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坛中医资深专家太白侠揭示中医本质

[复制链接]
361
发表于 2014-9-28 15:41:18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9-28 13:28
因很多人质疑零态理论,我需要回复的帖子很多,加上需修改文章,故只能从百度搜: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三十辐共一毂,车轮。辐,辐条,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毂,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可借指车轮或车。

当,应该是。

埏埴,埏,以水土和泥,揉和。埴,粘土。埏埴,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

以为,作为,作成。

户牖,门窗。户,单扇为户,双扇为门。过人,采光,空气流通。

利,甲骨文(禾,庄稼)、(刀),像是用刀收割庄稼。造字本义:用快刀收割庄稼,后指锋利。引申:利益,好的。本文指的是工具。

翻译:车轮有形体,无形的(滚动)才是它的功用;陶器有形体,中空的(盛装)才是它的功用;门窗有形体,中空的(流通)才是它的功用。所以啊,其有是工具,其无才是功用。

解析:《老子》利和用的关系,产生了魏晋时代的体用学说,至隋唐阐述的基本上还是《老子》利和用的关系,即“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到了宋明,体用变成了阐述本体、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如程颐:“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所谓体就是微,所谓用就是显。而微就是理,显就是象”。西方哲学传入以后,翻译名词中也有所谓本体。认为,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本体乃是现象背后的唯一实在。如果,把这些体用的内涵混为一谈,那真就搅成一锅浆糊了。

《老子》利和用的关系,阐述的是有生于无,无是第一性的,有是第二性的。但不要忘记“有无相生,恒也”。

摘一段科学论点于后,是否值得借鉴,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现代物理知识》 1994年01期 王身立《时间之箭知几许?》第四章《自然界演化的动因》:

退化,混乱度或无序度增加,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熵增加过程,也可以说是信息量或负熵减少的过程,它的发生需要以储备的负熵作为前提或先决条件,如果一个系统的信息量或负熵为0 ,熵值已达最大,即表示该系统已退化至极点,无从再退化下去了。

热力学系统发生退化,熵值增加,即意味着自由能(可以作功的能量)的减少,热力学系统的负熵是以自由能的形式储备的。薛定谔最先指明负熵与自由能的对应关系,这就是说,必须有自由能的储备作为前提,熵增加的过程才能发生。热量由高温流向低温,是因为有温度差作为前提;气体由压强大的部分向压强小的部分膨胀,是因为有压强差的存在;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原来水在高处,有高度差(或者说势能)的存在;电流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在于原来存在电势差,同一水平面的水是不能流动的,没有电势差便没有电流,没有温度差便没有热传递。退化过程(熵增加)是要消耗负熵的。没有可供消耗的负熵,则无从发生熵增加。而对于孤立系统,热力学第二定律断言,熵是必然会增加的,换句话说就是负熵或信息量必然会减少。自然界有自动走向混乱的倾向,但走向混乱必须以原来存在有序为前提。这就是说,退化过程由熵与负熵的矛盾所推动。对于孤立系统,由于不能从外界获得负熵,信息或有序度,因而熵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总是发生熵增加的退化过程。

进化,即有序度增加,或向上的发展过程,可以用负熵或信息量的增加来描述,例如生物的生长和进化,耗散结构的产生和发展等等。但这是要以消耗环境中更大的负熵为代价的,因此,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就是说,进化发展的系统必然要从环境中输入负熵,这就必须是开放系统。绿色植物要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人和动物要摄取食物,藉以从环境输入负熵。系统内部有熵产生,有熵增加的倾向,但如果从环境输入的负熵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而且有盈余的话,系统就向上进化发展。由此可见,进化过程也由熵与负熵的矛盾所推动,但对系统本身而言,负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进化发展的系统一定是开放系统,但并非开放系统就一定会进化。进化的系统除了具有能够提供负熵的环境这个外因,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内因,即系统本身已积累了一定的负熵,具有一定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有序的组织结构和有序的功能(所谓“结构序”和“功能序”),具有从外界输入特定负熵或信息的“通道”,并能排除“噪音”,而且系统本身的负熵与环境提供的负熵能够耦合,系统才能进化发展。

