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桂枝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典前线》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3-5-8 13:14:04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直面疫情  笑对人生——解放军302医院姜素椿教授抗击非典纪事
本报记者  杨满     通讯员  陈玉玺  黄显斌
  3月的北京,笼罩着非典型肺炎的阴影。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疫情就是战情!疫情就是命令!
  勇敢的白衣战士们迅速地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之中。解放军302医院74岁的老专家姜素椿教授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积极参与抢救非典患者,在不幸被感染后,又在自己身上大胆试验,为人类战胜非典摸索宝贵经验,用忠诚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
  年逾古稀,坚持战斗在一线
  3月7日晚9点多,姜素椿突然接到医务部紧急电话,让他到医院病区指导高危病人的抢救。来不及多想,他穿好隔离衣,戴上口罩,三步并作两步赶到病房。此时,病人已经插管,生命危在旦夕。
  院领导知道姜素椿曾因患癌症做过放疗,坚持让他在病房外坐镇指挥。但他哪能坐得住?姜教授不顾领导的劝阻,闯了进去,此时,病人的呼吸、心跳十分微弱。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全力组织抢救。6名医生轮番给病人做心脏按摩,虽经1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但终因这位患者年事已高、病情过重、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死亡。
  连夜,姜教授和医务人员一起讨论病情,分析病源,留取标本,安排争取尸检,查找病因。接下来的几天,他连续参与诊断、治疗和总结。院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又连日劳累,下了死命令,让他撤离一线。姜素椿教授凭着多年传染病临床的经验,意识到这是一种传染非常剧烈、十分严重的疾病,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情怀和医生的强烈责任感,驱使他没有执行院领导的命令,一直坚守在与病魔战斗的第一线。
  身患非典,运筹帷幄为打赢
  3月14日下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与非典患者的不断接触,姜教授被确诊感染上了非典。
  住院期间,姜教授仍焦急地关注着抗击非典的斗争。他把医护人员和自己的学生叫到病房,询问非典治疗情况,分析研究非典防治的问题,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鼓励大家坚守一线,坚定必胜的信心,并要求他们多收集一线资料,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尽快找到有效的治疗办法。
  躺在病床上的姜教授虽然不能再参加一线的救治工作,可心里一直关注着疫情的发展。他每天搜集有关非典的各种信息,查阅大量资料,不顾医务人员的劝阻,先后撰写了《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给内科医生的启迪》、《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的防治》等9篇共5万多字的科普及研究论文,对预防、治疗非典提出了许多极具指导价值的意见。
  姜教授以自己患病治疗的亲身经历,研究改进治疗的方法。为便于空气流通,每个病房都配备有空气洁净器。但使用空气洁净器后,室内的湿度降低了,有的只有10%。姜教授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到北京地区室内湿度保持在40%-50%对非典患者的治疗比较适宜。因此,他建议护士长做一个关于非典病房湿度的课题,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在每个病房内洒一点水,或采取其他办法增加病房的湿度。
  姜教授在病情加重,使用氧气面罩后,发现了医用氧气面罩的不足之处,于是与大家一起研究,提出了改进医用面罩的建议。
  姜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反复叮嘱医护人员要加强自我防护。住院期间,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离我远点,我这儿危险”。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日常的护理工作,他都坚持自己干。每次,护士到病房给他送东西,他都让放下后赶紧离开。采集病人咽部分泌物标本进行检验,护士要直接面对病人口腔,是一项高度危险的事情。每次姜教授都自己动手,不让护士靠近自己。
  他还指导护士总结非典护理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他对护士长唐永红说:“你们在最前线,现在正是总结最切实际的防治、护理非典经验的最佳时机。”并指导唐永红完成了《非典型肺炎对医院护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的论文。论文在姜教授病重时发表。唐永红在文章的最后深情地写道:“致谢姜素椿教授”。
  不顾安危,敢以生命闯“雷区”
  姜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传染病治疗的经验,结合患者临床表现,首先做出了病毒感染的推断,对衣原体感染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根据这种判断,指导医务工作者确定救治方案。
  这次非典疫情发生后,姜教授首先想到了使用非典患者恢复期血清治疗,并建议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院领导和有关专家经多次研究,决定采纳他的建议,立即派人到广东寻找非典患者恢复期血清。血清找到后,经过5家医院安全性检查和专家反复论证,3月22日把血清注射到姜教授的身上。
  从理论上来说,注射血清是一种特异性的疗法,有相当的风险,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同时,还可能将血清中携带的丙肝、艾滋病等病原,输入到受血者的体内。作为研究传染病的老专家,姜教授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其中的风险,但为了找到治疗非典的有效途径,他执意坚持要在自己身上做试验。他说:“我年龄大了,能够赶上这次抗击非典,为降伏疫魔做点贡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愿为治疗非典趟出一条路子!”
  奇迹出现了。在注射血清后,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已达74岁高龄的姜教授在住院23天后康复出院。
  姜教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给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因护理非典患者被感染的护士吕艳清,在病床上写道:我要向姜素椿教授学习,战胜非典。
  中央领导同志对姜素椿的事迹作了重要批示,对他的高尚医德和救死扶伤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4月24日,总后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军队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向姜素椿教授学习,为战胜非典型肺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姜素椿教授1929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1956年10月从大连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302医院工作。他长期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中枢神经、消化、呼吸等传染病的防治方面造诣很深,先后参与我国部分地区流行性出血热、霍乱、中毒性痢疾等疫情的处理,曾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表扬,两次荣立三等功。B22
32
 楼主| 发表于 2003-5-9 17:03:58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劳动,生活因你而精彩”
有奖征文:等你抗典归来做我的新娘


      
    背景:4月16日,自河南省南阳市发现第一例非典疑似病人后,南阳市中心医院及广大的医护工作者就一直奋战在抗非典一线。冀元元就是其中一员。她今年25岁,5月6日本是她和未婚夫张晓刚喜接连理的日子。但因为非典,她和同事们从4月17日起就被隔离在医院工作。以下是张晓刚给未婚妻的一封信。
    亲爱的元元:
    你好吗?今天是5月6号。十分想你。
    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五一”,柳条绿了,桃花开了,春天真美,生活真好。本来今天你应该穿上洁白的婚纱,成为我美丽的新娘,可因为非典,你却必须和你的同事每天一起战斗在一线,隔离在非典型性肺炎隔离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你和你的同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舍身忘义,把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取更多人的健康,舍小家顾大家。元元,你们辛苦了。5月12日是护士节,我提前祝你们节日快乐。
    4月16日夜,你打电话告诉我,你们市中心医院接到一例非典疑似病人。因为要拿换洗衣物你回来了,看着你收拾衣物忙碌的身影,我心里七上八下的。虽说我也是一名医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让我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我还是短暂蒙了,大脑一片空白,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担心和恐怖汇成一只小鹿,激烈地撞击着我的心房。我用替你消毒白天穿过的衣服的忙碌来掩饰我的不安。你却故作轻松的样子说,放那儿吧等我回来自己洗,我随口接道等你啥时候才能回来。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之后,我到婚纱店和饭店通知他们预定的服务要延期。
    元元,那天一别后,我们已经好长时间没见面。你在电话里告诉我,为了有效防护,你们要穿四层隔离衣,戴两个口罩、两副手套、三层帽子,还要戴眼罩。我不知道被这么厚重的衣物包裹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但我想象一定很难受。天气越来越热了,街上的女孩都穿裙子了,你们每天裹着湿透的衣物,皮肤会不会受到伤害?我不能想象你们每天都是如何承受这样的生理考验。
    这些天,只要有空,我就想到你们楼下站一会儿,远远看看你们工作的窗口。想让你感觉到我始终在你身边,支持你,作你坚强的后盾。你说经媒体披露非典的病情后,你同事——那个家在外地的女孩被房东撵出来了,另一个同事的女儿被幼儿园告知“你妈妈在那儿干,你就别来上学了”,我想如果他们病了,你们也跑了,行吗?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你们的工作的。
    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情深处。元元,这些天,只要看到电视上关于医疗工作人员抗战非典的画面,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我曾纳闷,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变得这么脆弱了?不,不是脆弱!而是一种感同身受。那天当你打电话说广州一对新婚夫妇,作为医务工作人员的妻子不幸染上非典,丈夫天天为爱妻送上一枝玫瑰花和精心的照料。但由于初期对传染性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充分,丈夫也染上了非典并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我知道你是想告诉我让我少去你们楼下,但我知道人类已经研究出这种病毒基因的排列方式,全国的疫情正在好转,病毒被攻克只是指日可待了。那天,你打电话说,你们医院的病人已经好转了,一个快痊愈,另一个正在恢复,目前血压、体温、呼吸都正常,情绪稳定,我听了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与自豪!
    可怕的病魔夺去了病人和家属的相亲相爱,没有你们天使般的救治,他们的家人是多么的担心呀!但你们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和神圣的职责。元元,我为自己也是一名医务人员,同时更是抗战非典一线人员的家属而感到自豪,我为你感到骄傲!
    元元,请放心家里,双方的父母由我来照应,我会等着你凯旋归来,等你做我一生一世的新娘!
                                         张晓刚
                                       2003年5月6日
                                 (张晓刚口述 王雪整理)
33
 楼主| 发表于 2003-5-10 17:50:56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用勇气铸就生命盾牌———抗击“非典”白衣勇士群雕

