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01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22:00:5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6日),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此前38次讲座,讨论了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无到有,从单纯的经验到理论指导的应用,从伤寒替代热病,到百家争鸣。可以说中医热病史是中医史上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学以致用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任何一门学问都离不开实用的目的,我们探索寒温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是因为中医临床需要,而且这是很紧迫的任务,是临床现实逼迫出来的一个课题。
            中医面对各种发热性疾病,无论是突发的大面积疫情,还是散发的以发热为突出证候的病例,都面临着一个抉择:这是伤寒,还是热病?或者这就是瘟疫?应该用哪些理论作指导?
             接下来,张海涛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曹东义探索的---寒温统一诊疗新模式。请大家关注收听。http://www.ynjkcy.com/zywg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成功!外感热病的历史很悠久,对人类的危害最大,中医学探索这类疾病的过程,前赴后继,曾经有很多医学家或总结方药,或提出理论解释。早期用“热病”进行概括,这是看重了传染病过程之中的发热表现,并把其他证候、症状串联起来,《素问》用六经分证,提出来“汗法”与“泄法”“五十九刺”等方法进行治疗;《难经》提出“伤寒有五”,建立了广义伤寒学说,重视外受寒邪的诱因。华佗用汗吐下治疗,张仲景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或者用113方进行治疗;吴又可强调传染性,借古代“瘟疫”学说,提出邪伏膜原学说,明清其他温病学家也从不同角度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治疗方药空前丰富。由此,形成了伤寒、温病学派。六经容不下温病的方药,温病也不能完全吸收张仲景的方药。因此,必须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地,看待寒温论争,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疗体系,这也是病证结合的体系。我们提出“河舟码头学说”,试图包容古今,并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希望在未来传染病的法治之中,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02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5: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7日),由王秀民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SARS属于中医传统的热病范畴。从《内经》热病、到张仲景《伤寒论》、再到吴又可的《温疫论》,清代温病四大家,他们讨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疾病,都是讨论所有外感病共同的诊治规律。虽然他们关于病因病机认识有同有异,众说纷纭,但是求同存异,辨证理论体系也是逐渐丰富起来了。那么,如何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合理成分传承下来,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是注重把握整体,还是看重阶段的描述,如何兼顾众长?分析不同辨证理论体系,讨论它们论述的传变规律,正确认识循经传、越经传、隔经传。敬请听王秀民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y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面对非典新瘟疫,应该如何探索其辨证规律的问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属于中医传统的热病范畴,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流行性,符合古人对于瘟疫病的描述。在中国古代瘟疫病曾经多次流行,瘟神肆虐神州赤县,上演过多次“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活剧。仅西汉后期的90年之中,就发生了十几次瘟疫流行。
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了外感热病的“蒸蒸而热”,因为“发热”既可以是病人的主观症状,也可以很容易地被医生和家人客观地察知,所以“热病”应当较早地被古人了解,而对于引起发热的病因的了解,应当晚得多。
           《素问·热论》用三阴三阳的六经,来概括热病的证候。
            在《伤寒论》六经病篇中,仲景处理经络与证候的关系较为灵活,因为伤寒六经病虽有较多的证候与其所属之经络关系密切,但也有一些证候则难以用经络关系予以解释。
           《诸病源候论》按一日、二日、三日等推演热病、温病、伤寒、时行等各种外感病的证候。《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圣济总录》等大型方书,皆按伤寒一日、二日、三日等分类罗列处方, 也反映了“日传一经”的深刻影响。甚至清代的何秀山在注解《通俗伤寒论》的序言中,还坚信外感热病会在第七日、十四日、二十一日痊愈。
           王好古《此事难知》认为,太阳病进一步发展,可以有六种传变形式:传膀胱为传本,传阳明为巡经传,传少阳为越经传,传少阴为表里传,传太阴为误下传,传厥阴为巡经得度传。其后尚从善《伤寒纪玄妙用集》也有类似的认识,但名称不完全相同。
吴又可论述瘟疫的传变时,虽然强调“疫有九传”,但是“九传”皆不离“表里”。《瘟疫论·统论疫有九传治法》云:“夫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间而已矣。所谓九传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谓一病而有九传也。”
