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王全年兄接受我的挑战
第一回 天圆地方学说
翟鉴 先生:
以下是您的原话:
对"天圆地方"古人犯了两种认识上的错误:
(1)地实际不是方的而是圆的,这一点已被科学所证实。
(2)"天如覆斧"即天象一个盖在地上的圆盖,这个说法在汉代出现浑天派时,就已经被否定了。
中国天圆地方学说的起源
天园地方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哲学、阴阳学说,宗教、医学、伦理道德都与这个学说有关。
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界,就以“人”的感觉器官感知世界,并以“人”的思维判断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必须有参考系,以什么为参考系呢?最直接的、最熟悉的就是人体本身和自己脚下的土地。“人”以不同于动物的睿智和灵气,以人体本身和自己脚下的土地为参考系,观察天空、大地、海洋、以及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企图解释宇宙的起源与人的起源,因此产生了古代的各种学说和神话。人和宇宙的起源问题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基本解决了.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是一个在斗争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宇”就是四面八方的空间,“宙”就是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就是指天地万物,空间是无边无际,时间是无始无终。
就宇宙的结构,在文明时代初期,人类只能凭直觉来判断。有趣的是,各个民族都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实际上是以自己为参考系观察、认识宇宙),中国有“天园地方说”,欧洲有“地心说”。这是人类在认识宇宙时最初的结论。到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这是第一次冲破了宗教束缚,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引起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
“天圆地方说”是我国古代流传的对天地结构的一种认识,又称“盖天说”。古人把天穹看成一个盖子,大地则看成方形的大块,整个天盖绕着天极旋转,日月星辰则附着在天盖上,随天盖旋转,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这个说法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的古钱币,多为外圆内方孔形,就隐含着这个含义;又如,北京的天坛是圆形的,地坛则是方形的,也是这个含义。许多专家认为“天园地方说”产生于商代,从现在的考古资料来看,“天圆地方说”并不诞生于商代,在濮阳西水坡的一个6000多年前的墓穴已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原始盖天图式。
商代人还有了方位观念,在甲骨文中就发现了东西南北中等。在他们的观念中,东西南北四方都有神灵。不但在地上的各个方位有神灵,在天上也有东母和西母等方位神灵。方位观念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参考系),依据太阳的运动对空间进行标定,把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
古撒玛利亚人也有类似的认识,他们认为大地是一块平坦的盘状物浮在水面上,在大地的上方则是象倒扣着的大锅一样的天穹,在天和地之间,日月星辰运行在大气中。
古埃及人则把天看成是女神黛娜的身躯,她伸开四肢环抱宇宙,在她身上布满群星,太阳每天晚上被她吞入腹内,早晨又吐出来;白天,太阳划着小船横越女神的身躯,从天空的一边到达另一边。
古迦勒底人认为大地的四方为大洋所包围,中央象高山一样耸起,地的上方是天穹,象挂着的大钟,上面布满星辰;地底下有一个通道,在东西方各有一个出口,太阳每天从东面的出口爬出,沿天穹漫游,傍晚从西方的洞口落入,夜里,太阳沿着这个通道又运行到东方去。
古印度人的看法最有趣,他们认为大地驮在四头大象身上,大象站在一个巨大的龟背上,龟则浮在水中,至于水在哪里就没下文了。
总体上看,远古时期的人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对天文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观察和想象的阶段,以人类自己为参考系观察天体运动,观察山川海洋,想象或推测宇宙的形成与构造。这是“地心说”的渊源,本来是唯物的,后来被宗教改造为神学理论的基础。
据学者研究,“天圆地方”的观念起源于立杆测影所用晷影盘的形制。用木棍插在地上,在烈日下观察太阳影子的移动轨迹,其轨迹是一个半圆形,所以推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圆的,当然,天是圆的!(这是不是科学观察?)陆思贤先生说:“晷影盘必然是方中套圆,即‘方数为典,以方出圆’,才能控制太阳东升西落的座标点,也才能保证每天太阳上中天时的晷影落在同一条南北纵线上,这是产生‘天圆地方’观念的基本实践活动”。有学者认为:“‘天圆地方’是一种观测天文的方法,因为天体是运行不息的,故曰‘圆’;地平作为固定不移的对照标准,故曰‘方’。所以,取法地平作为观测天体运动的标准,有如物理上作相对运动的两物体,必取一个物体作为静点(参照物)以计算之,由此而得出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周易•系辞传》记载:古者(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古伏羲氏是父系社会的首领,他长期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低头观察大地的一切现象,发现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圆的,特别是太阳的运行轨道,无论用山或树作参照物,或者用插在地上的木棍作参照物,都不难发现它的轨道是圆形的。既然太阳的轨道是圆的,当然可以推知天是圆的,因为太阳是在天上运动的。他又以自己为中心(参考系)从四个方向观察大地,看到地平线是直的,四条地平线相交,从而得出结论:地是方的。“天圆地方说”产生于父系社会,是经过无数人、经过几万年的经验积累才得到的认识,而不是一个人发明的。相传伏羲创制《河图》、《洛书》时也用了“天圆地方”这个学说。
既然天在上,地在下,那么如何解释天地之间万物的生长发育呢?能够作为参照物的只有人,以男女交媾生儿育女作参照物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参考系,因此,伏羲氏认为,天地交媾,交换位置方能生长万物,于是创立了“天地相交说”,这就是“天人合一”学说的渊源。《易经》是在“天圆地方”“天地相交说”“天人合一”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易经》的作者不可考,它的创制可追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和周文王的时代。周文王姓姬名昌,所在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1世纪。如果说它在殷末周初已见雏形,那么它大概是三千年前的作品。《易经》后来按照道教的需要进行了全面的诠释,成为道教教义的组成部分,就更增加了其神秘性。
从远古到现代,易经文化在中华大地相传已经几千年了。它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在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与古代思想、哲学、民俗、语言、文字、历法、气象、地理、人体、心理、农牧、建筑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四书五经”,就曾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来认真加以学习。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自然也把《易经》的学习作为必修的课程,所以说《易经》是儒、道两家的共同源头。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却有着各自的方式,儒家主张济世,道家主张无为,对事物的看法主张顺其自然,即所谓的“道法自然”。《易经》的产生是古时的贤明之士,把人与自然巧妙的结合,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又在自然中生存并发展的这一过程理论化了,并总结其内在的规律,所以说《易经》是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在大自然的生存状态下总结出来的一套完整的朴素的哲学体系,后来曾有人说《易经》是一部以卜筮为形式的古老的哲学著作。
阴阳学说来源于“天圆地方”“天地相交说”“天人合一”学说.是建立在地心说的基础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