《第十二章》零态理论应该有发挥余地,请智海注释、翻译并解析一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62
发表于 2014-9-29 12:53:19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9-28 15:41
《第十二章》零态理论应该有发挥余地,请智海注释、翻译并解析一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363
发表于 2014-9-29 14:52:40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9-29 12:53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爽,金文在一个人的两腋各加两个X,其中的X是“又” (抓)的简写,表示有手在腋下不断地抓搔。造字本义:胳肢窝被不断抓搔,又麻又痒而暴笑。引申:过分的,愉快的,反应快等。而《说文》认为两个X为火,爽,明也。

畋猎,《说文》:畋,取禽兽也。猎,放猎(犬)逐禽也。

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炫耀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指的是五种嗜欲,五种感官和心理刺激,可简化为色欲、音欲、味欲、嬉欲、炫欲。同佛家的五欲意境近似,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是指对于特定对象产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

翻译:沉溺色欲,让人对其他事物失去兴趣,如同瞎子视而不见;沉溺音欲,让人对其他事物失去兴趣,如同聋子听而不闻;沉溺味欲,让人对其他事物失去兴趣,如同味觉缺失黯然无味;沉溺嬉欲,让人对其他事物失去兴趣,沉浸在心神狂乱刺激当中;沉溺炫欲,让人对其他事物失去兴趣,满足于被追捧的虚荣心之中。因为,圣人只求温饱,不求刺激,所以,要学圣人去彼取此。

解析:《老子》无为思想,并不是不让人愉悦身心,只是强调不要纵欲过度。纵欲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如《大智度论》所说:“五欲无利益,如狗啃骨头”。“五欲如逆风举火把,风吹焚自身”。“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纵欲过度,具有成瘾性,这些行为属于现代心理疾病范畴,称之为成瘾行为。

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的。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

成瘾行为也是一种习惯。犹如其他习惯一样,成瘾行为也是一种后天学到的行为。或瘾行为的形成有尝试与试验、初尝甜头、将成瘾行为作为处理困境的手段、用成瘾行为维持正常生活这几个阶段。成瘾的形成是多因素所致,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都与致瘾有关。这里只提出它们与致瘾有关,是因为一方面它们之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存在,都可以使成瘾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但它们之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都导致成瘾,是否成瘾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现代社会文明,极力开发提供这种服务,极大地刺激人的各种欲望,美其名曰诱惑性消费或刺激性消费。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很值得费些思量。

香港作家金庸说:现在社会的大多数人被物质的丰富所目眩,重视的是商品的拥有和消费价值,却不重视精神的价值。与以前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却未必一定会生活得更富足。人的幸福和不幸福是不能以金钱或物质的多寡来计算的,须以内心的满足程度与精神价值来衡量。真正的近代文明必须这样重视精神和人格。倘若人人都将商品或物质作为追求目标的话,由于物质有限而人的欲望无穷,就会演变为争夺、掠夺、斗争、战争,更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吧!为了回避这种大灾难,就要发展、创造精神和人格的价值,对之日益重视,除此以外别无他途。如果人类的精神和人格渐趋崇高,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否定掠夺行为,这难道不就是产生恒久和平的根源吗?

敬请注意,《老子》的思辨是彻底的思辨,必须普遍联系,融会贯通,系统性地思辨,并不是像笛卡尔似的简单逻辑的思辨。比方说,你专事书法,比肩王羲之不算纵欲;你专事诗词,媲美李白不算纵欲;你专事音律,气死伯牙不算纵欲;你专事绘画让唐伯虎望尘莫及不算纵欲;你专事礼佛堪比六祖慧能不算纵欲,可要是专事政治,什么都可称得上是专家,就是不专政治,就是纵欲了,南唐李后主是个典型。

《第十三章》零态理论应该有发挥余地,请智海注释、翻译并解析一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364
发表于 2014-9-29 23:06:37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9-29 14:52
《第十三章》零态理论应该有发挥余地,请智海注释、翻译并解析一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365
发表于 2014-9-30 06:41:35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9-29 23:06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注释:宠,在甲骨文中“庞”与“宠”字形相似。宠,(宀,房屋)、(张着大口的大蛇),本义:把蛇养在家中。古人称蛇为小龙,认为家中养一条大蛇,可以带来吉祥平安和福气。金文将甲骨文的“虫”(蛇)写成“龙”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宠”是动词,在宽敞建筑饲养蟒蛇;“庞”是名词,用以饲养蟒蛇的宽敞建筑。《说文》:宠,尊居也。引申:关心、疼(宠)爱。本文是指宠爱。

