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0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8:21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12月15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八)
      内容简介:《伤寒例》小结(下)。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八)《伤寒例》小结(下)。
        《伤寒例》是《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的热病学说走向《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桥梁,既体现了仲景学说与“古训”在学术上的继承关系,又反映了其辨证论治的突出成就,与《伤寒论》文字、内容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然而,由于今本《伤寒例》中有“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而且,《外台秘要》之中的“王叔和曰,”也有这段话。所以,后世有人认为《伤寒例》是王叔和所作。自王安道、陶华、方有执、喻嘉言等“错简说”盛行之后,《伤寒例》被当作王叔和“赞经之辞”而大受诋毁。喻嘉言在《尚论篇》中说,王叔和整理《伤寒论》是“碎裁美锦,缀以败絮,盲瞽后世,无繇复睹黼黻之华。”致使《伤寒例》与《评脉法》《辨脉法》等一起,被排斥在“洁本《伤寒论》”之外,一般刻本和《伤寒论》教材,都不再收录《伤寒例》,它在外感热病方面所具有的突出成就,也无缘被人们认识,实在是外感热病学史上的一大“冤案。”
      《伤寒例》作为外感热病总论,文辞易识,又不似《伤寒论》六经病篇有复杂的辨证关系,故能较早地被广泛征引,因此易产生脱漏和校补衍文。
《伤寒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当作方书看待,宋代之后才被认作辨证论治的典范。宋·林亿称:“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实王叔和以诸“可、不可”论述伤寒证治,而不遵从仲景六经辨证之说,所以,也未能揭示仲景理论之精髓。王叔和也写不出《伤寒例》,张仲景《伤寒例》在流传过程中,被传抄补缺,衍入后世之文不足为奇。今本《伤寒例》之中,不仅有“今搜采仲景旧论”之叔和语,而且王氏之后也有不少后世修补文字。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303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9:1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2月1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
    刘完素是中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首,是寒凉派的开创者,更是一位临床大家,今天我们走近刘完素,一起学习刘完素的生平、著作与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的生平、著作与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
           刘完素,字守真,号河间居士,别号守真子、通玄子,自号通玄处士,赐号高尚先生(金章宗完颜璟三次征聘,皆不就,遂赐号高尚先生)。约生于宋大观4年(1110)。卒于金承安五年(1200),享年九十岁。籍贯属于河间管辖,故后人称之为刘河间,他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医家,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寒凉派的创始人。据传其原籍为河北省肃宁县洋边村(今师素村)。他治疗外感热病敢于突破辛温用药,以治用寒凉创立火热论,开温病先河。深研五运六气理论,把“病机十九条”发展为病机学说。突破了《伤寒论》的“经验~个例”思维范式,首开“理论~机要” 范式之先河。首先提出“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构建了相火~三焦~命门~肾的系统,成为朱丹溪“相火论”和明·命门学说的理论铺垫。构思了气化论药理理论。随着刘完素的理论创新,当时要求跟师者甚多,最后逐渐形成了金元时期的一大学术流派~~河间学派。
          刘完素一生著作诸多,除已佚书籍外,现存《黄帝素问宜明论方》 《素问玄机原病式》《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保童秘要》《三消论》等,主要著作多被后人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宜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等流传甚广,影响巨大。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20:1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2月1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中医内科急症概论”。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中医内科急症概论”。
          路老说,《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高热、卒痛、暴厥、出血等急症。“厥心痛,痛如锥刺心”远远比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的记载为早。《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病机十九条等病机,成为了辨证治疗急症之圭臬。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研究外感急性热病的专著,仲景所创的六经辨证,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对高热、亡阳、亡津、发黄、痉厥、暴泄、厥逆、神昏、衄血等急症的治疗;真武、白虎、承气、四逆等方剂,亦是抢救急症的有效方剂。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专为急症而设,书中记载了“卒中恶死”“卒心痛”“卒腹痛”“卒霍乱”“食中诸毒”“虫蛇咬伤”等几十种急症的治疗方药,对后世治疗急症有很大的启发。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1720种病候,其中有关急症者达300余条,该书对各种急症病候的病因、病机条分缕析,分类精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冠以备急二字,书中介绍了许多治疗急症的
