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11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8:10 | 只看该作者
                 周五(2018年3月16日)晚上,朱萍霞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她和大家一起讨论方舟子、张功耀等故意反中医人士看问题的方法论错误:“睁着眼摸象危害大”。

                 方舟子说:“经络据称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为何会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所谓的经络并不存在。”
                 张功耀说中医不明脏腑,“缺乏谈论人体的资格”,说中医理论“都是热昏了的胡话”、“是土匪黑话”。
历史上有“盲人摸象”的故事,那是因为盲人的生理缺陷造成的,方舟子、张功耀之流没有这个缺陷,却睁着眼假装看不见,只盯着大象的肛门研究,然后钻进去,到里边查找一番,出来告诉世人:“大象从头到尾,都是大粪!”方舟子、张功耀这样的“睁着眼摸象”,有选择地挑毛病,以偏概全,其危害之大,流毒甚广,难于肃清。
                 我们一起期待,朱萍霞的讲述和分析。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朱萍霞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方舟子、张功耀等反中医人士看问题世界观、方法论的错误。
                  反中医人士大力宣扬中药的药效是有问题的,是不存在的,有效可能属于心理暗示,或者属于患者“不治自愈”,并且极力宣扬中药无用而有害。张功耀说中医“装腔作势,欺骗患者”,“推行异物、污物、毒物入‘药’,坑害患者”。
他们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来,是因为其研究方法有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曹东义曾经将这种独特色研究方法称为“张功耀现象”,并指出“要警惕张功耀现象由可怜走向可耻”。
                  张功耀曾经自学中医,但是并未进入中医之门,对于中医的精髓根本不了解,就像一个登山者始终在山脚下转,并没有到达山顶,自然感受不到中医药令人神往的境界。方舟子也是这样,他用西医的观点看中医,对于中医的了解,只是外在的皮毛而已。但是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能找到中医可以攻击的“靶点”,上纲上线,不遗余力进行攻击,甚至乱扣帽子,乱打棍子。所以“张功耀现象”的实质,是变相的盲人摸象,因为他们不是盲人,是睁着眼摸象。
312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8:3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周六,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中药研究的成就与困惑”这一节的内容。
一百年来,在余云岫“废医存药”的影响下,中药的研究,主要是从化学成分的角度进行探索,寻找和提纯“有效成分”,进行临床验证,做了大量的试验,也出现了麻黄素,黄连素,青蒿素等一系列的成就,丰富了临床用药。但是这与中医用药的方法不一样,也误导了中医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中医“异化和西化”。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能继续这样,沿着“废医存药”,“废医验药”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吗?
                    我们一起听王群才的讲述和分析。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药研究的成就与困惑。毫无疑问,中药富含着各种化学成分,但是不能用成分说事,中医不是用成分指导临床用药。那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背后的学术原理是什么?有人说,说不清。这不对,中医能说清楚。这是象,用时空之象,代表药物的作用趋势,与人体的复杂调节相适应,就能安全有效地解决人体养生治病的复杂问题,不是用数字。药物的精确度,与人体的精确度,都是不可穷尽的,只有象思维,才能执简驭繁,游刃有余。这是中医几千年,练就的大智慧!
