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42:22 | 只看该作者
据当今《内经》研究大家王洪图教授考证,《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中的“作强之官”,或为“匠作大将”之误转。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的总主编王洪图教授云:“‘作强之官’亦当是指肾脏在十二官中的特殊地位与分工,若以‘作用强劲’释之,则与全篇文例、文意不顺。而将‘作’释为创作、制造、营建等义,即匠作之‘作’,则前后体例与文意皆顺。‘强’,……‘以力相迫’,可引申为督导。这样,作强之官,可释为:督导营建的官。在秦汉时代,有以‘作’为官职名称者,秦代置‘将作少府’,汉景帝时更名‘匠作大将’,为执掌宫室、宗庙、路寝、陵园的土木营建之官。《灵兰秘典论》‘作强之官’取名之义,显与‘匠作大将’等取名之义相近。如果将肾脏‘作强之官’理解为督导营建之官,则与其他脏腑之‘官’名即君主之官、相傅之官、臣使之官、将军之官、仓廪之官、州都之官等完全一致。……但既为‘营建之官’,其所建之物为人体,所以‘伎巧’二字还当含有人为万物之灵、构造灵妙之义。”
又,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云:“作强,是指作用强大,功能强大。技巧,就是技术灵巧,也包含聪明智慧。为什么说作用强大呢?因为肾主藏精,具有生殖功能,生儿育女的功能就是由肾主持的,所以它作用很强大。出技巧,两种解释:一个是作用灵巧,心灵手巧,做什么活做得很好,这是技巧;再一个理解,生儿育女这个功能就很技巧了,生出来那么聪明、那么漂亮的娃娃。其实古代的官职中没有叫‘作强’的职位。倒发现在汉代的时候,有一个官职,叫‘匠作大将’的官职,‘作强’是不是‘匠作’的误传呢?……当时有这么一个官职。”
由上可见,王教授将“将作大匠”误为“匠作大将”。
后宫,乃宫中嫔妃、帝王女人居住之处,实指代女人,其贞操只有帝王可以临幸享用,故其贞操犹如列女更宜固守闭藏,以待帝王宠幸。内官,内者,阴内;官者,器官也;阴内生殖器官也。而帝王临幸之器官则为生殖器也,亦名肾也。故名肾者,为后宫内官、为列女。
《中藏经》无肾官职,《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肾为列女”。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43:21 | 只看该作者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汇释
王冰注:“强与作用,故曰作强。造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
《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者,水性是智,智必多能,故有伎巧,巧则自强不息也。”
《素问注证发微》:“五脏在人,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技巧从是而出。王注所谓‘在男则当其作强,在女则当其技巧’者是也。”
《素问吴注》:“伎,音技。作强,作用强力也。伎,多能也。巧,精巧也。盖肾为水脏,水体内明而外暗。内明,故出伎巧;外暗,则徒作强而已。”
《类经三卷·藏象类一》:“伎,技同。肾属水而藏精,精为有形之本,精盛形成则作用强,故为作强之官。水能化生万物,精妙莫测,故曰伎巧出焉。”
《内经知要》:“肾处北方而主骨,宜为作强之官。水能化生万物,故曰伎巧出焉。”
《素问集注》:“伎,多能也。巧,精巧也。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伎巧施于外矣。”
《素问直解》:“肾藏精,男女媾精,鼓气鼓力,故肾者,犹之作强之官,造化生人,伎巧由之出焉。”
《素问识》:“高云:‘肾藏精,男女构精,鼓气鼓力,故肾者犹之作强之官。造化生人,伎巧由之出焉。’吴云:‘伎,音技。作强,作用强力也。伎,多能也。巧,精巧也。’简按:高注仍王义,似是。李云:‘肾处北方而主骨,宜为作强之官。水能化生万物,故曰伎巧出焉。’《五行大义》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者,水性是智,智必多能,故有伎巧。巧则自强不息也。’《古今黈》云:‘技虽不至于道,亦游于艺者之所贵。巧虽未至于神,亦妙万物而为言。不作强则何以得之!故知作强者,乃精力之谓。’以上三说,略与王旨差,故存之俟考。”
《素问补识》:“作强有强于作用之意,伎巧有精巧多能之意。根据‘肾主骨’、‘肾生骨髓’、‘脑为髓海’诸说,知肾气旺盛,则骨髓充盈,骨骼坚强,髓海丰满,脑力强健,故有强于作用、精巧多能之效。志注:‘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使巧施于外矣’,较诸注似胜。读《灵·海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对此可加强理解。”