经验。《千金翼方》卷二十,列“备急方”共27首,专为抢救垂危证而设。如对“卒死”,外用仓公散,内服还魂汤,兼配针灸等,不胜枚举。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了开窍醒神,以治急症高热、神昏、窍闭之至宝丹、紫雪丹及苏合香丸等,迄今仍为临床急救之必备,可以说是对中医治疗学的一大贡献。
金元四大家对中医急症学亦做出了杰出贡献。刘河间以倡言“火热论”。《儒门事亲》中记载了治疗破伤风的案例。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列有“救急诸方”专篇。李东垣生创立的治疗大头瘟的专方普济消毒饮。
       明清两代,温病学说崛起,,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以驱邪为主治疗温疫急症,推崇大黄,注重攻下。其后,余师愚的《疫疹一得》,杨栗山的《寒温条辨》,皆承吴又可之说,用清热解毒之法,创清瘟败毒饮、升降散等名方。至清代温病学说渐臻完善,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书,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方法,对温热病多种急症如高热、惊厥、神昏、抽搐、斑疹、吐衄、解毒、化斑、通络、开窍、救脱等,提出一系列治法,创立了银翘散、安宫牛黄丸、清营汤、大小定风珠等有效方剂,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急症学的内容。
        祝贺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0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2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4年12月1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26讲主要学习《经络腧穴学》十二正经之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循行和经络主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 太阳 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 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 肩解 ,绕肩胛,交肩上,入 缺盆 ,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 目内眦 ,斜络于颧。
              祝贺河北中医高春花主治医师在石家庄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经络腧穴学》十二正经之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循行和经络主治。
        手太阳小肠经的名称和走形、作用,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其中《帛书·经脉》甲种本循行,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泰(太)阳脉”;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肩脈(脉)”。《灵枢·经脉》称为“小肠手太阳之脉”。现通称为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小肠经。《帛书·经脉》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的循行是从小指沿上肢外侧上行至头面,而乙种本所载则从耳后下行至手背。《灵枢·经脉》作了补充修订,依甲种本从手走头方向而述。
          《帛书·经脉》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病候只有“臂外廉痛”一证;乙种本所载“是动则病”及“是肩脈(脉)主治其所产病”的内容与《灵枢·经脉》所载近同。《灵枢·经脉》、《素问·厥论》等都有此经脉病候的记载,归纳如下:小腹胀痛,痛连腰部,少腹痛牵引睾丸,咽痛,耳聋,目黄,颌颊部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疼痛,大便泄泻,或腹痛有燥屎,便闭不通等。
        本经脉腧穴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共19穴,左右合计38穴。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22:2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12月19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七十二讲“平肝潜阳药珍珠母、珍珠、牡蛎、赭石、蒺藜、罗布麻”,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七十二讲“平肝潜阳药珍珠母、珍珠、牡蛎、赭石、蒺藜、罗布麻”,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珍珠母咸寒,归肝心经,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珍珠,又称蚌珠、濂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主要产于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珍珠为贝类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珠粒,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清热泻火,养肝明目。
