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05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40:1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5年1月2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七十四讲“息风止痉药钩藤、地龙、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第七十四讲“息风止痉药钩藤、地龙、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钩藤,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之功效。常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

       地龙,地龙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主治高热狂燥,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半身不遂等。

         天麻,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等。

          僵蚕,僵蚕,别名天虫、姜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它又名白僵蚕,是家蚕幼虫在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干涸硬化虫体,由于其体表密布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形似一层白膜,故名,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皮肤瘙痒等病症。

       全蝎,全蝎,中药名。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它平肝息风药;是祛风药。能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蜈蚣,蜈蚣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305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43:46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刘云双和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医之路 ,(2025年1月3日)本次分享的是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兼中医门诊部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市分会伤科学会主任委员: 施维智。江苏海门人,祖传伤科,兼精内、外科。伤科理论造诣颇深,尝创“骨折三期分治”说。对诊治骨折、内伤、软组织损伤、脑外伤后遗症等疾患,尤多独到之处。发表有《脏象学说在伤科临床上的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在伤科临床上的运用》、《中医伤科简史》、《骨折的诊断与治疗》等论著和伤科临床疗效总结多篇。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在衡水市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 ,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原副院长兼中医门诊部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市分会伤科学会原主任委员 施维智先生得到有关学术内容。

        施维智(1917~1998年),自幼从父学中医理论和内、外、伤科专业。1938年来沪开业,先是统理内、外、伤科,嗣因伤科疾患就诊者日增,遂专业伤科。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中医门诊部主任、副院长,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兼中国中医研究院客籍教授,中国骨伤科学会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9年荣获卫生部颁发的“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方面表现积极、成绩颇佳”奖状,并被评为1959年度上海市先进卫生工作者。1990年被聘为全国首届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班导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著有《伤科传薪录》及"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谈骨折三期分治"、"中医伤科简史"、"阴阳五行学说在伤科临床上的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探讨"、"股骨颈囊内骨折的中医疗法"等论文20余篇。

        施氏首创三期分治法:损伤初期"攻"、中期"和"、后期"补"。损伤初期,由于外伤导致骨折、脱位、伤筋后,气血离经,瘀结不散,肿胀疼痛,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处方举例:当归尾、京赤芍、大川芎、桃仁泥、苏木、地鳖虫、制乳香没药、络石藤、广陈皮、炒枳壳,如下肢损伤加牛膝引经,损伤中期,肿胀消退,疼痛缓解,断端始长,直至初步连接。施氏认为:此时瘀血化而未尽、断骨长而未坚,正气伤而未复,如续用初期之攻法,尽用活血化瘀之药,瘀虽能去,但却带来了伤正的后果。反之,立即采用后期之补法,用养气血、补肝肾之品促使骨折断端的生长愈合、软组织的修复,而伤员瘀血化而未净就骤进补剂,势将产生滞瘀之弊。

        感谢刘云双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53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4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5年1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一章:论传经问题,破”日传一经"。

        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勒求古训,博采众方,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说,张仲景就是用”医经家”的理论,研究“经方家”的经验,所以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太炎先生说:“《伤寒论》自王叔和编次,逮及两宋,未有异言。叔和之失,独在以《内经》一日一经之说强相传会,遂失仲景大义。”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 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  第十一章:论传经问题,破”日传一经"。

        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继承了《素问·热论》的传经思想,也继承了《汤液经》的经方,创立六经辨证,邓铁涛大师说张仲景用”医经家”的理论,研究“经方家”的经验,所以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太炎先生通古博今,长于考证,他说:“《伤寒论》自王叔和编次,逮及两宋,未有异言。叔和之失,独在以《内经》一日一经之说强相传会,遂失仲景大义。”日传一经突出了传经的思想,是把外感热病作为一个过程看待,不至于漫无目标抓不住关键,缺点是把发病日期看得过于重要,与临床实际情况有差距,因为是否传经,如何传经,都与邪正斗争的具体情况有关系,而不是按照严格的发病日期一天一个样。《素问·热论》的发病前三天用汗法治疗,后三天用泄法治疗,也是一个大体范围,不如张仲景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方法丰富。

       值得提出的是,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过程,不是王叔和的错误。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5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45:33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5年1月5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七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三)