陆俊
  相对于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们,他们只是
很少的一部分代表,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战
胜非典的希望。
  李晓红———第一个倒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白衣勇士。
  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倒在
了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倒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
的部队医务工作者。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
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
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作为一名医生,她虽未同“非典”直接打
过交道,但来自各地的信息,足以使李晓红感到“非典”这一病魔的凶
险。当地方第一位“非典”患者送到总队医院后,她对同事们说:“我
看过这方面的材料,有思想准备,还是我上吧。”
  对于那位“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医务人员一
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非典”的资料,采取救治措施,并亲自为
那位“非典”病人体检、诊治。一整天,她忙得连一口水也没有顾上喝。
  然而,人们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尽管科里采取了一定的防
护措施,但由于人们对“非典”认识不足,在收治那位“非典”病人5
天后,过度疲劳的李晓红不幸被“非典”病毒感染。
  4月15日,李晓红病症加重,生命垂危,无法用语言和医生交流,
就拿着笔颤抖地在纸上写道:“我不能讲话了,但我要用笔记下自己对
病情的感受,为救治非典患者作参考。”这一天,李晓红以惊人的毅力
艰难地在纸上写下对自己病情的体验和分析,累计达千余字。4月16日
黎明,“非典”病魔终于夺走了李晓红的年轻生命。
  李福隆———确诊许昌首例非典患者的医师
  “我老了,有经验,就是刀山也要上。”李福隆通接受采访时,说
出了自己接触许昌首例“非典”患者时的想法。
  66岁的李福隆是许昌市公疗医院的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
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如今他已退休在家。今年我国发生“非典”疫情
后,他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投身到这场战争中去。
  4月21日,许昌市襄城县发现“非典”疑似病人后,他瞒着家里人,
向医院和市卫生局的领导说:“我本身是搞这个的,让我到现场去看看,
我心里更踏实”。当天,如愿以偿的他,率领两名年轻的医生,奔赴襄
城县人民医院。走进病房,李福隆发现该患者和一般的病人一样,没有
什么特殊的,对“非典”的神秘感一扫而光。李福隆从头到脚对患者进
行了详细检查,不放过一丝线索。经检查,他发现该患者除肺部受到病
毒侵害外,其肝脏以及消化系统也受到了侵害。经过30多分钟的诊断,
他确诊该患者是“非典”患者,之后他的诊断得到了省医院专家的认可。
从21日到26日,李福隆先后7次赶到襄城县人民医院,参加对“非典”
患者的诊治工作。李福隆说:“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作
为一名医生,这是我应该做的工作。”
  郭艳平———新婚护士伴“非典”
  “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我如果有什么意外,爸妈没人照顾……”说
起这次参加医院“非典”一线的防治工作,已经很久没见过父母的郭艳
平眼圈一下红了。
  第一次接触“非典”疑似病人,郭艳平有点害怕。但当她穿着厚厚
的隔离衣,看到病床上的病人后,她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没有亲人陪伴,
病床上的男青年看上去有些无助。“他已经紧张了,我再紧张会加重他
的心里压力。”郭艳平在厚厚的口罩后面深深吸了口气,平静地端着药
来到病床前。她一边给男青年的输液瓶中加液,一边关切地询问他的感
受。病人看着她,不说话。郭艳平知道他太紧张了,便给他讲“非典”
的相关知识,不断安慰他。
  郭艳平刚结婚不久,丈夫常伟的单位就在医院隔壁,但在这个特殊
时期,他们不能见面。常伟很理解、也很支持妻子的工作。每天,他们
想念对方了,就打个电话,说说甜蜜的话。这时郭艳平就会关心地嘱咐
丈夫:饭要按时吃、少熬夜。而常伟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担心讲出来,心
里牵挂着,担心着,嘴上却不断给妻子打气,让她好好工作,其他的事
都不要操心。他相信,她很快就能回家。
  翟晓红———小汤山“非典”战斗第一夜
  5月1日,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收治了第一批50名“非典”
病人。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护理部助理员翟晓红讲述了这紧张
而兴奋的战斗第一夜。
  晚6点钟,沈阳军区医疗队呼吸一科和呼吸二科的20名接诊医护人
员,开始逐个从个人防护到病房救治进行最后的准备。23点40分,呼吸
一科接收了第一例“非典”病人,到5月2日凌晨3时,呼吸一科分两批
陆续接收了28名“非典”病人,呼吸二科也陆续收入22名“非典”病人。
  第一批转入的病人刚刚安置好,医护人员就开始进行针对性治疗。
值班医生连夜建立起50多名病人的详细首日病程档案。护士小张和小王
的手被消毒液泡白了、脱皮了,暴露的皮肤被紫外线灯长时间照射起了
皮疹。
  在进入病区之前,医护人员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个人的防护:穿三
层防护服。从宿舍出来前穿上第一层分体的白色工作服,并戴好口罩和
一次性无菌帽;进入连接生活区和隔离区的清洁通道后,再穿上带帽子
的连体防护服,戴上手套和防护眼镜,为了防止眼镜和口罩之间有面部
的皮肤裸露,医护人员要用塑料胶带进行密封;进入“非典”病房前,
还要穿上第三层类似手术服的防护服,再戴上第二副手套。由于三套防
护服几乎全都密不透气。所有的防护服都穿好后,几乎每个人的贴身衣
服就被汗水浸透了,整个人就像在蒸桑拿浴。
  从“非典”病房出来时,每退出一个环境区,他们就得脱掉一层防
护衣,把一次性的衣物放到一只桶里集中运出焚烧,把可重复使用的衣
物放到盛有消毒液的另一只桶内浸泡消毒。脱掉防护服的时间比穿的时
候还要长,因为稍有不慎,防护衣上沾染的病毒就可能感染人体。
  2日早上八点多,与非典病人零距离接触十余个小时间的20名医护
人员陆续回到位于生活区的宿舍,“你们放心,我们很安全!”这句话,
成为这些与非典病毒作战的战士们的口头禅。


34
 楼主| 发表于 2003-5-11 18:39:39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国家队”沙场点兵
——中日友好医院改为“非典”专病医院纪实
王东兵  (2003.05.09)
  
