行形态的观察,发现324个腧穴0.5厘米针周范围内,有脑或脊神经分布者占323个穴位(99.6%),其中与浅层皮神经有关的304穴(93.8%),与深部神经有关的155穴(47.8%),与深浅神经均有关的137穴(42.3%)。说明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并且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同属一脊髓节段,或在该脏器所属的神经节段范围内,表里两经也基本上隶属相同脊髓节段。也有人指出针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66个特定穴,其之所以能治全身疾患与神经节段分布有关,从而认为躯体—内脏神经节段联系,可能是经络实质之所在。
有学者运用组织化学方法对动物及在外科手术过程取到小块人的组织,包括躯体深浅部位的结缔组织、膝关节囊、骨胳肌、内脏浆膜、内脏器官取下的新鲜组织做成切片或恒冷箱切片,检查结果:不论人或动物,在上述各个器官的结缔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用显微镜都可以看到有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终末分布。但它们只分布在阻力血管,并且是双重神经分布。在同一细小动脉双重分布的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走行不仅有相同的,而且有相异的。研究者认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小血管并行的卫气,是它们的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交感两种节后纤维和阻力血管密不可分与古人从临床实践提出气血和经脉密不可分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认为:交感神经系统是经络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0:57:05 | 只看该作者
②经络与血管的关系《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九针论》篇说:“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难经》更明确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从以上所举,古人已知经络与血管的密切关系。并且对动脉与静脉血亦有描写。如《灵枢·经水》篇就提到“血之清浊”;《灵枢·血络论》篇:“血气俱盛而阳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前者刺之则射,是刺中动脉,后者血黑以浊,不能射,是指静脉血。有学者对309个穴进行了观察,正当动脉干者为24穴(占7.26%),旁有动脉的262穴(占84.36%)。从腧穴部位来看,经络与血管是密切有关。有人发现穴区动脉的配布有一定的形式。如规则性的辐辏型与放射排列型以及不规则排列型。一般幅辏型排列者,穴点常位于其中央部。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0:57:43 | 只看该作者
③经络与淋巴管的关系 《灵枢·寒热》篇说:“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此处所说瘰疬、鼠瘘,是颈及腋下淋巴结肿大,乃寒热之毒气留于脉所致。明确地指出了经脉与淋巴管的关系。有学者研究认为:可以看到人体的经脉与淋巴管收集丛或淋巴管和淋巴结有关。督脉、任脉和带脉与淋巴收集丛有关。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下肢的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几乎与分布在该处的深的或浅的淋巴管完全一致。有学者按中医经典理论,对12个胎儿尸体的下肢,在三条阴经的近趾端穴位,包括下肢的支脉分布终末处,注入绘图墨水,观察到显示的淋巴管循下肢阴经而走,在三阴交处有交会或靠拢,位置在胫骨后缘,内踝上3.11±0.10同身寸,深度在1/4~1/3同身寸,与三阴交穴相一致。
此外,有学者在针麻手术中直接刺激一些组织,发现刺激神经多引起麻感;刺激血管多引起痛感;刺激肌肉、肌腱或骨膜多引起酸胀感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0:58:24 | 只看该作者
④经络与皮肤电阻的关系皮肤电阻测定的资料表明:在经络穴位上呈现有电阻低和通电量高的特点,故又称“良导点”。并在测定中发现:经穴导电量高,非经穴导电量低;气血旺盛者导电量高,气血虚弱者导电量低。认为经穴是人体导电的门户,经络是电子流动的路线。但是,用皮肤电现象来解释研究经络学说,还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因为实际研究的结果,常因局部出汗、干湿度、温度、测定探头的压力,环境的安静、精神情绪等均会影响测定值的变化,即使是同一个人体,在不同的时间中,测定值的波动也很大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0:59:12 | 只看该作者