      内容简介:湿郁于表的证候及误下的变证;湿病误下,阳越阴脱的危候。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



      他讲了《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三):湿郁于表的证候及误下的变证;湿病误下,阳越阴脱的危候。

        同气相求,湿气伤人,中医历史上有很深刻的认识,一般说外邪伤人,正气多有不足,多见于脾虚湿停。湿气弥漫,可以影响三焦气化。又有“伤于湿者首如裹”,“脾不伤则不泻”等等。

       张仲景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也就是,湿邪伤人,利小便是一个重要法则。

        吴鞠通说湿气伤人,不能发汗,发汗则耳聋;不能泻下,泻下则洞泻不止;不能用养阴的中药,“润之则病深不解”。

       因此,藿香正气散,五加减正气散很常用。

       当然,这都是古人不断探索,承先启后的深刻认识。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3055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46:2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1月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

    刘完素对消渴、积聚的讨论,及他的代表方剂防风通圣散、橘皮半夏汤、人参白术汤。

    刘完素对中风病的诊疗经验。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的代表方剂防风通圣散、橘皮半夏汤、人参白术汤以及 刘完素对中风病的诊疗经验。

         刘完素则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从病因病机到处方用药,论述了内科疾病证治。划清了内风、外风的界限,是中风病机由外风转为内风。火热致中风的学术观念,符合中风病之临床表现,突出内风论,创立了中风病机学说及中血,其创立的三化汤、地黄饮子、大秦艽汤、当归龙荟丸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治疗上首先辨别中腑、中脏,采用汗法或者下法来祛风除热。表证者用汗法方药为加减续命汤,小续命汤(麻黄、人参、黄芩、防己、桂枝、川芎、甘草、防风、生姜、附子、杏仁),此为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中风论》中第一首方,“知暴中风邪,宜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

         刘完素强调“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也就是对于中腑者,分六经论治。太阳经中风,根据无汗、有汗分别用麻黄续命汤、桂枝续命汤;阳明经中风,根据无汗、有汗分别用白虎续命汤、葛根续命汤;太阴经中风,用附子续命汤;少阴经中风用桂枝续命汤(桂枝、附子、甘草依小续命汤方添加一倍);少阳、厥阴经中风,用羌活连翘续命汤。

           感谢马京雪医师讲述和分享。
3056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47:2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1月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现代疑难病中医治疗思路与体会”、“中医‘王道’其贵在‘和’”。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现代疑难病中医治疗思路与体会”、“中医‘王道’其贵在‘和’”。

       路老说,.病因不明,缺乏有效疗法,以病因多端,症情复杂,虚实互见,寒热夹杂,疑似难辨,病情迁延,棘手难治。“疑”是不循常规,有悖常理,稀奇古怪,使人疑惑不解。如:六淫相兼,内外同病,大实若羸状,至虚有盛侯等。“.难”在于 治疗棘手,病邪深伏体内,正气无力抗邪,治疗难以一时奏效;病变广泛,难于顾全等。

      治疗要有的放矢,“据经以洞其理,验病而悟其义”,“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详细问病史,务在澄源溯流。学术贯通中西,扬长避短,不受西医病名所囿。中西并举,食药并用,综合治疗。疏利气机,重调脾胃,食药结合,心理开导,动以健身,静以养神,和调七情,畅达精神,兴趣广泛,颐养天年。

      路老说,中医“王道”其贵在“和”,世间所谓王道,就是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心悦诚服,相互间融洽和谐,大业易成。与之相反的霸道,则是以实力去强迫人们顺从,而得以天下,然人心不服,必危机四伏,灾害丛生,历时不能长久。中医治病多以“王道”之法,其时时顾护正气,维护阴津,不唯治病,而在救人。其以人为本,药用平和稳妥,或扶中有抑,或抑中有扶,顺势利导,扶正于内,驱邪于外,尽量避免使用攻伐之品,损伤脾胃,收效于潜移默化之中,亦“仁”之治也。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注重扶阳抑阴,顾护胃气,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未病的思想,实开临证运用“王道”疗法的先河,可以说是“王道”疗法的创始,后世医家无不以此为圭臬,更有不断发展和创新,使其日臻完善。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057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47:58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5年1月8日(20:30)周三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大家一起学习,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一书,这部著作于2017年7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第一讲《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五)

