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吴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8:12:2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12/07 08:30pm 发表的内容:
但你不能以偏概全,因中医理论引入了阴阳五行古代哲学观等就否定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而把中医说成是玄学!
分析中医是局部的科学性,而整体的非科学性,不是“以偏概全”,而是恰如其分。
3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8:21: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12/08 05:52pm 发表的内容:
请问先生,亚健康状态先生是如何“客观”界定的呢?是依赖于客观的“科学依据”,还是主观的“病人自我症状”呢?
中西医各有所长,西医“病”的概念通常包含有病因和病理状态,以病因为主,病理状态为辅;在病理状态中,又以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为主。中医“证”的概念则以机体内在的病理状态为主,而不包含有病因的成分;且内在的病理状态,以机体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异常为主。二者各有侧重点,不能相互替代。有不能用西医“病”名命名之“证”(中医有证可辨,西医无病可辨),亦有不能用中医“证”名命名之“病”(西医有病可辨,中医无证可辨)。二者各有长短处,是不可以完全用现有西医替代中医的。中医不是玄的,不是虚的,只是它的语言形式还停留在较原始、古朴的阶段。我们所要迫切去做的,不是去否定它,废除它,而是要用现代的原理去理解它,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它。如此而已。

你能承认中医“语言形式还停留在较原始、古朴的阶段”,已经很不简单,但中医“语言形式还停留在较原始、古朴的阶段”的原因是中医思维停留在“原始”阶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原始思维和玄学思维只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而已。
3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9:10:3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用现代(科学)原理去解释、表达(准确地说是研究)就是现代中医,但现代中医不是中医,我的文章已经做了论述。
亚健康状态对于现代医学(不能把现代医学称作“西医”,我在文章中已经做了批判)的界定同样是“客观”的,病人的自我症状同样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不是“科学方法论”要看它对症状的解释方式(认识方式、把握方式和运用方式),即是不是理性思维的逻辑实证的方式;而不是看用不用自我症状。现代医学未发现亚健康状态的“客观”物质性变化,本身就什么现代医学对它的界定就是“逻辑实证”的,所以分出了“亚健康”这一“疾病”发生过程的阶段;何况现代医学还在不停地寻找“亚健康状态”的客观指标,随着科学的进步,必然有所发现,因为科学认为,功能是物质的运动的表现,功能的改变预示着物质的改变,只不过这种变化很小,现代科学不足以“发现”。
而中医永远就是“辨证”,什么“上火”、“阴阳不调”等等,对症状的认识运用是一套从“感觉”极端发展而来的“玄学”概念,用这样的概念去“感觉”,得出的永远是说不清楚的、但永远“正确”的“玄学”判断。以至于针对同一的“亚健康状态”病人,不同的中医医生常常辨出不同的“证”(病)来,并开出一大堆药。但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状态”从来是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做出明确的“亚健康”诊断,且不主张用药,而是强调锻炼身体以调整。
34
发表于 2005-12-8 19:16:4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5/12/08 07:39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吴味2005/12/08 06:21pm 发表的内容:
你能承认中医“语言形式还停留在较原始、古朴的阶段”,已经很不简单,但中医“语言形式还停留在较原始、古朴的阶段”的原因是中医思维停留在“原始”阶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原始思维和玄学思维只是一个事物 ...
——对《传统思维阻碍了中医理论的发展》一文的批判

这是一篇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文章——一个典型的用西医思维来思考问题的中医医生写的文章——对我这个用中医思维来思考问题的西医医生而言。

读后不免有些郁闷。

倒不是郁闷有人写了这样文章,而是郁闷我们的中医药报上竟然发表这样的文章——可见这样的观点其影响力还颇大,还颇有市场。

竟然说中医的思维阻碍了中医的发展!说中医理论要发展,思维方式必须加以转变,尤其是与西医的思维方式相融通!有没有搞错?中医和西医相比,其优势在哪里?不正是在于其诊治模式、诊治思维吗?难道要我们中医去放弃辨证(内在病理状态)论治的诊治模式、诊治思维,去接轨西医的辨病(病名、病因)论治的诊治模式、诊治思维?何为舍长就短?正此之谓也!