   
  2003年5月8日,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载入院史的一天。这一天,
这所在非常时期整体转为非典型肺炎专病医院的医疗“国家队”正式
收治“非典”病人。
  临危受命当一切准备就绪,中日友好医院院长何惠宇的心情还是
难以平静。4月下旬,有关部门决定拿出两所条件好、技术和管理水
平高的三级甲等医院,专门用于“非典”的诊断和治疗,以实现提高
诊断率、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医务人员感染率这“两高两低”的目
标。中日友好医院就是临危受命的两所“三甲”医院之一。
  八方配合让一所现代化的大型医院在短短一个星期时间内变成一
所传染病专病医院,谈何容易!
  4月29日一清早,几十辆救护车排在了中日友好医院住院部楼下。
仅仅7个小时,数百名住院病人顺利地分散转移到朝阳、天坛等大医
院。随即,施工队伍迅速开进,开始病房的改造。
  几天之后,面积达36000平方米的14层病房楼的每一层都被分成
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每间病房都安装了救治“非典”患者
所需的监护仪、呼吸机、X线机等专用设备,病区内水池的水龙头由
手拧式改为感应式,病房和走廊离地面两米安装了紫外线消毒灯。医
院的垃圾、污水的处理系统等,均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了改造。
  万事俱备医院能不能打赢这场硬仗,还要看人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此时,医院共产党员的一封封决心书、请战书送到了院党委。党
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协助医院领导顺利地将职工的思想统一起来。
万众一心,战胜“非典”,成为全院职工一致的信念。
  为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医院请来传染病专科医
院的专家讲授传染病人的治疗护理及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医生护士
们从如何穿防护服等细节重新学起。为实现职工“零感染”的目标,
医院采购了质量最好的防护设备,为ICU病房的医生护士配备了防护
面具。
  昨天中日友好医院已经开始收治第一批病人。进入隔离区的800
多名医护人员分别进驻医院周围临时征用的5家宾馆,第二梯队800多
名医务人员也组建待命。
  “国家队”正式出场亮相了,人们期待着它给北京的“非典”防
治带来新的曙光。

35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1:07:07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劳动,生活因你而精彩”
有奖征文:战斗在“非典”督查一线的日子

福建省宁化县 黄润生

      
     五月一日  晴
     我准时地走进了会场,一看那会标我知道自己昨天接电话时的估计是正确,想必是要抽调我们去参加预防“非典”督查组,心里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会议准时进行。参加会议全部是这次被抽调的人员和预防“非典”领导小组的成员。看一下事先发下来的材料,我知道这次总共被抽调了四十八人,分赴到全县十六个乡镇,每组三人,我这组由我挂帅,组员中一名是卫生系统的行家,一名据说是县里的后备干部,可谓是老中青三结合了。
    县卫生局黄局长比较详细地布署了“非典”督查工作,什么目的啦,内容方法啦,要求啦,心中对这次督查工作任务已经比较清楚。宣传部潘部长在会上提出了几点要求,最后是县预防“非典”总指挥,县委丁副书记作总结讲话,一听他的口气,就知道这次的工作任务非同一般。
    督查“非典”我是个外行,学法律的搞起防疫工作来难免是笨手笨脚,且对目前我们地方的“非典"工作的知晓还是零点,乘着开会的时间,我在会下找了个比较知道“非典”工作的人士了解了一下,知道目前我们地方尚属零例病号,但是,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不少外地打的人员返乡,给我们的预防“非典”工作带来新的难度,县委才决定下派预防“非典”工作督查组。
   
    五月二日  晴
    上午,我组织队员出发到目的地湖村镇。镇长给我们介绍了该镇目前预防“非典”工作进展情况,知道该镇已经按照县里的要求,成立了预防“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预防“非典”的各项工作已经落实到人头。
    情况不了解,我们不便多说,还是多走走,看看再说。
    第一站我们到镇卫生院。陈院长给我们介绍了他们预防“非典”的准备情况,在院里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院里已经着手建设发热观察室,别看这观察室虽小,在一个镇级卫生院来说似乎够用了,但是仅此一动,据说花费了他们几千元的经费,半年的业务经费就此就花完了。同行的老潘,也是卫生系统的行家,要他们在物品贮备上,要备足、备齐。
    我们之后的工作是照例回到镇政府会议室,将今天所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向镇领导作了一个简要的反馈。要求他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防群治意识;进一步督促返乡人员的统计和上报工作,成败与否在此一举;做好经费落实工作,在镇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优先保证预防“非典”所需经费。
    五月三日 雨
    我们避开镇领导单独行动。先到了龙头村。村书记给我们介绍了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全村300多户,外出打工的有150多人,平均每二户就有一人出外打工了……听他们介绍,他们好像对“非典”知识了解很多,问其缘故,原来镇里举办了培训班,他去参加的培训,回来后,知道这“非典”的利害关系,组织了村干部深入到户上,宣传预防“非防”工作。群众对预防工作也都重视起来,动起来了。但书记仍有难色,称虽然各小组长对汇报返乡人员的信息报告工作作了很大努力,但是,信息报送工作仍然有难度,一些村民怕麻烦,不愿意向主动到指定的地点报告;一些返乡人员太自信,总把自己排除在传播之外;一些村民怕“非典”影响自己的声誉,宁愿信其无,也不愿信其有。所以,信息报送的准确率还不是很高,对此表示担心。
    随后,我们还走访了村卫生所。那里已聚集了很多村民、有询问“非典”知识的,有打听“非典”状况的,有了解预防措施的,有问出行情况的,可以看出村民们对“非典”的情况也是非常关注的。
   
    五月五日 晴
    连续几天的走访,我们对“非典”已经从陌生到比较了解,对督查工作从门外走进了大门,已经开始顺手起来。
    这几天最大体会是,要准确、及时地了解外地返乡人员的情况,光靠镇、村、小组的几个干部是远远不行,得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报告,实行群防群控,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利用今天的空余时间,我拟草了致镇民们的公开信,从“非典”的危害,到党和国家对防控“非典”工作的重视;从治非的英雄人物,到举上下齐心协力抗非的壮举;从劝阻返乡人员,到及时报送信息的重要性,一一陈述,建议镇民行动起来,投身到群防群控活动中来,及时向政府反映外地返乡人员的动态。
    五月九日  阴
    今天被召回参加全县农村“非典”防止会议。照例是那些人员参加,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各乡镇长。
    县领导充分地肯定了前段时间各乡镇预防非典工作和督查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同时要求大家再接再励,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思想、麻痹思想。
    这次召我们回来,主要目的还是听一位医学博士有关“非典”知识讲座。这位博士年纪还很轻,他讲得很详细,加上有现代的投影技术为手段,他从“非典”产生的渠道分析,到“非典”的主要症状;从“非典”的治疗手段,到“非典”的预防措施;从治非的法律武器,到治非的行政手段。讲得很细致,我们对“非典”已经不再那么的陌生、那么的恐惧。
    明天我们又将投入到“非典”督查工作一线。我电话通知了队友,整装待发。

来源:人民网 2003年5月13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3-5-16 20:24:20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人民日报记者李舸:我在抗SARS前线采访


      