辱,不用另解,本文有定义: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失宠为辱。

惊,驚,篆文(敬,即“警”,警觉危险)、(马),本义:马因警觉危险,举足不前。“驚”是马警觉危险、举足不前;“骇”是马遇警而嘶鸣。《说文》:驚,马骇也。

贵,贵,甲骨文像双手捧着泥土,本义:古人敬拜萌生万物的泥土。金文加贝,表示土地有价值。《说文》:贵,物不贱也。本文,取与贱相对之义。

大,甲骨文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本义:顶天立地的成年人。《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贵大患若身,是指患得(宠)患失(宠),像患自身大小,贵贱一样。

天下,中文语境是指全世界,及全世界所有的人。

寄,托,乃寄托分开来用。《说文》:寄,托也。贵以身为天下者,是指以天下为贵于自身的人。

翻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是上对下的施舍,得宠激动,失宠激动,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患身贵贱大小)?我之所以患(身)大否,是因为我(心中)有身;等我(忘我)无身(的时候),我还有何患?所以啊,以天下为贵以己为贱的人,天下可以托付于他;爱天下胜过爱自己的人,天下可以托付于他。

解释:患得患失,患大患小,患贵患贱,人之常情。有常情必是常人,不堪重用,天下岂能依附于他?《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孔子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说《老子》愚民,岂不是歪曲《老子》。天下可托付给忘我、无我的人,何谓天下?还不是包括黎民百姓在内所有的人。《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老子》主要是写给当时诸侯看的,无为,是要求诸侯无为,让人民自治。后世的统治者有意歪曲,把《老子》对诸侯的要求变为对黎民百姓的要求,把不要欺负人的无为变成被欺负不要反抗的无为。让人们认为老子是让黎民百姓无为,要求老百姓只需要生存权就行了。

自治,还是治,怎么治?民主。民主是什么?民主不是民粹,而是一种协商。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民主既要注重民众的权利,也要承认精英的作用。正确处理精英和民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正确关系的思想,《老子》有所思考,请继续关注之后篇章。

《第十四章》零态理论应该有发挥余地,请智海注释、翻译并解析一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366
发表于 2014-9-30 17:58:10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9-30 06:41
《第十四章》零态理论应该有发挥余地,请智海注释、翻译并解析一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367
发表于 2014-9-30 20:21:50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9-30 17:58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夷,金文(人,代表俘虏)(已,用绳索捆绑),表示捆绑俘虏。本义:俘获、消灭外邦人。引申:铲除、消失。“视之不见,名曰夷”,就是定义夷是看不见的。

希,汉印(爻,交织)、(巾,布),本义:经纬交织得宽疏的葛布。当“希”的本义消失后,再加“糸”另造“絺”代替。同现在的稀松同义。《集韵·微韵》:希,寡也。引申:少的,罕有的。再引申:企盼,希望。“听之不闻,名曰希”,就是定义夷是听不到的。

搏,甲骨文写作“尃”,(尃)、(又,抓),表示抓捕并捆绑。本义:捆绑。《说文》:搏,索持也。引申:捕捉,打斗,击取等。

微,微,甲骨文(长发的老人)、(手执拄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本义:老人拄杖缓行,缓缓地。后《说文》:微,隐行也。再引申:迟缓,衰落,没有,不显眼、极小的等。“搏之不得,名曰微”,就是定义微是摸不着的。