           自从叶天士提出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倡导温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的学说之后,温病学说就与仲景的伤寒六经辨证学说分道扬镳,成为外感热病辨证的一套新体系,被广大医学家所接受,并很快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之中,使外感热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03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5:3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8日),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史学重真实,文化求发展”的问题。毫无疑问,几千年的中医发展史,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学术成就和历史人物,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绝对不是现代编造的电影故事、电视剧,不能戏说,也不能简单地阅读古代典籍的记载。因此,就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如何向大众,在现代条件下,讲述中医的历史?如何阐明中医的学术特色?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提出的“史学重真实,文化求发展”,就是希望比较好地处理好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生命的鲜活性,这方面前人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一起期待,马建辉的精彩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hgzy
                祝贺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如何做好“史学重真实,文化求发展”的问题。
史学的真实性,是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真实内核,丰富多采的文化传说是古代文明的油彩与光芒;只追求真实,不仅失之枯燥,而且无法与现世连接与沟通;文化需要演绎,需要发展。只有经过发展与演绎,文化才能不断丰富繁荣。但是,只宣扬文化而不顾历史的真实性,就会越传越玄,背离生活本身。只有把历史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表述悠久的历史文明与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10多年前,邢台内丘县扁鹊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正是这样完美结合的尝试。
              有关扁鹊的问题说来话长,可以用“历史悠久,谜团重重”来概括。扁鹊的问题,既是医学的问题,也涉及到历史,涉及到文化。扁鹊首先是一个医学家,医学属于应用科学,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医学的要求是能够治疗疾病。扁鹊作为早期的医学家的优秀代表,他医术精湛,医学思想先进,医德医风堪称万世师表,在今天仍然具有令人景仰的巨大力量,医圣张仲景就对扁鹊“每览”而“慨叹”,这些都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扁鹊。通过追思扁鹊,汲取中医药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力量以有利于中医药在新世纪的腾飞。
              扁鹊是一个历史老人,他当时如何学医,如何行医,他真实的医疗水平怎样,他的名号怎么来的,他生活于什么时代,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个扁鹊,他有医学著作吗?《汉书艺文志》所说的《扁鹊内外经》、《黄帝内外经》与扁鹊有无关系,《难经》是扁鹊的著作吗?扁鹊具体的医学贡献是什么,等等,都需要用历史学的方法进行考证研究,才能得出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正确结论,这就需要历史学的知识,甚至需要历史学家参与共同研究。
304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5:5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2018年3月9日)有黄小平为大家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一书中的题为莫用“中医骗子”嫁祸中医这篇,今天继续这篇内容中的“中医怎么认识毒和药”。

                方舟子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医药就是不顺眼,在方舟子的眼里,很多中药、中成药都是不能再用的药品、药物,还有许多药物也被方舟子列为不可用的有毒药,都不能再使用了。中医面对无药可用的境地,即使不再“废医”,中医也自然而然地废止了。这完全是误解 。
               中医对于药和毒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有一个长达几千年的验证过程。中医能够驾驭有毒性的植物,使它“有毒无害”,并且利用其毒进行治疗,也就是“化毒为药”。其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而不是诡辩。

                中医认为,药就是毒,应该慎用药物。
                在古时用药物治疗的早期阶段,由于服药经常中毒,所以“毒药”并称,也是毒与药难以分辨的早期阶段。古人这样“毒药并称”,暗含着慎用药物的思想,告诫人们不要轻易使用药物。

              中医认为,药气太盛,伤害了人体即是毒。
              人们在实践之中,掌握了规律,可以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化毒为药”、“化害为利”成了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独特贡献。在毒与药的关系里,其相互转化的关键,是对于人体的利与害。对人体有害的,就是毒;对于人体有利的,就是药。当药物的有利作用转化为有害的时候,药就变成了毒;当毒物被人们利用而有利的时候,毒就变成了药。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六气太过,就会变成六淫,六淫太过则成毒。