    人民网北京5月16日讯 今天下午16:30,已进入非典病区采访近十天的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舸,通过电话连线做客强国论坛,给网友介绍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非典病区的有关情况,主题是“我在抗SARS前线采访”。
    李舸:各位网友好,我是人民日报社摄影记者李舸。我是5月8日跟随第一批转院患者进入中日友好医院非典病区的。我是主动写的请战书,希望报社批准我进入非典一线采访。报社领导给予很大支持,很快就批准了。并给我特别开设了专栏,名字叫《来自非典医院的报道》。我在进入非典病区以后,每天向报社发回一个专题,有侧重、有主题地报道非典一线的所见所闻。  [16:39]
    网友:记者先生你用何种眼光看待SARS?镜头还是肉眼?  [16:41]
    李舸:作为一名记者,我在进入非典病区之后,首先是用肉眼来观察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包括医护人员和非典患者。然后我会把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通过我照相机镜头记录下来,再通过我们的媒体反映给大众。  [16:41]
    网友:你除了关注医护人员外,有没有关注那些干其他工作的抗击非典人员,比如清洁工、厨工?  [16:51]
    李舸:其实在非典病区里,除了医护人员以外,还有很多工作人员在不停地忙碌着,包括保洁员、护工、设备维修工、垃圾清运工以及后勤保障人员。他们的付出是和医护人员等同的,他们同样要面临感染非典病毒的危险。比如说在我所在第十病区,我与一位保洁员就交上了很好的朋友,他叫周志刚,曾经是一位农民,后来接替父亲的班,到了北京城建公司,现在下岗待业在家,他是志愿报名到中日友好医院做非典清洁工的。他为人很热情,经常帮助护士和护工做一些他们忙不过来的事。同时他也很热心地帮助了我。比如教我如何穿防护衣、怎么洗澡以及怎么做口、鼻、眼等处的消毒。刚刚在我回宾馆的电梯里,他还悄悄地告诉我,“我那有一点白酒,你要愿意可以喝一点,可以消毒。”在污染区里监督医护人员隔离消毒的督导员,这些人原本也是医院的医生,但是他们为了大局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做起了琐碎的督导工作。他们的神经比医护人员绷得还紧,因为每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导致病毒的传播。  [16:52]
    网友:李舸现在在中日友好医院。你在病区几天了?哪些情景感动了你?  [16:58]
    李舸:我是5月8日正式进住的,每天和当班的医护人员从住地华北大酒店坐专用班车前往医院的非典病区,到今天整9天,每天和医护人员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感触颇多。他们在非典病区工作确实付出了很多,比如说工作时他们要身穿三层厚重的隔离服,还要戴上四层口罩和护目镜,正常人不工作都感到憋气、头脑发胀,何况他们要在病区里工作5-7个小时,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加班。尤其是护士,他们总是长时间守在病人床旁,近距离地与病人接触,还要细致周到地关心病人的每一丝情绪上的变化。我见到的护士除了他们的外形几乎看不见她们的眉眼。他们每一个人的护目镜上都积满了雾气和水珠,但是他们没有因为这些不便影响工作。[16:59]
    网友:如何做到你的新闻客观公正不受干扰压力?  [17:04]
    李舸:因为我是自愿申请前往非典病区,虽然报社给我开设了专栏,但是并没有给我施加一些条条框框,我的工作状态是非常自然的。我把我每天感受最深的瞬间记录下来,形成一个主题,发回报社。比如说九天以来,我连续发了九个专题,其中包括《爱心传递亲情》、《没有假期的节日》、《严守规范,从容应对》、《乐观也是一剂良方》等等。这些都是我在病区里亲身感受到的东西,也是最真实最感人的东西。我不会受一些外来因素干扰,我争取做到把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呈现给大家。所以也谈不上有什么压力。  [17:05]
    网友:李记者,你一日三餐吃什么?花多少钱?”  [17:09]
    李舸:我一日三餐是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在一起吃的,只记得伙食很好,每顿饭一人一份,有晕菜、素菜、米饭、面食、汤,还有水果、酸奶。每样虽然不多,但是营养搭配非常合理。它足可以保证每天医护人员辛勤工作之余的营养补充。我在这里吃饭是不花钱的。  [17:09]
    网友:嘉宾:你把自己的“请战”行为定位在职业操守范畴,还是革命精神范畴?  [17:10]
    李舸:当然是职业操守范畴,我是本着一个记者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来做这件事的,其中并不含功利的色彩。自从非典爆发以来我的心里就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自己能够把中国这一段特殊时期的社会现象真实地记录下来,我相信很多记者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我是从军队院校学新闻毕业的,又是摄影记者,如果在战争年代,我理所当然是一名战地记者,现在虽然是和平时期,但是抗击非典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比战争更可怕。我申请到非典病区采访也是想把这段难得的经历记录下来。据我所知,目前进入非典病区长期深入采访的记者并不多。尤其是摄影记者就更加少。我觉得我的记录应该是有价值的。  [17:11]
    网友:作为摄影记者就要拍出最鲜活最具震撼力最独特的照片,你对自己的作品都满意不?  [17:16]
    李舸:不满意。这也是我这么多天以来一直苦恼的事情,因为受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说我也要同样穿上厚厚的隔离服,戴上护目镜,相机除了镜头以外其它部份全要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人稍微一活动就出一身汗,护目镜大部分的时间是看不清的。相机的取景框也包在塑料布里,因此拍起来难度很大,在加上病房没有太多的动态影像,因此要抓到所谓的有冲击力的、有震撼力的图片是很难的。但是我想只要你在病区里真实地按动快门就会有所收获。我也试图从人性和情感的角度,去挖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变化,以求与我的相机影像相统一,但是这似乎不太容易做到。  [17:16]
    网友:染上“非典”的病人一般最担心什么?最需要什么?  [17:18]
    李舸:据我观察,非典患者最担心自己的病情恶化,他们最需要周围的人给他们以关爱和支持。我相信医护人员对患者做到了关爱与支持。我更希望患者的家人和周围的朋友能够地给予他们关心和理解。比如经常可以通过医院给他们送一些东西。病情轻微的患者可以多一些通话。我估计他们都没有死亡的恐惧,大多也不存在这种可能,但他们担心病愈出院后身边的人会对他们疏远。  [17:18]
    网友:香港等地对于记者进入隔离区采访后导致疫情扩散的情况,批评记者纷纷涌入隔离区采访的情况。你们有何好办法?  [17:29]
    李舸:记者采访大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蜻蜒点水式,一种是深入采访式。香港出现由于记者采访,导致感染的这种情况,与他们的记者作风不无关系。他们大多为抢一条新闻而不顾一切,有的时候通过各种手段进入医院获取信息。比如说白天进去拍几张,或者做个采访,马上又撤出来,回去抢发新闻,这种做法首先是不科学的。因为他们接触到患者或者高危人群就有可能接触到病毒,他们又马上回归社会势必会把传播的隐患带给大家。据我所知,北京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因为我们的记者都是专职专责。比如说我,我进入病区采访,首先严格遵照医院的防护措施进入隔离和消毒,走出病区我也是在一个完全隔离的状态下做后续工作。完成采访任务以后,我同样要接受隔离观察,达到安全的天数后再回家。因此我觉得感染传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17:29]
    网友:有没有见过民工患者?他们的医疗费怎么办?  [17:31]
    李舸:在我所在的第十病区就有四五个农民或者民工患者,他们的医疗费根据国家规定是全部免费的。他们得到的是和城镇患者一样的待遇。护士对他们也一样关心爱护,没有任何区别。他们生活得也很好,康复得很快。  [17:31]
    网友:李记者,你所在的医院的大夫与护士除了穿防护的以外,吃不吃什么抗FD的药,你吃不吃什么抗D的药??  [17:35]李舸:医护人员当然要吃一些防范非典、增加免疫力的药品,比如说胸腺肽、含有人工干扰素成份的滴眼液和口鼻喷射,还有维生素C泡腾片以及抗病毒中药。因为我在一线采访,所以跟他们的待遇是一样的。这些药品大多是用来提高免疫力的,并不能够真正预防非典。因此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加强自身的防护以及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17:35]
    网友:李记者:你知不知道他们的补助是多少,深圳有医院一线200元,职工100元,合同工30。  [17:37]
    网友:这点我不是特别清楚,据我所知一线人员,无论医护人员还是保洁员、护工都是200元。  [17:38]
    网友:李记者,你回到工作岗位后,组织上会不会给你升官加爵?  [17:40]
    李舸:肯定不会。因为我现在已经是摄影部副主任,副高级职称,我今年刚刚33岁,有这些待遇已经足够了,我想不会因为一次采访再给个人捞些什么好处。[17:40]
    网友:前线和后方是怎么划分的?是随口说说还是真的有区分?  [17:45]
    李舸:抗非典期间的前线和后方有明确的区分。一线人员是处于一个完全隔离的状态,不能与家人团聚,也不能在社会上活动。其中包括医护人员,还有记者。后方人员与他们的接触都是间接的,后方人员是自由的。后方人员主要前线提供后勤保障以及帮助他们处理家里的事。像我们报社后方人员主要处理一线记者传回的稿件,编辑、排版。他们与一线人员是不接触的。  [17:45]
    网友:请问李记者:我不明白,给医生一台数码相机,照的比你真实,何苦让你在边上添乱?  [17:47]
    李舸:我相信医护人员的摄影技术肯定没我好,他们处理新闻的眼光和专业水平也没我高,就像我不会给病人看病一样。每个行业都有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人员去做,在非典病区里当然也有区别。我在病区里采访,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医护人员工作,相反我在那里还会给他们带来一些鼓舞,让他们能亲身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17:47]
    网友:患者在严密隔离下有没有心理损害?有些人即使有问题会为此而怕入院啊?  [17:54]
    李舸:心理损害倒不一定有,但是心理压力或多或少地存在。因为患者本身就有病,他还要面对着那么多穿着隔离衣、看不清面目的人在他身边晃来晃去。但是我在病区采访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这种心理压力随着进入医院会逐渐消失。因为大部分患者都清楚,这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如果想让你身边的医护人员更好地为你服务,他们就必须隔离。通过与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普遍感到他们的爱的存在。他们也是有感情的人,他们会把这种感情传达给患者。因此我希望,得病的人及早到医院诊治,那里并不可怕。  [17:54]
    网友:通过非典,你对新闻报道有何感想?对你的记者生涯会起到哪些作用?[17:58]
    李舸:我觉得通过非典让大家认识了许多,作为新闻工作者我认为更多地从自身去反省一些事情,比如说我们对非典的认识以及宣传社会各界对医护人员的关爱,我觉得应该用一种朴素的态度去对待,现在许多媒体大肆渲染疫情的恐怖,渲染医护人员如何如何崇高,以及某某企业、某某人捐了多少东西、送了多少钱,我认为这都是浮躁的表现,他们没有从事件本身去挖掘新闻价值,而是在炒作,在表现,甚至是在作秀。我认为,一个新闻记者真正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应该用冷静和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一切,让你所记录下来的东西真正能够起到指导作用,也真正具有历史价值。这是我们大多数媒体应该做的。  [17:58]
    李舸:感谢网友们的关注,大家还有什么要我带给患者、医院医护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我一定尽力转达。以后找机会再和大家交流。  [18:01]

