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2月1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湿病源流(下)”。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湿病源流(下)”的有关内容。
路志正先生说,清代对湿病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学验俱丰的温病学家,其中当推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孟英为代表,叶天士门人所记的《外感温热篇》中,发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主要有:1.首先提出“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的创见。这里所说的胃湿,我们应理解为湿热,脾湿当是寒湿,与《伤寒论》中的从化规律基本一致。2.湿热便结用下法,主张宜轻。大便溏为湿邪未尽,须大便硬,始为无湿之征。3.对体丰面白患者,用清热祛湿法,但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用过寒凉,以湿热去则阳气亦微,体瘦色苍,须顾护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热退身凉,也不应就认为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而灰中有火,一补又炽。4.舌诊是中医重要望诊内容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明清以降,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特别是叶氏对湿热病的舌质、舌苔色泽荣枯等均作了较详的叙述,又将验齿、湿热发疹、白瘩等作为望诊内容,对了解机体的病理变化,鉴别真伪方面有所创新,不愧为温病大家。
《临证指南医案》说治外湿宜表散,但不可大汗耳,更当察其兼症,若兼风者,微微散之;兼寒者,佐以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体质因素、生活习惯对湿邪的寒化热化起决定的作用。“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证。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证。”叶氏辨治湿病,主张用三焦分化法:“若湿阻上焦者,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渗泻之。亦犹低密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沟渠以泄之耳”。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