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22:00:1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2月24日20:30),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卫生部表彰中医成果的事情。1955年12月,卫生部表彰说:“为治疗严重的血吸虫病而献出‘腹水草’秘方的徐碧辉先生:浙江省常山县徐碧辉先生公开了他祖传治疗腹水病的秘方‘腹水草’,经浙江省常山县卫生院组织了两批患血吸虫病的病人进行治疗,计第一批二十个病例,治疗一个月后,治愈了十一人;第二批十九例中,有十例治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卫生部决定一次性奖给徐碧辉先生人民币一千元,并授予浙江省常山县卫生院奖旗一面。”
              我们一起期待,王群才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在防治血吸虫之中的作用。路志正先生说:“1955年夏天,毛泽东主席到杭州开会,在去南方的路上,一路视察,一边派有关同志到基层了解情况。到达杭州之后,派出工作组的同志了解到了血吸虫病的危害,回来后向毛泽东主席进行了回报,引起了他的重视。”
             当年11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7个省市的省、市、地、县的党政领导和防治科技人员及专家共100余人。会上传达了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党中央关于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的决定,经过研究,提出了7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大体部署,以及防治研究等具体问题。很快就表彰献出“腹水草”的老中医徐碧辉先生,是卫生部紧跟毛主席战略部署的重要表现。
             中央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成立之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研究。路志正先生也是调查组的成员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位中医。路老说“我经过反复考虑,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就向负责治疗的领导小组建议。当时的组长是上海市长柯庆施,副组长是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我说,治疗患腹水的血吸虫病患者,可以先用中医利水的方法,消除腹水;腹水消退,或者减轻之后,既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也有利于锑剂杀虫,中西医结合共同治疗。他们认为这个建议很好,就让我写成报告,加以推广。我就写成了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杂志上。”【见《中医杂志》1856;2(4)、184--187】由此可见,毛主席的《送瘟神》赞歌里,有中医人士的重要贡献。
292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22:10:1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2月25日),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明代医学家吴又可的学术成就。张仲景的伤寒学术,经历了晋唐时期的发展,到了宋代掀起了学习、注解、补充伤寒治法方药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学家。随着流行病的不断发生,尤其是蒙元时期,鼠疫之类的烈性传染病传入内陆,中医诊治的方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人著书说《鼠疫消灭了明朝》。吴又可就是崇祯时代的医学家,他的《瘟疫论》也是这个时代温热病学派的主要著作。我们一起期待曹传龙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明代著名医学家吴又可的成就。元末明初,王安道虽有感于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的辛温解表方法难以应用,不便直接否定仲景解表法则,却提出了“呜呼!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也”。试图从治疗方法上限制辛温解表的应用,而吴又可却从外感病的病因着眼,与仲景伤寒学说分道扬镳,另起炉灶。吴又可《温疫论·原病》云:“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而有其气。------余论则不然,夫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吴氏彻底摆脱了《素问》以来的传统六淫病因学说,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又可的勇气,鼓舞了清代的温病学家,他们不仅吸取了外感邪气“从口鼻而入”的观点,而且也大胆地提出了外感热病的不同传变规律的新学说,终于建立起与六经不同的另外的辨证体系,丰富了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伤寒的六经辨证、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其合理的因素。但它们又有所区别,六经辨证重在经络,大多数病症集中在“足三阳”的太阳、少阳、阳明阶段,属于腑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外感热病传播到极盛的阳明阶段,治疗时除了可以用白虎汤清泄里热之外,如果热邪深结在里,出现便秘腹胀神昏时,可以用三承气汤泻下攻逐在里之瘀热,往往能使病情得到迅速缓解,是其学说的长处,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都学习张仲景的承气汤法。“三阴死证”,多属于外感热病最后阶段的表现,仲景回阳救逆方药有其独特之处。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2-26 21:32:3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2月26日20:30),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继续和大家一起讨论《脉经》记载的“扁鹊华佗论声色”。察外知内,望而知之,这是中医的独门绝技,有了这些丰富的医学知识,就不需要开腹探查,或者不惜用“内窥镜”做检查的麻烦和痛苦,也避免了放射线和超声对人体的伤害。那些只能了解有形的“病变结果”,而不能获得患病的原因。望色,《内经·刺热论》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颜色的变化,早于形态病灶的形成,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当然,气血亏虚于内,或者郁滞于外,望色也可以及早发现。我们一定要,继承前贤的成就,发扬光大中医学术。我们一起期待,马京雪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扁鹊与华佗都是杰出的医学家,也都是为医学事业而遭到人身迫害的中医学家,他们的著作也在历史的长河里消失了。但是,他们的学术思想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中医历代的传承之中被保留下来,受到了各位医学家的重视。这首先要感谢王叔和,他作为魏晋之际的太医令(卫生部长),注重民间医学的继承与发扬,整理了张仲景的学术著作,也引用了《素问》《九针》《四时经》等前人的学术著作,尤其是他不埋没前人的学术成就,把古人的名字,扁鹊、华佗、张仲景等的学术贡献,在引用的时候,每一段都标明引自哪位先贤。否则,不这样做,我们就不知道扁鹊有哪些具体的学术贡献了。这在今天看来,尤其重要,中医尊重知识产权的历史,让人引为自豪,也是极大的美德。扁鹊的学术,在流传的过程之中,不断被补充和修改。王叔和能够点出“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看来他手里一定有很充分的证据。
