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临床医生该不该学中医经典《内经》?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5-5-4 22:11:5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4 12:44
再,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为中医者,是为回到古代之所谓“纯中医”好呢,还是与时俱进,参以西说为“现 ...

        先生说中医,可称为专家。如果参以西医,先生可就是外行了!敬请先生不要参合西医。

点评

民国著名中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可谓中医各家学说中的“汇通学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5-4 22:15
中西合参,赛过神仙!  发表于 2015-5-4 22:13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2:15:3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4 22:11
先生说中医,可称为专家。如果参以西医,先生可就是外行了!敬请先生不要参合西医。

民国著名中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可谓中医各家学说中的“汇通学派”。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2:19: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  当属现代中医的萌芽阶段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何谓现代中医?“现代中医则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前提下,吸取并采纳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学的某些知识,而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的中医。实际上,目前中医临床已属现代中医范畴。所谓纯中医,从目前看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中医临床已非过去传统中医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的许多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中医临床之中,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制药学及病名(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肾炎、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与此同时,患者对中医的要求也大不相同了。” (金栋.现代中医应五诊、望闻问切查,《健康报》2010-03-24第5版中医周刊。)

实际上,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当属现代中医的萌芽阶段。

中西医汇通思想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出现,主要是近代西方医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在医学领域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和洋务运动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
   
近代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的人,一般认为是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他在办洋务中,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天津创办“北洋施医局”,聘请英人麦肯齐为医官,成为我国办的第一所西医学校。他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提出:“倘学者合中西医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成为近代关于“中西医汇通”最早的论述。

在近代,由于西方医学在我国广泛传播和发展,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一些中医学家承认西方医学有先进之处,也认识到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努力探索发展中医学的道路,试图把中医学术与西医学术加以会通。从理论到临床、从诊断到方药,都提出了一些汇通中、西医的见解,并且不断为后人所继承,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代表人物如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张锡纯的“衷中参西”、恽铁樵的“新中医”等。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2:20:22 | 只看该作者
1 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

有一派的思潮认为中医传统的体系是一个完善的系统,是优于西医的体系。但是,他们又不能不承认西医体系中有些值得学习的内容,而学习这些东西,主要是为了保持住中医固有的体系,不至于湮没在西洋医学浪潮的冲击之中。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是唐容川。他虽然也说过“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的话,希望“不存疆域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但他认为中医已发展到“气化”的阶段,超越了解剖学的阶段。这种汇通是比较初级的,甚至可以说是貌合神离的。


唐氏主要活动于19世纪后半叶,正处国难深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欧风东渐,西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他力主顺乎潮流,成为我国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第一人。他指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其主张:(1)“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美之医学,(2)中西医原理相通,(3)重中轻西,厚古薄今。作为早期中西医汇通的代表,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近代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种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正是当时对唐宗海的评价。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2:20:49 | 只看该作者
2 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


朱沛文主要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两个体系各有短长,“各有是非,不能偏主,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大约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他反对“空谈名理”,重视“察脏腑官骸体用”,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但他的汇通还没有深入到临床应用阶段。


朱沛文(约生于19世纪中期),字少廉,著《华洋脏象约纂》一书(1892),又名《中西脏腑图象合纂》。他强调学习西医的解剖知识,以弥补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缺乏细致了解的不足,他对汇通中西医学态度比较慎重,采取“通其可通,存其可异”,“不能强合”。


他进行中西医汇通的具体内容是,注意脏腑官骸体用的研究。对中西医有关人体脏腑器官的形态、功用的学说加以比较,提出了哪些“宜从华”,哪些“宜从洋”的见解。关于脏腑官骸“形”、“体”的描述,朱氏多“从洋”;关于脏腑“气”、“用”的论述,朱氏多“从华”。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2:21:24 | 只看该作者
3 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张锡纯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中西医学汇通的尝试,更进一步从临床上,尤其是中药与西药的结合方面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创制出一些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剂。他的代表作是《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钝在充分吸取前人见解的基础上,不以中西之界横亘胸中,在立足我国传统医学的根基上,“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确立了“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张锡纯警重从临证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上来沟通中西医学。他为中西医汇通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2:21:50 | 只看该作者
4 恽铁樵的“新中医”

恽铁樵对西医作了较深入的学习、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中西医汇通的重要意义。他一方面在著作中与全盘否定、消灭中医的谬论开展论战,维护中医的生存权益;另一方面又主张“欲昌明中医学,自当沟通中西,取长补短”,“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认为这种中医是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医学。代表作有《群经见智录》、《生理新语》、《脉学发微》等。

恽铁樵具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广泛地接触了中西文化,又通晓英语,这些使他有条件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从事中西医汇通的探索,提出一些独特性的见解。他在《伤寒论研究·总论》中强调指出:“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荀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又说,“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他认为:“中西医之不同,乃由于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伤寒论研究》)。


(以上内容参考了《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2:27: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结合属现代中医范畴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即“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现代医学方法),继承研究中医药学,发展我国的医药科学,这就是中西医结合。”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与音乐工作者谈话中说:“把中医中药知识与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最早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并赋予了明确的内涵与目的[1]。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中西医结合的完整含义就是:中医借重西医与整个当代自然科学及部分社会科学相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全面而准确的内部含义应该是:中医学与整个当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学与整个当代科学技术结合,必须首先借助西医的看法。……中医与当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中西医结合。”[2]赵洪钧先生的解释非常确切。但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当属现代中医范畴,是现代中医的发展阶段。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和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发扬和发展中医,如何来发展和发扬呢?当然指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西医的相关知识。中西医结合,既不是在中医之外另立一门医学,也并非为了消灭中医、西化中医,而是指现代中医。现代中医是与传统中医相对而言的。