来源:人民网 2003年5月16日  (责任编辑:徐星瀚)
37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21:09:30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发挥中医优势  采取果断措施
东方医院阻击“非典”实现零感染
本报记者  陆  静  通讯员  韦  云  刘香弟  李红虹
  自3月中旬以来,先后收治“非典”病人9例,疑似病人11例,发热门诊病人1126人,由于采取果断有效的阻击措施,同时利用中药未病先防,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全院职工和住院患者成功实现零感染,这一可喜成绩已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肯定。
  4月14日,该院肾病科收治一例肾衰女性患者,住院3天后患者邻居向医生透露:该患者亲属中有人感染“非典”,为达到住院目的,病人隐瞒了这一情况。得到消息后,肾病科主任任可立即向主管院领导汇报,同时对患者进行X线胸片、血象检查,结果证实该患者确为“非典”感染。医院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按当时北京市的有关规定将患者转往“非典”定点医院,同时对肾病科全体医护人员连同住院患者进行隔离。隔离时间一天天过去,全科医护人员及住院患者均安然无恙。目前,所有人员已解除隔离,肾病科已开始正常应诊。在阻击“非典”的战役中,东方医院打赢了漂亮的第一仗。
  总结东方医院阻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医院上下在制定、实施各项应对措施中充分体现了“早”、“快”、“严”。
  重视早  预防早
  3月17日,院主管领导林谦副院长即在院周会上首次提出警惕“非典”病例,并对“非典”的主要临床表现作了介绍。18日即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讨论并拟定“非典”预防方案。
  “有人就有事业”、“保护了医护人员自己,就是保护了医院”、“保护了医院,病人就有了希望”。根据“非典”的传播特点以及汲取其他医院的教训,院领导将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作为抗击“非典”的战略措施。明确提出,不计投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护好医护人员。
  早在3月底,医院就免费为临床科室发放预防“非典”中药。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医院对职工的防护也不断加强和深入。分别于4月14日和28日再次向全院职工(包括实习学生、临时工、合同工、护工、进修生等)免费发放“春季热病预防合剂”共计1932人次。至4月底医院为职工免费发放中药总计23600袋。为每个病区、诊室及办公室配备消毒喷壶计100件。为门诊、急诊、发热门诊及重点区域配备紫外线灯。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隔离衣300套,工作帽1800顶,工作裤350条,口罩总计发放约15000余副,为一线人员配备防护眼罩450副。
  随着“非典”致病病毒的确定,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医院领导为了进一步保护医护人员,决定出资60余万元,为全院职工分期分批注射“非典”预防用药,同时为外派人员配备必备药品。
  感染办还及时组织发放有关消毒隔离文件,针对不同层面进行培训,并每天下到各科室检查,重点部位重点检查,亲自指导保洁员正确配备消毒液,指导正确消毒。为了更严密地防护,给发热病人免费提供口罩。
  肾病科在接诊那例“非典”病人时,医护人员均已服过预防中药,与该患者密切接触3天后,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而该患者两位陪护家属在陪伴患者后相继被感染,证明通过服用中药早预防是有成效的。
  反应快  行动快
  3月20日,在获悉北京市几家医院发现“非典”病例并出现多位医务人员受感染的报告后,院领导迅速作出反应,出台了有关“非典”防治工作的应对措施:制定了“非典”病人接诊报告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白天报告医务处,夜间报告总值班,并及时向院主管领导汇报;后勤保障部门紧急调拨口罩等物资,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召集有关专家讨论,拟定了预防“非典中药“春季热病预防合剂”;责成药学部全力准备预防合剂,保证供应。并首先为一线临床人员发放“合剂”,使医务人员在“非典”防治中早有准备、早有预料、早有行动。
  3月24日第一次接到北京市卫生局文件后,医院领导又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由书记院长为组长的“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林谦副院长负责,全面部署“非典”防治工作。连夜组织制定“东方医院应对非典型肺炎工作预案”和一系列应对措施:实行“主检医师负责制”,任命呼吸科主任史利卿、副主任焦扬为主检医师,强调首诊负责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防护培训及宣传,使全院职工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在防护措施上积极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继续给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免费发放预防“非典”中药汤剂2天;根据疫情的不断发展变化,及时有针对性地召开会议制定应对措施,及时动员部署,先后召开了4次紧急会议,12次专题会议,办公会、院周会均围绕防治“非典”这一中心工作进行。
  根据北京市和丰台区卫生局指示,医院投资100余万元,将原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在一周内改造成为“非典”病人隔离观察区。于4月14日凌晨收治由丰台区卫生局转来的第一例“非典”疑似病人。后勤保障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非典”留观病房的搬迁、改造任务,并配备齐全全部用品。这些举措得到了丰台区疾控中心的高度赞扬。
  制度严  执行严
  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白衣天使”成为这特殊战场上的“士兵”,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令行禁止是胜利的保证。
  在“东方医院应对非典型肺炎工作预案”中有这样一条:“明确纪律,不服从命令的给予下岗、辞退或撤职的处分。”医院规定,全院职工,特别是医护人员遵守防护措施是一条铁的纪律。院领导在所有会议上均强调个人防护的重要性,要求开会、乘班车等均要戴口罩,领导带头。同时对于与“非典”病人有接触史的职工进行隔离观察,制定发烧报告制度,强调纪律性。
  医院防治“非典”工作由书记院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同时成立了6个“非典”工作组:医疗组由医务处、护理部负责,主要任务是负责主检医师的轮换,医疗救护,消毒隔离和预防防护工作。后勤组由总务处负责,主要任务是提供防治“非典”所需的防护、日用物品、房屋改造等。宣传组由党办负责,发放宣传材料,制作宣传栏。信息协调组由院办负责对外联络和内部协调。慰问组由工会负责,主要任务是对医院与“非典”病人有接触的职工跟踪调查,对有发热症状职工的跟踪以及对一线“非典”隔离区及家属的慰问工作。学生组由科教处负责,重点管理好实习学生。各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统一步调,众志成城。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中医院,面对“非典”这一至今全世界尚无有效控制手段的新型传染病,东方医院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
  早在3月17日医院即组织以呼吸病热病专家周平安教授为主的专家小组深入讨论并拟定出了预防“非典”的中药方剂,并于3月底率先免费发给本院医务人员服用。在随后的中药预防高潮中,医院克服种种困难,保证了药品供应,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求,也为中医药防治“非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截至4月底,医院已向社会售出预防中药约56万余服,计80570人次。
  在4月8日中药方剂向社会公布后中药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医院坚持执行药监局的有关文件,始终坚持不涨价,并保证及时供应,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从隔离区收治第一例患者开始,医院就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为中医药参与防治“非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面对目前取得的成绩,副院长林谦表示,目前,北京市“非典”防治形势仍然严峻,不容乐观,医务人员责任重大。东方医院将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做好疫情控制工作,力争保持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纪录。充分认识到这场战役的艰巨性、反复性。东方医院全体职工一定会识大体、顾大局,把防治“非典”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定信念,打赢这场战争。B10
38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21:13:07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平凡英雄
——记为抗非典以身殉职的青年中医段力军
本报记者  张东风  汪少颖  撰稿
  段力军常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人命关天的事,我当然要冲在最前面。”
  他刚刚读完硕士研究生课程
  他年仅三十四岁
  他是一位年轻的中医药优秀人才
  突如其来的非典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考验。在这样的考验面前,能够无私无畏面对的,堪称英雄。北京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段力军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
  面对危险他说:这里危险,我来……我还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
  急诊科24小时一个班,三四天轮一班。2003年3月16日正是段力军值班。
  晚上8点左右,急诊科收治了一名由香港探亲返京的高热患者。这位从北大医院转来的病人已经发热5天了。暂短的留观后病人很快出现了喘憋、胸闷、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状,继而出现昏迷,病情处于极度危急之中,必须进行气管插管。