2.针刺作用传导途径的研究
研究针刺作用的传导途径,也是研究经络的一个方面。
①传入途径探讨实验证明当有关神经通路的某一部分受到阻滞、切断或破坏后,针刺效应就相应的消失。如切断动物眶下神经,观察人中穴的传入途径,发现切断神经后,针刺该穴不再引起升高血压效应;封闭正中神经及阻断臂丛神经,或切断颈6、7、8脊髓后根,都能直接影响针刺内关效应的发生。因此,认为针刺人中发生的作用是眶下神经传入的,针刺内关的作用是正中神经传入的。进一步记录动物腧穴部位神经细束的生物电变化,人体针刺得气时的肌电变化以及定位损毁或切割脊髓的实验证明,针刺信号经外周神经传入脊髓,并在脊髓的腹外侧部传至高级中枢与痛、温觉的传导通路有密切关系,“得气”感觉的持续与深感觉传导通路关系较大,深部感受器是产生针感的主要感受装置。实验证明:“足三里”穴的主要传入途径有躯体神经和血管壁神经,单独切断坐骨神经的隐神经,或单独阻断股动、静脉管壁的传导,均不能使电针“足三里”对电刺激内脏神经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A1、A2波的抑制作用消失。如果两种措施合并,则在多数动物这种抑制作用消失,少数动物还存在轻微的抑制的作用。如果再切断大腿上部全部躯体神经(除上述神经外,又切断股背侧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并高位(鼠蹊部)阻断股动脉、股静脉和闭孔动脉血管壁的神经传导,电针“足三里”对皮层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完全消失,这表明穴位电针传入冲动,最后是通过躯体神经和血管壁神经丛两条道路传入的。有人研究认为:各经穴的主治症(尤其是四肢部),绝大部分同节段反射联系是一致的。穴位有相对的特异性:穴点就是内脏病理生理状态在体表的机能感应点。躯体内脏神经的节段性联系是其物质基础。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0:59:48 | 只看该作者
②传出途径探讨有不少学者研究认为,针刺引起的某些效应是通过植物性神经起作用的。如切断动物颈交感神经和内脏大神经,或用药物阻滞植物神经的传递,针刺人中、足三里、公孙等穴的效应不再出现。当切断动物迷走神经或注射药物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原先针刺不同穴位产生的各种效应:如足三里使心率加快,内庭增加小肠运动,素髎、人中升高血压等,都大为减弱或消失。因此认为,植物性神经可能是针刺效应的传出环节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1:00:10 | 只看该作者
③中枢部位关系的探讨《灵枢·海论》篇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从经脉循行来看,督脉循行“……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足太阳经脉循行“从巅入络脑”,其病变有“脊强反折”,“狂、癫疾、头 项痛”等脑部疾患。说明经络与脑部的联系是密切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微电极技术观察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观察到强烈的痛刺激能使脑细胞产生放电现象,这时如果给猫的肢体上某穴施以电针,或者直接刺激神经干,就会发现这种非痛刺激可以减弱上述这种反应,说明针刺能明显地降低机体对痛刺激的反应,而这种针刺的效应是针感和痛感在脑内进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丘脑、脑干和脊髓水平上都可看到痛觉冲动和针刺传入冲动相互作用,针刺冲动对痛觉冲动产生抑制作用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1:00:38 | 只看该作者
④与神经—体液关系的探讨主要是神经介质及激素两方面的研究,针刺的效应可以从体液成分的改变反映出来。通过狗的肢体灌流和猫的交叉循环实验,结果发现电针狗的肢体“足三里”等穴,可使另一侧肢体的血管对某些伤口血徐缓激肽和组织按等致痛物质的舒血管反应受到抑制;通过甲乙两只猫的交叉循环实验,在21次实验中,电针甲猫能使乙猫内脏大神经皮层诱发电位被抑制的有七次,部分被抑制的有八次,没有变化的有六次,抑制率达71.4%。说明被针刺猫的体液因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未针刺之猫
39
发表于 2015-5-13 11:50: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2:0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5 03:19 , Processed in 0.0571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