高校教参《内经》:“作强,指作用强力。伎、技同,多能也。巧,精巧也。唐容川《医经精义》云:‘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作。髓在骨内,髓作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精以生神,精足神强,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强,精不足者智不多。’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亦云:‘病痨瘵多欲者,神气昏馁,不能作强,值事理之稍繁赜者,辄惮烦不耐思索。观肾病与不病异点在此,于是知作强、伎巧为肾之德矣。’又王冰从肾主生殖注云:‘强与作用,故曰作强。造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此注单指肾之生殖作用而言,义狭。”
对于“作强”、“伎巧”的解释,王洪图总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认为约有三种:
其一,作强与伎巧,指男女性功能及生殖而言。如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云:“强与作用,故曰作强。造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
其二,作强指动作强劲有力,伎巧指聪明灵巧。如唐容川《医经精义》云:“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作。髓在骨内,髓作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精以生神,精足神强,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强,精不足者智不多。”
其三,综合以上两说,即在体力方面动作强劲,在脑力方面精巧灵敏,在男女两性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如近年新编《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云:“肾气充盛的人,动作轻劲而精巧灵敏,这是因为肾有藏精主骨生髓的功能,而‘脑为髓之海’之故”,“肾气盛则精神健旺,筋骨强劲,动作敏捷,同时生殖能力也正常,胎孕从而化生”。
以上三条,基本上概括了古今《素问》诸家的解释。该书最后总结云:“即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生骨髓为基础,因而产生作强、伎巧。作强,即动作强劲有力,或性机能与生殖能力强;伎巧。即技术灵巧,或精神健旺,或胎孕生育。”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45:16 | 只看该作者
金栋按:以上五脏官职之次序,既未按五行之生数排,亦未按五行之相生列,系按《灵兰秘典论》五脏出现之先后为据。以上五脏官职,多是中央行政官府之官称,《千金方》俱载,在六脏官职中,无“膻中-心包”之说。因汉代官方文书《白虎通》系称“五脏六腑”,一直流传至今。
《白虎通·性情篇·五藏六府主性情》云:“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六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者,谓五藏宫府也。”
《白虎通·性情篇·论五性六情》云:“性所以五,情所以六何?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也。《乐动声仪》曰:‘官有六府,人有五藏。’”
《五行大义·卷三·第十四论杂配·论配藏府》云:“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为六情。……藏者,以其藏于形体之内,故称为藏。亦能藏受五气,故名为藏。府者,以其传流受纳,谓之曰府。”
孙思邈或不认同膻中这一脏,在书中多是五脏(六腑)并提,并不言及膻中。如
    《千金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论曰:夫人禀天地而生,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筋脉,外有四肢、九窍、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所以此之中秩,卷卷皆备述五脏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会处所,并论五脏六腑等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五脏者,精神魂魄意也。”
五脏六腑,四字连用者,《内经》全书共见52次,其中《素问》14见,《灵枢》38见。