说中医相对封闭,不能和西医有机结合,二位先生,不是中医封闭,是你们封闭;不是中医不能和西医有机结合,是你们不能将其和西医有机结合。中医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体系,其语言、具体内容可能古朴、陈旧、落后,但是其体系的框架、病症诊治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要素彼此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极先进、合理的,要胜于现有西医的诊治模式、诊治思维一万倍!

关于中医学科特征的二重性,张孙二君把其理解为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但其概念及理论形成的思维科学和载体——词语(语言的和文字的)却是人文科学的性质),我却要说这其实是信息本体论和认知论属性。二君以为这是中医的又一缺陷,却不知道西方医学正在向此方向迈进。医者,意也,思维是医生诊治病症中的诸多要素的第一要素。医生诊治病症时,首先大脑中须存有若干的医学知识,否则病症诊治过程无法进行下去。但是不是有了若干医学知识,就可以去诊治病症了?还必须依赖于医生的主观的思维。而思维虽是主观的东西,对于病症诊治过程而言,亦是一个客观的要素。诊治病症时,不仅医者所具备的医学知识是正确的,其思维程序、方式也应是正确的,如此才能有效、正确的完成病症诊治过程。

至于注重定性而缺乏定量,这固然是中医一个不足之处,可是二君,西医在临床病症诊治过程中,有许多时候连定性都做不到,而谓之病因不明,或闭着眼睛瞎说,谓其是神经官能性的、心理性的,此时中医虽不能定量,总是比西医不能定性要好些吧?

又言,中医是运用传统思维构建的以“状态”(象)为特征的医学理论,西医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构建的以形态结构为特征的医学,这话倒是概括的十分准确,但是究竟哪一种模式更好呢?是要中医向西医看齐,还是要西医向中医看齐?二君恐怕搞倒了。生命是现象,症状是现象,现象源于形态结构,但又高于形态结构。死人也是有形态结构的,但死人是没有生命,没有症状的。究竟是研究“象”重要,还是研究形态结构重要呢?

关于概念内涵的模糊性,这点二君的分析是到位的。但概念的模糊和思维的落后是可以划等号的吗?错了,大错特错了。概念是思维得以进行的基础,思维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二者完全不是一个层次、范畴的东西。好比盖一座建筑,概念就是一块块的砖,而思维则是建筑的组织结构体系。概念可以演变,由土的砖变成石头的、或金属的,并不影响其建筑的风格,中式依然是中式,西式依然上西式;但组织结构体系不可轻易变,若变了后,则整个建筑将不再是原来的建筑了。中医需要改变的是概念内涵的模糊性,却不是需要改变中医的思维,这点绝不容含糊!

由上述几点,确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理论与实践脱节了,但不是中医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是二君的中医理论与实践脱节了。二君确实需要多多实践,否则还会出现诸如此类的与临床实践完全脱节的观点,而发出“传统中医思维阻碍中医理论发展”的如此谬论。


35
发表于 2005-12-8 19:24: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附原文:传统思维阻碍中医理论发展
  