              对于六气太甚产生的毒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得最系统,对于六气转化而来的“五毒”的治疗,不仅可以使用针刺,在经脉上下内外取穴治疗,而且可以用药物调治。调治的原则,是用气味比较足的药物,治疗五毒较甚的病情;而气味比较淡薄的药物,只能用来治疗五毒比较轻浅的病证。

             中医深入研究毒害,由此延伸出预防疾病的思想。
             既然用毒药可以治疗疾病,那么治疗过程也可以简称为毒之。面对毒气危害,中医主张隐匿潜藏,避其锐气。面对毒害的时候,中医强调,首先要健体强身,然后可以迎击毒气。中医认为,可以解毒排毒,给毒以出路。中医治疗的时候,可以化毒为药,因势利导。

            善于“化毒为药”的中医,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中医学的原始创新凝聚着艰辛地探索和巨大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听他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黄小平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成功!他和大家讨论和分析中医“化毒为药”、“变废为宝”的大智慧。本来是棵草,神农尝过成了宝,《神农本草经》是记载中医驾驭中药,减毒增效最早的专门著作,后世一直遵循其中提出来的配伍原则,有相须、相使、相杀、相恶种种不同。后来的医学家逐渐积累经验,不但增加了很多味有毒、无毒的药物,而且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炮制理论和丰富的炮制技术,如《雷公炮制论》就是一部代表作。
           有了这些组方、炮制经验,古人探索的足迹并没有停止,金元时期的张元素、王好古等人,又发明了“引经报使”学说。也就是在方子里,增加一些针对某个经脉的药物,然后改变整个方剂的作用方向,使组合效应的“大方向”,有了“制导系统”的方向盘,让药物改变其固有的作用趋势,按照医疗的需要“直达病所”,可以减少用药,提高疗效。
          变废为宝,化毒为药是中医的大智慧,方舟子不理解中医的大智慧,有意无意歪曲中医,把这些有害论调分析出它的危害,也是可以变成宣传中医学术的养料,有益于中医事业的复兴。我们将来还要继续讨论,因为方舟子等人的言论还在发挥作用,还在蒙骗大众。
305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6:1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10日),张俊清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和大家一起讨论“针刺麻醉的时代意义”。针灸与免疫理论与技术一样,也是现代西医“不曾想到”的“中医独门绝技”,它治疗疾病的原理既不同于手术,也不属于药物,完全属于“另类”。它之所以另类,虽然源于古老,更重要的就是“另一条治病途径”。
            针灸为何可以治疗疾病的秘密一旦揭开,将会带来治疗思想的革命。
            针刺镇痛是针灸治疗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疼痛病证历来是针灸治疗的良好适应症。将针刺手术后镇痛扩展到手术中镇痛,产生了针刺麻醉技术,在肯定针刺麻醉效果的基础上,对针刺镇痛原理的深入研究,更新了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某些认识。针刺麻醉技术的应用及其原理的阐释,是针灸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取得的一颗硕果。而针灸对于人体生理机能的广泛影响,至今尚未了解,这是一个神秘而诱人的领域。
我们一起期待,张俊清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张俊青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针刺麻醉的时代意义。针灸治疗各种疼痛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现存中医书籍中未见关于针麻的记载。中医传统的麻醉方法是药物麻醉,华佗 “麻沸散”的失传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由针刺治疗一般慢性疼痛,推想到治疗手术后疼痛,再进一步推想到预防手术中疼痛而创立针刺麻醉技术,是新中国卫生工作者的伟大巧思,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成果。1958年,受针刺治疗扁桃体摘除术后咽部疼痛的启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最先用针麻成功地施行了扁桃体摘除术。随后,西安市第四医院、运城地区人民医院、长沙市人民医院等单位也进行了针麻手术的尝试,分别在针麻下完成了拔牙术、白内障手术、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等①。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国针刺麻醉发展史》一书 记载了发现、应用针刺麻醉的过程和成就。
           轰动世界的针刺麻醉,被很多学术刊物、著作所赞扬。我们更看重其所表达的一种治疗思想。当然,针刺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麻醉人体,然后进行做手术,它更重要的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治疗内在脏腑的病症,有利于人们的健康。
           这种不进入人体,就能治疗内在疾病;在远离内脏的肢体针刺,就能改变全身代谢的技术,是中医奉献给世界的一大成就。
          ① 赵含森、游捷、张红编著《中西医结合发展历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98-101页。
30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6:4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11日),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吴鞠通的学术成就。吴鞠通,清代医学家(1758-1836年)。字鞠通、配珩。江苏淮阴县人。初习儒,因哀其父及侄相继病故,而专心攻医。后至京师,参加《四库全书》之抄写与校检;。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仿照《伤寒论》的体例,写出了著名的《温病条辨》。他也很善于临床辨证论治,另有《吴塘医案》、《医医病书》,均有刻本行世。
