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0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21:34:21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2024年12月8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七)
      内容简介:伤寒和伤暑的脉证特点。脉证结合、脉证合参,预测死候。据脉判断死候。热病阳存者生,阳亡者死。《伤寒例》的结语;《伤寒例》小结(上)。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伤寒论》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七)的有关内容: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数乍疏者死;脉至如转索,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30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21:35: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2月9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九章  刘温舒
     本周一我们学习刘温舒关于甲己土运为南政的学术思想和医论、制方以及医案。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九章  刘温舒关于甲己土运为南政的学术思想和医论、制方以及医案。
           从《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以及疑为刘温舒所著的《素问遗篇》中的内容来看,刘氏对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有着十分深入的理解,并有着许多独到且进步的认识。可以肯定的是,刘氏《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中的大部分学术理论,直接以《素问》中的运气七篇、王冰对运气七篇的注释,以及《玄珠密语》为基础,并且参考了《难经》《易经》等经典中的相关内容,从而对运气七篇中纷杂深奥的理论内容,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就其中主要问题分专题进行了阐述,既传承发展了宋以前的运气学说,也为后世运气学的发展奠定了明确、系统的理论基础。
           刘氏将《内经》中关于气候时令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对天文历法的计算、排布之法进行了清晰的整理。又如《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中“论天地六气第十四”云:“经曰:天地合气,六节而分,而万物化生矣。然地列五行者,言其用也,分支于十二,自五行阴阳之气以布八方,盖天气降而下,则地气迁而上,咸备五行之化气,然后合其用,观万物未尝不因天地之气而化生之也。”刘氏在此论中将六气结合干支纪年进行了阐述,并对六气的终始、年份等特点进行了介绍,这与《内经》中的运气七篇一脉相承。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23
发表于 2024-12-12 08:56:47 | 只看该作者
传统中医学自古至今对于普通的痢疾疟疾肺结核感染都是束手无策的,自然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传染病都是束手无策的。传统医学植物入药、矿物入药、动物入药、屎尿入药熬制的制药方式是极其原始落后的,中药方剂未经验证安全性有效性直接用于临床是对国民生命健康权的不尊重。
3024
发表于 2024-12-15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歪理邪说,蛊惑世人,罪不可恕。

中药方剂,愚昧落后,肝肾毒性,荼毒国人。

废除中药,扫除愚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医学学科本身就是愚昧落后反智的,基础理论完全建立在主观臆想基础之上。中药方剂未经有效性安全性验证就进入医保范畴,这是对人们健康权的漠视。废除中药学必须依赖国民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积极推动中药学退出历史舞台。

点评

这是你学的知识?用不好也不能胡猜乱想  发表于 2024-12-20 07:11
胡猜乱想,医科大学毕业生也只是有医科知识,不代表有有医疗技能,医疗技能是医学理论的基础,西医的知识也都是有实验而来,没有实验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再多也不会治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2-20 07:09
3025
发表于 2024-12-20 07:09:50 | 只看该作者
水滴石穿 发表于 2024-12-15 00:50
中医理论,歪理邪说,蛊惑世人,罪不可恕。

中药方剂,愚昧落后,肝肾毒性,荼毒国人。

胡猜乱想,医科大学毕业生也只是有医科知识,不代表有有医疗技能,医疗技能是医学理论的基础,西医的知识也都是有实验而来,没有实验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再多也不会治病。
30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2:4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2月1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中医对历代瘟疫防治的贡献”、“中医对血吸虫病证候的认识和治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中医对历代瘟疫防治的贡献”、“中医对血吸虫病证候的认识和治疗。

         路老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发生过无数次的大小疫病流行,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翻开陈邦贤先生辑录之《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中国历史上瘟疫流行的惨剧,使人触目惊心。如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即有大疫2次,一般疫4次;后汉在195年的历史中,发生大疫达23次,痃疫11次,疫疠、瘴疫等传染病达10次。“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痃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汉书》“薛宣”朱博传第53)。这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自序》中,更可得有力佐证。他说:我家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不到10年,就死去三分之二,其中死于热性传染病就占十分之七。充分说明急

性传染病的危害性,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瘟疫的肆虐,我们的先民奋起抗争,不少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通过深入系统临床观察,认真总结、著书立说,对疫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上升至理论高度来指导临床。   

