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18:56:31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廿三)
(廿三)
  大凡学中医的人都想做个良医,不愿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但要做个良医,
得付出一定的代价,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有个外在环境。所谓世势造英雄。如果不重视客观是否允许的条件,那是要走好多弯路,甚至会栽跟头的。
  余在六十年代初,从原晋中医专毕业时,自以为先从师学过中医,又学了三年西医,分配到专直属单位后,满以为“文武兼备”可以大干一番了。可是到了榆次一看,根本办不到,专医院当时都是西医,只接纳本科毕业生。仅有一个中医科,只有一位中医老先生,每天上午看十个病人。因年事已高,下午就不挂号了。据说,这个中医科室是因老干部们慕名老先生的名望从基层调来后才设立的。余想到了这样中医科,患者是不会找自己看病的,只好坐冷板凳。而市医院刚刚建立,还没有中医科。看来这里没有适合自己去得医院,住在招待所愁得饭也吃不下去。说是到基层去吧,好不容易来到城市,又有点儿留恋,不知该怎么办?
  后来专署卫生局长找余谈话,说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是农村,那里是年青医生最能发挥才干的地方。余当时考虑到自身的情况,去西医科室没资格,到中医科待不长,与其在这里熬日子,还不如去基层发挥才能,于是下决心回到了交城。可是县医院的情况,也不怎么样,与专医院的情况一样,中医科是为周子仁老先生而设立的,而西医科室的大夫们正在比高低、争名次,勾心斗角,闹得不可开交。心想:在这样一个单位能有自己的立脚之地吗?学到的哪些理论能实践了吗?弄不好跌入是非坑中,还得受害。由不得想起了专署张局长的教导:主动要求到了山区的东社卫生所工作。
  东社离城区七十多里,社员们还相信中医,说“中医治病能祛根”。来看病的不少,余遇到疑难病症,有的是时间翻阅书籍,不像其他地方经常开会、学习书报政治。虽然诊务忙些,但身心愉快。在这儿工作的三年内,翻阅了《古今名医类案》、《临证指南》,还将以前未能读完的《医宗金鉴》仔细读了一遍,初步奠定了以中医为主的基础。
  后调入县医院,科室分得多,西医大夫又轻视中医,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疑难病症。自己又不甘心坐冷板凳,于是钻研再版的《实用内科学》,自习《心电图学》,不料却遭到内科大夫的指责:好高骛远、只专不红。最可气的是文革时期说余讲“阴阳五行”,那个称霸的外科大夫,带领卫校学生贴了好多大字报,说余是地地道道的“牛鬼蛇神”,要不是余看到形势不妙,下乡巡回医疗,差点儿戴了纸帽子游街示众。
  那个时候讲政治挂帅,整天的开会、学习,还搞运动,因为看不愤他们妨贤害能、勾心斗角、争名夺利,说了些公正的话,被一些人看成眼中钉,“当年四清运动”开始时,有几次过不了关,遭到批判、咒骂,幸亏支部书记是东社公社的(是调余回县医院的人)出面保护,去搞“四清”才算了事。余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别说当良医了,就是做一个普通医生也难办到!
  当时,毛主席发出了"六.二六"指示,强调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余趁此良机提出请求。主动来到了公社医院,当时认为自己是懂得中、西两门的医生,可以放开胆量行医了,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送医送药上门,得到了社员们的好评。不料工作不久,就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因为观点不同,又遭到了副院长(因在外地犯错误被开除的干部,回乡后自学针灸的),一位死记方头治病的老中医的嫉妒,在余停职隔离审查十个月内,给戴了好多的帽子,加了不少莫须有的罪名,以便保住他们昔日借出诊在病人家中,能够"喝酒吃肉"的陈规陋习,投进下石,企图置余死地。最后不好下结论,便给戴了一朵"光荣的五七战士",送到山区下放劳动、、、、、、
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调到县财贸职工诊疗所,才恢复了余的行医权利。这是个小单位,仅有三名医生,面向社会,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生。虽然小,但可发挥各自的才干——想不到这里竟是中医发挥才能的好单位。于是安下心来,经过十年的努力工作,社会上才认可余,有了疑难病前来就诊。因此也促进了钻研《景岳全书》、《内经》劲头,在学术上有所收获,如《对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管见》一文,被全国首届儿童保健学术会议选为交流论文。后调入县妇幼站门诊部任主任,又陸续发表了好多论文,如《治疗口吃一症的见解》等,被破格提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不料县医院的医生不服,背后颇有贬辞,但因为评定职称是经过专署、省高评委的,也就不好张扬了。后来中华医学学术文库出版了余的专辑,在新华书店出售。有些同行(中医)不买账,说三道四,又散布了不少的闲话。这可能是出于嫉恨心情,所谓同是冤家吧?