294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22:16:2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2月27日20:30)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他要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医药卫生事业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过的困难,从战胜几次大的瘟疫病爆发的战役中也吸取了很多经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中西医学都赶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在党的“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通过普遍推广接种疫苗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质不断增强,各种烈性传染病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俱往矣,”瘟神已被缚住!那种中医家里发热患者满室盈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造就外感热病学家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张仲景的《伤寒论》、如何看待温病四大家、如何看待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呢?敬请关注张海涛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述。
                      张海涛   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泉疗养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理事;《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编委。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河北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参加省级科研课题一项,参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脉、辨证、辨体质相结合,善用经方。主要从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对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护与康复积累了较多经验。http://www.ynjkcy.com/zywg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建国后中医外感热病学术所面临的新形势。烈性传染病被控制,不是靠抗生素,而是靠预防接种疫苗。很多人不知道,是中医向世界贡献了免疫思想和原创免疫技术,而不是西医。西医擅长隔离,消毒,而不是免疫。中医在“化毒为药”,“以毒攻毒”的思想指导下,发明了疫苗接种技术,经过英国琴纳,法国巴斯德等人引进吸收,再创新,扩展应用,把免疫技术推广开,才消灭了天花,控制住了很多传染病。当然,新的瘟疫还会爆发,人类彻底战胜新瘟疫,仍然靠疫苗。如果是病毒感染,没有疫苗的时候,中医有很大优势,应该作为首选,必选,而不是“备选”。不了解这一点,就要吃大亏,上大当,甚至会搭上生命!非典,流感,都说明这个问题。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295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21:30:4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由刘敬章(2018年2月28日20:30)继续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之sars的中医病因如何求。内经热病、仲景伤寒、清代温病在症候上基本相似,治疗应当同法。从辛温发汗到辛凉解表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外感热病证治法的进步,也反映出古今医家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古今温病概念的变迁。现代的中医外感热病学说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统一热病学说同时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重要任务!我们期待刘敬章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qy
               祝贺刘敬章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SARS的病因如何求?”西方医学所说的病因是新型冠状病毒,是说它是元凶,有了专门的抗病毒西药,或者有了特效疫苗,才能解决问题。中医对此病的病因分析,远比这些复杂。因为中医不是化验血液和痰液,而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为什么都在一样的环境下,有的人病了,有的人不病?有的人病情重,甚至死亡了,有的病情很轻?其背后的复杂原因,绝对不是一个微生物可以解释的。中医所说的病因,有近因,远因;有内因,外因;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有主要原因,有次要原因。病情如此复杂,病因也不可一概而论,因此不能简单化处理。中医的病因不是测出来的,而是“审证求因”,是推测出来的,并且与治疗联系在一起,叫“辨证论治”。也就是说,辨证是求因的开始,也是治疗的起点。证是基础,病因,治疗,都根源于证候。由于是“审证求因”,所以不同的中医,对于同一个病的病因,认识会有差别,治疗方药也会不同。这不是中医的缺点,而是中医的特色。想当然,希望“标准化”,“千人一方”,“一方治到底”,都不是中医特色,这样做就会“异化中医”,把“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传统特色丢失了,变成“不会用中医思维”的人。
296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22:04:5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周四(2018年3月1日),晚上李源继续讲述《回归中医》,和大家一起讨论《古代医学家给后世的启示》的后半部分的内容,一起学习曹东义老师根据确切史料记载,整理的几则古代医家行医的故事:医缓诊断膏肓之病;医和论贪恋女色之害;楚医诊脉查明装病;扁鹊学医十年乃成并非神授;扁鹊诊赵简子可考可证;文挚治病激怒闵王。通过这些资料的学习,对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医、研究中医、重新认识中医、回归中医传统,发展中医学术,都有很多启发,我们一起期待,分享这些精彩内容。http://www.ynjkcy.com/hgzy
                 祝贺李源讲述《回归中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和文挚的事迹。扁鹊深刻打动和影响了张仲景,使其“每览辄叹”,我们更应该很好地学习和继承他的学术思想。尊鸟爱鹊,以鸟为图腾的赵人,把名医秦越人尊称为“扁鹊”,是希望他超越千里马,像喜鹊那样随时可到,“在赵者名扁鹊”寄托着大众对医学的渴望。文挚医术高明,也和扁鹊一样,都是为了救人而丧失了生命。华佗与他们相差几百年,也死于非命,做一个好医生,在那个时代是很不容易的。如今,也常有误解医生的事件发生,这是很不应该的。
297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21:47:5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本周五晚上(2018年3月2日),刘云双为大家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讨论的话题是:莫用“中医骗子”嫁祸中医!