习惯上称“五脏六腑”,即“肝心脾肺肾”而无“心包”一脏,为什么要加上“心包”又有“六脏六腑”之名称呢?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为了与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太阳、阳明)相配合,再配属人体的十二经脉而然。即“为了满足阴阳思想的需要,十一经非要变为十二经。于是,添上‘心包’一脏。”关于这个问题,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讲得非常透彻、到位。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四讲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六 为什么一定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呢》云:“按说,严格按五行学说建立脏腑模型,就应该是五脏五腑。可是,在中医理论完成的过程中,先后或同时有三种哲学思想起作用。一是阴阳说,二是五行说,三是天人相应说。它们之间有联系,却不是同时出现的。最后,某些道家术语混入。于是,脏腑学说中,出现了多余的构件。多余的结果,不是使理论更圆满细密,相反,它们引起混乱或模糊。……为什么要五六凑十一呢?这完全是受‘天人相应’思想影响。汉代之前,五六模式可能还没有被视为生命构造的基本模式。到脏腑经脉说创立时,五六思想影响很大。《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洪钧按:此句之意为‘人之所以有生命’)。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于是要说五脏六腑。否则,不够十一,有违天意。恽铁樵曾说,干支只是五六,天六地五来路大约如此。读者可能还不明白,天六地五是什么意思。这是从天干地支来。干支二者,干为阳,支为阴。天干本来有十,地支本来有十二。可是,在一甲子(即六十花甲,古人先是用它记日)中,甲出现六次,子出现五次。其中的数学道理本来很简单,因为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在这一循环中,天干只能循环六次,地支只能循环五次。古人则认为这是妙不可言的天意。关乎人的生命。所以阳经有六,阴经有五。腑有六,脏有五。不如此就违背天数。”
这就是五脏六腑的最后定型。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六讲心包、膻中、三焦、命门和小心》又云:“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心包的前身是什么呢,就是膻中。……到了《胀论》,膻中和心发生了关系,于是,心包说有了根据。到底是《经脉》篇从《胀论》受到启发,还是后者为前者制造依据,不必深究。但《胀论》是《内经》中唯一使膻中和心包发生联系的一篇是无疑的。从此膻中演变为心包,而且二者并存。《灵枢·营气》也提到膻中,那是十二经脉说完成后的应用。其中没有说膻中是什么。  
《素问·灵兰秘典论》关于膻中的原话是:‘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由于该篇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之语,故它很可能是十二经脉说完成之后的产物。   
膻中直接和心包发生关系,还见于《素问·刺法论》这个遗篇。而且,正是从《灵兰秘典论》发挥而来。所以,古人认为《素问·刺法论》不是《素问》原有,是有道理的。该篇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这说明该篇的作者,既看过《灵兰秘典论》也看过《经脉》。其作者应该是《内经》基本完成之后才出世的。……可以看出,添上心包这一‘脏’,只是为了凑够六脏六腑。不然,五脏六腑各一经,只能是十一经。其实,今《内经》至少还有4篇(灵2、41,素36、59)留有明显的十一经痕迹。足见十一经脉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经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47:29 | 只看该作者
6、膻中(心包):臣使与卫尉
《灵兰秘典论》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汇释如下:
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气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卷第三后《释音》:“膻,徒旱切。”即音谈(tan)。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其膻中为一脏,以膻中为气之海,乃宗气所积,故亦得以脏称也。……宗气会于上焦之膻中穴,主行脉起于诸经,而分布阴阳,为君主之臣使,乐趣君令,喜乐出焉。”
吴昆《素问吴注》云:“两乳之间名曰膻中,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然膻中气化,则阳气舒而令人喜乐;气不化,则阳气不舒而令人悲愁,是为喜乐之所从出也。”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云:“膻中在上焦,亦名上气海,为宗气所积之处,主奉行君相之令而布施气化,故为臣使之官。《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膻中为二阳藏所居,故喜乐出焉。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义,意者其即指此欤?”