  由此可见,中医在以前,日子就不好过,尤其是在大医院,不少中医科只因为是当地名医,干部、群众要求才设立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名老中医医术高超,有些西医也会有微词贬低的。一个中、青年中医要想有点儿作为,是多么的不难啊!无怪乎前一段时期刮起了要取缔中医的歪风哩。所以说要成才,必须考虑客观条件。
  现在卫生部门重视中医事业了,一般县分差不多都设有中医院,这要比余那时的情况好得多,只是医术达不到患者的要求,需要同行们刻苦钻研,提高技术水平,至于才出校门的毕业生,一时找不到招聘的单位,与其在家闲荡。依余得看法:还不如到农村去,在基层医疗单位磨砺上个十来八年,总会有出息的——这要比那些待在大医院坐冷板凳的强得多。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07:26:17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廿八)
陈有唐
  
     近日浏览了几个中医论坛,发现因为学术问题而争吵得不可交,有的竟然无理取闹,使出泼妇骂街的手段,闹得某个《论坛》大有可能变成“说嘴郎中卖膏药——胡吹一气”的地方。
  综观这些引起吵闹者,大至有这么几种:一、坚持已见,在对方充足的论证下还不服气,而自己又不拿出有力的道理说服对方,于是抓住片言只语,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二、自以为学识渊博,言论中流露出蔑视对方的辞色,或是曰这个题目早有结论,显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殊不知中医学术流派多,同病异治的情况比比皆是。三、不学无术,还要冒充人物,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样子,信口雌黄,妄加评论:四、动机不明,可能是来论坛想出风头,沽名钓誉?夸夸其谈,言而无实,卖弄自己;五、还有极少数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出题刁难,嘲弄众人,企图丢中医的脸面。被人揭穿后,恼羞成怒,口出脏言秽语,污辱对方,暴露出一副十足的江湖骗子嘴脸,等等。这些人大多用得是假名、笔名,用一种极其不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论坛。这种现象大大地失去了中医先生的温文尔雅的风度,有损礼仪之邦提倡文明治国的风貌,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我们来到中医的论坛,抱得态度起码应该是:一是学习;二是交流;为得是充实自己,提高医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是讨论疾病,有关生命的神圣地方,不应该抱着其他想法,来此斗气争吵,显筋卖骨,沽名钓誉、、、、、、与其不是?有本事用真名真姓,到社会上去治疑难病症去,何必来此惹人生厌?要知道能人后面有能人,就不怕丢人败兴,自讨无趣?
  当然,辨论难免出现争执,但对方给你讲明论点,切不可因为面子,一味地固执,而是应该感激,人家帮你弄清问题,让你提高医术,免得以后出事故,何乐而不为?有的竟说网络笑谈,各抒己见——请住口,这里不是谈笑的所在,你找错地方了。
  有的竟然只是听了患者主诉,忘记中医的望、闻、问、切,以“上工”自居,草率出方,如果出了事故,不禁你负不起责任,而且有损论坛名声。
  至于后三种人,在这中医要振兴,恢复失去的荣誉的时刻,请自尊,不要再给中医脸上抹黑了。要掏出良心,积点儿阴德,重新做人吧。
  我们为了维护中医的威望,在社会树立崇高的威望,有责任予以回击,彻底揭穿他们的嘴脸,让他们无地自容,不敢再来到这个神圣的论坛上胡言乱语,以便让我们的铁杆中医论坛办得更加光辉灿烂,普照神州大地。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0月21日 06:37pm 时添加 -=-=-=-=-
杂感(廿九)
      随着时代的前进,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环境、空气、水的污染,尤其是农作物使用化肥打下的粮食,制作出的食品不纯(已不像从前施用农家肥那样纯净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欲望(七情六欲)的增加,工作压力的加重,生活节律的加快、、、、、人类的健康受到了影响,得的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好多过去不曾有过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了。在这种新的情况下,人们对医疗、保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肩负过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健康理业的中医,应该是即时拿出高效、快速的医治办法来适应这个可义不容辞的要求。
  西医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仅在诊断技术上有了好多先进的仪器,而且在制药方面也研制出不少特效药品,因而受到了人们重视,找西医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医院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而我们中医的情况呢?因为没有及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借助科技力量的帮助,没有新的学说问世,看病仍靠老一套办法,在西医面前自然就显得逊色,以至落到今日不景气的样子,甚至于被人讥讽为“伪科学”、“江湖骗子”、、、、、、可悲啊!