  此刻,每一分每一秒,对于病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同时,当时身为二线医师的段力军隐隐感到,这个患者很可能就是广东已经发现的非典病人。虽然当时还对非典缺乏了解,但已没有更多的考虑时间了。医生的神圣职责使得段力军立刻组织下级医生和当班护士对患者进行了积极的抢救,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吸痰等等应急措施很快展开。
  在为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时,患者气管内的分泌物非常多,血和粘液喷了段力军一身。但他毫不在意,又亲自为患者调式呼吸机。病人出现心跳骤停,段力军不顾被感染的危险,又是抢在最前面为他进行人工心外按摩。用现在常用的说法就是——零距离接触。病房里总能听到他的声音:“这里危险,让我来!”
  抢救进行了整整一夜。为了密切注视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段力军又整整一夜守护在患者床边,随时应对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急救措施。在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下,患者病情得到了暂时控制。
  已经上了24小时班的段力军,本该第二天早晨就下班了,一夜的抢救忙碌的确使他疲惫之极,可为了让其他人与病人少一些接触,他对接班的医护人员讲:“从临床分析,这位患者是非典型肺炎的可能性极大,你们要做好防护。我已经接触病人了,你们尽量少接触,让我多干一些吧,我还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大家看到他极度疲劳的样子不忍让他再继续工作下去,劝说他赶快下班休息。可他直到第二天下午2点,才在大家的劝说下离开病房。
  那时,大家都还没见过非典病人,尽管高度怀疑这个患者是非典病人,但由于对SARS的危险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当时的防护条件也没有现在这么完备,以至于在对非典未知的情况下,与这位第一例(北京市的第二例)非典病人相遇时,他们仅仅穿着普通白大褂、带着一个口罩就上阵了。
  18日、19日两天是段力军的休息日,段力军在长时间抢救病人回到家后,一边惦记着经他抢救暂时平稳的患者,一边查阅有关资料,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并给医院里的同事打电话,指导他们用药,叮嘱他们做好防护。
  3月19日晚上,他像往常一样正在收拾第二天上班时该带的东西。妻子见他挺累的,劝他多休息一天。他说:“不行,科里人手少,大家都非常辛苦。我是科里的骨干,理应冲在最前面。你看,我的身体挺棒的,到现在都没什么事,你就放心吧。”妻子还是有些担心,找出体温计让他量。没想到量了两遍都是38℃。
  晚10点,他突然感觉体力不持、寒战,此时体温已高达39度,当时已知的非典症状非常明显了。当晚11点,120急救车将段力军送入了佑安医院。
  此后,东直门医院参加救治的医护人员又倒下了10位,由这位被称为“毒王”的患者引起感染的总人数达到了19人。
  面对疾病他说,我要尽快恢复,出院后我要再上一线,继续战斗
  连续的疲劳加上病毒的袭击,段力军倒下了。
  他患病住院后,大家去看望他,平素不善言辞的他对同事说:“这个病的传染性很强,我没事,大家不要来看我了。你们工作中也要多加注意,一定要注意穿好防护服,不要再被感染了。”院领导也去探望他,他说“我没完成好任务,给科里、院里添麻烦了”。每次大家问他住院后需要什么,他从来都说:“什么都不缺,不要给大家添麻烦了。”他还说:“我要尽快恢复,出院后我要再上一线,继续战斗。”
  住院的最初几天,段力军的病情比较稳定,每次打电话,他都还不忘询问科里那位病人的情况,鼓励同事们勇敢面对非典,并及时把佑安医院的防护经验告诉他们。这些经验在后来东直门医院抢救非典病人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然而从住院第9天起,段力军的病情出现恶化,肺部出现严重感染,并有间断呼吸困难,开始使用呼吸机治疗。与段力军同住一间病房的同科室医生周静威回忆说,在病情较轻的时候,段大夫还一直与主治医生就他的病情进行讨论和交流;他还一直鼓励我,让我树立信心。后来我们都上了呼吸机,他还总安慰我,没关系,挺过今天,明天就好了。可没想到,我挺过来了,他的病情却越来越重……
  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时刻,他从未后悔,从不抱怨,并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观。他的妻子欧阳庆容说,4月11日最后一次近距离的面对自己的爱人时,那时候他几乎已经说不出话来了,我让他一定要坚持住,家里人都在等着他,女儿也特别想他。他看着我,我每说一句,他就点一下头,还竖起自己的大拇指,示意他一定行……他的身体一直非常好,平时连感冒都不得,而且他一直都非常乐观,相信自己一定会好,我也相信,可是……
  病魔在他的身体中肆虐、病情危重的时候,面对着死神,他以白衣战士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拼博,他用最坚韧的方式点燃着生存的希望,维护着人的生命的尊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作为医务工作者,坚守在临床一线,就好比一名战士坚持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直面死神的挑战,是职责,也是义务,永不言弃!
  段力军与病魔抗争了一个月,4月19日,SARS病毒终于夺去了他的生命。他是北京第一位因抢救非典牺牲的医务人员,年仅34岁。
  段力军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岗位,离开了他的战友和亲人!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朴实奉献的人生路。
  面对死神他这样讲:我的一生是普普通通的一生,仅仅在为人民大众的健康和自由尽心尽力而已
  “我的一生是普普通通的一生,仅仅在为人民大众的健康和自由尽心尽力而已。”这是段力军——一名抢救过无数生命的普通医生在临终前的一句话。
  当我们向他的同事、家人问起他生前的事情,他们说,太普通了,太平凡了。
  段力军1968年11月生于北京,祖籍云南。1992年他从河北中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煤矿机械厂医院工作,1997年到北京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工作。他进急诊科,是科主任点名要的。当时科主任说,“要的就是能干活的人。”
  他的同事说,他这个人给人的印象永远是乐呵呵的,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知道什么叫吃亏。急诊科的工作很累,劳动强度大,一上24小时,尤其夜班上呼吸机是常事,所以找人替班不是人人都肯替的,但只要找到小段,他都会答应。科里排班,二线医生都愿意与本科的一线医生搭班,工作熟悉,相对轻松些;可他总是提出与其他科室和新毕业到急诊科轮岗轮科的医生搭班。科里有什么事情他都抢着干,节假日值班,他总是让别人先选,剩下的时间他值;评选先进,他总是推让给别人当。今年他本来准备去学外语,春节原计划去旅游,都因科里缺人没有走开。
  一次夜班,刚刚抢救完一个小脑出血的病人,他还没有吃饭,又来了一个心衰的病人。这个病人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病情危重。他顾不得吃饭和休息,又投入到抢救病人的工作中,这一干,又是一夜没合眼。他的同事说,像这样,一晚上插两个呼吸机的情况,司空见惯。有时病人病情特别重,需要抢救,每逢这样的时候,段大夫就连值,直至病人病情稳定他才肯走。
  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传染病病人。记得有一次,急诊收治了一名外院转来的重症黄疸性病人,因病情危重,已使用呼吸机,不能转走,在急诊科治疗期间,他也是主动迎战参与抢救。他说他是医生,坚守在第一线抢救患者是医生的神圣职责。
  1993年的一个晚上,一位小伙子急冲冲跑来说,我妈在家昏迷了。段力军二话没说拿起一付担架就和小伙子去了他家,由于他的及时全力抢救,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半身不遂,只能躺在床上。老人出院后,段力军坚持每天去家里为她号脉、针灸、按摩、更改药方、指导护理,半年后老人恢复了活动能力,又回到了老年秧歌队。她感激地说,“段大夫,是你救了我的命!”
  1995年,段力军和妻子一起回老家住了10天,每天到家里来的乡亲们都络绎不绝,聊天聊着聊着就变成义务门诊咨询了。回北京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以后还不时来信咨询,段力军总是细心给予答复,给他们建议,使他们既省钱又治好了病。
  同事、朋友、亲人这样说……
  段力军去世后,很多以前他看过的病人都打电话到家里来,说这么好的一个人,就这么走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该院党委副书记解志葆对记者说,这个同志性格比较内向,工作非常投入特别敬业,在学术方面很刻苦很努力,在急诊科工作几年来,经常听到病人对他的赞誉和表扬。作为二线医生,按规定他本可以到临床指导一下治疗方案就行了,本可少接触甚至不接触病人,但在这次抗非典抢救中,他不仅亲自对病人进行抢救,而且连续十多个小时守在病人身边,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把病人从垂死的边缘抢救过来的惟一的宗旨。
  ——同事们说,段大夫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为人非常和善,脾气也很好,对病人特别负责,我们和他在一起工作了四五年,从来没有见过他和病人发生过争执。急诊科是医院里最危险、最紧张的一个地方,但不管是什么危险,他都不会吩咐别人去做的。他就是那么一个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很少考虑自己,只要是病人有需要,他都会去做的,即使不是他份内的工作。比如给男病人插导尿管,一些年轻护士们不方便做的,不用她们说,他就都帮她们做了。所以科里的护士都喜欢和他一起值班。他身体很强健,平时很少感冒,大家一致认为,他的发病是过度劳累和多次近距离的操作才感染的。段力军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无私的献身精神给予了我们无穷力量。
  ——急诊科主任刘清泉是这样评价他的,人非常诚实,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勤勤恳恳。在科里,段力军是最令他放心的一个大夫,不管是临床、科研还是教学,只要是交给他的任务,心里都非常踏实。失去段力军,对科里和院里都是非常大的一个损失。对于他的家庭更是如此。
