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1、风寒内饮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两肋不适,恶寒,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紫,舌苔白滑腻,脉浮无力。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加栝蒌。麻黄6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6g半夏12g甘草10g白芍12g五味子10g栝蒌30g。 方中麻黄、细辛、桂枝加强心功能,增强肺循环,以减少肺内毛细支气管渗出,可从根本杜绝痰饮的生成;麻黄更能扩张支气管,加强肺通气,改善血气交换,纠正缺氧;干姜温肺散寒,白芍、五味子松弛毛细支气管壁与肺泡壁,使有效扩大毛细血管内径,改善肺组织的血流再灌注,减轻肺内阻力,最终能减轻心脏负荷;半夏、甘草祛痰降逆。若咳甚加栝蒌30g;化热者,加黄芩30g,肋不适者,加茵陈30g栀子12g;瘀血重者,加牡丹皮12g红花10g,或水蛭2g。 针灸: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用泻法;可加肝区期门等穴,用泻法以疏肝理气。灸气海、关元,回阳强心,并调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增强气血化生之源。 2、痰瘀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紫,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血府逐瘀汤。葶苈子30g大枣4枚 桂枝12g 茯苓15 g丹皮15g 红花15g 当归15g 怀牛膝20g 枳实15g 陈皮12g加麻黄6g栝蒌30g。 方中用麻黄、桂枝强心通阳化气,回心血量改善可减少肺内液体渗出,麻黄并能扩张支气管改善肺通气;丹皮、红花、当归活血化瘀,加强组织血流再灌注,改善心肺功能,以断生痰之源;葶苈子涤痰除壅;茯苓、陈皮除湿燥痰,以除既有之痰饮;佐大枣甘温安中而缓药性。 若痰多者,加制南星6 g;腑气不利,大便不畅者,加大黄6g、厚朴12g。 针灸: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用泻法;可加肝区期门等穴,用泻法以疏肝理气。 3、上盛下虚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清上补下,降气平喘。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合参蛤散。蛤蚧2 g(研粉吞服)五味子15g茯苓15 g甘草10g细辛6 g干姜10 g半夏12 g杏仁10 g山萸肉12 g怀牛膝20 g陈皮10g 方中用蛤蚧、山萸肉、怀牛膝补下纳气;山萸肉并与五味子、甘草松弛支气管壁及肺泡壁;细辛、干姜、茯苓温肺增强肺内气血流畅而化饮;半夏降逆和胃去痰;杏仁润肺止咳。血瘀轻者,加红花10g,重者,可加水蛭2g;心慌者,可加复方丹参片,三片,日三次。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可用参附、参附青、生脉、参麦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针灸:灸气海、关元,回阳强心,并调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气血化生之源,以增强抗病能力。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用泻法;可加肝区期门等穴,用泻法以疏肝理气。 4、阳虚水泛 症状:面浮,下肢浮肿,甚或一身悉肿,脘痞腹胀,或腹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麻黄6 g附子20g细辛6 g白芍20 g茯苓15 g白术15 g猪苓12 g泽泻20 g生姜10 g 方中用麻黄、附子、细辛强心回阳,桂枝、生姜温阳化气以行水,心功能恢复则毛细支气管渗出减少,从源头上阻断痰液的化生;茯苓、白术、猪苓调胃肠利水。 针灸:灸气海、关元,回阳强心,并调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增强气血化生之源。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用平补平泻法;可加肝区期门等穴,用泻法以疏肝理气。 5、痰蒙神窍. 症状: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烦躁不安,入夜尤甚,或肢体困动,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涤痰活血。 方药:涤痰汤合血府逐瘀丸。 半夏12g茯苓12g甘草10g竹茹10g胆南星6g橘红10g枳实12g丹皮15g 红花15g 当归15g 怀牛膝20g 枳实15g 陈皮12g黄芩30g 方中用半夏、茯苓、竹茹、胆南星、橘红、枳实、甘草理气化痰去饮止咳,可以改善肺通气;丹皮、红花、当归、怀牛膝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心肺血流再灌注,以增强心肺功能;黄芩清肺热。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加大黄、风化硝。 针灸: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用泻法;可加肝区期门等穴,用泻法以疏肝理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