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旻珺编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0:06:20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六
  七、一位从事现代药理学的朋友在读《化学中药》一书后,询问如何确定其中各味化学中药的归经,问是不是在肝脏代谢就认为是归肝经,但大数药物都是经肝或肝肾代谢,是不是这些药都可以确定其归肝、肾经?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中药归经的含义及其形成、中医学的脏腑概念与现代医学的脏器概念之差别。
  我们先来看看中药归经的含义及其形成。一般认为,中医所说的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我的理解,所谓归经,其实就是中医学对中药作用趋向性或说中药作用选择性、专属性的一种定位理论。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作用趋向性或选择性,二是定位。比如,中药枸杞子归肝经,就是说枸杞子的药效作用趋向肝经,或说枸杞子在脏腑经络中对肝具有选择性作用的特性;反过来,我们了解到枸杞子归肝经,那就使我们明确了枸杞子药效作用定位在肝而不在别的脏腑。
  那么,中药的归经理论是如何形成的?有学者认为,中药归经理论起源于秦汉(《内经》《本经》),唐宋时期形成归经理论的雏型,到金元时期确立了系统的归经理论。从《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到清代汪昂《本草备要》“凡药色青、味酸、气燥,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再到李时珍:“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风病”等等,我们可以看到,中药归经的形成是紧密联系临床疗效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说。中药归经就是中药对病症特异性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如心经病变多见心悸失眠,朱砂、远志能治愈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喘咳,用桔梗、苏子能治愈喘咳胸闷,说明它们归肺经;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症。白芍、钩藤能治愈胁痛抽搐,则说明它们能归肝经。由上可见,中药的归经,与药物的代谢无关,而与其作用方向有关,因此,不能说在肝脏代谢就是归经,而是能治疗肝脏或相关经络病症的药物,才能称其归肝经。(待续)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0:12:19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六(续)
     (续前)
  有关中医学的脏腑的概念与西医学的脏腑器官概念,这是两个不同医学理论体系下的不同概念。西医学的脏器概念,主要是解剖学上的概念,虽然也有功能的表达,但也主要限于该脏器本身的功能;而中医学的脏器概念,主要是功能上的概念,或者说是功能与解剖相结合的概念,并且,中医学脏器功能不仅仅是该脏器自身的功能,而是一个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
  比如,“心”这个概念,在西医学上,它是循环系统的一个器官,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其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而在中医学上,心脏是一个综合性的代称,并不单指器官“心藏”,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就已经作了十分清楚的定义,《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也就是说心在人身中的地位就好像一国之君,是最高的领导者与主持者,所以身体各器官因为失去心的主持,而发生的失调现象,就属心病。同时心又与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等有关,这又包括了西医学中大脑的部份功能了。再有,“心主血脉”,又指心对血液循环的作用。同样的道理,中医学中的其他脏器也具有同样内涵。
  既然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中药归经理论所说的“归心、肝、肺、脾、肾经”中的五脏,就不是西医学所说的相应器官,因此,我们在《化学中药》一书中标注的归经,就是中医学中脏腑经络学说的概念。当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还会考虑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在组织器官中人富集情况及药物效就与中医脏腑经络系统对应性情况,来表述该化学物质的归经隶属关系。
33
发表于 2009-1-28 11:53:54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不知这算不算中西汇通,大家要解放思想,千万不能泥古。化学、物理等都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被谁利用,并且用的好就属于谁,并不是说他天生就属于谁。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1:14:36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七
  一位过客在我的博客留言,称对《化学中药》“一读之下,大失所望”,因为“通篇没有一个经过实证的观点,用模糊不清的中医药性理论来解释较为明确的化学药物”,还以“铝制的模型飞机磨碎了入药起什么作用?如果飞机是铁制的呢?”的发问,来质疑“任何化学物质具有中医寒热温凉等药性”的命题。对此,一方面我们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化学中药》研究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愿意就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些必要的说明,比如对这位过客的留言,我们认为:
  1.倘若不站在应用中医药方法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待《化学中药》研究,那么,你肯定会失望的,这是因为:我们不是引经据典地论说中医原有理论框架中的某个或某方面的问题,也不是用现代科学的原理或方法来讨论中医药的问题,这是大家已经习惯的熟悉的东西了,现在放在你面前的似乎是“另类”的东西,是用了中医药的方法和述语来讨论一个现代的事物,能否能引起共鸣,完全取决读她的人的立足点。