李中梓《内经知要》:“《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贴近君主,故称臣使。脏腑之官,莫非王臣。此独泛言臣,又言使者,使令之臣,如内侍也。按:十二脏内有膻中而无胞络,十二经内有胞络而无膻中,乃知膻中即胞络也。况喜笑属火,此云喜乐出焉,其配心君之府,较若列眉矣。”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心之包络,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乐出焉。”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膻中,即心包络。心包代君行令,犹之臣使之官,宣通络脉,故喜乐由之出焉。”
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按:臣使者,任心君之臣使也。心主喜,心之所喜,而膻中为之宣布其所喜,得其所喜则乐矣。凡人之为喜乐,皆自此出也。膻音诞。”
黄元御《素问悬解》云:“膻中即心主,心之包络也,亦名心包络。《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卫护心君,故为臣使之官。《灵枢·行针》:膻中为二阳脏所居,故喜乐出焉。心主喜,心主与心同居膻中,故亦主喜乐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张云:‘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李云:‘贴近君主,故称臣使。藏府之官,莫非王臣。此独泛言臣,又言使者,使令之臣,如内侍也。’滑云:‘膻,徒旱切。上声浊字。《说文》云:肉膻也。音同袒裼之袒。云膻中者,岂以袒裼之袒,而取义耶?’简按:滑注属曲解。《韩诗外传》:‘舜甑盆无膻。’注:‘膻,即今甑篦。所以盛饭,使水火之气上蒸,而后饭可熟。谓之膻,犹人身之膻中也。’义太明切。李、高及汪昂但云:‘膻中,即心包络。’非。盖二者虽在上焦,膻中则无形之宗气,心包络则包心之血络,岂可概而为一乎?薛雪云:‘膻中,亦名上气海,为宗气所积之处。心包络,包为膜,心君之宫室,络为膜外之巷衢,心君之城府也。一为密勿之地,一是畿甸之间,臣使之义著焉。膻中者,宫室外之地府也。’此说近是。”
森立之《素问考注》:“(眉)案:膻中名出焉,而无包络。可知包络,即古之膻中。以包络心藏,故云心包络,略云心包。”
胡天雄《素问补识》:“膻中本有二义,一为气海,在胸腔。《灵·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即是,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就是根据这个膻中命名的。一指心包络,即心的外围组织。《灵·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即是,此处膻中是包络不是气海。……喜为心志,心所喜乐,由膻中传出,所以说‘喜乐出焉’并非膻中本身发出喜乐。”
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膻中:刘玺珍谓‘膻中’得名于《韩诗外传》‘舜甑盆无膻’之‘膻’(刘玺珍.膻中考,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4):31)。
脉按:《韩诗外传卷三》云:
‘传曰:昔者舜甑盆无膻,而下不以余获罪。饭乎土簋(鬼gui),啜乎土型,而农不以力获罪。’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引赵怀玉云:‘膻,俗羶字。《初学记》(九)作羶。’
与‘膻中’无关。”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膻中:《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心包居膈上,经始胸中,正值膻(音谈)中之所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按膻中近于心,似君主之臣使,可代心宣令。心之志为喜,故曰喜乐出焉。”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膻中:《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此指心包络。臣使:指君主的使者,代表其行使某些职能。”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膻中:心包。《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也有认为膻中不完全是心包。《医门棒喝二集》卷一:或谓‘胞(包)络属于膻中,……盖心脏如人,包络如人穿之衣,膻中为人居之屋,……岂可谓膻中即是心包乎?’”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48:21 | 只看该作者
臣使之官:使《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官称。愿意为受命出使者。南、北朝时,高级官员执行临时任务,偶以使为名,如北魏以郦道元为大使尉抚六镇等。唐中期以后,以使名官者渐多,如节度使、盐铁使等,故诏令常以诸司诸使概括国家机构。”
观明清温病学说,或云“心包者,卫尉之官,代心受邪”,以补《千金方》十二官之数,未知可否?