诘,篆文(言,说)、(吉,祭祀),本义:叩问神灵。《说文》引申:诘,问也。致诘,无法穷问到底。

昧,金文(未,没有)、(日,光亮),本义:天昏地暗,没有光线。《广雅 •  释诂四》:昧,冥也。引申:无知,糊涂,藏匿,隐瞒,心黑等。本文指没有光线。

绳绳,与绵绵近义。形容接连不断,比绵粗。

是谓,何谓,谓是指意义、意思。

惚恍,迷迷糊糊,游移不定。本文取游移不定。

御,使马也。《说文》

纪,穿绳打结为“系”,结绳记事为“纪”,《说文》:纪,别丝也。引申:记载,约束。本文应指理论。

翻译:看它不见,它名叫夷;听它不到,它名叫希;摸它不着,它名叫微。此三者,不可穷问(问也白问,世间没有相同的事物可对比),将其混而为一。其上不打旋,其下不昏暗。连续不断啊,无法形容,循环往复却不是物(的运动)。只能说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的像,游走不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开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尾。掌握“道”的过去(运动),了解今天“有”的(形成)。理解道的起源发展方向,是关于道的理论。

解析:力,能,物质,三者唯一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法直接感觉的就是力,《老子》在这里进一步阐述引力的本质。在经典力学中,万有引力被认为来源于质量的力的作用。在广义相对论上,万有引力来源于存在质量对时空的扭曲,而不是一种力的作用。在量子引力中,引力微子被假定为重力的传送媒介。在《老子》这里,引力是时空旋涡的作用。并且宇宙中所有的力,都是时空旋涡的作用,敬请关注之后的篇章。万有引力最小,是因为它仅仅是个角动的分量。假定一个“物体”进入时空旋涡,它会做着螺旋式的运动,逐渐接近旋涡“中心”,而不是沿着指向旋涡中心的矢量轴做直线运动,也不是简单的两点间弯曲连线的曲线运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螺旋运动不明显,而近似于椭圆形运动。

《第十五章》零态理论应该有发挥余地,请智海注释、翻译并解析一下: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368
发表于 2014-9-30 23:18:56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9-30 20:21
《第十五章》零态理论应该有发挥余地,请智海注释、翻译并解析一下: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369
发表于 2014-9-30 23:52:28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4-9-30 23:18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 ...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释:豫,《说文》:豫,象之大者。犹,《尔雅》:犹,猶如麂,善登木。犹豫,本义来自于此,指小心谨慎。

俨,金文写作“嚴”,表示高标准地教训孩子。篆文(人)、(严),本义:自律,恭敬,庄重。《尔雅·释诂》:俨,敬也。

涣,篆文(水)、(奂,即“换”,交递),本义:水向四处漫流。《说文》:涣,流散也。

凌释,凌,本义:横截面为四边形的冰粒。引申义:冰块。释,本义:脱掉,解下。引申:消融,溶化。

敦,厚实。

朴,樸,金文(木)、(璞,未琢的玉),本义:未加工的原木。

安,稳定。

蔽,遮住。

翻译:古之精通道的人,通晓微、妙、玄的原理,(对于常人来说却是)深奥难以理解。哎,正因为常人无法理解,才勉强为他形容:(微、妙、玄),大的,像大象走冰面缓缓而行;小的,像麂子惧怕被四周猛兽吞噬;聚者,像待客一样不放任;散者,像冰凌慢慢消融;实成者,像原木一样得伐枝叶;空旷者,像山谷空空如野;浑浊,像混水;波摇,像大海;飘荡,无休止。谁能让其安静下来把浑浊徐徐变澄清;谁能让其活动起来把澄清徐徐变浑浊?(答案是)保持道的运动,满而不溢,哦,唯有满而不溢,才能被遮挡回来让一切重新发生。

解析:借用整篇中的玄牝、玄德、玄妙、微(夷希)这些概念,把这一章的全文可作如下总结:1.质量越大,旋转运动速度越慢。2.质量小的会被质量大的吞噬。3.微者波荡不止,玄者散聚不息。4.微者无自旋,玄妙有自旋,玄德以上都是旋涡。5.宇宙是有边界的。6.这个运动是往复的。可以说,《老子》的宇宙学理论已初现端倪,以后篇章会越来越完善,敬请关注。

《第十六章》零态理论应该有发挥余地,请智海注释、翻译并解析一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370
发表于 2014-9-30 23:56:05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4-9-30 23:52
《第十六章》零态理论应该有发挥余地,请智海注释、翻译并解析一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7-3 13:25 , Processed in 0.0582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