313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8:5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18日),王红霞主任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她继续和大家一起讨论针刺治病的原理。西方医学一直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角度,说明人体的功能,用靶点对抗阐明治疗原理,因此过去反对针灸。他们认为把一个“金属异物”的针刺进人体之内,既没有给药,也远离病灶,这是很不不人道的行为。因此,不理解中医这样的治疗方法,竟然被中国人使用了几千年。随着针刺技术传到欧美,确实解决了很多“靶点治疗”不能治愈,切除、假体替代疗法也治不好的疑难杂症,竟然可以用针刺治好。这颠覆了西方医学内科靶点给药,外科局部治疗的理念。
                    那么,如何用中医的理论说明针刺的道理呢?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额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针刺治病神奇的疗效,以及不可思议的学术原理。中医说的经络,不是孤立的解剖组织,而是为了把人体连接成一个整体,才构建的一个学术概念。研究针刺治病,以及“经络本质”,不能离开脏腑,也不能离开气血和阴阳五行。离开了这些基本前提,就不是中医的经络了。所以,经络研究用“构成论”做指导,很难有成就,也可能越说越远,甚至有可能滑落到否定中医基本理论的斜路上去。
314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9:0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19日),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继续和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扁鹊脉学。扁鹊开创脉学,影响深远。《素问》说:“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色应四时,脉也与天地阴阳相应。
脉有阴阳,有气血、有循环,有五脏是否健康的信息。

               今天晚上,马京雪将和大家一起讨论,“扁鹊论损至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理论。它的影响极为深远,被《难经》《素问》所吸收和传承。

               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带来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脉学的特点,尤其是《脉经·卷四》之中,是扁鹊对损至脉的诊断,以及原理的推导过程,从中不难发现扁鹊脉学“守数精明”的特点。

               扁鹊对于损至脉的研究,是从脉搏与呼吸频率、气血运行速度的关系出发,概括出常数,然后再推导出一至五级的不正常情况,脉动过缓的属于损脉,脉动过快的为至脉。
               扁鹊论损至脉,其原创性的学术思想,被其后的医学家所继承,并且逐渐发展成由“虚”到“损”的“虚损学说”。从《难经》到《伤寒杂病论》,以及后人治疗“虚损”,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
               关于扁鹊脉学、损至脉的传承与发扬的问题,今后还要讨论。
315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9:2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0日)由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二讲,她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人们常说吴又可对外感热病的病因学说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从外感病的病因着眼,与仲景伤寒学说分道扬镳,另起炉灶。为后世温病学说大变仲景伤寒病因学说提供了借鉴。那么,吴又可的学术思想给后世的温病学家带来了哪些启迪呢?温病学家们又是如何把瘟疫致病的理论加以借鉴以用来治疗温病的呢?张培红主任将给大家带来非常精彩的讲述,敬请关注。http://www.ynjkcy.com/wyl
               祝贺张培红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吴又可写作《瘟疫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毫无疑问,吴又可在那个时代,明朝末年瘟疫流行,北方草原的鼠疫也来到了北京和中原,吴又可很困惑,在实践探索之中,也有很多临床成就,在理论上他也建立了“膜原”,“异气”学说。吴又可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有失治。不及期而死者,亦有治之太晚,服药不及而死者,或妄用峻剂,攻补失序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心疑胆怯,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所感之轻者,尚获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妄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焉。”
31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9:4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1日),由刘敬章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他继续和大家请一起讨论面对SARS(非典)的时候,如何辨证和治疗?中医善于继承千人经验,历代医家留下了很多关于外感病如何辨证的论述,近代以来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杨麦青则认为伤寒能够统温病,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认为可以首先寒温统一辨证。曹东义在这些思想启发下,提出病证结合分级诊疗体系,供大家参考。关于非典的治疗问题,也需要继承前人成就,从《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开始,到仲景六经治伤寒的统治地位,再到温病学派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中医外感热病的治疗体系,确实是博大精深的国粹,一直在探索之中发展,也一直在进步,近些年的衰落是暂时的,也是用西医标准改造中医,造成学术特色淡化的结果。只要回归中医原创思维,就能开启复兴之门。
