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七期——五积散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2-13 18:32:41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6:13pm 发表的内容:
1: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决定一下患者的体质。
2:如果患者体质偏阳虚,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甚则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 ...
先生指出病人患麻黄汤证,置之不治,其可能的转归决定在体质,从阴从阳,很有临床意义.其转归还有邪仍在表的现象,如: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说明太阳病虽经十日以上,其脉仍浮,提示脉不变,其证亦不变,属于邪未内传,亦未外解,仍在太阳本经,故仍宜麻黄汤发汗解表。


32
发表于 2009-2-13 19:03:59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6:13pm 发表的内容:
1: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决定一下患者的体质。
2:如果患者体质偏阳虚,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甚则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 ...
     班门弄斧了,请多多批评。
     麻黄汤证本身就已经蕴含了体质强壮的意思,而且是表实证;桂枝汤证是正常人体质较差,或者已经出汗的病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适用于老年人,或者具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三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演变关系。
     麻黄汤证不经过治疗的自然演变,第一步,上帖已经说过了,如果没有误治,直接演变为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没有可能。如果白虎汤证、麻杏石甘汤证不经过治疗的自然演变,可能是营血分证;麻杏石甘汤证还可能演变为结胸证之类。
     《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他借用了六经传变的思想,但是张仲景非常聪明而且尊重事实,并没有完全按照六经的顺序表述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而是按照临床实际情况表述这种演变关系。
33
发表于 2009-2-13 19:40:07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02/13 06:32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指出病人患麻黄汤证,置之不治,其可能的转归决定在体质,从阴从阳,很有临床意义.其转归还有邪仍在表的现象,如: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 ...
王勇123先生好!
欢迎你参加讨论。
34
发表于 2009-2-13 19:58:56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3 07:03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证本身就已经蕴含了体质强壮的意思,而且是表实证;桂枝汤证是正常人体质较差,或者已经出汗的病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适用于老年人,或者具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三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演变关系。
先生能有此种见解,可见先生是中西通贯,敬佩。
麻黄汤是表实证,桂枝汤是表虚证的观点,我原先也一直推崇,不过近几年来,感觉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这样阐释:
感受风寒重的就是麻黄汤,感受风寒轻的就是桂枝汤,以感受邪气的轻重来决定证的变化。
比如壮实人一样可以得桂枝汤证,虚弱之人,也可以得麻黄汤证,但二者的处理法则不相同,壮实人得桂枝汤证,可以用轻剂桂枝汤或者直接用后世的人参败毒散一类的方剂,虚弱之人感受麻黄汤证,可以用麻黄汤加人参法(薛立斋法)或者直接就用麻附细辛汤加人参桂枝法(开太阳,守阳明,奠少阴,三法合用,先安未受邪之地,此证老年人冬季易得)
仲景给出的是理,而我们后世的研究和学习需要的是法。
当然,如果单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伤寒论》我个人还是推崇先生说的这个观点。
35
发表于 2009-2-13 20:06:18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3 07:03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证不经过治疗的自然演变,第一步,上帖已经说过了,如果没有误治,直接演变为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没有可能。如果白虎汤证、麻杏石甘汤证不经过治疗的自然演变,可能是营血分证;麻杏石甘汤证还可能演变为结胸证之类。
麻杏石甘汤,大小陷胸汤,大小青龙汤,诸泻心汤,诸栀子豉汤......这些属于复合证,依据患者体质的不同,或里热加外寒,夹痰,夹饮,加痞,加虚热,都可以产生,属于变证的范围之内(但仲景大多采用误治来提示)
如果细细研究起来,这些问题很烦琐。
36
发表于 2009-2-13 20:08:27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3 07:03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他借用了六经传变的思想,但是张仲景非常聪明而且尊重事实,并没有完全按照六经的顺序表述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而是按照临床实际情况表述这种演变关系。
赞同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们学习《伤寒论》学习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主体精神。
37
发表于 2009-2-14 09:51:47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7:58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能有此种见解,可见先生是中西通贯,敬佩。
麻黄汤是表实证,桂枝汤是表虚证的观点,我原先也一直推崇,不过近几年来,感觉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这样阐释:
感受风寒重的就是麻黄汤,感受风寒轻的就是桂枝汤 ...
   [仲景给出的是理,而我们后世的研究和学习需要的是法。]
   这个说法非常有见地。
   仲景创造理的过程以及理的本质,也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的。中西医结合学派之所以结而不合,除了用西医为依据解释中医之外,另外一个毛病就是只研究《伤寒论》的法与方,他们不知道仲景创造理的过程以及理的本质。《伤寒论》与《内经》不同,伤寒论是直接指导临床的,其112方或者112证,都是典型的证,如同西医的诊断标准一样。而在涉及临床运用时则大不一样,守原方不变者比较少,必须加减才能符合实际病人的病情。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所以,证的变化以及演变也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伤寒论》中方证是对应的,所以,方的变化以及演变也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因此,在《伤寒论》中,理法方药随着证的演变,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才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辨的是疾病整体过程中的哪一个时空阶段,某一个时空阶段(证)的理法方药与其上下左右前后的证之间的关系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符合逻辑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38
发表于 2009-2-14 11:15:48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6:13pm 发表的内容:
1: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决定一下患者的体质。
2:如果患者体质偏阳虚,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甚则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直到抵挡丸证的可能。
本论坛上高手如云,理论、临床各领风骚,使人如入宝库,目不暇接。太好了!
先生的理论清新,临床功底深厚,让我受益匪浅。但下条
“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直到抵挡丸证的可能。”中的“阴虚”是否以“阳盛”为佳?
39
发表于 2009-2-14 11:39:38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3 07:03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证本身就已经蕴含了体质强壮的意思,而且是表实证;桂枝汤证是正常人体质较差,或者已经出汗的病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适用于老年人,或者具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三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演变关系。
        《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他借用了六经传变的思想,但是张仲景非常聪明而且尊重事实,并没有完全按照六经的顺序表述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而是按照临床实际情况表述这种演变关系。
   
先生解释得好!
麻黄汤证、桂枝汤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以患者的不同体质而设。
《伤寒论》的传变规律,是根据病人的体质(阴脏、阳脏)及失治误治后导致了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的,其传变的结果,最终即取决于病人阴阳的盛衰情况。
40
发表于 2009-2-14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8:08pm 发表的内容:
赞同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们学习《伤寒论》学习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主体精神。
说得好!临床上一切都以脉证为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4 06:03 , Processed in 0.0532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