         路志正先生与吴大真主编的l《外感热病临证金鉴——古今名医名著名方》曹东义为执行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0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12月11日(20:30)周三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大家一起学习,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一书,这部著作于2017年7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第一讲《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四)
       内容简介:《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阴阳大论》论述伤寒与温病;《伤寒例》论伤寒与温病。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 第一讲《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阴阳大论》论述伤寒与温病;《伤寒例》论伤寒与温病。
          《阴阳大论》既然被张仲景看重,给我们传达了浓厚的外感热病学说新思想。“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秋冬寒气主杀藏,其产生疾病的严重性,自然不同于主生长的春夏季节,用“寒毒”来形容寒邪的性质,这在此前是未见论述的,这是古人看重伤寒的主要原因,也是广义伤寒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
  《阴阳大论》还首次提出“寒毒藏于肌肤”的问题,既发展了《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思想,也使《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的五种外感热病之间,具有了时间递进、天地阴阳变化、疾病相互转化的联系。同时也是后世伏气温病学说的真正奠基之作。
  《阴阳大论》还首次明确提出了“时行病”的概念,它与古老的疫病学说一样,指的都是“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是现代意义上的爆发性流行病。更进一步提出了流行的原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用自然界气候异常进行解释,既不同于古代的神鬼降灾说,也不是不可知论。这一观点,此后被广泛应用,《诸病源候论》还发挥成“时行诸候”,与伤寒温病一起并列探讨。
         《伤寒例》关于外感热病的多样性的认识,启发了后世温病学家。其中说:“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302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5:0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药性赋》。

  今天(2024年12月12日)分享的内容如下: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
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药性赋》: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白癣皮性味寒,味道苦咸,入肺、脾、小肠、膀胱四经。中医主要用白癣皮来帮助人们清热,以及解决因为身体热气导致的其他的并发症。具体作用如下:

清肺止咳:秋天的时候人们一不小心就会有内热感冒的情况,还可能会伴随这痰多咳嗽,鼻子干燥,干渴的情况,这时候可以用白癣皮来帮忙;
清热利湿:身体湿热的人可以用白癣皮来治愈身体的疾病;
祛风燥湿:如果身体有风湿火是燥热的话,如果用点白癣皮的话,可以入肠经,也能入肺经,这样固然是有祛风燥湿的作用了;
清热解毒: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如果女人阴部肿痛的话,白癣皮也是有治愈效果的。
          旋复花别名: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驴儿草、百叶草等。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苦、辛、咸,归肺、胃经。因有绒毛易刺激喉咙而致呛咳,所以适合包煎;外用适量。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治病配方:1.治伤寒发汗,呕吐,噫气不除:旋覆花(包煎)30克,人参20克,生姜50克,代赭石10克,炙甘草9克,半夏6克,大枣12枚。水煎,去渣,取汁,再煎。分成3次,温服。(出自《伤寒论》旋覆代赭汤)。2.治积年上气:旋覆花(包煎)30克,皂荚33克,大黄45克。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温汤送服,每日3服。(出自《圣济总录》旋覆花丸)。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30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6:2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药性赋》。

  今天(2024年12月13日)分享的内容如下: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
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医大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药性赋》: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瓜蒌根,又叫天花粉,作用: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煎汤煮水喝就可以。
      感谢雷宝淳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3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12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九章:考证张仲景,筑牢经典根基
        本章分两节学习,第一节内容是:被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虽然与华佗大约同时代,但是史书没有传记,对于他的生平事迹记载比较灵散,也令人扑朔迷离。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最为著名的观点,就是打破了《素问•热论》按疾病日程使用药物的观点,提出了不能机械套用”三日前后分汗下”的做法,而是必须以临床证侯表现为依据,只要是有需要用发汗方法的证侯存在,无论是患病多少天,也应该使用”汗法“治疗。
      太平道创始人巨鹿张角也是个医生,据说他在封龙山一带采药行医治病,目睹社会矛盾和民众的苦难,借鉴佛教的组织形式,逐渐创立了道教。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九章:考证张仲景,筑牢经典根基
       医圣张仲景与华佗的时代,河北大地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字意[1],生于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公元167年(永康元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窦妙派侍御史刘儵守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汉灵帝刘宏(公元157年—189年5月13日)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曾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灵帝世袭早逝的父亲刘苌解渎亭侯的爵位,母亲董氏。也就是张仲景、华佗时代的两个皇帝都是由河北进入洛阳当了皇帝,这里属于“龙兴之地”,而且东汉光武帝刘秀也是在河北壮大起来,在河北称帝,并且在元氏县生下汉明帝刘庄。再往前说,窦太后、西汉河间献王、毛诗、韩诗、董仲舒等也是河北大地的杰出人物,医学宗师扁鹊、安国药王丕彤等也都在河北成就事业,也就是大家的事情、文化、医学的中心在河北,即使是创立道教的张角,也在河北,这在华佗、张仲景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般的存在。
        张仲景不说《素问》《灵枢》是《黄帝内经》,他打破了《素问•热论》“日传一经”按疾病日程使用药物的观点,提出了不能机械套用”三日前后分汗下”的做法,而是必须以临床证侯表现为依据,只要是有需要用发汗方法的证侯存在,无论是患病多少天,也应该使用”汗法“治疗。
      太平道创始人巨鹿张角也是个医生,他很张扬,不像张良那样善于隐忍,据说他在封龙山一带采药行医治病,目睹社会矛盾和民众的苦难,借鉴佛教的组织形式,逐渐创立了道教。黄巾军失败,被政府镇压,断绝了张仲景行医民间的道路。但是“大隐隐于朝”的张仲景,对于学术承先启后的创新,却流传千年,至今仍然影响很深。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1 08:27 , Processed in 0.0927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