中医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主要依靠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以下简称“传统思维”),传统思维既不同于西方人所说的“原始思维”,因为“原始思维”是以表象为思维要素的;也不同于与“原始思维”相对的“文明思维”(即现代理性的逻辑思维),因为“逻辑思维”是以经过科学、严谨的抽象而形成的“概念”为思维要素的。传统思维是运用不完全抽象所产生的“概念”及表象为思维要素的。所以“传统思维”深刻于“原始思维”,又明显落后于“逻辑思维”。刘长林先生说:“思维方式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中医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也毫无例外的受系统思维支配,“系统思维是中国思维方式的主干”,其在中医理论的建构及过去的发展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中医理论在这一思维方式影响下所形成的缺陷和弱势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相对封闭性。中医理论自其在《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成书之时就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魏晋隋唐以后则其整体框架未有突破和实质的发展。由于传统思维是人文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思维科学基础,所以中医理论在其发展历程中,大凡人文科学方面所取得研究进展随时都可能被中医理论轻而易举地引用并应用得游刃有余,如“识神”本为道家术语,医学引入后用以表述心所主的神,再如明代兴起的命门学说等。而依靠逻辑思维所形成的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则很难进入中医的理论而被排斥,尤其是以形态结构为基础的西医,按情理讲中西医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完全相同,两者有机结合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却相反,近百年来,从中西医汇通到近50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经过百年历程其结果是中医与西医在论病治病方面只能是二者叠加之和而非相融相通的有机结合。姑且不论理论的结合及临床结合,仅以50年来所进行的动物实验模型为例,哪一个是中西医理论都能完全解释清楚而又为医学界公认的模型或者临床具有“金指标”的证候呢?所以说在系统思维之下产生的中医理论具有相对封闭性。
  
其二,学科特征的二重性。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二重性。就中医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手段、目的而言,无疑应当属于自然科学的特性。但其概念及理论形成的思维科学和载体——词语(语言的和文字的)却是人文科学的性质。如上所述,中医理论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主要凭借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传统思维,加之由此抽象出的概念以及基本理论,具有十分浓郁的人文科学色彩但缺乏自然科学中概念和理论应具有的特性。
  
人文科学的概念,尤其是哲学概念具有内涵有限而外延无限的特性,自然科学的概念具有内涵丰富而外延必须有限的特征。例如气概念的外延可从天地自然万物,到人体的大体结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再到自然科学所讲的细胞、分子、粒子等等,无所不涵,无所不概,但却又都不全是“气”。其他如阴阳、五行、神等十分重要而且应用又十分广泛的概念都是如此,都具备人文科学的概念特点而不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概念特点。中医理论在发展中发现了这一问题的缺陷,于是又派生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等,但这些气概念有的在理论和实践中尚能分辨,但大多数或者理论上明晰而实践应用中界限难分,或者从理论到实践都无法明辨,只能在词语表达上含糊不清地加以区别。自然科学绝不允许有如此的概念存在。  
  
其三,注重定性而缺乏定量。传统思维所构建的中医理论,无论其对人的生理认识、病因病机认识或者对病机、病证的认识,以所观察的“象”为思维的基本要素,此种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定性充分而定量不足。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辨证分析方面,临床医生只能根据病人症状、体征等病理之象,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传统的系统思维,确定“证”的寒、热、虚、实性质,再结合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确定其相应的病变部位,于是定性明白,定位准确,病人所患何“证”也就确定,也就可以据此而立法、处方、遣药了。显然这种定性明确而定量不足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同属一个心气虚证,此人与彼人有无差异,差异有多大;同为一个心血虚证,患病3个月和患病1年者肯定有区别,区别其程度只能根据医生临床经验去判断,无法进行定量的分析。因此中医也只能根据病人主观感觉以及病人的舌象、脉象对疗效进行判定,其结果也只能是定性而非定量。
 
其四,重视功能状态的特性。“功能状态”就是事物表现于外的“象”。中医理论的构建就是在对各种“象”的观察基础上运用“司外揣内”的传统思维方法抽象出相关的概念及其理论的。如“藏象”、“阴阳应象”,“天地阴阳,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就是系统思维在中医理论构建时最具说服力的体现。系统思维所构建的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病因理论、病机理论,乃至四诊理论、证候学理论,无不具有强烈的“状态特征”。这就是近百年来,尤其是半个世纪以来,医学界试图运用以“形态结构”为思维要素的西医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进行中医理论研究,其举步维艰、收效甚微的真正原因。再例如近几十年来不断对经络实质进行研究,尤其形态学研究手段发展到电镜时代仍然无法用人们已知的形态结构予以揭示,研究结果告诉人们,经络是存在于活体的生命现象,在尸体中找不出经络的实体结构。“证”的客观化研究也是如此,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无一个“证”的模型及其所检测的客观指标得到医学界的肯定。实验室无法造成“风邪”、“湿邪”、“燥邪”、“火邪(热邪)”等病因模型。究其根源,那就是对于运用传统思维构建的以“状态”(象)为特征的医学理论,若使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构建的以形态结构为特征的医学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必然如此。
  
