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06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51:02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5年1月12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七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五)

      内容简介:太阳暑病的症状;中暍兼水湿的成因与脉证;太阳中暍兼湿的脉证及治禁;小结。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五)太阳暑病的症状;中暍兼水湿的成因与脉证;太阳中暍兼湿的脉证及治禁;小结。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306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51:3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1月1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

    刘完素对消渴、呕吐、痢疾、水肿、霍乱、血证的诊疗经验。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对消渴、呕吐、痢疾、水肿、霍乱、血证的诊疗经验。

          刘完素说,《经》曰:诸涩枯涩,干劲皴揭,属于燥也。又如胃膈瘅热烦满,饥不欲食,或瘅成消中,善食而瘦,或燥热郁甚而成消渴,多饮而数小便,或因热病,或恣食酒欲,误服热药,以致脾胃真阴阳损虚,肝心衰弱也。狂阳心火燥其三焦,肠胃燥热怫郁,而水液不能宣行也,周身不得润泽,故瘦悴黄黑也。而燥热消渴,然虽多饮,亦必水液不能浸润于肠胃之外,汤不能止渴,徒注为小便多出,俗未明燥门,妄为下焦虚冷,误人多矣。又如周身热燥郁,故变为雀明,或内障、痈疽、疮疡,上为咳嗽喘,下为痔痢,或停积而湿热内消渴总论甚,不能传化者,变为水肿、腹胀也。世传消渴病及消瘦弱,或小便有脂液者,为消肾也。此为三消病也。消渴、消中、消肾,《经》意但皆热之所致也。

        刘完素三焦分证法,将消渴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三类,“三焦”概括了消渴的病理。“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消渴病理为“三焦受病”,消渴的名称“上消”“中消”“肾消”。

          感谢马京雪医师讲述和分享。
3063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52:2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1月1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持中央运四旁’理论渊源和临证运用”。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持中央运四旁’理论渊源和临证运用”。

         路老说,“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这六纲十八字诀,是笔者长期医疗实践总结提炼的核心学术思想,也是对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今就“持中央、运四旁”的学术渊、内涵与理论基础,以及在多种疾病中的应用。( 一)“持中央、运四旁”思想源于《易传》河图,河图,是以五行生成数来解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演化规律、宇宙的模式。《金匮要略》说“四季脾旺不受邪”,在人体各疾病发展过程中,都会影响到脾,脾为后天之本,人体受邪与否取决于脾气胜衰,脾旺则不受邪。(二)“持中央、运四旁”的基本思想,《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载:“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持中央、运四旁”与《内经》脾胃论有同工异曲之妙,并予以精炼和概括。“持中央”“中央”是一个方位或时空的概念。“运四旁”“运”是灌溉、通调、运动之意。四旁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对于“中央”脾胃之外其他脏腑、四肢、经络、筋脉,统称为四旁。

        自东垣以下,历来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说,凡出现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肾精虚各种五脏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虚损劳伤,都可以在滋养本脏的基础上,持中央补养后天以助五脏生化,充养五脏之体,调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虚劳》指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类经·论脾胃》中强调:“治五脏以调脾胃”。

          持中央,即立足于中央脾胃;运四旁,即调整四脏、六腑、四肢、经络、筋脉、关节。“持中央,运四旁”就是始终围绕中央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结合脾胃与四脏等其他各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治与脾胃相关的各种疾病。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06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5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5年1月1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27讲主要学习《经络腧穴学》十二正经之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循行及主治。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感谢河北中医高春花主治医师在石家庄市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经络腧穴学》第27讲十二正经之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循行及主治。

         此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个腧穴,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黄帝内经》,其中有关经络理论的论述占有 70% 以上的篇幅;并且在论述经络功能时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可知经络系统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中占有举足轻重和至关重要的地位。

《黄帝内经》之后,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更以六经分篇,论述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辨证施治规律。

当我们认识到经络的奇妙,特别是经脉、经别、络脉和经筋的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时,只能慨叹造物的神奇,并感受到经络不可能是进化出来的,只能是设计出来的,才会这样精妙。

经络学认为人体臟腑之气由经络输注,可在体表寻找到相应的部位,这些部位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内部的臟腑器官之气相通,外部多在肢节、筋肉或骨骼之间的凹陷处,因其功能上内外之气互相输通,位置上又以孔隙为主,所以称为“腧穴”。

腧穴与腧穴之间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与内部的臟腑器官之气相通的,有规律地连贯形成的网络结构。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65
发表于 2025-1-16 08:31:2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歪理邪说,蛊惑世人,罪不可恕。

中药方剂,愚昧落后,肝肾毒性,荼毒国人。

废除中药,扫除愚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现代随便一个驻村医生都可以碾压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传统中医大家,甚至解放初期的赤脚医生都毫无悬念碾压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叶天士、黄元御的医术。

赤脚医生手册依托现代医学科学编著,牵扯绝大部分人体健康问题,虽然它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依然可以碾压历史上所有的中医经典,没错,是所有的中医经典。