我们期待曹传龙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鞠通的学术成就。《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反映了邪气侵犯人体后发展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据病邪种类,大致可分上焦温热、上焦湿热、中焦温热、中焦湿热、下焦温热、阴虚风动等证候。
历代对三焦的“形名”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
           吴鞠通认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反映了外感疾病演变的规律。

307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6:5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12日),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扁鹊脉学的特点。虽然中医与西医都摸脉,但是由于世界观不一样,得出来的结论不一样。中医说,脉有阴阳,有四季,有气血,有五脏,有六淫七情引起的变化,西医听不懂,只好把这些内容归类为“玄学”,就好像变魔术的不容易看明白。不经过训练,平常人摸不出盲文的点阵的变化。不学中医,永远理解不了脉象的奥秘。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脉学的特点。中医的脉诊,是脉象;中医的病证描述,辨证论治的寒热虚实,用药的四气五味,也都是用象来描述,不是用数,数被象涵盖起来,“隐而不显”了。
              物的变化,有数的变化,也有象的变化。数变是微观的,渐进的,象变是巨大的,也是剧烈的。比如,日积月累,有春夏秋冬“四象”之变化,铜壶滴漏,有昼夜阴阳之不同。
              数变的时候,象不一定变;象变了的时候,数一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立象尽意,是古人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
            《周易·系词》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夫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308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7:1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13日),张海涛讲述《温疫论译注》,和大家一起走近明朝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吴又可。
有人说鼠疫灭亡了明朝,明朝末年的温病、疫病流行,很严重。
                 吴又可《温疫论》成书于公元1642年。一般认为吴又可是明代的医学家,但《明史》中并没有吴又可的传记,而《清史稿》却记载了他的事迹。《清史稿·艺术传·吴有性》云:“吴有性,字又可,江南吴县人。生于明季,居太湖中洞庭山。当崇祯辛巳岁(公元1641年),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温疫论》。谓伤寒自毫窍入,中于脉络,从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温疫自口鼻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温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其后有戴天章、余霖、刘奎皆以治温疫名。”《温疫论》不仅继承与发展了宋以前的伤寒学说、《素问》《灵枢》倡导的热病学说,而且发展了古代的疫病理论和开创了杂气致病学说,为清代温病学奠立了基础。
我们一起期待,张海涛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写作《瘟疫论》的前因后果。毫无疑问,吴又可的学术创见,也不是空穴来风。那么,谁启迪了吴又可的思想?
               “疫气”的提法来源甚古,甲骨文之中就有“疒役(疫)”的记载。《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说明疫病具有流行性的特征。《素问遗篇·刺法论》虽然晚出于宋代,但其中对疫病特征的描述却是非常经典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古人对于流行性疾病的名称还有疫疠、时行、天性、时疫、疠气、寒疫、温疫等不同的说法,说的都是具有流行性特点的疾病,只有寒疫、温疫,点明了疫气的寒热属性。
               《刺法论》云:“天地迭移,三年化疫。”论述自然气候的反常,可以引发人类的疫病流行,发为金木水火土气运偏盛的五种疫疠。《伤寒例》云:“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因为古人认为除了冬季的外感热病“皆伤寒之类”之外,而春夏秋的非时之寒,往往形成以“寒疫”为特点的外感热病流行,这是当时广义伤寒学说很有代表性的观点。
东汉末年,曹植在《说疫气》之中说:“建安二十二(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褥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文中“寒暑错时,是故生疫”也将疫气的病因指向伤寒,与仲景对病因的认识基本一致,但仲景称这类流行性的热病为伤寒或叫“寒疫”,曹植却叫它为疫气。
              南宋郭雍发展了《素问》《伤寒例》的疫毒学说。如果吴又可是一个善于继承和创新的医学家,所有这些前人的成就,都对吴又可的瘟疫学说,起到了启发思想的作用。
309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7:3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14日),张相鹏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外感热病共同的病机是什么?

                既然《内经》热病、仲景伤寒、吴又可的瘟疫、清代温病学,它们都是研究所有外感病的诊治规律,那么所有的外感病有共同的病机吗?如果有,那么这个病机是什么?历代医家讨论过这个问题吗?是如何讨论的?