其五,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和充实、发展理论,这就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医学更是如此。由于中医学理论的建构主要凭借具有十分浓厚人文科学色彩的传统思维,因而使其理论具有明显的意测性。理性阐述得“博大精深”,但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难以得到具体落实,理论严重地脱离于实践。
  
例如气血津液理论中的“气”,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从概念、生成、功能、运动等尤其是气的分类可谓详尽备至。但在中药学、方剂学中,只言益气药、补气剂,临证各科中的气虚诸证中,似乎仅用“气虚证”即可概之,再深入一步也只能确定为何脏何腑之气虚,而理论所详论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就难以落到实处,至于气又细分为头气、颈气、胸气、腹气、上气、中气、下气、血脉之气、经络之气等等,也就成为理论上“说说而已”。
  
还有《中医诊断学》中面部色诊法,五色主病中青色主肝胆病、赤色主心病、黄色主脾胃病、白色主肺病、黑色主肾病、五色交错与五色善恶等等,严重脱离实践。
  
其六,概念内涵的模糊性。传统思维所抽象的中医概念具有内涵模糊而缺乏精确的特征。这是因为传统思维在对概念进行抽象的过程中,仅仅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表象运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推理方式产生的,因此其概念的“抽象”过程是不完全、不彻底,也即是不精细的。因为事物的表象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但不完全等同于事物的本质或本质属性,因而这种非本质的、不彻底的抽象所产生的概念,必定是内涵模糊、界定不清。这些概念从表面上进行宏观看待时是正确的,但要对其进行更深层次上的缜密确切的微观认识,却是十分的含混不清。例如“从化”理论中的寒化、热化、湿化、燥化、实化、虚化等,无论这些概念的产生、或者理论上的分析,或者临床实践运用,都无法确切地回答病证发生这些变化的确切机理是什么,过程又如何。人们只能根据病证变化前的表象(症状、脉、舌)及变化后的表象(症状、脉、舌)作出是否发生了“从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此而已。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是中医理论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抽象了中医的基本概念,构建了中医理论,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阻碍中医理论发展的消极作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思维方式不但对中医发展和中医现代化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和阻碍作用”,而且成为中医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强大阻力”。中医理论要发展,思维方式必须加以转变,因为思维方式必然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因此中医理论的研究应注意防止和克服传统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缺陷和弱势,要改进思维方式,逐渐地与现代科学,尤其是西医的思维方式相融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药现代化。
36
发表于 2005-12-8 19:28:5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5/12/08 08:20pm 第 3 次编辑]

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
中医在对病症进行诊治时,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外感温热病,一类为内伤杂病。二者性质、症状各有特点,其诊治模式亦不相同。对外感温热病,予以三焦、六经、卫气营血辩证论治,对于内伤杂病,予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辩证论治。对此,西医似可借鉴。
西医上,我们亦可以将病症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染病或流行病,如疟疾、伤寒、水痘、结核、或铅中毒、汞中毒等;一类为非传染病或流行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姑且命名为内伤杂病。对于传染病和流行病,它们的特点在于病因单一、明确,引发的病理改变则可能牵涉到多系统、多脏器,复杂多变。此类病症诊断的重点在于病因,治疗的重点也在于病因,只要抓住病因诊治,则整个病症的诊治即迎刃而解。
而内伤杂病则不然,内伤杂病之病因往往是多样的,有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社会的、心理的,一个病因可以引起若干个病理改变,一个病理改变可以由若干个病因引起,且病因的找出,有时对病症的实际治疗也难以发挥大的指导作用。这时,我们对病症进行诊治时,可以参照中医脏腑辨证论治的诊治模式,将诊治重点放在机体内部的病理改变上,以内在病理改变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枢纽。诊断上,病变的部位是一个脏器,还是多个脏器,在一个脏器上是一种性质的病变,还是多种性质的病变,彼此的关系是相兼,还是相互转化,孰为本,孰为标。治疗的重点也不在病因上,而在于直接纠正改善这种病理改变,有是病用是治,用药物(西药、中药)、针灸、手术、饮食、运动、心理等手段。在治疗上,或同治,或分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
对于前者,我们谓之病因诊治模式,对于后者,我们谓之病理诊治模式。病因诊治模式是在和传染病及流行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类诊治传染病及流行病曾经发挥,并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在诊治内伤杂病时,这一模式则有极大的缺陷,内伤杂病的诊治重点应在于内在的病理改变,以内在病理改变为诊治过程的枢纽。