中医学学科本身就是愚昧落后反智的,基础理论完全建立在主观臆想基础之上。中药方剂未经有效性安全性验证就进入医保范畴,这是对人们健康权的漠视。

传统中药一日不除,民智一日不开,中医药不退出历史舞台天理不容。废除中医药,就如同取缔娼妓、裹脚布、男人大辫子一样,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066
发表于 2025-1-16 09:31:16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穴位、三魂七魄、五运六气、营气卫气、性味归经、正气邪气、肝气厥气是黄帝内经里面的内容,都是古人通过主观臆想构建的伪科学理论概念,人体内不存在经络穴位,也不存在三魂七魄。所谓的五运六气、营气卫气、正气邪气、肝气厥气也是古人瞎琢磨的产物。这些玄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任意意会,毫无逻辑,故作高深,不容置疑。

黄帝内经、难经理论体系以及伤寒论三阴三阳都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之上,是古人探索自然与疾病抗争过程得出的非常粗浅的经验认识、经验理论,这些理论体系内容大多是毫无根据天马行空的主观臆想。其认识水平之低、错误之多令人不堪卒读,如果现代人仍然把古人这些粗浅的、愚昧落后的主观臆想当做科学超科学知识到处宣传是极不理智的,是反智反科学行为。
3067
发表于 2025-1-16 16:23:52 | 只看该作者
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所谓的经络精气脏腑脉学营气卫气无疑是一个笑话。国医神棍中医骗子咬起牙关也要坚持这些理论是科学理论的原因是:如果不是科学理论,中医药的理论大厦就彻底崩塌了。他们所做所说的不就全是虚妄荒诞?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068
 楼主| 发表于 2025-1-29 15:44:1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5年1月16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七十六讲、第七十七讲“补虚药概述”和“补气药人参”,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补虚药概述和“补气药人参”,功效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补气药,又称益气药,就是能治疗气虚病症的药物。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适用于肺气虚及脾气虚等病症。补气药如应用不当,有时也会引起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症,必须注意。

          人参,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在中国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一般生于海拔数百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下。喜质地疏松、通气性好、排水性好、养料肥沃的砂质壤土;喜阴,凉爽而湿润的气候对其生长有利;耐低温,忌强光直射,喜散射较弱的光照。人参根据产地可分为吉林参、辽参、高丽参、日本人参等。人参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红参、边条红参、白糖参、生晒参、白干参、掐皮参、大力参等。红参是由园参剪去支根及须根,洗刷干净,蒸2~3小时,至参根呈黄色,皮呈半透明状再烘干或晒干而成。边条红参也是红参的一种,一般以身长径圆根茎和支根较长为特点。白糖参也叫糖参,顾名思义即用糖汁浸透的人参。其原料大多以浆不足、体形欠佳的鲜参为主。生晒参即用新鲜人参洗刷干净后晒一天,再用硫磺熏制烘干而成。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3069
 楼主| 发表于 2025-1-29 15:45:3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5年1月17日)的空中课堂,由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肿瘤专家段汝钦教授的《体质肿瘤学》的内容,清代名医王清任的逐瘀汤系列之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和风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祝贺河北中医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课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肿瘤专家段汝钦教授的《体质肿瘤学》的内容,清代名医王清任的逐瘀汤系列之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和风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是人体自我产生的,不是外来入侵的,是否发生肿瘤,以及如何治疗,是否有效,都离不开自己的正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需要“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也就是恢复自身气血的畅通,有利于瘀堵毒的清理。
         王清任的几个活血化瘀散结的逐瘀汤,是临床上很常用的方子,加减化裁,可以扶正祛邪,有利于恢复。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070
 楼主| 发表于 2025-1-29 15:4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5年1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三章:论阳明病乃温热病,知常达变
       自从温病学成立之后,说传染病按照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治疗,张仲景的《伤寒论》不治疗温病,引起了伤寒学派的论争,章太炎先生依据张仲景的有关条文和前人的有关论述,认为阳明病就是温病,或者阳明病与温病学家所说的证侯是一致的。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十三章:论阳明病乃温热病,知常达变
       自从温病学成立之后,说温病有表证,可以发生在四季,这与张仲景所说的“发热而渴、不恶寒”的温病不一样,需要发汗解表的温病,张仲景一定会用麻黄汤、桂枝汤等发汗解表,而不再直清里热了。
       章太炎先生看到了温病学家关于瘟病概念与张仲景的不同,所以把温病局限于阳明阶段,就是为了用白虎汤、承气汤之类“直清里热”,而不是“在卫汗之可也”,也不是治上焦如羽的银翘散、桑菊饮。
        阳明高热,只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或者大小承气汤之类通腑泻热,才能解决问题,否则都属于病重药轻,无济于事。
         章太炎先生真正懂得张仲景,因此,才有此高论。
        感谢刘云双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1 20:36 , Processed in 0.0534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