何谓现代中医?现代中医则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前提下,吸取并采纳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学的某些知识,而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的中医。实际上,目前中医临床已属现代中医范畴。所谓纯中医,从目前看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中医临床已非过去传统中医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的许多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中医临床之中,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及病名(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肾炎、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与此同时,患者对中医的要求也大不相同了[3]。时贤马垂宪先生认为“现代中医诊疗离不开西医”,因为“纯中医已无能力包打天下……目前中医学西医、用西药,不是中医西化,而是临床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对中医的补充,是患者的需求,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必然。”[4]
何谓传统中医?传统中医是指西方医学未传入我国以前的中医。

现代中医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


⑴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当属现代中医的萌芽阶段

中西医汇通思想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影响。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出现,主要是近代西方医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在医学领域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和洋务运动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近代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的人,一般认为是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他在办洋务中,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天津创办“北洋施医局”,聘请英人麦肯齐为医官,成为我国办的第一所西医学校。他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提出:“倘学者合中西医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成为近代关于“中西医汇通”最早的论述[5]。在近代,由于西方医学在我国广泛传播和发展,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一些中医学家承认西方医学有先进之处,也认识到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努力探索发展中医学的道路,试图把中医学术与西医学术加以会通。从理论到临床、从诊断到方药,都提出了一些汇通中、西医的见解,并且不断为后人所继承,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代表人物如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张锡纯的“衷中参西”、恽铁樵的“新中医”等


⑵目前的中西医结合,当属现代中医的发展阶段

目前中医的临床,基本上是“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治过程,无论是官办医疗机构,还是民办医疗机构、民间中医等,有多少中医先生不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呢?又有多少中医大夫不或多或少的使用西医病名、用点西药呢?难道这不是中医吗?是西化吗?非也!因为法律的规定、执业的规定,临床的需要、患者的需求,必须这样做。无论是中医的医疗机构,还是中医的科研院校,有哪个不是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去诊治、去研发呢?所以说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是隶属于现代中医的,当属现代中医范畴


⑶现代中医的成熟、鼎盛时期(阶段),当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医的路漫漫长,我辈及后来者当上下而求索。中医是不能被消灭的,也不可能被消灭的,更不可能被西化。因为其有确切的疗效,华夏儿女是离不开中医的。


参考文献                        
[1]蔡景峰,李庆华,张冰浣.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25
[2]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
[3]金栋.现代中医应五诊望闻问切查[N].健康报,2010-03-24(5版)
[4]马垂宪.现代中医诊疗离不开西医[N].健康报,2010-03-31(5版)
[5]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5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2:40: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西医学合参 话说查病与看病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什么是中西医学合参呢?愚见:为医者没有不知道的。


自从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以后,国医(传统医学,即中医)一统天下的局面就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基本已被边缘化了,虽目前国家强调和主张中西医并列同等,并写入宪法,但是从临床实际来看中医已成了西医的附庸。


从目前临床的实际情况分析,国家虽倡导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所谓三条腿走路的医疗方针,而且高等医学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是有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三个大的专业,但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并没有明确的定位,仍隶属于中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基本差不多,有学者认为有西化的倾向,而且临床上中医大夫基本上也借助仪器检查来看病,所以中医就有了“现代中医”的说法,甚至认为是“西化的中医”。因此目前的医疗机构或医疗市场就是两种,即西医与现代中医,但是还有这两种的补充,即所谓的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医疗,如民间的专科门诊、专病门诊及求神拜佛、香门大仙、大神等或伪中医者,以适应百姓看病求医及心理需求。

西医虽然多不认同中医理论,但中医大夫多数已能接受西医医学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如在诊断上借助于现代仪器检查的方法以弥补中医四诊的不足,并且以适应百姓求医查病的需求,对于某些学者来说这就是所谓的“西化中医”,愚见认为可以称之为“中西医学合参”。

自从西医传入我国以后,清末民初就有了“中西汇通”之说,即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衷中参西”,而且成为后来明智开通中医者的座右铭。中医经过近现代百年的发展历程,从国民党废弃中医到共产党中西医并重,可谓曲曲折折、波澜壮阔,经过有识之士及中医学者的共同努力,最终有了明确的地位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现代有了“中西医结合”,即如毛泽东主席“把中医中药知识与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现代医学方法),继承研究中医药学,发展我国的医药科学,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蔡景峰、李庆华、张冰浣《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25);眼下临床之实际多属现代中医,还有非常时髦流行“西化中医”的说法。愚见以为从临床实际出发,当提倡“中西医学合参”,即从诊断上可以借助现代医学的科技手段-仪器辅助检查,以弥补中医四诊的不足,而从治疗上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特别是对于某些功能性疾病-可以说是西医的短板,中医则有很大的优势。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22:42:37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谈谈中西医学对“病”的认识。

关于什么是病,中西医学的认识是不一样的,甚至很难定义。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病比医学还难定义。”实际上关于病的定义,前人已经用最通俗的话给定义过了,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凡是感觉到痛苦难受不适,则称为病。诸如疼痛、麻木、瘙痒肉体上的痛苦不适以及烦躁不安、焦虑失眠、抑郁寡欢、情志失常等精神神经方面的痛苦不适,皆谓之病。而西医对病的定义是什么呢?


目前一般认为,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发生作用的生命活动障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人们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简言之,疾病是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形态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生命现象。

凡是脏器功能失常或脏器结构异常而引起的各种痛苦不适症状或体征者,则谓之病。据此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疾病,即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仪器检查可能查无异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9 01:25 , Processed in 0.0526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