                       在2003年,方舟子在他的网站上开辟了专栏:“立此存照中医骗子”,这是一个偷换概念,嫁祸中医的标题。方舟子到处宣扬中药有毒有害的错误言论。还收集和整理了很多关于中药毒性的黑材料。而且还有大茴香,丁香,薏苡仁等,也被诬陷为有毒的。方舟子带着有色眼镜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中医药就是不顺眼。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有益而无害的,就看人们如何使用、利用这些东西。比如,过分的阳光可以让人得皮肤癌,过量的氧气可以让婴儿失明。过量维生素可以中毒,淀粉可以让人得糖尿病。中医,对于药和毒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有一个长达几千年的验证过程。
让我们期待本周五刘云双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贺刘云双讲述《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论”危害中医》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方舟子开设“立此存照,中医骗子”栏目,嫁祸中医的错误做法。一百年来,中医被很多人不公正对待,有人从正面进攻中医理论,写《灵素商兑》;有人用提案,要求废止中医;有人用西医的解剖知识说中医不科学,等等,不一而足。方舟子更阴损,把有人打着中医旗号欺骗大众的罪过,都转嫁到中医头上,他不说这是“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子”,却把污水泼向受害的中医群体,说这是“中医骗子”。他说,中医是产生骗子肥沃的土壤。他不知道,所有的骗子,都要假借名牌,欺骗大众。中医是老名牌,五千年的名牌,因此,中医被人利用的事情格外多。骗子们不打别人的旗号,是大众不了解,不相信那些东西,所以他们喜欢利用中医的名誉欺骗大众,就是看上了中医是一座不可能被打倒的高山,靠山。方舟子本来叫“方是民”,他爸爸给他取这个名字,他不满意,就把自己打扮成“诺亚方舟”,希望自己像老子孔夫子那样有名气;把鲁迅创刊的《雨丝》杂志,在前边加一个“新”字,就把它据为自己网络的名字了。他这样打扮自己,巧取豪夺,与骗子们玩的把戏如出一辙,毫无二致。
298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20:14:2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3日),张俊青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卫生部未能表彰的众多成果”。,卫生部在中医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表彰了4项中医成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鼓励人们热爱中医,发扬中医学术。一时之间,献方献技成为一种风气,都想得到政府重视。当然,也有的人希望再奖励中医成果的时候,自己能够“榜上有名”,既丰富了祖国医学,也为单位和个人争得了荣誉。老实说,卫生部的表彰只不过是抓一些典型做表率,是表示一种态度,由过去歧视、限制中医的政策,转化为促进中医发展,为中医事业的振兴而鸣锣开道、努力奋斗。
然而,被表彰的4项中医成果,只不过是“挂一漏万”,是万紫千红之中的一朵花,是冰山一角,而更多的中医成果没有被表彰。我们这样说,例子多得不胜枚举,很多中医学家一生治病救人,即使不是来一个好一个,也有许多“妙手回春”、“活人无数”的鲜活例子。
我们一起期待张俊青的讲述。
                 因今天晚上8:30张俊青老师有重要安排,为不耽误讲课,课程提前到5:40开始。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贺张俊青讲述《中医近现代史话》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卫生部未能表彰的大量成果”。
那么,谁够资格是“卫生部未能表彰的大量成果”中的一个呢?我们借用路志正先生提供的两部珍贵资料,可以初略看其梗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56年12月编辑的《中医临床经验资料汇编》第一辑、第二辑收集了很多成果。
               第一辑的前言说:“一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和监督下,经过了对贺诚同志错误思想的批判,党的中医政策得到正确地贯彻执行,中医力量和作用也有了显著的发挥。尤其是通过中、西医密切合作和临床观察,在不少疾病上对中医的疗效进行了总结和整理,不但可以提高了中医的治疗水平,并对中医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现将各地治疗报告汇编成辑,供作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56年10月23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56年12月编辑的《中医临床经验资料汇编》第二辑里,也收集了许多中医研究的科研成果。
             这两本书,尽管已经有了书号,也有了第一批印制出来的“新书”,但是有领导看过之后,被盖上“内部发行”的红章,没有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胎死腹中”这也是中医坎坷命运的见证。

299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22:00:3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4日),王红霞主任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她和大家一起讨论“美国针灸热的世界意义”。1972年2月,中美建交,尼克松访华前后,一个记者把中医针灸的神奇魅力,介绍到了美国,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针灸热。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会长李永明博士经过多年的调查寻访,获得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终于查明了针灸流入美国的源头。