清·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第二节五脏》:“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古代医家认为,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袭,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如《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后世明清温病学派受‘心不受邪’思想的影响,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心神机能失常的病理表现,称之为‘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即是心的病证,心和其他脏器一样,皆可受邪气之侵。”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49:02 | 只看该作者
卫尉者何官职?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卫尉:官名。秦置,掌率卫士守卫宫禁。汉沿置,秩中二千石,为九卿之一,有丞。景帝初改名为中大夫令,后元年(前143)复原名。东晋不置。南朝宋孝武帝复置。梁定名为卫尉卿。北魏亦置。北齐称卫尉寺卿。隋开皇三年(583),废卫尉寺,以其职并入太常与尚书省。十三年,复置,专掌军器仪仗帐幕等事,宫门屯兵归监门卫,与汉制不同。唐沿置,设卿、少卿、丞等官,卿秩从三品,领武库、武器、守宫三署。”
《文献通考·卷五十五·职官考九·卫尉卿》:“卫尉,秦官,掌门卫屯兵,汉因之。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又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其职略同,而不常置。后汉有卫尉卿一人,职与汉同。晋银章青绶,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掌冶铸,领冶令。晋江左不置卫尉。宋孝武复置。南齐掌宫城管鑰。梁卫尉卿位视侍中,职与汉同。……陈因之。后魏亦有之。北齐为卫尉寺,有卿及少卿各一人。隋文帝开皇三年,废卫尉寺入太常及尚书省,十三年复置。掌军器、仪仗、帐幕之事,而以监门卫掌宫门屯兵。唐因之。龙朔二年,改卫尉为司卫,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又改为司卫,神龙初复旧。卿一人、少卿二人,领武库、武器、守宫三署,署各有令。”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53:50 | 只看该作者
《千金方》五腑官称与下列名词有关。似州郡或地方行政长官。
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机关名称),始于西汉。中央行政机构相当于部、司;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厅、局或科。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曹:分科办事的官署。《后汉书·百官志》:‘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职官》:“列曹尚书:案尚书本汉承秦制,及武帝遊晏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而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祕记章奏之事,各有其任。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其二曰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国事。其三曰民曹,主吏民上书事。其四曰主客曹,主外国夷狄事。后成帝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后汉光武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民曹主缮修功作监池园苑事,客曹主护驾羌胡朝贡事,二千石曹主辞讼事,中都官曹主水火盗贼事,合为六曹。并令僕二人,谓之八座。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此始见曹名。”
《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尚书省》:“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祕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汉初,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及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是始见曹名。”
《辞源·曰部》:“㈣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或部门。西汉置尚书五人,其一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郡县之属官亦曰曹。”
《辞海》:“古时分科办事的官署。如西汉置尚书五人,其一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东汉尚书六人,分五曹。又古代州郡所置的属官亦称曹。如:功曹。”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云:“曹:官署类名。西汉成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其长,称仆射,余四人分四曹办事。东汉尚书增至六曹。魏、晋时迭有增减,最多时达三十五曹,而尚书仅五六人,乃以一尚书辖数尚书郎,尚书郎各主一曹。”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54:44 | 只看该作者
掾(音苑yua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或部门领导。如曹掾,即部长、司长、厅局长之类。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掾:古代属官的通称。《史记·曹相国世家》:‘秦时为沛狱掾。’”
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太尉,公一人。……长史一人,千石。本注曰:署诸曹事。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书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史迁除及军吏。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监、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薄録省众事。”
《汉语大字典·手部》:“掾:②历代属官的通称。《玉篇·手部》:‘掾,公府掾史也。’《集韵·线韵》:‘掾,官名。’”
《辞源·手部》:“本为佐助之义,后通称副官佐贰吏为掾。”
《辞海》:“古代属官的通称。”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掾史:官名。掾与史的合称。汉衙署分曹办事。曹有掾与史,掾为长而史次之。”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55:36 | 只看该作者
吏:古代官员泛称,或小官和没有级别的小公务员。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吏:官吏。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以称为吏。战国以后一般指低级的官。”
《现代汉语词典》:“旧时没有品级的小公务员:胥吏。旧时泛指官吏:大吏,酷吏。”
《汉语大字典·一部》:“古代官员的通称。《说文·一部》:‘吏,治人者也。’《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孔传:‘天王之吏为过恶之德,其伤者天下甚于火者害玉。’唐白居易《和除夜作》:‘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章炳麟《秦政记》:‘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汉以后特制官府中的小官和差役。《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辞海》:①“旧时大小官员的通称”,②“专指官府中的胥吏和差役”。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百官通称,与‘民’相对而行。后世‘官’与‘吏’虽有区别,然如‘一行作吏’等语,‘作吏’仍是‘做官’之意。”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57:21 | 只看该作者
7、胆腑:中正与将军决曹吏
《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而《千金方·卷十二·胆腑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难经》云:胆者,清净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号将军决曹吏。……能怒能喜,能刚能柔。”即胆腑者,“将军决曹吏”、决曹之官也。
《灵枢·本输》篇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也。”
《难经·三十五难》:“胆者,清净之腑也。”
《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肝与胆合,名为清净之腑。胆者,敬也。胆为将军,从官三千六百人,胆神六人。胆为贯也,决曹使孙(逊),能怒能喜,能刚能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07:16 , Processed in 0.05240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