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21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1:3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6日),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扁鹊脉法,扣问中医宗师所提出的“损至脉”原理,以及后世如何继承和发展了扁鹊的思想。自古相传,《八十一难经》是扁鹊所作,或者是他的传人所写,这这部经典之中,既吸收了扁鹊论损至脉的内容,也逐渐把“损”的脉学原理,逐渐扩展到一般的虚损、脏腑、气血的不足。因此,《难经》就有了“治损之法”。这样的学术发展脉络,就是中医不断进步,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治疗方法不断丰富的过程。

                    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带给大家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扁鹊脉学的“损脉”原理。扁鹊脉学被司马迁概括为“守数精明”,有精确而严密的推导与计算,与天地之道,阴阳气血相合,正常人气血围绕身体“昼夜五十度”,循环的快慢,与脉动,呼吸,是一致的。病人因为有病,气血循环就会过快(至脉),或者过慢(损脉)。至脉与损脉,都因为程度不一样,而分别有“五等”。一等,二等,还有救治的机会,四至五至(气血循环过快),或四损五损(过慢),就可能死亡。
这些经过精心推导的脉行规律、原理,以及患病原理,被后世广泛遵从,《素问》《难经》《脉经》等著作,都引用扁鹊脉学这些论述,并且逐渐发展,演化,因此“五十营”,“营卫生会”,“治损之法”等,都源于扁鹊。
有关内容,今后还要继续讲述。
322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1:5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7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三讲:《瘟疫论》之原病部分,带领大家学习瘟疫病大家吴又可先生是如何认识瘟疫病的感邪途径、发病经过、传变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原病》一篇是吴又可为《温疫论》写的总论。原,最初、本原,此处意为病原,或是推求疫病的根本。“格物致知”是中国知识分子认识世界的光荣传统,吴又可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对疫病的深刻认识上,为其学说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吴又可不同意《伤寒例》“非其时而有其气”的疫气学说,认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不同于六淫之邪,因此,温疫也与伤寒、中暑有别,这体现出吴又可的独创见解。
                 请大家一起期待,张海涛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泉疗养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
                 原病篇
                 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余论则不然。夫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伤寒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都会于胃,故胃气能敷布于十二经,而荣养百、毫发之间,靡所不贯。
               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其热淫之气,浮越于某经,即能显某经之证。如浮越于太阳,则有头项痛、腰痛如折;如浮越于阳明,则有目痛、眉棱骨痛、鼻干;如浮越于少阳,则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大概观之,邪越太阳居多,阳明次之,少阳又其次也。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疫邪所着,又何异耶?若其年气来盛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则又不拘于此矣。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 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营卫运行之机,乃为之阻,一身之阳气,因而屈曲,故为病热。其始也,格阳于内,不及于表,故先凛凛恶寒, 甚则四肢厥逆。阳气渐积,郁极而通,则厥回而中外皆热,至是但热而不恶寒者, 因其阳气之通也。此际应有汗,或反无汗者,存乎邪结之轻重也,即便有汗,乃肌表之汗,若外感在经之邪,一汗而解。今邪在半表半里,表虽有汗,徒损真气,邪气深伏,何能得解?