  ——他的妻子回忆说,“做人要凭良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人命关天的事,我当然要冲在最前面。”这是段力军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段力军调到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后,买了许多急救方面的书籍,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并将工作中的好经验及时写成论文、书籍发表,供同行参考。1999年他又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边工作,边读书,边给实习生讲课,平时在家总是坐在电脑前忙碌,有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讲义、论文。去年底,他刚把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都学完,本以为这下他可以不必这么辛苦了,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聚在一起……他还希望读博士,也是去年,单位本来打算派他去德国工作两年的,但他希望能够把硕士、博士都读完再去,到时给中国人争的脸更大,他就是这么跟我说的。没想到,却赶上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3月17日下班后,力军对我说,这几天,我们得保持一定距离,因为昨天我抢救的很可能是一个非典病人。“我作为医生抢救患者是我的天职,我不能见死不救”。我当时慌得全身发抖,让他赶快去住院。但他特别镇定,一点也看不出来紧张,反而安慰我,让我别担心。那天外面在下雨,那晚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刻骨铭心。他不让把这件事情告诉父母,省得他们不放心。3月19日力军住院以后,我就再也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力军从此就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的家,再也没回来。
  ——他的父亲说,段力军是我们的长子,是我们的好儿子。我们为儿子骄傲。力军到急诊科工作后,为了尽快掌握急诊技术,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把孙女放在我们这里一直到现在,一个月也难得回来一次。孩子病了,他工作忙,也只是在电话里嘱咐我们给吃什么药,什么时候吃。他是一个孝顺儿子,母亲骨折住院,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声张,专门请了护工;母亲有高血压,他不能每天守在母亲身边量血压,又专门买来电子血压计,告诉母亲“数字我校过了,大约相差10~20左右,您加一下就可以了”。没想到这竟成了儿子买的最后一件物品,现在我们看到血压计总能想到儿子,就像他在我们身边一样。
  3月21日是力军女儿燕燕6岁的生日,生日一过她就要上小学了,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我们全家早就商量好了,要把生日办得热热闹闹的。孩子天天在问,还有几天可以吃上生日蛋糕。3月20日力军打来电话告诉我们:不要等他了,燕燕6岁的生日以后再补吧!没想到这个生日却永远无法由孩子的父亲为她补过了!这也许就是儿子最大的遗憾了!儿子牺牲后,似懂非懂的燕燕还安慰我们,“爷爷、奶奶,你们别哭了,我爸爸没事的,他在医院给病人打针,他会回来的。”一会儿又说,“奶奶,我没有爸爸了,怎么办呀,我还是想我的爸爸。”现在她会常常摸着爸爸的遗像,说要陪爸爸呆一会儿。她说,“我是爸爸的后代,我要好好学习,我也要当医生,我要接爸爸的班。”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段力军的老师李澎涛说,小段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是顶天立地、无怨无悔走的,他短暂的青春谱写了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新篇章。他实现了“是医生就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拯救病人的生命是医生的天职”的誓言。段力军,我的好学生,你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你是一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你尽到了医生的神圣职责,你无愧于祖国的培养,无愧于踏入医学殿堂时的誓言!今年的中秋节我们还会给你斟满酒,我们不会忘记你!
  鉴于段力军同志生前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以及在抗击非典中的先进事迹,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批准,追认段力军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有其它荣誉:
  ——北京市于2003年5月1日批准段力军同志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落实中医药抗非典医疗服务和临床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同时纪念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因公殉职的段力军医师,特设立了以段力军名字命名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段力军抗非典基金”。
  荣誉永存身后;奉献尽在生前。这就是我们中医界的平凡英雄——段力军。B17  B11
39
 楼主| 发表于 2003-5-22 16:19:08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华北首例非典患者公开个人经历
四川新闻网     (2003-05-22)
  四川新闻网首页05月22日讯 “疾病对每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痛苦,面对痛苦我们确实应该有所长进,在新痛来时,不会旧痛复发。”昨天,北京市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徐丽(尊重本人意愿,化名)发来传真,她表示:“这段经历几乎使我崩溃,短暂22天中充斥着病毒、内疚、爱和感激。我尽量不为昨天伤痛,因为很多人已经永远没有明天。让我们带着教训,更好地活着……”
  徐丽,今年27岁,山西太原人。2月,她需要到广东出差。出门前,听说广东省有非典型肺炎疫情,有些担心。母亲在当地一家党报工作,特地为她查阅了一些报纸,并给在广州工作的同行打电话,得知“都是谣传,没那么严重”。为此,53岁的父亲还从互联网查询,了解到“非典型肺炎是肺炎中最轻的一种,没有致命危险”。于是,2月18日,徐丽和弟弟随身带着一些板蓝根出发了。
  抵达广州,出租车司机告诉徐丽:“我们每天拉这么多客人,没有防范,什么事也没有,一点不害怕。”之后,她辗转揭阳、深圳,2月22日晚,在深圳到广州的列车上,徐丽感到很累、浑身发冷。23日回到山西后,发烧38.8度,徐丽走进太原一家大医院,告诉医生:“我是从广州回来的,会不会得了非典?”医生笑了,告诉她“不要大惊小怪”, X光片和血液检华北首例非典患者传染路线图查,医生说:“不是非典”,开出了阿奇霉素等静脉点滴。当晚,徐丽到另一家医院输液。她担心诊断有误,再挂一次号,结果仍是“感冒”。2月25日,徐丽高烧达到40度,赶往又一家大医院,检查结果仍是“感冒”,输液改用青霉素。
  2月27日,徐的丈夫打电话到广州一家医院,被告知:“非典是衣原体感染。”徐丽在家人陪护下,再次来到医院,检查衣原体、血液,结果是“正常肺炎,一般不会传染”。在这家医院输液后,她体温一直很高。
  徐丽说:“后来回想,我始终不能明白,在这个信息从地球南边转到北边只需要2秒钟的时代,为什么在这些省会一流的医院,却没能得到更多关于疾病的信息,哪怕是一点警告、提示……”。
  2月27日,事情发生了转折。山西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魏东光了解了发病过程,要求“腾出特护病房,大家加戴口罩”。但治疗依然不见起色。
  2月28日,丈夫提出“到中国最好的医院去”,并选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魏东光大夫主动提出陪同,并出动了当地120救护车送往北京。3月1日凌晨1时,到达北京301医院。因是星期六,无法安排住院,只好去急诊病房。同病房有另外3个病友。此时,徐丽高烧不退,浑身发抖,几乎丧失希望。但妈妈说:“301医院是全国最好的,信息肯定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魏东光大夫返回了太原,不久,也被发现感染了 S ARS病毒,此外,太原还有两名护士被感染。
  回首往事,徐丽说:“医生、护士也是受害者。广东去年11月份就发病,难道国家级的医院连必要的通知都没有接到吗?”
  3月3日,徐丽转入呼吸科病房。徐丽的妈妈也高烧39度,仍趴到徐丽床边,喂她喝水,含泪安慰她。第二天,主治大夫佘丹阳告诉徐丽和家人:这种病与广东的非典情况符合,赶紧分隔病房,安排徐妈妈住院。她此时得知,爸爸在太原也高烧,被确诊为支气管炎,输液几天,病情恶化。3月5日,徐父也来到北京301医院。由于301医院不是传染病医院,安排他们转入解放军302医院。徐丽的丈夫打电话给北京急救中心要来了救护车。
  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科主任罗怡向记者回忆:从301医院转送302医院,转运车辆未经任何防护,司机、医生浑然不知所面临的威胁。
  此后,302医院10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成为北京市最早被感染的一批医护人员。随后,301医院发现感染病例。4月14日,天津发现首例非典病人,患者王某此前曾在302医院就医。
  徐丽回忆:“我和母亲被家人和朋友抬着,父亲被搀扶着,带着担忧甚至恐慌走进了302医院。”她的丈夫给南方一家影响较大的报社打电话,希望能够以自己的经历向社会发出警示,宣传非典知识,告诉大家非典传染力有多强。但对方接听电话的人没等他说完,就说:“跟当地医疗部门联系吧!”,把电话挂掉了。
  在302医院,徐丽及其父母住进同一个病房。徐丽退烧了,身体出现好转迹象,而爸爸却剧烈咳嗽,5天5夜睡不好觉,一躺下就咳嗽。
  3月7日,徐丽和母亲被告知,由于设备原因,父亲被转院了。其实,父亲已经病情恶化,正在进行紧急抢救。著名医学专家、74岁的姜素椿教授和很多医生、护士投入了抢救,但终因病情过重,离开人世。
  当父亲“转院”的时候,母亲就本能地说:“你爸会有事。”徐丽安慰她:“没事,没事。”母亲意味深长地叹息道:“有些事情要想到最坏的后果,如果连最坏的事情都接受了,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这是母亲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3月15日,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3月8日,丈夫接到电话,1岁多的孩子、弟弟、弟媳也相继出现了非典症状!医生们十分为难———“孩子如果不是这病,来医院后被传染怎么办?”,“去其他医院,对非典的治疗情况又会如何?”权衡利弊,302医院还是接收了徐的弟弟、弟媳和孩子入院治疗。
  3月12日,徐丽在北京工作的舅舅出现症状,被急救中心送往佑安医院。随即,佑安医院也出现10多例感染患者。3月27日,在该院进修的内蒙古临河市一名医生返回家乡,疫情随之扩散到了内蒙古。
  302医院非典患者不断增多,而徐丽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当时的卫生部长反复指出:“北京只有几位山西患者”。她写到:“可怕的无知,可恨的盲从!如果,新闻资源被很好地用到宣传SARS知识上,那该多好啊。”
  3月15日,身体极度虚弱的徐丽回到太原,在太原市结核病院继续隔离观察。5月22日,出院回家。
  目前,徐丽及其亲属们在社会上处境不好,未同他们见过面的亲属,也不能正常上班。很多人不理她的一家,家门口能见到指名道姓的脏话。“现在,以前认识的人跟我说话,我会很感激他们。”徐丽说。
  根据关于名誉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健康状况属于个人有权不公开的私人信息。尤其是传染病,法律规定未经本人许可,不得公开患者的姓名、住址等信息。但未经徐丽允许,一家电视台公开报道了她的名字。家人打电话到电视台询问,得到的答复是:“要打官司,就打去。”
40
 楼主| 发表于 2003-5-24 20:46:23 | 只看该作者