  2.说“通篇没有一个经过实证的观点”,这要看这个“实证”指的什么了?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若为前者,那么我们十分坦诚地告诉你,我们没有做,也不打算做,因为迄今为止,有关中医药的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及实验方法,与中医药理论本质要求尚相去甚远。要是后者,那我们也可坦诚地告诉你,原来还没有像现在常见的那种形式的临床研究,但编写本书的12位作者,都是长期从事中药理论研究,并且有着长达2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方面的科室主任、教授、博士,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省级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工作,从一个普通的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同时应用中药和化学药物治疗疾病,这其中,经历了多少病例观察呢,他们所积累的经验、第一手的认识,是多少个实证难与之相比?在编写《化学中药》时,大家聚集在一起,对每一药物进行集体讨论,反复斟酌推敲,最后才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另外,本书除了“绪论”部份是说理的外,其余各章都是直接介绍药物的,基本上是本部工具书的格局,并不像一些理论著作那样,对介绍的观点进行实例论证,这也是体例所决定的,也是过客看不到所谓“实证”的原因罢?
  3.据资料介绍,全世界约有1000万—5000万个生物物种,已知的仅有140万种,但1998年出版的《中华本草》也仅有收入8980种中药。我们所说的是作为中药使用的化学物质具有中药的特性,而不是“任何化学物质”,这是过客所强加的,再说,试图用飞机模型入药的例子来证谬,真不知从何说起啊!
  4.任何一门科学都会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医学也好,西医学也好,概莫例外,因此,不论对中医学有何种偏见,也不必认为其有羞要遮,西医学也绝不是过客所说的那块遮羞布。
  5.科学发展是需要科学假说和推论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这样,李四光从地质力学的原理出发推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从而才有了以后一批批油田的出现······我们不敢与这些世界级的科学家相比,但我们化学中药的学术主张同样也是一种关于中医发展的科学假说。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2:07:30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2/04 10:09pm 第 1 次编辑]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八
  这些天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及过客,对《化学中药》一书的出版问题发表了不少的评论,我们十分感谢大家对此事的关心。这些评论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即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对一件事物,理解的或直觉上感觉不错的,说几句肯定的支持的话,不理解的或直觉上感觉不好的,说几句否定的批评的话,这都很正常,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本人既感谢来自鼓励的、支持的意见,也感谢批评的、提醒的意见,因为这些意见对于活跃学术气氛是有帮助的。这里想说明三点:
  一、《化学中药》一书的出版,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现代中医学者应当尝试用中医的方法研究现代的事物,在药物方面来说,应当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化学物质(可能作为药物使用的化学物质)的中药特性。为了提供一个样式,我们对已长期使用的化学药物作了药性和功能主治等中医的表述。读者们对此感兴趣并认为有点道理的愿意支持的,可以去寻找证据来证实她;相反,对此不感兴趣或认为没有道理的要反对的,也可以不去理会她或去寻找证据来证伪她。
  二、对于一些过客所疑虑的或希望《化学中药》的编著们应当开展更多的工作,以充足的事实来论证其中的观点,这种看法是对的,其实,从一开始设想写这本书以及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将我们的想法反映在这本书的绪论部份了,对于开展化学中药研究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都作了明确的叙述,只要大家仔细读一下,就可以了解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我们十分诚恳地对所有善意关心这件事的专家学者及其他朋友们,对这些原则和方法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方便对我们提出帮助,特录书中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下:
  基本原则
 (1)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传统认知规律,突出中医理论思维的特色。
 (2)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必须以临床疗效为依据,突出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3)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必须遵循化学药物的应用原则,确保化学中药应用的安全性。
 (4)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必须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力求全面把握化学中药的特性。
  基本方法
   (1)病案信息分析法。
  (2)临床对比试验法。
  (3)药物实体辨识法。
  三、我们对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称为“化学中药研究”,对其中产生的观点我们称之为“学术主张”(而非“学”或“学说”),因此,“绪论”中的五大部份,我们都是以“关于·····问题”的形式出现,这实际上是一种讨论式的表述。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一种表述方式,并不是我们对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而是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种基于对众多文献和临床事实的分析而进行的一种理论思考,肯定存在着需要不断修正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更多对此感兴趣的人们的参与。我们认为这样处理是较为审慎的。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2-7 09:19:49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九——化学中药研究真的是应运而来?