               必俟其伏邪渐退,表气潜行于内,乃作大战,精气自内由膜中以达表,振战止而复热,此时表里相通,故大汗淋漓,衣被湿透,邪从汗解,此名战汗。当即脉静身凉,神清气爽,划然而愈。然有自汗而解者,但出表为顺,即不药亦自愈也。伏邪未退,所有之汗,止得卫气渐通,热亦暂减,逾时复热。午后潮热者,至是郁甚,阳气与时消息也;自后加热而不恶寒,阳气之积也。其恶寒或微或甚,因其人之阳气盛衰也;其发热或久或不久,或昼夜纯热,或黎明稍减,因其感邪之轻重也。
               疫邪与疟仿佛。但疟不传胃,惟疫乃传胃。始则皆先凛凛恶寒,既而发热,又非若伤寒发热而兼恶寒也。至于伏邪动作,方有变证,其变或从外解,或从内陷。从外解者顺,从内陷者逆。更有表里先后不同: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里偏胜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而又分传者。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狂汗、或自汗、盗汗;从内陷者,胸膈痞闷,心下胀满,或腹中痛,或燥结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舌黑、苔刺等证。因证而知变,因变而知治。此言其大略,详见脉证治法诸条。
              祝贺张海涛讲述《温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吴又可在那个时代所面对的困惑与大胆的学术创新。古人认识流行性疫病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人们不断地对疫病的病因、病证和治疗进行探讨。《素问·刺法论》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也曾经被作为经典的论述,一直影响到现在。金木水火土五疫之说,虽然不同于《伤寒例》的寒疫学说,但仍在六淫与季节主气的影响之下。南宋郭雍《仲景伤寒补亡论》:“若夏暑成疫,秋温成疫,冬寒成疫,皆不得同治,各因其时而治之。况一岁之中长幼疾状相似者,即谓之疫也。如疟痢相似,咽喉病状相似,赤目相似,皆即疫也。”郭雍虽然突破《素问》的五疫学说,指出了疫气为病的多样性,但其病因仍然在六淫邪气的范围之中。只有吴又可指明了“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认为疫气不限于五种,而是每一种热病都由不同的疫气所引发。他在《温疫论》的“杂气论”中说:“为病种种,难以枚举。大约病偏于一方,沿门合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吴又可关于不同疾病,由不同病原“杂气”所引发的论述,最接近微生物致病学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吴又可的“疫气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病原学说。“气之不一”,“专发为某病”,不仅仅限于人类,更是吴又可“疫气学说”的一大贡献。
323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2:1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8日)由王秀民掀开新篇章,为大家讲述曹东义主编的《热病新论》,这是以课题研究报告扩展的一本书。外感热病是中医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张仲景的《伤寒》、清代的温病两大学派因认识方法不同存在争鸣,而伤寒与温病发病过程都突出了发热。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病如河流,证像舟,系列方药似码头”,这就是“河舟码头学说”。它是解决如何让身处河流的患者上岸的关键。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统一中医内部的看法变得极为重要。中医在治疗外感热病时,从原理和方法论进一步的创新,引领中国科学,是很重要的问题。同时在模式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中医学用方法论去解决疾病与健康的问题,以此继承经典和发扬经典。
                     我们一起期待,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rbxl
                     祝贺王秀民讲述《热病新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论中医外感热病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外感热病是中医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科。要正确认识这种学术创新,就必须把中医外感热病放在与西医对比的参照系里进行比较,或者放在世界大科学的背景里进行考量,这样才会看到中医外感热病学的进步,才会了解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巨大成就。
                     历史上,中医外感热病学最突出的一个成就,就是向世界贡献了免疫思想和成功地创造出疫苗技术。在西方崇尚隔离,把病人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严格隔离起来的时候,中医的大智慧却是把患者的痘疮痂,经过处理移植到健康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看来,这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不可思议。
                      这是世界观的问题,只有用中医的思维,才能理解这些这些创新背后,是因为中医具有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今后,我们会逐渐展开有关论述。
324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2:3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2018年3月29日,周四)晚上,李源讲述《回归中医》。他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本书的有关内容。毫无疑问,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提出“回归中医”的命题,具有深刻的用意,也是中医摆脱西医思维,回归原创所必需的过程。《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是曹东义对于非典疫情的深刻反思,其主要学习内容有如下四部分:1.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并非慢郎中的时代形象;2.再次突显了外感热病辨证治疗的特色;3.收获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4.蕴育着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重大突破。这四部分内容就是SARS带给我们中医的沉甸甸的收获,我们只有深入的学习了解,照单全收,才能对得起那些故去的生命、倒下的战友。
                     我们一起期待李源的讲述与分享。
                      祝贺李源讲述《回归中医》成功!邓老说“中医药学历经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但是,中医成功战胜非典的事情刚过去,取消中医的闹剧就开幕了。人们不了解中医的学术原理,看不懂中医所以优秀的原因,用西医的原理评价和改造中医,造成了中医核心理念的淡化,治疗技术被西化和异化。理论不自信,疗效不自强,传承不自觉,体系不自立。要改变这种面貌,必须回归中医原创思维,道术并重,才能复兴中医。