我们一起期待,刘敬章带给大家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y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面对非典如何辨证?如何治疗?这是很棘手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中医学者必须选择和作出决断的问题。中医不是从动物实验寻找答案,而是依靠千百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这就需要我们继承前人经验,也吸收近现代研究成果。因为传染病的历史很悠久,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古人在千万年之前就面对过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内经》时代有很多热病,“其死亡者皆在六七日之间”,张仲景的族人因为伤寒而病死的占了70%,明清温病流行也很严重,医学家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治疗方法,逐渐丰富,人痘疫苗所代表的免疫技术,走向了世界,是中医对人类巨大贡献。在治疗上,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恰如邓铁涛先生所说,是一个“武器库”,可以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317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0:0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22日),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有关学术问题。2004年9月20日,冯世纶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论文,对于张仲景借用《汤液经法》所载方药撰著《伤寒杂病论》,进行了细致论证与分析,曹东义读后深受启发获益非浅。同时也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张仲景为什么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之中,提到了他撰用了很多前人的学术著作,却不说撰用这部“最重要”的《汤液经法》?张仲景在著作《伤寒杂病论》时到底“撰用”了什么著作?《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理论还是方药?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为繁荣中医学术,愿以自己的浅论,就教于海内方家。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曹东义一直没有停止探索与思考。
               我们一起期待,马建辉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hgzy
               祝贺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有关学术问题。
               钱超尘教授从日本古抄本《伤寒论·仲景自序》中见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凭脉辨证”21字为小字,认为这是后人的注文,以后逐渐混为仲景原文。因此说,仲景并没有提他到底撰用过哪些古籍,只是笼统地提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曹东义认为这21字是张仲景的原文,而“日本好事者”将其改为注文。因为从文义上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已经说出了写作《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再写“撰用”什么书似乎已无必要,只能是进一步细化的举例,举例往往不能将全部引用的古籍说全,“挂一漏万”已成蛇足。作为“医圣”的张仲景,在行文修辞上犯有这样的小毛病,也会引起某些人的极度痛苦,必欲修饰回护而后快,替古人改文章,因此正文也就变成了注文。清代的吴澄在《活人书辨序》中说:“汉末张仲景著《伤寒论》,予尝叹东汉之文气,无复能加西都(西汉),独医家此书,渊奥典雅,涣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及观仲景于《序》,卑弱殊甚,然后知《序》乃仲景所自作,而《伤寒论》即古《汤液论》。盖上世遗书,仲景特编篡云尔,非其自撰之言也。”认为《伤寒杂病论自序》“卑弱殊甚”的好事者,有可能修改其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理论上,如何继承了秦汉之前的热病学说;如何孕育和播撒了后世温病学的种子,都是需要我们今后重新认识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决不是“论广伊尹《汤液》”那么简单的事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之中,对于源出于《汤液经法》的方药,加、减、拆、并,或云“常须识此”,或说“但见一证便是”;或曰“急当救表”,或说“慎不可攻”。总之,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不应当始终拘守一方一药,以不变应万变。
318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0:23 | 只看该作者
            周五晚上(2018年3月23日),刘云双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她和大家一起讨论“装神弄鬼的方舟子”。方舟子是一个特殊人物,他刚开始走向大众的时候,也有一个和造假一样的过程:他在《批评中医》一书的扉页里写着“方舟子,本名方是民”。古人生后由父母起名字,“是民”,就是属于一般人,说大点是公民,说小点是草民。方舟子从美国回来之后,不管是海归还是海带,总之是生物化学的博士。按说,他应该在本专业有所成就,但是他没有走这一条路。他出场时,有一些列的前奏和装扮,和各路大神出场差不多,还有一系列的歪主意:抹黑中医。他没名气,专业上也不见成就。但是,他脑子活,会贴牌、套牌。所有造假的人都要冒名牌,这是常见的套路。