   
  08年11月11日傍晚,在云南中医学院欢迎参加泛珠江区域(9+2)高等中医药院校合作联席会代表的晚宴上,出席本次会议的众多高校领导及专家不约而同地谈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医师的执业限制问题,主要缘起于一些中医学专业出身现在又从事外科手术并出了医疗事故的,普遍被认为是超范围执业,与此类似,中医学各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考影像等执业资格,都纷纷提出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允许中医师在上述范围执业。在谈论的当中,有人也提到了中医师使用“西药”的合法性问题,也十分担心一当出现医疗事故,同样会遭到质疑而败诉。
    这正是《化学中药》一书中所已经提及的顾虑和关于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必要性的认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化学中药研究似乎真是应运而来了。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2:46:52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2/08 10:49pm 第 2 次编辑]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 十

    最近一段时间,先后在广西卫生厅组织的中医骨干培训班及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论坛等场合,对化学中药研究的基本观点、意义、内容、方法等作了简介,反映非常好,在讲座中,也有提出一些问题的,结合博客上的一些不同看法,作以下解释:
    一、有人问:西药的应用是有周期的,比如,国家过一段时间就会公布一批淘汰的西药名单,化学中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有人认为:西医走西医的路,中医走中医的路,不能把西药用于中药。
    三、有人问:化学中药的归经是如何确定的,是根据该药的作用来归纳的还是根据该药与某些中药的有效成份相似,而参照该中药的归经来写的。
    以上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没有很好理解化学中药研究的对象,我们已多次强调过,我们提出的化学中药研究,是主张将化学物质作为一种中药新资源来研究,研究对象是化学物质而不是西药,在书中现在只是以化学药物作一个例子来研究,本质上研究的对象远比西药广泛,西药有应用周期问题,物质没有周期;我们主张将化学物质作为中药来用,而不是西药,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在书的绪论中已经加以讨论了。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化学中药的中药特性问题,归经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如何确定化学中药的归经,我们在编写说明中也作了交待,化学中药的归经是以药物的主治病症所属腑脏经络来确定的,而不是参照中药的有效成份来描写的。
    十分诚挚地希望关心化学中药研究的各位同道能够多看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的编写说明和绪论部份,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基本观点。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22:20:57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最近有些忙,有几日未到论坛来了,过来看看,呵呵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22:21:26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张锡纯妙用化学中药—阿斯匹林之法(一)
      张锡纯(公元1860-1933),河北盐城名医,为我国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医学衷心参西录》中的医方、医论、药物论述及医案医话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可,其对化学中药—阿斯匹林的应用可谓独具匠心,兹摘录简介如下:
      一、释药性,善与石膏配伍使用。张氏认为: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斯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斯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这妙也。
      二、制药方,立化学中药配伍使用之典范。在《医学衷心参西录》医方中,有一个处方尤显特别,那就是“石膏阿斯匹林汤”。方中药物组成为石膏二两(扎细) 阿斯匹林一瓦,以“治周身壮热,心中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黄,其脉洪滑,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之症者”。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22:17:34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偶然发现《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的主编在新浪开了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yongyidjg),期待作者对“化学中药”的后续研究和进一步阐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0:23 , Processed in 0.05812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