      内容简介:《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 《伤寒例》论伤寒与温病[中治疗方法的丰富与繁荣];张仲景论温病影响深远。上一讲讲到《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阴阳大论》论述伤寒与温病;《伤寒例》论伤寒与温病。下面是本节内容。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一书《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五)

       《伤寒例》论伤寒与温病[中治疗方法的丰富与繁荣];张仲景论温病影响深远。《伤寒例》是《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的热病学说走向《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桥梁,既体现了仲景学说与“古训”在学术上的继承关系,又反映了其辨证论治的突出成就,与《伤寒论》文字、内容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

        由于《素问·热论》“日传一经”把发病日期看得很重要,与临床实际情况不一样。张仲景在《伤寒例》中修改为“当一二日发”“当三四日发”、《伤寒论》“伤寒三四日”“太阳病四五日”等或然之词的应用,则更能切合临床实际,更符合辨证论治精神,而不是象《热论》那样强调“三日前后分汗泄”,或象华佗那样按伤寒病的日期分别使用汗吐下三法,《伤寒论》不愧为辨证论治的典范。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述外感病,不仅注重六经病的表热实、里虚寒的互相转化,而且对发热的不同程度,发热的伴随症状,都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区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即辨证论治的方法。比如发热的同时伴有恶寒,属于表证发热,需要发汗解表治疗。再进一步划分,在发热恶寒同时存在的时候,如果属于没有汗出,或有脉浮紧和呼吸喘促,可以使用麻黄汤;如果发热恶寒,伴有汗出,或有鼻鸣干呕,应当使用桂枝汤等等,还有很多加减法。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3058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48:5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5年1月9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七十五讲“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酥”,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第七十五讲“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酥”,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麝香,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寸香、元寸、当门子、臭子、香脐子。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马麝M. sifanicus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 L.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两岁的雄麝鹿开始分泌麝香,10岁左右为最佳分泌期,每只麝鹿可分泌50g左右。此外,麝香鼠等其他有香动物也有类似麝香分泌物。 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也十分珍贵。辛,温。入心、脾、肝经。开窍,活血,散结,止痛。孕妇不宜食用。麝香是不允许出境的。

        冰片,其他名称:龙脑、龙脑香、脑子、冰片、片脑、冰片脑、梅花脑、天然冰片、老梅片、梅片。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

         苏合香是一种开窍药,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主治通窍,辟秽,开郁,豁痰。治卒然昏倒,痰壅气厥,惊痫,温疟,心腹猝痛,疥癣,冻疮。

       石菖蒲,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肤腺体的干燥分泌物,是中药材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一种。蟾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进出境物品表》中的国家明确禁止出境的物品。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305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49:44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5年1月10日(20:30)周五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七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四)

      内容简介:治疗风湿病的原则和注意点;寒湿伤上的证治;论风湿病的症状和成因。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湿暍脉證第四(四)

      治疗风湿病的原则和注意点;寒湿伤上的证治;论风湿病的症状和成因。

       风湿病的历史很悠久,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就注意防止潮湿对人的危害了。《素问》痹病篇论首先从病因的风寒湿进行论述,后来又有“五体痹”和“五脏痹”的论述。

张仲景在自己的著作里,提出了很多著名方剂,让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具有丰富的方法。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3060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22:5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5年1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十二章:遵仲景定义,区分伤寒与温病。

       对于伤寒与温病的关系,章太炎先生完全遵循张仲景的定义,而与吴鞠通等人的观点明显不同。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十二章:遵仲景定义,区分伤寒与温病。

       从南宋郭雍《张仲景伤寒补亡论》认为温病可以新感,不是里热外发,就与张仲景关于温病的感念有了差别;并且郭雍等人主张温病有表证,因此,不再是“直清里热”,因此与张仲景有了区别。这也是伤寒与温病关系复杂化了,为后来的寒温论争开了事端。章太炎先生对于伤寒与温病的关系,章太炎先生完全遵循张仲景的定义,而与吴鞠通等人的观点明显不同。这不仅维护了张仲景的学术纯洁,也为临床避免混乱奠立基础,是一个拨乱反正的重要论述。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1 20:42 , Processed in 0.05107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