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翟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4-8-10 06:03:53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谢谢 伤寒论叶天士兄提出的问题!
您问:     
  翟鉴先生的心水、肾火是功能上的,而古人说的心火、肾水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符号式的。我理解的是否正确。
答:心肾水火的定义如果功能和形式是两种结果,那么,这个定义必然不通。我定义的心水、肾火不论从哪个角度考证都可以吻合。如果兄对此有兴趣的话,请您关注《  对传统理论“心肾相交”的质疑》,谢谢!
32
发表于 2004-8-17 10:05:31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因为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念到高中,但我敢到这儿来发言,因为我能治好肝炎,而且我相信所有的中医都能治好肝炎,不管它是甲肝,乙肝,丙肝.不管它是那一项指标高.人与病毒是老朋友了,病毒与人类打交道有多久我不知道,也许几万年,也许几十万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祖宗写<黄帝内经>时病毒早已存在,书上的贼风致病就是病毒致病.说病毒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形态,现在的病毒当然不可能与以前的病毒完全一样,但是人体与病毒搏斗的经验,能力是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的结果,不是吗,不是有人得了肝病自己就好了吗?为什么这群人会好,而那群人不会好,会好的人与不会好的人,他们都是人,是同一种产品,应该有同样的功能,仔细观察一下会好的人与不会好的人,用中医的观念,中医的思维去看去想,不会好的人实际上是整个人体的收支是负的,从胆治,合理睡眠,平衡阴阳,当人体的能力上升了,人体自有办法把病毒摆平,当人体的能力进一步上升,人体不仅是摆平病毒,而是要逐步消灭病毒.
33
 楼主| 发表于 2004-9-5 16:17:19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yuqincheng 兄:说的不错!    
“当人体的能力上升了,人体自有办法把病毒摆平,当人体的能力进一步上升,人体不仅是摆平病毒,而是要逐步消灭病毒.  ”
回答:西医用要是对病毒有针对性的。而病毒实际是人的整体功能失调后才出现的。把病毒杀灭了,如果整体功能不佳照样可以产生病毒。这是西医的一个永远的老大难。中医不用到处去找病毒,把整体功能调到最佳状态,病毒会自灭。如果对此西医朋友有异议,我们可以对质!
7、治疗贫血性头晕一例
李连挥,男、51岁、李富庄人。经商,2000、2、4日,自述患头晕3个月有余。99年11月到丰南县医院诊治,用药10几日无效,又到唐山人民医院诊治,诊断为贫血性头晕,治疗月余无效。又到工人医院诊治20几天无效。改中医专家治疗,开药20剂,服14剂后,病有加重的趋势,经人介绍求我诊治。当时什么诊断病历都没有,只有剩余的6剂药。其中有蚯蚓,我问:开药的专家多大年龄?答:50几岁。
我认为,贫血性头晕,的原因一是生血障碍问题;一是溶血问题。然而,蚯蚓的药理有溶血作用。贫血再加溶血药,这位专家的水平可想而知了!
诊其脉,57次/分,右寸浮大。血压120~80毫米汞柱。
处方:川芎12g    人参10g   人工牛黄1g(冲服)  葛根12g    附子12g    白术10g  黄芪20g   当归10g   赭石40g    桂枝10g   葶苈子10g   南星10g   海藻15g  。服2剂。6日病稍有减轻,脉,血压如前。又服4剂后,11日能自己开车来拿药。自述病有所减轻。但右寸仍浮大。又拿4 剂加1 剂泻药(大黄30g  厚朴15g  黄芩15g)。服泻药后全身软,肌肉跳动,大便黑色。22日自述,病去多半,脉72次/分,右寸已软,关尺稍大,左平和。血压如前。前方去桂枝、葶苈子、南星。加党参、鸡内金、首乌  6剂,1月余,共服药21剂痊愈。到现在一切正常。
方解:脉57次/分,川芎、桂枝因2 味有抑制心肌作用,所以,皆为禁剂!因考虑到川芎能透过血脑屏障、缓解脑血管痉挛,又能引诸药上升;桂枝因脉右寸浮大,而解肺表之邪。虽然2者有抑制心肌作用,但有人参、附子、黄芪强心,故无妨。
黄芪、当归、人参,气血双补。赭石、人工牛黄2者有促进血中红细胞增生作用,使贫血得到缓解。葛根能增加脑中血流量,又可缓解脑血管痉挛及抑制组织胺的增生。南星、海藻、葶苈子祛痰。海藻有肝素样作用,其中所含藻胶酸尚可制作血浆代用品,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之良药。白术健脾,得附子使脾的运化更强,得祛痰药使食物的养分子催化的更细(消化的更完善)又使痰无生机。葶苈子、泻肺金,桂枝解肺金,附子之热温肺金,三药相伍,使肺金不寒,即高气压降低,寒风自灭,乃自然治风之妙也。寒风灭,肝木之风得升,在加供血充足,病何能不愈。
从整体上分析此病,为肝虚风内动,木虚,只因木之母(水)弱即水不生木。木虚不能制土,土实水必弱。用大黄30g  厚朴15g  黄芩15g。泻土也就等于补了木之母“水”(心)。水生木。这是“实则泻子,虚则补母”的另一种手段。仅供参考。
有人会问,一剂就能达到泻土的目的吗?