    造成这样局面的因素很多,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是“人才”问题,包括领导人才、制定教学方针、教学、培养、发现人才、、、、、、等方面的措施不力,尽管办了好多的中医院(差不多的县都建有),可是没有中医、药方面的人才,前来就诊的病人远比西医少得可怜。关于造成这样冷落的局面,大家谈得不少了,余就不累赘了。现在就我们中医本身存在的问题,谈谈感想。
  余以为当前中医界主要的问题是保守、守旧。
  在新的形势下,不能接受新事物,如对西医先进诊断仪器的看法,出于偏激、自信,也可说是无知?说三道四,说应用西医的诊断数据、西药就不是“纯中医”了,没有看到这些仪器测出数据的重要性,有助于帮助了解疾病性质,如尿检中出现潜血、蛋白、、、、、、早期的癌症、遗传疾病,病人往往没有症状、感觉,便不采用了,以至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引起了患者的反感,说中医不科学,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好多人有病不找中医。
  如对新的学说的出现,像三部九病、医学三元论、民间的验方、、、、、、抱有怀疑态度,说长道短,不仅不全面考察、研究、采纳、吸收,有的还引经据典指责、视为异端。尤其是对“中西医结合”抱有不正确的看法,说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根本不能结合。不说自己对西医知识的无知,却显出一副卑视蛮夷邪说的样子。
  按照哲学观点,宏观、微观完全可以结合,只不过是结合点没有找对,至今没有搞找出正确的突破口、搞出突出成就而已。
  周众所知:清朝的名医王清任,敢于实践,亲自解剖尸体,了解人体的结构,也就是说想通过微观,观察各个器官的关系,用宏观的观点看待疾病,从“血”着眼制定出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可以留传后世的名方,怎么能说“不能结合”?只不过当时没有“中西结合”这一名称罢了。          
  这种保守、守旧的人物,现时为数不少,有些还在权威部门,对于新的学说、新的科技仪器横加指责,这就大大地妨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这些人不是从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大量的医书、以及民间流传的治病办法(不少是失传的中医疗法)中,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发现,而是死死地抱住几条条文,自以为了不起,以权威人士、中医专家自居,指责这也不对那也不好,阻止了新的学说、新的人才出世,变成了中医事业发展的拦路虎。
  余想:这可能是中医事业不能发展,以至现在大有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着时代的前进,新的情况出现,患者的迫切要求,我们中医也应当与时俱进,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医事业,大胆地进行改革,吐故纳新。否则,中医事业就赶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变成老古董了。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18:41:07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陈老    杂感录(29)  原刊《铁杆中医论坛》
                      因在大框回复中发不出,故发于【续写框内】
34
发表于 2008-10-22 19:10:47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7/10 07:51am 发表的内容:
杂感录(廿)
(廿)
          六月中旬曾治一张姓妇女,年55岁,由生闷气患头晕目眩耳鸣,看电视稍有眼花,走路觉头重脚轻,夜间心烦甚,好久不能入睡,时醒时睡。今日觉右肢麻木,脉弦紧舌质红 常服益寿宁等药,  ...
确实如此.
35
发表于 2008-10-23 21:31:32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3/21 05:31pm 发表的内容: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二)
  为良医者,对病人要做到:该说的即说不该说的绝不可乱说。记得,还是在学西医做实习大夫时,我们在外科病房实习,有一位纺织女工,因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操作机器时,没带安全帽子 ...
子曰:"谨于事而慎于言".良有以也.
36
发表于 2008-10-23 21:38:53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因而中医的教材、教育方法,及待改革,不能再学西医的模式来培养学生了。"
太对了.  
37
发表于 2008-10-23 21:45:59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3/24 03:37pm 发表的内容:
杂感录  作者:陈有唐
【九】
  由于中医的开山经典著作《内经》是受了《易经》影响问世的,而《易经》是哲理、自然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巨著,讲得是阴阳、八卦,那么中医的理论也会带有哲理性,那么阴阳五行学 ...
诚不刊之论.
38
发表于 2008-10-23 22:24:27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6/04 00:55pm 发表的内容:
杂感
(十三)
      中医治病,的确有不可理解的地方,无怪乎前一段时期,有人说中医的理论是“伪科学”。说中医的疗效不可靠,很难用科学的方法统计疗效,云云。这是他们不懂得中医是宏观医学,是建立在阴阳五行 ...
学习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0:54 , Processed in 0.0488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