                      1972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针麻的情况,并指示针刺麻醉光会做手术不行,还要讲出道理来。1972年以前,战备观念很强,有关针麻的应用和研究情况被当作科技秘密,只在国内相关的学术范围内进行了交流。1972年春《人民日报》关于针刺麻醉的公开报道,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经中央同意,随行的黑格将军参观了针麻手术,不禁惊叹“真是不可思议!”中国传统的针灸疗法与西医外科手术相结合的科技成果,在外交战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有30余个国家先后派人前来参观学习针麻,国外一些科学家也投入了这项研究工作。
我们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
                    美国将中医针灸合法化,用法律形式承认中医是专业职业,是对中国医药文化的肯定。这也充分说明文化不分文化背景、种族肤色,只要有价值,就会被接受和传播。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发展只有得到民众的接受和法律的保护,才能做到根深叶茂。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教授十年前说,国际中医药发展的大好形势造就了一支不断扩大的国际中医药从业队伍。在英国从事中医药工作的我国大陆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1993年仅为200人,而2007年这一数字已升至1000。李振吉说:“有人估计,目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30万~50万人。”
                  中医走出国门,在国外存在和发展的形式,目前基本都是适宜普及的诊所,很少设住院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未来复杂性科学的崛起,中医依靠特色的理论与技术,必将传播到更广阔区域,造福于全世界。
300
 楼主| 发表于 2018-3-5 21:26:1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3月5日),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献。
                《脉经·卷五》的内容,其记载的大量扁鹊医学论述十分珍贵:
                扁鹊曰:夫相死脉之气,如群鸟之聚,一马之驭系,水交驰之状,如悬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坚关之里,不在荣卫,伺候交射,不可知也。脉病患不病,脉来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雀啄者,脉来甚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
              又经言:得病七八日,脉如屋漏、雀啄者,死(脉弹人手如黍米也)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脉困,病患脉如虾之游,如鱼之翔者,死。(虾游者,苒苒而起,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复起,起辄迟而没去速者是也。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者是也)脉如悬薄卷索者,死。脉如转豆者,死。脉如偃刀者,死。脉涌涌不去者,死。脉忽去忽来,暂止复来者,死。脉中侈者,死。脉分绝者,死。(上下分散也)脉有表无里者,死。经名曰结,去即死。
               何谓结?脉在指下如麻子动摇,属肾,名曰结,去死近也。脉五来一止,不复增减者,死。经名曰代。
               何谓代?脉五来一止也。脉七来是人一息,半时不复增减,亦名曰代,正死不疑。
               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连年月而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具知也。设病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滑而微者,死。病若吐血,复鼽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牢者,死。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四逆,脉反沉细微者,死。病若大腹而泄,脉当微细而涩,反得紧大而滑者,死。此之谓也。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也就是脉学之中,关于不正常脉象与疾病的关系。除篇首有“扁鹊曰”之外,篇中“经言”、“师曰”竟达十余次,又有“尺脉不应寸”和五行学说的影响,可见扁鹊脉学在传承中,有可能汇入后世弟子的文字,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成书于汉代的《素问·大奇论》,其内容主要是扁鹊“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且文中无黄帝君臣之名,其源自扁鹊之脉学于此可见一斑。
              魏晋之际的太医令王叔和,由于职务之便能得见内府秘藏,他所著《脉经》一书,除引用《素问》、《针经》、《四时经》、张仲景、华佗等医学著作之外,还引有扁鹊的某些论述。
             《脉经》中的“扁鹊曰”的内容,王叔和有可能直接引自《扁鹊内·外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齐王侍医遂,虽然也学习扁鹊的医学理论,但由于“不习文理”未能全面掌握,以致有所失误。仓公阐发扁鹊学术“之大体”,认为扁鹊医学“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临证时以)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以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此学术特点,在王叔和所著《脉经》引文中,尚可窥其梗概。
尽管《扁鹊内·外经》和《脉经》中“扁鹊曰”的内容,有可能包含着后世弟子学人的附益与补正的文字,但仍是我们探讨扁鹊学术成就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09:15 , Processed in 0.09081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