            让我们 一起期待刘云双的讲述“靠嫁祸中医,抹黑中医起家的方舟子”。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刘云双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回看方舟子如何靠抹黑中医起家。
1994年,方是民要开网站,自称是“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
            用什么做网名?这个“先驱”是谁,如何介绍?方是民下了功夫,动了脑筋。实际上他是利用互联网胡闹的“先驱”,装神弄鬼的手段很“先进”。
            知道一些西方神话的人,大约都了解“诺亚方舟”,世界面临大灾难,汪洋一片难为生,方舟度人靠神力,他是一个救苦救难的主。
方舟子的“子”,不是儿子、孙子的“子”,而是寓意孔子、老子。方是民用“方舟子”做网络名字,比他爹起的名字高明多了,学问大多了。“方舟子”俨然就是学贯东西的一个救世主,也像古代的巫神一样法力无边,让人看上去就属于“非人”。
           他出场时,不只是做这些造神的铺垫,还有一系列的歪主意。他没名气,专业上也不见成就。但是,他脑子活,会贴牌、套牌,所有造假的人都要冒名牌,这是常见的套路。
           方舟子第一个贴的牌、冒的牌,就是鲁迅主办的《雨丝》杂志。鲁迅的名气,尽人皆知。因此,方舟子就贴了上去,起了一个“新雨丝”的网名,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被仿冒名牌的距离。他想让人们认为,即使不说“鲁迅又活了”,也会让人感觉《雨丝》杂志复刊了,在网络里获得了重生。
靠嫁祸中医,出名显眼
           贴牌的作假者,往往要糟蹋、败坏这个名牌。果不其然,方舟子首先借鲁迅的名牌,要糟蹋一个更加有名的名牌——中医。
他要借打假之名,嫁祸中医以吸人们的目光,即使挨了骂,也可以赢的知名度。因此,他在新语丝网站起了一个很阴损的栏目名称:“立此存照,中医骗子”。
          本来假借中医的名字行骗,是违法行为,多是犯罪,需要法律严惩。
          骗子与中医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医被骗子利用,也是一个受害者。
          因此说,受损害的不仅是患者,中医的名誉也受到很多伤害。
          中医是受害者,而不是骗子。
          方舟子应该把栏目叫做“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子”,而不能说“立此存照,中医骗子”。
319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0:49 | 只看该作者
周六(2018年3月24日)晚上,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继续和大家一起讨论“中药研究的成就与困惑”。如今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其研究过程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经济、人力、物力条件。如今,虽然很多情况都改变了,但还是可以回看这个过程,它能带给我们很多思考。青蒿素的道路,还有多少借鉴意义?需要我们仍然用这样的化学分离、提纯的方法,继续这样努力下去吗?
           我们一起期待,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近代研究中药的成果,尤其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我们说,中医使用中药,不是靠化学成分,而是靠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所构建的用药理论,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作指导,“理法方药,完整一套”。而用“化学成分研究中药”,其前提,就是“废医”,不要中医理论指导,也不管历史上这个方剂如何发挥作用,一切推倒从来,从实验室动物实验开始,靠“提纯之后的化学成分”,研究其有效性、安全性。这样一来,中医几千年的用方剂治病的经验,都不被“采信”。都成了一堆等待着“检验”初级产品,一包中草药,一锅草药汤,似乎都是某个化学成分的“载体”、“陪衬”,或者属于“杂物”,中医的“理法方药完整一套”,在这种研究方法面前,都不存在了。也就是,通过验药,证明中医理论毫无价值,既说明不了中药为何有效,也不能作为使用中药的指导理论。这就是“废医废药”、“废医验药”、“废医存药”的根本性错误,是削弱中医,取消中医的手段。因此,不管中药里有多少值得庆贺的“化学成分”,得多少诺贝尔奖,都不是中医发展的方向,也不应该作为发展中医事业的措施。
320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51:07 | 只看该作者
               周日(2018年3月25日)晚上,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薛雪的学术成就。有资料介绍说,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桂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我们一起期待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著名医学家薛生白的学术成就。
据载,薛氏曾孙东来出"日讲杂记"八则,载于《吴医汇讲》二卷,并述薛氏事迹,谓薛氏不屑以医见,故无成书,年九十而殁。(见清代著名文人袁枚《与薛寿鱼书》)世传有《湿热条辨》者,首刊于舒松摩《医师秘笈》中,凡三十五条,谓为薛雪作。但亦有医家(如王孟英)认为《医师秘笈》的著者尚难确定。薛氏认为:"湿热之为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闹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又说:"湿热以阳明太阴为多。中气实则在阳明,中气虚则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著,多兼厥阴风木。故本证易耳聋、干呕、发痉厥。"此说为薛氏创见,值得注意。薛氏在《湿热条辨》中,阐述了湿热本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8:08 , Processed in 0.0537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