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罗鸿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伤寒论》张仲景自序为后人伪托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4-7-11 12:07:07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1 11:55
你如果肚子有料,现在你就可举,难道又想溜,这是你的特点

我想溜?你放心吧,在骗子面前,我是无所畏惧的。
32
发表于 2014-7-11 12:09:32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1 11:55
你如果肚子有料,现在你就可举,难道又想溜,这是你的特点

18楼,19楼是给你最好的回答。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3:42:06 | 只看该作者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1 04:09
18楼,19楼是给你最好的回答。

这就是你的水平?

我说:《伤寒论》张仲景自序为后人伪托.
你不服输,你说是真的,我叫你举证证明,或反驳我的证据,你怎么说出18楼,19楼这种证据,你脑子进水了是吗?

点评

你既然有胆量,就把山西网的复制过来,诸位自然明明白白的看出是谁撒赖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1 22:19
34
发表于 2014-7-11 20:03:33 | 只看该作者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1 11:05
“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这是不是正文?是不是体现五行精神?怎么就和序的五行无关联 ...

杨教授举出来的这三条,有两条确实是五行学说的内容。
有几个疑问我们探讨一下:
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条,一般都是按五行学说解读,现在杨教授作为张仲景应用五行学说的证据。可是,肝传脾,有没有五行学说都传啊?没有五行学说,从临床变化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再说,如果张仲景应用了五行学说来分析脏腑关系的话,是不是还应该有水不涵木、心肾不交、土不生金这些论述呢?杨教授钻研经典学问深厚,一定还有研究。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
这一段,肯定是五行学说内容。
“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这一段,看起来是五行学说内容,但也有可能是衍文,假如去掉“此肝乘肺也”句,也一样说的通。
《伤寒论》里的平脉、辨脉篇,有人认为不是张仲景原作,这个属于考证学内容,学起来麻烦着呢,我也不懂,就不说了。可是《伤寒杂病论》流传多年,混杂进去东西也难免,我把平脉篇全文贴在这里: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
【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
【师曰】其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
【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
【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
【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
【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
【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
【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
【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
【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
【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肤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肤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
【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
【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涩为乘藏也。






35
发表于 2014-7-11 21:48:20 | 只看该作者
至于先生提出"有没有五行学说都传"简单的汇报一下吧。有,但是不是在《伤寒论》当中都有体现。生克内容,其比较系统地在《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等篇;逆传论述比较系统的在《玉机真脏论篇》。

点评

"有没有五行学说都传",指肝气郁滞引起脾胃疾病,从肝治疗,这是中医临床熟见的。肝气郁滞、肝气上逆、肝阳上亢引起的脾胃疾病,是临床常见病。未必要用五行学说解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1 22:48
36
发表于 2014-7-11 21:5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11 22:24 编辑

至于先生提出“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假如去掉“此肝乘肺也”句,仅仅从“刺期门”不能判断,尚需加上“横”来判断,比较费时费心,不如这样明晰,一看就知道是相克关系之反侮现象。
   如果怀疑是衍文,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最典型的是其他版本没有“此肝乘肺也”之语,考虑可能是衍文,如果各个版本都有此句,很难推翻是衍文。

点评

“其病欲解,刺期门”,和“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还有前面的“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显然纵、横是现在乘、侮的意思。 原文在太阳病内: 柴胡加龙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1 22:40
37
发表于 2014-7-11 22:1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11 22:29 编辑

至于先生“《伤寒论》里的平脉、辨脉篇,有人认为不是张仲景原作,这个属于考证学内容……可是《伤寒杂病论》流传多年,混杂进去东西也难免,我把平脉篇全文贴在这里”。
回答如下:从目前的文献来看,《伤寒论》始存于《脉经》中,王叔和作注释了,这是肯定的,宋代刻书时,是大字本,原文与注释文不分大小字来区别,从从林亿他们校勘时,他们的校注附于相应文之下,用小字来区别。由于原文与王叔和解释的一些内容,不分大小字,按今天来说,有的内容是难以区别,亦可以说是“混入”,但是按当时刻书的正文与王叔和写的内容,都是用大字的习惯,今人肯定说是“注文混入正文”,这也是事实,有的内容一看就是王叔和的话,是明显的痕迹。但是不能因为有王叔和的话,就怀疑“是不是张仲景所作”。

点评

对比版本,是考证工作,我做不来。王叔和整理到后世,混入衍文是难免的。所以我上一条表达我的一点看法。从原著主要部分看,涉及五行的话句,确实显得不自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1 22:44
38
发表于 2014-7-11 22:1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鹏举 于 2014-7-11 22:20 编辑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1 13:42
这就是你的水平?

我说:《伤寒论》张仲景自序为后人伪托.


你既然有胆量,就把山西网的复制过来,诸位自然明明白白的看出是谁撒赖了。看不见222找她“罗姐”吗?
39
发表于 2014-7-11 22:40:25 | 只看该作者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1 21:59
至于先生提出““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假如去掉“此肝乘肺也”句,仅仅从“刺期门” ...

“其病欲解,刺期门”,和“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还有前面的“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显然纵、横是现在乘、侮的意思。

原文在太阳病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
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 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 刺期门。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
文中括号是我加的。把括号内的文字看做后人注解混入原文是不是更符合原文风格。
阳明病有:

又曰.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这时候刺期门,就没有涉及五行的解释。
考证是否衍文,要专门家去做,我做不来。可是就这么插进来的几句话涉及五行,要说张仲景应用了五行学说,也很难确认吧?

40
发表于 2014-7-11 22:44:46 | 只看该作者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1 22:17
至于先生“《伤寒论》里的平脉、辨脉篇,有人认为不是张仲景原作,这个属于考证学内容……可是《伤寒杂病论 ...

对比版本,是考证工作,我做不来。王叔和整理到后世,混入衍文是难免的。所以我上一条表达我的一点看法。从原著主要部分看,涉及五行的话句,确实显得不自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01:25 , Processed in 0.0560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