                 让我们一起期待,张相鹏剥茧抽丝,沿着古人走过的足迹,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痛苦探索,以及他们获得新知的快乐。http://www.ynjkcy.com/zyqy
                  祝贺张相鹏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外感热病的共同病机。内经》热病、张仲景伤寒、吴又可所说的瘟疫、清代的温病,论述的都是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有几十种之多,比如SARS、禽流感以及将来发生的各种瘟疫,它们都有发热的证候,故可以总称为外感热病。
《素问·热论》主张汗泄两法治热病,主要是为了宣泻郁热。
张仲景接受《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的思想,包含很多温热病。即使是狭义伤寒,张仲景用麻黄汤、桂枝汤解表的伤寒病,但它并不是寒病、寒证,而是“郁阳为热”的表现。
                 因此经麻黄汤发汗平喘、开闭解表,就能达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效果;桂枝汤的适应症之中有“鼻鸣干呕”,也属于邪热闭肺、肺气不利,所以才会出现“鼻鸣干呕”。
                 因此说,即使是辛温解表重剂的麻黄汤、桂枝汤,它们所对应的证候也决不只是寒病、寒证。
人伤于寒而为热病的机理,唐代王冰已有新的解释,他说:“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得散发,而内怫结,故伤寒者反为热病。”王冰这一创见,被北宋伤寒学家韩祗和所继承,他在《伤寒微旨论》中,大倡“伤寒乃郁阳为患”,并说:“夫伤寒之病,医者多不审察病之本源,但只云病伤寒,即不知其始阳气郁结,而后成热病矣。”又说:“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得散发而怫结,故伤寒反为热病也。”因此他得出结论:“伤寒之病本于内伏之阳为患也。” 韩氏论伤寒,避开了病因上的“寒”字,从证候上的热病和“伏阳为热”的病机上着眼,为辛凉解表铺叙了理论依据,也发刘河间“伤寒六经自始至终皆热证”之先声。
                清代温病学主张辛凉清解、透气凉营、清热解毒、通腑泻热等等,无一不包含着宣泻郁阳热气的深刻用意。
310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21:47:5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15日),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医经七家”,探索中医理论起源的有关问题。
东汉年间,班固撰写《汉书》,记载西汉年间的历史事件、人物,也记载当时皇家的藏书,以反应当时的著作盛况。但是,从西汉末年,到王莽新朝,再到东汉初年,战争频仍,书籍散亡,不可为据。只好把西汉末年刘歆的图书目录《七略》,收录在《汉书》之中,这就是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汉书艺文志》,它相当于西汉年间的皇家图书目录。
                   《汉书·艺文志》的“方剂略”云:“《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即上述总共有)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也就是说,在西汉末年的皇家图书馆里,全部的医学理论著作总共有216卷。
                     它们在后来的流传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已经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黄帝内经》不一样了。
                     要说明这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很多古代的“书籍制度”,也就是古书的“版本”、“体例”,才能说明白。
                     让我们一起,期待马建辉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hgzy
                     祝贺马建辉讲述《回归中医》成功!通过他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素问》《灵枢》不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黄帝内经》,而是《汉书·艺文志》中“医经七家”的集大成之作,约成书于东汉早期,记载了西汉之前的医学成就。
                     被称为“伟大宝库”中国医药学,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内容,而且拥有独特的学术体系,前人概括为“理法方药,完整一套,”环环相连,丝丝相扣。然而理法方药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各自所占比重是不平衡的,如果把整个中医学术体系看作一个实体,则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基本理法内核和病证方药针灸推拿等外围部分。不断完善的理法内核,决定着中医学过去、现在、将来的基本特征。外围的病证方药针灸推拿部分是中医学的功能带或保护带。
                    中医学基本理法内核的构成,是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脏象、经络、气血、病理等到基本医学理论形之后,便具备了基本内核,恰如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有机物产生了细胞一样。基本理法内核将既往关于病证方药针灸按摩等零散而具体的经验贯穿起来,成为汇聚着具体知识的医学体系,因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学。古代的阴阳学说和精气学说,较早地被医学吸收,并牢固地与基本理法内核结合在一起,给原始医学以较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更为系统和完善,这也是是医学摆脱巫术的重要因素。
                  许多古老而宝贵的方药针灸等具体经验大部分失传了,然而,后世的医学家们又不断创造新的具体经验,这种得得失失的更新代谢数量很大,象生命过程中的新陈代谢一样没有止息。与此恰成对照的是,关于脏腑经脉、阴阳气血、治则治法,药性和配伍等方面的基本理法却逐渐丰富完善起来,并没有多少佚失。具体病证方药针灸等具体经验的大量佚失或补充、修正,并不能改变中医学的性质或特征。某些与基本理法内核融合一起的新学说,却能长久地流传下去,如独取寸口诊法、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药物归经与升降浮沉学说、脾胃学说、命门学说与先后天之本论等即是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09:16 , Processed in 0.06948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