325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2:5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30日),黄小平院长为大家讲述201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的第二章 “疾病复杂,医学幼稚”中“中西医学术渊源皆不相同”和“解剖学发展带动手术进步”两个部分内容:
                     疾病的复杂性,来源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也与人体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起源于几千年之前的中医,与近代才成熟起来的西医,它们对于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不相同的。它们的指导理论、技术方法、临床经验也是不一样的。尽管面对的可能是同一个病人,但是在中医与西医的眼里,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认识,如果一旦认识相同了,中医与西医的界限也就不存在了,就会融合为一体,无所谓中医与西医了。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与形体是密可分的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过程,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精神的支配,人体的五脏在不同的时空里分别主宰着人体的一切,因此主张五脏都与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有关,所以五脏又叫“五神脏”,不能把人的精神活动只归结于大脑。喜怒哀乐的精神活动,彼此制约,没有一个凌驾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上的最高统帅部。
                    中医与西医对于人体的血脉循环的认识,阐述人体内在脏腑器官与人体精神的关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是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学术思想体系。
                     让我们听黄小平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黄小平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西方医学的起源时候,也是极为重视结构的“构成论”,与中医的“生成论”学术原理明显不同!过去总说中医与西医过去起源上是一样的,西医依靠新技术重视解剖而走向了现代,中医似乎没有“进化”到这个境界,这是错误的观点,有很大危害!这就模糊了中医与西医学术原理的界限,让中医“失去了自我”,造成了困扰,造成了“理论不自信”的恶果,由此逐渐影响中医的发展,让中医“疗效不自强”。分清楚中医与西医在起源上的区别,就可以很容易找到“中医复兴的道理”!因此,曹东义提出“求同存异,中医丢了自己”。只有“求异存同,中医才能逐渐走向复兴。”这是“找回自信的必由之路”,路线对了,才能看清发展方向,步入复兴。
32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3:1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31日),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她和大家一起讨论当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成就。建国后,开展西医学习中医之后,很多原本需要做手术的“急腹症”,经过使用中医药的方法,避免了“急腹症手术”的问题。这在过去是很重要的成就。
                      根据对15733例急性阑尾炎的统计分析,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后,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占69.9%。对另一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1571例分析,非手术治愈率占75.8%,中转手术率为6.9%。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死率仅为6.9%,明显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的病死率20%~40%。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国外西医治疗的病死率为20%~50%,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死率仅为5.4%—22.2%。这些数字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地位已经确立。吴咸中领导和参加的“中西医结合清解片、化瘀片、巴黄片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项目1984年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利胆排石汤配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管结石”项目1985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1986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胆管炎”199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
                     我们期待,杜明明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杜明明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多年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成就。在那个时代,的确是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为了患者避免手术之苦,很多人,中医与西医,团结合作,在西医搭建的平台上,由中医发挥作用,针灸、汤药等各种方法都是为了“取代手术”,避免手术。医院、医疗市场化运作之后,这种违背某些单位利益的方法,也就不会再有人积极推动了,反而出现了鼓励“过度医疗”的弊端。因此,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治疗急腹症,不是过时了,是过早了,也可以用“生不逢时”来形容。
                     中医的发展,非手术疗法的提高和进步,必然会影响很多手术科室、单位的利益。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背后还有利益与地盘互相纠缠的问题。今后这样的垄断与反垄断,话语权、治疗权的争夺,病人选择的无奈,也许随着技术的进步,从有创到“无创”;从“大创”到“微创”,到“无痛手术”等名词的更替,接受手术治疗的几率,就会逐渐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就将成为遥远的回忆了。