答:一般来讲,补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泻是极快的,可以说立杆见影。但应该达到目的则止。
34
发表于 2004-9-14 10:06:45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有启发
35
 楼主| 发表于 2005-4-4 06:17:16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先解释一点:2004/07/11 07:22pm 的帖子发错了(重复了),请大家原谅!
中医的胁痛与现代的肝炎
《明医指掌》曰:“胁肋疼时统属肝,或虚或实或因痰。脉沉气郁须开导,孔涩原来死血干。食积一条常梗起,肝虚痛在胁梢间。若然痛甚肝经火,干胁之疼疗最难”。
[论]“足厥阴之络,令人胁痛,皆肝胆经之所主也。丹溪云:‘木气实、肝火盛、死血、痰饮、气滞、食积、湿热皆令人胁痛……胁下一点痛不止,名干胁痛,甚危,当大补气血,尚难为也’”。
中医的胁疼与现代医学的肝炎愚见如下:
胁疼(肝炎)与其他疾病一样,病因很多,但不外“寒热、虚实”四个字。寒有内寒与外寒之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分清“因”与“果”对探讨生理病理都会有很大帮助。
以上古人论胁疼“或虚或实或因痰”“痰”是“果”,是脾虚或实,脾因功能失常,运化失职才出现“生痰之源”的现象或后果。再加肺功能障碍,又有了“肺为储痰之器”。脏腑功能异常是“因”,痰是“果”。脏腑功能失调是病“因”,一切病理产物都是“果”。如果我们不查病因,只在“果”上做文章,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现代医学最注重其“果”,如乙型肝炎以完整的直径42nm乙肝病毒为依据。把发病的机理认为是:主要通过输血传播而得。但是,绝大多数患肝炎患者,发病前或从来就没有输过血液,这怎么解释?中医通过“症”很容易找到发病机理,如根据“痰”这一现象,就能直接找到脾的运化方面及肺的功能障碍。而西医虽然提供了病症的现象,但确找不到发病的机理,这是西医理论的一大弊端!
(1)外寒对肝病的影响
外寒是指外寒侵害人体,其结果多数是发热。因外寒封闭了汗孔,内热不能顺利散出,或卫气被郁,郁而化热,所以发热。那么,外寒与肝炎有什么关系呢?风寒(外感)为百病之母,如太阳病可转化为少阳及厥阴病(肝胆病)。或可直接感少阳及厥阴病。所以,外寒与肝炎不论直接和间接都有关系。
(2)内寒导致的肝病机理
中医讲,阳虚则寒。如肾为阳脏,对肝炎病理的影响是:血细胞中的红细胞生长素、是由肾产生的红细胞生长因子、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产物。也可说肾主骨,骨髓是红细胞的源产地。肾阳或肾虚,使血细胞生成减少,血虚使肝无所藏,以前说过血虚则气多(邪气多、气滞),有气滞则有血淤。
按自然而言,寒使细胞运动减弱,心跳减慢;寒则凝(血液粘稠增高),使血流缓慢,所以,容易产生血淤。而血淤是肿胀的主要因素,所以,肝有血淤,可导致肝细胞肿胀(肝炎)。寒盛(阴降太过),可导致阳无力上升,肝木不升,肝郁则病(肝炎)。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寒”对肝炎病理的影响:自然中“热”能分解,脂肪等加温可分解为液态。而体内之消化也离不开“热”,中医讲,“脾不得肾阳则不生化”,阳虚使消化功能降低,食物中的养分不能彻底催化成小分子。小分子进入肝细胞后是以扩散的方式进行的,而大分子是通过吞饮方式进行的,大分子的吞饮要比小分子扩散的速度慢的多。如果大分子过多,由于它运行的速度慢,最后的结果是,大颗粒不能及时运走,而变成废物堆积成患,故造成肝病(肝炎)。
我们知道,分子的催化分解主要是以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碰撞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分子的相互碰撞的因素,主要靠“热”。在分子运动的同时,如果加热可使分子的运动(碰撞率增加)。反之,随着热的减少,分子运动减慢,分子与分子的碰撞率减弱。这就是“寒”对肝炎病理的影响。
(3)热导致肝病的机理
热,是指邪热而言,早在《内经》就提出:“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之说。也可以说,壮火即邪火。邪热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方面:
邪热主要是“消耗”,即耗能量增加。消水:我们知道,清者为津,为阳;浓者为液,为阴。热首先把清者蒸发耗尽,使剩余的液浓度更浓,使液转变为“痰”。痰是百病之源,可阻塞血液及脉络的流通,其结果是造成组织、细胞供氧不足。肝小叶中央细胞(3区肝细胞)是最后获得养分的,要比1区和2区摄取的养分稍少。再加痰阻塞脉络,使循环减慢,最后的结果是,肝小叶中央细胞摄不到足够的养分,出现肝小叶细胞坏死(肝炎)。