……(图略)

临床上诊治内伤杂病时,以外在症状为导向,去确定内在病理改变(包括病变部位、性质),再据此解释症状,分析不同病理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病因、预测转归、确定治疗。如此一来,我们在诊治内伤杂病时,将可以迅速抓住本质、要害,诊治过程将变得更为流畅、有效和便捷,将极大的提高西医诊治内伤杂病的效率及水平。

以上是个人在从医的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写出来抛砖引玉,若果能对医学的发展有所裨益,则幸矣。
37
发表于 2005-12-8 19:32: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逻辑思维与类比思维
--------------------------------------------------------------------------------
西方人擅长于逻辑思维,包括在同一类的事物中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

东方人则擅长于类比思维,在不同类的事物中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如天人合一的思想,由自然运行的规律而推测出人、社会的规律,或由人、社会的规律而推测出自然运行的规律。

逻辑思维的优点是严密、谨细,具有确定性、必然性;而类比思维的结果则不够严谨,具有或然性、不确定性,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但是逻辑思维亦有其缺点,其所归纳、演绎的,只能是在已有的概念上运行,往往局限于某一理论体系框架内。在某一理论体系框架内,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实现其理论的严密、谨细,但若要突破此理论体系框架,出现一种新的、革命性的理论突破,依靠逻辑思维的力量就显得不够了,这时就需要类比思维来帮忙了。西方人所讲的灵感,中国人所讲的悟性,这时就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来。

所谓的灵感、悟性,其实质就是类比思维,通过对某一事物的客观存在的规律的认识,引发出对另一事物所存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方法虽然具备有某种或然性、不确定性,却往往是对另一事物进行突破性认识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方式,或者说一个事物的突破性认识,往往是通过类比思维来实现,而不是通过逻辑思维来实现的。有很多的例子,如魏格纳观察到世界地图的形状而引发出地质板块的学说,牛顿观察到苹果的落地而引发出万有引力的认识,张旭观公孙大娘的舞剑而悟到写书法的规律,练武术的观察到某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而悟出某种武术的规律,其道理皆是如此
38
发表于 2005-12-8 20:07:4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5/12/08 08:1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吴味2005/12/08 07:10pm 发表的内容:
但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状态”从来是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做出明确的“亚健康”诊断,且不主张用药,而是强调锻炼身体以调整。
不禁令人哑然,先生诚书生尔,不知病家之苦楚!庄子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先生正此之谓也,天下只知西医而不识中医者此之谓也。
又,庄子者,二千余年前人也,不知先生认为他说的这段话是否也是语言原始而古朴,思维原始而玄虚的呢?
3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0:24: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12/08 08:07pm 发表的内容:
不禁令人哑然,先生诚书生尔,不知病家之苦楚!庄子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先生正此之谓也,天下只知西医而不识中医者此之谓也。
又 ...
这种语言对于科学论证来说是没有力量的!中医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正是中医之“病”。
40
发表于 2005-12-9 11:04: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二)

下面引用由吴味2005/12/09 10:24am 发表的内容:
这种语言对于科学论证来说是没有力量的!中医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正是中医之“病”。
前面的文章及语言呢?先生倒是会避实就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4:39 , Processed in 0.0528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