327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3:4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1日),王红霞主任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未来如何走向世界?中医走向世界,不是一个学术传播的简单事情,还有背后的经济利益、技术壁垒。我们认为“以医带药,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方式。”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减少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度。中医药学是原创于我国的独特学术体系,是理论、技术与经验三位一体的学科,近年来世界100多个国家已经引进了针灸与中医药,既说明了世界人民对于中医药的信任,也为中医药学带动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提供了机遇。
                     中医药在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很高的欧美,与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都受到欢迎和引进,充分说明了其学术特色是很鲜明的。我们可以期待,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视中医药、研究中医药、运用中医药的“新潮”即将到来。我们只所以称其为新潮,是因为她具有独特的学术特质,又刚刚被世界所认识。中医药的相对安全、简便,善于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特色,是其将要兴盛的内在原因。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记载了中药的起源,而中药在我国实际使用的历史,有资料可证者也已有几千年。中药曾经从单味药的使用,到复方汤剂治病,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用什么理论指导人们使用中药,曾经困惑过聪明的古人。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未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方式、方法。
中药与中医之间的联系不能割断,一旦走“废医存药”的路子,就会走上“废医废药”的不归路。恰如贾谦先生所说,没有中医理论指导,中药就是一堆垃圾。
                  过去过分强调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过分强调分离提取,几乎完全忽略了中医药与西医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些不够准确的提法误导了读者,也误导了有些部门的计划制定。中医药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是把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手段、方法、设备融入中药研究、生产、应用从而发展完善中医药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
                 所谓中药,系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包括中药材、饮片和成药。青蒿素是由中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但它是西药而不是中药;因为谁也没有弄清它的中药药性,它也无须辨证使用,只要是得的疟疾,谁都会用。将来弄清了其四性五味与归经,届时可以划归中药范畴,辨证使用。
                 中医是一门实践科学,但现在的中医院学生几乎接触不到中医临床,论文的结论都是从动物实验中得来的;而中医教科书中,用西医理论诠释中医概念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按照西医思路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几乎不会按中医思路看病,转行的很多。
                  中医治病之道是恢复生态学,养生之道是发展生态学。中医治病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无论是药物疗法还是非药物疗法,都遵循两个原则,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也就是说,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从人体整个系统去调节平衡状态,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西医治疗是对已发疾病,采用“对抗式”医学模式,使人体理化指标达到某个标准,虽然其疗效明确且对致病原有强大的杀伤作用,但其毒副作用十分明显,往往引发较为严重的医源性或药源性疾病,污染患者体内环境。因此,“回归自然”潮流的实质就是重视和运用传统医学方法来防治疾病。
328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4:0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2日),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扁鹊的著作问题,《难经》也叫《八十一难》,被当做扁鹊的著作,由来已久。从它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分析,在哪些方面体现出继承了扁鹊的学术思想?人们为什么说它保留了扁鹊医学的内容?
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的精彩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难经》的学术特点与成就。毫无疑问,《难经》继承了扁鹊开创的医学体系,尤其是对脉学的突出贡献。这个特点,得到了张仲景的肯定与继承,不仅“独取寸口”是历代医家的参考,《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思想,更是影响了张仲景和历代医学家,大家都喜欢这个名称,遵从这个创见,不再提《素问》《灵枢》所经常论述的“热病”了。这是“诊治模式的转化”,也是诊疗特点的改革。这种影响,历史久远,有很深的印痕。
329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4:2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3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四讲,他准备讲述的内容是:吴又可创造性的提出瘟疫病是“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创造了治疗瘟疫病的专方——达原饮,达原饮是吴又可推出的具有独创精神的代表性方剂,主要是用于治疗瘟疫病初期的方剂。请大家关注收听。
