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期——袁其伦
聊入正题吧!墨老弟提问后,我就准备了有关方面,这大概是针灸临床的作用规律了。本人早就该在论坛介绍一些临床的新东西,但论坛的高人太多,本人又不喜欢凑热闹;又担心现代针灸学的新概念和新术语一时解释不完,造成遗憾。现在好了,感谢论坛不仅给我集中发言的机会,并且将我的帖子集中在一块,里面基本都有,可供参考并无需赘述了。
好了,如下针灸规律曾在昨天的中医药回帖中有基本一致的应用,一通百通嘛!但愿对您有所助益。
在传统针灸疗法的调节和施治法则中,已经较好地体现了某些依照传统理论的调节规律。例如“补虚”与“泻实”、“治本”与“治标”、“治急”与“治缓”、“扶正”与“祛邪”等等。但是,这些治则比较笼统,概念比较含混,基本处于经验水平,在现今实际应用中出入较大,因而影响到了临床疗效的明显提高和针灸交流的科学推广。本作者以充任经络的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为主要物质基础,又通过分析传统针灸规律和经验,归纳总结出了实现针灸调节效应的三个科学关系,即针灸刺激因素与针灸效应之间的现代针灸学的三大调节规律。下面具体阐述之。
1.一般性(反射性)调节规律
在针灸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现代针灸学把用超小、小或中等刺激量作用于与病灶相关的穴位,进而通过比较局限的神经节段性反射活动为主要调节作用的一类规律归纳为一般性调节规律;应用这一规律的针灸方法称为一般反应调节法,简称反射法。例如比较典型的例子可以举如河北董承统教授对“烧山火”和“透天凉”的研究。他们认为在烧山火手法作用下,针下可出现温热感,同时肢体容积曲线上升,反映了末梢血管呈舒张反应;在透天凉手法作用下,针下出现寒凉感,同时引起肢体容积曲线下降,反映了末梢血管呈收缩反应。另外在临床治疗中,如以局部艾灸治疗冻疮,以轻揉按摩手法治疗局部皮肤痛,以针刺阿是穴治疗网球肘等。这些基本上都是通过比较小的或中等刺激量,又以局部穴位或患处(阿是穴)为主要刺激对象的针灸方法。
2. 交感抑制性(抑制性)调节规律
在针灸治疗和实验研究中,常常以中等或大刺激量的针灸方法,作用于那些压敏穴及多能穴以激活中枢内啡肽能神经和5-羟色胺能神经为特征,并以交感神经系统发生抑制为主要表现的调节,我们把这一类的调节规律归纳为交感抑制性调节规律;应用这一规律的针灸方法称为交感抑制调节法,简称抑制法。临床研究表明,在医治某些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失调症和多种痛症的时候,如果应用痛感不明显或可耐受的中、大刺激量作用于那些对压觉敏感的穴位并产生针感,那末就容易产生较好疗效,从而达到镇痛、降压、调节脏器功能、修正神经失调、恢复机体平衡等目的。究其特点,是以全身性的神经-体液反应为主导并仍存在着局部神经反射;在刺激适宜并持续的情况下,不仅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血中内啡肽等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增加,而且还可促使大脑皮层进而达到内抑制的新境界。这在针刺麻醉中表现的更为清楚。当然,如果刺激时间过长,机体即进入耐受状态;如果刺激量过大或过强,机体就会产生防御性反应而兴奋起来,先前的抑制状态也就被破坏了。
3 防御性(兴奋性)调节规律
在针灸治疗和实验研究中,应用大刺激量甚至超大刺激量作用于敏感穴(如痛敏穴、血管神经穴、淋巴管神经穴等),以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为特征,并以交感神经系统发生兴奋为主要表现的调节。我们把这一类的调节规律归纳为防御性调节规律;应用这一规律的针灸方法称为防御反应调节法,简称兴奋法。如临床用三棱针刺血或麦粒灸灼烧,以达到以痛治痛的即时功效就主要是这样的机理。临床研究表明,在医治某些疾病如休克、昏迷、神经麻痹、以及急性扭挫伤、淋巴管炎等感染性疾病时,往往可以应用大或超大的刺激量(如三棱针刺血),作用于某些对痛觉比较敏感的穴位(如水沟、十宣、阿是穴等),那末就可以出现复苏,提高血压,促进新陈代谢、及抗炎、消肿等功效。即使治疗某些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淋巴结核、痔疮等,也可以在相关穴位用化脓灸、穴位埋藏、三棱针挑刺等刺激量大的方法刺激之,并能达到上述功效。很明显,防御性调节规律的特点是以全身性的神经-体液反应为主导,亦有针刺局部痛阈暂时上升,血液免疫和内分泌等系统随之被激活等表现。但必须指出是,当刺激量过大造成伤害时,机体内部将出现病理应激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