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2018年3月6日),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此前38次讲座,讨论了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无到有,从单纯的经验到理论指导的应用,从伤寒替代热病,到百家争鸣。可以说中医热病史是中医史上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学以致用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任何一门学问都离不开实用的目的,我们探索寒温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是因为中医临床需要,而且这是很紧迫的任务,是临床现实逼迫出来的一个课题。 中医面对各种发热性疾病,无论是突发的大面积疫情,还是散发的以发热为突出证候的病例,都面临着一个抉择:这是伤寒,还是热病?或者这就是瘟疫?应该用哪些理论作指导?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成功!外感热病的历史很悠久,对人类的危害最大,中医学探索这类疾病的过程,前赴后继,曾经有很多医学家或总结方药,或提出理论解释。早期用“热病”进行概括,这是看重了传染病过程之中的发热表现,并把其他证候、症状串联起来,《素问》用六经分证,提出来“汗法”与“泄法”“五十九刺”等方法进行治疗;《难经》提出“伤寒有五”,建立了广义伤寒学说,重视外受寒邪的诱因。华佗用汗吐下治疗,张仲景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或者用113方进行治疗;吴又可强调传染性,借古代“瘟疫”学说,提出邪伏膜原学说,明清其他温病学家也从不同角度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治疗方药空前丰富。由此,形成了伤寒、温病学派。六经容不下温病的方药,温病也不能完全吸收张仲景的方药。因此,必须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地,看待寒温论争,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疗体系,这也是病证结合的体系。我们提出“河舟码头学说”,试图包容古今,并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希望在未来传染病的法治之中,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