                     今天咱们要学习《瘟疫论》的原文是: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达原饮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右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按: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斟酌,所定分两,大略而已,不可执滞。间有感之轻者,舌上白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一二剂自解;稍重者,必从汗解。如不能汗,乃邪气盘踞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里气不能达于外,不可强汗。病家见加发散之药,便欲求汗,误用衣被壅遏,或将汤熨蒸,甚非法也。然表里隔绝,此时无游溢之邪在经,三阳加法不必用,宜照本方可也。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服汤后不从汗解,而从内陷者,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邪渐入胃,此三消饮证。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邪气适离膜原者,欲表未表,此白虎汤证。如舌上纯黄色,兼之里证,为邪已入胃,此又承气汤证也。有两三日即溃而离膜原者,有半月十数日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淹淹摄摄,五六日后陡然势张者。凡元气胜者毒易传化,元气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设遇他病久亏,适又微疫能感不能化,安望其传?不传则邪不去,邪不去则病不瘳,延缠日久,愈沉愈伏,多致不起。时师误认怯证,日进参芪,愈壅愈固,不死不休也。http://www.ynjkcy.com/wyl

                        祝贺张海涛讲述吴又可《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邪伏膜原学说。这理论的创立过程,有对前人学术的继承,也有后人对这个学术观点的发挥。邪自口鼻而入的源头是《素问》:“清邪则伤上”王好古、王安道都有伤寒邪气从口鼻入的论述。
                       吴又可此论疫气从口鼻入的观点,被喻嘉言、叶天士等所借鉴。
                      龚绍林云:“惟自口鼻而入,所以感疫者,或重似伤寒,或轻若虚劳,初起总是胸膈紧闷。故凡遇病人脉数有力,胸膈不快,或重似伤寒,不可发散,以虚其表;或轻似虚劳,不可温补,以固其邪。照后方(达原饮)加减用之,万治万效。”
                      所谓内不在脏腑:脏腑,《素问》认为六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腑病可以用通下的方法治疗;五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泄,”邪气深入五脏,多为难治,故云“治五脏者,半死半生。”脏腑有病,预示着病情深重。吴又可此处说,疫气虽然从口鼻深入体内,却没有在脏腑之内。
                      所谓外不在经络:经络,人体的经脉,其深而直行者为经,其浅而别行者为络。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此处泛指体表。
                  “半表半里”是人们研究仲景《伤寒论》时得出的一种概念,有时指少阳病,或称小柴胡汤证。因为太阳属表,阳明属里,少阳介于它们之间,所以叫半表半里。有时又叫“半在表半在里”,这种提法又不相同。半表半里,好象是一个“夹层”,属于第三空间;而半在表半在里,则表里之间只有一个观念的分界,没有“厚度空间”的含义。吴又可的半表半里,是属于第三空间的概念。  
330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4:4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4日),张相鹏讲述《热病新论》,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964年李约瑟写的一篇文章《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他在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说:“大约在1938年,我开始酝酿写一部系统的、客观的、权威性的专著,以论述中国文化的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及医学史。当时我注意到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把李约瑟的“问题”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当然,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类似的问题,但是没有他的影响大。

                 “贡献度”是人们衡量一个学科的价值的重要尺度,中医学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已经有过不少论述,中医对于世界的贡献至今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漠视或者否认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消灭了一个疾病“天花”,依靠的是中医的原始创新,而不是抗生素,更不是靠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知识。中医所开创的免疫学思想,也是控制其他传染病的法宝,免疫技术就是依靠预防接种“疫苗”。而“疫苗” 是中医免疫科学思想哺育出来的实用技术,而后传向世界,造福于人类。
                    我们一起期待,张相鹏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rbxl
                     祝贺张相鹏讲述《热病新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如何用中医学的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外感热病是中医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科。要正确认识这种学术创新,就必须把中医外感热病放在与西医对比的参照系里进行比较,或者放在世界大科学的背景里进行考量,这样才会看到中医外感热病学的进步,才会了解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巨大成就。
                   历史上,中医外感热病学最突出的一个成就,就是向世界贡献了免疫思想和成功地创造出疫苗技术。在西方崇尚隔离,把病人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严格隔离起来的时候,中医的大智慧却是把患者的痘疮痂,经过处理移植到健康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看来,这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不可思议。因此,玛丽夫人才会感到惊奇,她儿子接种之后,在英国推广这项技术,仍然遇到巨大的阻力,乔治国王只好下令,让七名死囚在种痘与绞刑架之间进行抉择。很自然地,科学战胜了偏见,种痘战胜了疾病流行。70年之后,种过人痘的琴纳把这个技术改良成牛痘,巴斯德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传染病的预防。逐渐的,世界再也不怕传染病了,进而消灭了一个传染病,依靠的就是中医学的“原始创新”。当然,西方医学的再创新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后人在火的运用上,都超越了普罗米修斯的水平,但是对于他的“第一次发明”西方人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个意义上看中医学的免疫思想,看中医学免疫技术的“原始创新”,我们需要总结和继承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因为中医不止人痘疫苗一项技术,而是还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按邓铁涛先生的说法是“有一个武器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8:08 , Processed in 0.09205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