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发表《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4/26 10:53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哲医在 2009/04/26 02:09pm 发表的内容:
回楼上,哲医看了你提供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内经>>对经络的解剖描术不过是对经络本质的猜测,与经络的起源无关.”,对此,哲医提出以下质疑:
1,在《内经》的原文中,根本没有对经络的 ... <<内经>>对经络的解剖描术是对经络本质的猜测,与经络的起源无关.依据如下:
《内经》“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内经》“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把大血管(动脉、静脉)叫经脉,皮下小静脉网络叫络脉。上述证明早在<<内经>>时代古人就试图从解剖学来寻找经络的实质.结果是误把血当作经络.
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但是号的地方,是桡动脉,所谓气的运行,也就是动脉的搏动。也可以证明自<<内经>>以后,把经络与血管混淆了.
你认为,“《内经》和《内经》以前的古文献,对经络的记载是一致的,正好可以反映经络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你认为不一致,甚至认为《内经》对经络的描述是猜测,哲医不敢苟同。”
你的“经络由简单致复杂的过程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所说的由简单致复杂是指 中医《针灸学》教材所说经络起源于穴位,先有穴位,然后通过穴位之间的联线,便成为经络循行线路.如果这是你的本意。那么这一结论缺乏证据,难于使人信服.从马王堆古墓帛写医书《足臂》《阴阳》来看,二书均有经络循行路线而没有穴位,以此可断定,先有经络,然后才有穴位。所以先有穴位、后有经络循行路线的由简单致复杂的说法是无成立的.
综上所述:经络本质什么?最早从解剖学的角度,对经络本质的探索起于内经。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现象。没有经络的循经感传导,就没有经络学说。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dongyanccc 在 2009年04月26日 04:55pm 时添加 -=-=-=-=-
“假如象你所说,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那么,带脉围腰一周,你见过这样的感传吗?退一步说,你没见过也没关系,谁见过?”
如果你认带脉循经感传导是不存的,那么以此可以证明,《内经》对经络本质的猜测是成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