        牡蛎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胆、肾经。功能:平肝息风药;养阴药。煅牡蛎:收敛固涩除酸的作用强,治疗胃疼、胃酸等。生牡蛎:上收下敛,治疗头晕、便稀。
       赭石,【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肝经、心经、肺经、胃经。【功效与作用】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蒺藜,味辛、苦,性平;归肺、肝肾经;体轻宣散,可升可降;具有平肝明目,疏肝解郁,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胸胁不舒,乳房胀痛,产后乳难,经闭,风疹瘙痒,白癜风,瘰疬恶疮。
           罗布麻,罗布麻性味甘、苦,凉。功能清火降压,强心利尿。主治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炎腹胀,肾炎浮肿。罗布麻最早载《陕西中草药》:“味淡涩,性凉,有小毒。清凉泻火,强心利尿,降血压。治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肾炎浮肿。”《新疆中草药手册》云:“治肝炎腹胀,神经衰弱,眩晕,脑震荡后遗症,心悸,失眠,高血压,肝硬化腹水,浮肿。”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3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23:22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2024年12月20日)组黄小平和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医之路 ,

主题:中医学术应当发展提高

分享的名医是:原首都医院中医科主任祝谌予

【作者简介】祝谌予,北京市人。早年师事名医施今墨先生,深得其传,一九三七年曾开业于天津。毕生力倡中西医结合,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并潜心研究糖尿病的中医疗法。解放后,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著作有《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等。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祝谌予先生的文章:“中医学术应当发展提高”的有关内容、
        祝谌予(1914.11.30-1999.8.12)1939年9月至1943年12月,就读于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专门部系统学习西医学4年,获学士学位。
1943年底回国,在北京开办联合诊所,后去天津开业行医。
1947年8月至1949年8月担任云南昆明第八区公路局医务室主任。
1949年8月至1956年9月任云南昆明公路总局第三施工局公路工程段医务室主任、工地医院院长。
1956年国务院决定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经施今墨先生推荐,周恩来总理审批,调任北京中医研究院,担任全国离职西医学习中医班的教学工作。
1957年9月至1975年9月,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教务长、金匮教研室主任,为促进我国高等中医教学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国家高级中医学专门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注重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常见疾病特点,以古为今用的原则讲授中医经典,开拓古方今用的领域,使教学生动并收有实效。
         祝谌予教授在学术上提倡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论治。行医60年,擅长糖尿病、脾胃病、妇科病和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 主要著作有《祝氏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并在国内多种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303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2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12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九章:考证张仲景,筑牢经典根基
        本章分两节学习,第二节内容是:道家和道教有很多联系,也有明显的不同。
章次公先生说张仲景是创用高级植物和动物的第一人。他的徒弟朱良春国医大师则继承人他的思想,是第一个出版《虫类药应用》专著的第一人,并且在治疗斑疹伤寒等传染病的过程之中,也遵循章次公先生的思想,把伤寒温病学家的经验融为一体,而不是单纯使用经方或者只用温病学的时方。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九章:考证张仲景,筑牢经典根基,张仲景的时代张角创立了道教,大家的事情空气发生巨大变化。道家和道教有很多联系,也有明显的不同。中医传承的时代风云,迫使华佗有《活人书》送人不敢要,张仲景用了《汤液经》不能说。
          在章太炎的时代,尽管大家的事情失去了高压,但是学术传承受西方医学传入的影响,迫使他们考虑“如何兴中医”?靠什么“兴中医”?张仲景的学术有效性,是中医药在艰难存续的时候,为中医药找到了有力的支撑条件。几代人的前赴后继,让传承的艰难变成了动人的故事。行稳致远,开辟未来。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3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25:00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12月22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七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濕暍脉證第四(一)