耗氧(养分):邪热使细胞运动增强,随着细胞运动增强,耗能倍增,按平时的血流速已经达不到细胞所需要了。这时心跳加快,排血量增加,使细胞运动增强、高代谢、高消耗的状态。养分(水)可以从饮食中补充。氧通过肺的呼吸从外摄取,但是,更重要的是红细胞的载氧。此时,通过神经系统刺激肾(骨髓)增加红细胞的生成。久而久之,使制造红细胞的骨髓(肾)开始疲惫,产生的红细胞不达标,出现红细胞增多(不成熟的幼红细胞增多),有的甚至还没有经过脾就夭折了。由于红细胞不成熟,开始出现溶血现象,出现贫血。现在对急性乙型肝炎的肝外表现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造血系统可出现红细胞发育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贫血是缺氧的重要原因之一。缺氧又可导致“气滞”(各种毒素滞留)。长时间缺血、缺氧又可引起酸中毒,使微血管对儿茶酚氨的敏感性降低而发生扩张,造成淤血,此乃邪热造成淤血的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温热病邪,灼伤津血,津液不足,不能载血运行,血受熏灼,凝结瘀塞。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用热毒血瘀的动物模型也证实了邪热确有血瘀的现象。其方法是,给动物静脉注射感染绿脓杆菌,结果多数出现毛细血管模糊或消失;红细胞聚集,微小血栓形成,血流瘀滞的现象。那么,这种方法是否与中医“邪热”相吻合?我认为:邪热发热与西医绿脓杆菌等的发热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这个方法是可行的。我们弄清了邪热造成血瘀的机理,再看看对肝病的影响:淤血可造成局部肿胀。而肝炎患者肝细胞却有肿胀现象,也和《明医指掌》胁疼的因素“死血、气滞”相吻合。
邪热与大分子的关系:大分子指食物中的养分没被催化完善的物质。以上说过,热在消化中起着相当的作用,而邪热就不同了。邪热能使分子与分子间的碰撞率增强。但需要说明的是,邪热虽然使分子碰撞率增强,而分子的有效碰撞率是A分子凸与B分子凹对位的碰撞,如果对位不正,分子与分子一碰就分开了,也就失去了有效碰撞率。现在已经弄清了儿茶酚胺类能使胃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慢,久而久之,胃蠕动减弱可出现食积;小肠蠕动减弱,可影响消化和吸收,因小肠之蠕动对肠中食糜起搅拌分割作用,而搅拌分割在消化方面起着相当作用。现代研究证实:消化酶在消化中起重要作用,它可使A分子凸B分子凹对位碰撞,因此增强了有效碰撞率。但是,酶在体外温度40多度活性最高,温度如果再继续升高,酶的活性就下降,超过60多度就失去活性。人的内部温度大约在38度左右,我认为哪怕超过正常值0.几度,酶的活性可能就会下降,这就是邪热造成大分子颗粒的一个原因。至于体内超过正常0.几度,酶的活性则下降,尚待科学证实。
因邪热(热毒)所引起的胃炎、肠炎等并非窄见,所以,邪热是造成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分子颗粒大和邪热也就密切相关了。而分子颗粒大也是发生肝炎的病理之一。
总之,中医理论的胁疼与现代肝炎十分接近,或者说两者只是词异而理同。
36
发表于 2005-4-28 01:54:40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现在西医治疗乙肝有新药“拉米夫定”。中医的脾才是人体的肝脏,肝炎中医应从脾论治!见《医理探源》
37
 楼主| 发表于 2005-4-30 06:32:55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小青草 兄说:    
  现在西医治疗乙肝有新药“拉米夫定”。中医的脾才是人体的肝脏,肝炎中医应从脾论治!见《医理探源》
答:按现在西医的研究方法,即使新药以不可能治愈乙肝。
中医的脾就是脾,肝就是肝。治疗乙肝是以人的整体为前提的,从哪一个脏腑入手都可以。中医的肝病治脾是没错的,但肝病也可治肺(泻肺或补肺)。  
38
发表于 2005-5-3 14:40:56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有一定启发。但治乙肝,中医比西医强。本人毫不夸张的说,我用130-160剂,可以把大三阳变为小三阳,把握度在90%左右。
39
发表于 2005-5-4 01:39:05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翟鉴兄:请您看一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论中医肝脾的解剖位置"或医理探源中的"论中医脾的解剖位置"您应该明白很多理论您是搞错了!
40
 楼主| 发表于 2005-5-5 06:06:14 | 只看该作者

揭开病毒性肝炎的面纱

夏红光 兄说:   本人毫不夸张的说,我用130-160剂,可以把大三阳变为小三阳,把握度在90%左右。
回复:我相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03:50 , Processed in 0.09574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