《非典前线》

大连市首次公开非典病人详细情况
   人民网大连5月24日电 记者王科报道:针对前段时间社会上对大连非典病人的身份等传言不断,大连市市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昨晚九时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大连四例非典临床诊断病例(其中1例死亡)、1例疑似患者的详细情况。
    陈某,男,52岁。患者曾与大连首例非典病人罗某(已死亡)有过密切接触史,于5月2日起发热,5月4日到市中心医院经胸片及肺CT检查发现右肺上叶阴影,到六院就诊,被收入隔离病房。入院后经抗炎对症治疗患者仍持续发热,血常规白细胞进行性下降,右肺阴影增多。5月10日经省专家组会诊确定为“非典”疑似病例,5月11日左肺出现阴影,双肺多叶病变,出现低氧血症,当晚经省专家组会诊由“非典”疑似病例转为临床诊断病例。目前病情仍较严重,正在救治之中。  贺铭怡,女,23岁,护士。患者于4月22日起进入“非典”病区工作,曾在符合国家卫生部规定标准防护条件下多次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人罗某、陈某做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工作。5月15日晚,出现周身不适,头痛,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在37.2℃~38.5℃之间。5月19日出现轻度乏力,最高体温38.4℃,经CT检查发现肺右上叶后段实变,下叶背段毛玻璃样改变。5月20日晨4时,经市专家组会诊确定为“非典”疑似病例。21日晚胸部X线检查结果表示病变有明显进展,5月22日,经省、市专家组会诊确定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例。
    王爱萍,女,29岁,护士。患者于4月22日起进入“非典”病区工作,曾在符合国家卫生部规定标准防护条件下多次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人罗某、陈某做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工作。5月14日,出现周身不适,自觉乏力,肌肉酸痛。5月15日晚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4℃-39.3℃?伴畏寒、头痛。5月16日、18日两次胸部X线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并有降低。5月19日出现干咳,经CT检查示左肺上叶尖段片状阴影,下叶背段毛玻璃样改变。5月20日晨4时,经市专家组会诊确定为“非典”疑似病例。此后经抗炎对症治疗,病情未见好转,21日晚胸部X线检查结果表示病变有进展,5月22日,经省、市专家组确定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例。
    刘晶,女,22岁,护士。患者于4月18日起进入“非典”病区工作,曾在符合国家卫生部规定标准防护条件下多次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人罗某、陈某做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工作。5月1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无发热,无乏力。5月19日下夜班后觉后背疼痛,仍咳嗽,咳少量痰,当日晚测体温37.2℃。20日体温达37.5℃。经查血常规,白细胞偏低,胸部X线检查结果表示双肺下野纹理增强、模糊。5月22日,经省、市专家组会诊确定为“非典”疑似病例。

来源:人民网 2003年5月24日  (责任编辑:孙海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3:00 , Processed in 0.05733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