      内容简介:说明《伤寒论》列入“痉、湿、暍”篇的目的和意义;刚痉的症状;柔痉的症状;痉病的脉象;发汗太多是痉病的成因之一。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痓濕暍脉證第四(一)
      痙、濕、暍三病,皆舆外邪有關,也皆從太陽經開始,故合爲一篇討論並與傷寒互相鑑别,伤寒是因为经常有六经传变的情况,而这三个病有突出的证候,变化不大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治。
痙病,以抽搐为特征,外感内傷均可引起。本篇主要論述了外邪所致的“刚痙”和“柔痙”之脉證特點,刚痙无汗,寒邪重;柔痙自汗,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二者治疗有别。
濕病,有内濕典外濕之分。本篇所論之濕病,主要是濕著關節或濕留肌腠的外濕爲患,即風濕證和濕痹證。
暍即暑病。本篇所論暍病,有暑病挟虚、挟濕、及暑热盛實三種情况,大體上概括了暑病的主要證候。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30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25:4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2月2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
    刘完素论伤寒源于《素问·热论》、三因制宜、取类比象的应用、儒道之学的学术思想和以火热论为主的学术特点。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
      刘完素论伤寒源于《素问·热论》、三因制宜、取类比象的应用、儒道之学的学术思想和以火热论为主的学术特点。他的理论创新中,最为著称的是创立了火热论。在刘氏的多部著作之中,火热论均有体现,其曰“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可以化生火热病邪,人多病火热,故应当重视火热。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将属于火的病症扩大,包括了几十种病证在内,如瞀、穗、暴暗、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附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聋、呕涌嗌食不下、目昧不明、果注、胞、暴病暴死在内;将属于热的病症扩大至包括喘呕、吐酸、暴注、下追、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如鼓、痈、疽、疡、疹瘤气(赤瘤、丹燥)、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身热恶寒、战粟、惊、惑、悲、笑、谵、妄、衄蠖血汗等。
       刘完素说六气皆可化火,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的观点。重用寒凉药以为治。根据火热病的发病特点分为表证与里证,主张用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开发郁结,宣通气液。表证宜用辛凉或甘寒解表、宣泄郁结;里证宜用清法与通法治疗阳气拂郁,使邪毒清退;邪在半表半里当用和法宣散其表和解其里。基于此,刘氏创立了许多方剂。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4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26:4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2月2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中医部分急救法琐谈”、“中医对大面积灼伤的辨证论治”。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中医部分急救法琐谈”、“中医对大面积灼伤的辨证论治”。
         路老说,急症具有来势猛、发展快、变化迅速、病势危重等特点,稍一延误,往往危及生命。因此就要求医者辨证准确,处理恰当,治疗及时,迅速控制病势,阻止其传变和发展,从而向缓解方面转变。
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创造了许多急救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的虽已不用,但作为急救法的先驱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大面积烧伤是一个严重性疾病,路志正先生与余瀛鳌先生1960年2月上旬,到包钢职工医院工作,中西医团结合作,抢救了5名大面积灼伤患者,除1例死亡外,余4名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前期 由于大面积灼伤患者,伤势严重,火毒炽盛,不仅使皮肤受到侵害,甚则皮焦肉卷、肌肉腐烂,剧烈疼痛是患者最大的威胁,并且很快影响到内脏,因此它与温病之由表及里逐渐深入迥然不同,由于火毒传变迅速,很快直入营分血分,形成“邪正相争”的局面,出现壮热神昏、谵语烦躁、口渴引饮、幻视躁动、甚或手足抽搐,治疗毒气内攻,邪陷心包,出现壮热神昏、烦躁不安、扬手掷足等证候时,则用“清营解毒、养阴育神”法,处方以清营汤出入,并用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芳香开窍、醒脑安神”;如火毒炽盛,热极生风,筋脉拘挛而产生高热神昏、寒战抽搐等证候时,宜用“凉肝息风”法,方剂以羚羊钩藤汤加减。一般在服药后,所有证候特别是精神神经症状,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
          后期 到了后期,病员的阴液大耗,肝肾阴气受损,体质虚弱,抗病能力减低,形成“正虚邪少”的局面。由于肾水枯竭,不能涵木,营血久耗,筋不能荣,故出现形体衰惫、神倦思寐、语言低怯、胃纳少思、手足蠕动、时时瘈疭、肉润筋惕,甚则两目上视、半合半闭、神气已夺等一系列之肝风内动和虚弱现象。上面所举病例,到了后期出现过以上的证候,因而我们采取“益气补血、扶正祛邪、柔肝息风、滋阴潜阳”的法则,用大定风珠,增液汤,三甲复脉汤加减,并加入人参、黄芪等益气之品,以填补气阴,滋养肝肾。大多在服药后,均有一定的进步,如睡眠平稳,瘈疭减少,神气得复等。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6 07:23 , Processed in 0.09297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