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32|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经关于经络气血多少的文字矛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7-13 17:2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7-13 09:29 编辑

昨天同诚会的张领导问我:“内经里关于经络气血多少的描述有三个地方,但是三阴经的描述各不一样,这是流传过程中的传抄错误,还是讲的侧重的点不一样?”

    我说:“内经可以看成是本论文集”。

    于是张领导发来对比图,问我应该如何理解,经络气血多少究竟为何?

内经关于经络气血多少的文字矛盾
    其实这个问题,很早就有中医黑拿来抹黑中医了,也好,借回复领导问题的机会,辟谣一下中医黑。



已知
1.内经非一人之作,亦非一时之文,乃先秦开始至汉代医学论述的集大成之作。最早被其他文献记录的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黄帝内经》十八卷”。
2.内经大量引用其他文献文字和思想,多达50余种。
3.《素问》和《灵枢》文章之间也有大量互引。但总体而言,《灵枢》比《素问》古老。
4.今天黄帝内经各篇文章编次乃后人所定,各篇文章次序不能作为文章创作先后次序判定。
5.在印刷术发明应用前,文献的传播主要靠手抄。手抄传播就很难免会出现注、篡、改、错、漏、增、删、重、简、颠、缺等情况。



此时我们来看内经里的原文: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足阳明太阴为里表,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三篇文字相同内容的文字,基本一致,可知并非三人独立首创、同名异意,而是引文源一。只是各自写作时,文字有所取舍/不同。
    我们把相关文字根据内容分成三类:气血多少刺法细则表里差异
  • 五音五味”篇只有气血多少,且通篇是多个规律的整理,更类似归类总结笔记。
  • “血气形志”篇内容类别次序逻辑不连贯。经脉三阴三阳次序上,“气血多少”与“表里差异”合,与“刺法细则”不合。
  • ​“九针论”篇内容次序逻辑连贯,先论气血多少,再因此作刺法细则,最后讲手足经脉阴阳表里差异。经脉三阴三阳次序上,“气血多少”与“刺法细则”合,与“表里差异”不合。
“气血多少”,内容与“刺法细则”更紧密,“表里差异”更像论述的补充性内容。因此三篇无论是内容紧密、类别次序,还是逻辑关系,“九针论”篇都是最优的。

   “五音五味”篇更像归类总结笔记,引用别文经典可能性很大。从文字相似度及内容次序看,“五音五味”篇与“血气形志”篇同源性更强,但是偏偏在三阴气血差异上,两者却是最大的。如说两者文字相似度那么大,最后却因作者间学术见解不同而造成巨大意义差异,显然是不合常理的。见解不同,文字必然差异较大,而非极其类似。出现这种情况,最大可能性就是两篇在引文时,一家/两家都出现传抄失误。


​    对比此两篇文字的差异,更能看出差异是传抄失误造成的,而非独立发明:


​“五音五味”篇: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
​“血气形志”篇: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
​    从经脉表里对应排列看,“五音五味”篇的三阴排列,恰好在厥阴少阴这里调了个位置。高度怀疑这里是传抄失误造成的,也就是说“五音五味”篇原作应是“少阴常多气少血,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至此,“五音五味”篇、​“九针论”篇和​“血气形志”篇的差异就只剩下太阴脉气血多少的不同了。

  医学文献是源自临床实践的,内容应当和临床实践吻合。引入临床事实来对文献差异进行甄别和判断基准,是合理和应当的。今天我们临床较常刺络放血的穴位,就有手太阴肺经少商穴和手厥阴心包经中冲穴,即太阴、厥阴脉当“多血”为是。

  故,三篇文字“气血多少”内容当以“九针论”篇为是。




点评

清楚  发表于 2022-7-16 09:57
说得还是很有意义,赞一个!《内经》反复提,说明他对不同经络气血的多少很重视,不同篇章中的记载不一致,有可能是后来人抄错,也可能是当时人的认识就不一致,《内经》保留了当时的不同认识,希望留待后人去把它弄   发表于 2022-7-16 09:56
【已知】部分说得很精炼,值得点赞。  发表于 2022-7-16 08:17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22-7-13 17:27: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22-7-13 17:30:28 | 只看该作者
【后记补充】

​    根据以上内容,逻辑推演诸篇文字流变如下:

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九针论”篇)→

​少阴常多气少血,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 →​

①→少阴常少血多气(文字颠倒),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血气形志”篇)

​②→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五音五味”篇)
4
 楼主| 发表于 2022-7-13 17:31:11 | 只看该作者
医学文献是源自临床实践的,内容应当和临床实践吻合。引入临床事实来对文献差异进行甄别和判断基准,是合理和应当的。今天我们临床较常刺络放血的穴位,就有手太阴肺经少商穴和手厥阴心包经中冲穴,即太阴、厥阴脉当“多血”为是。

一一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5
 楼主| 发表于 2022-7-13 17:31:43 | 只看该作者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理解,血多气少的经络,应当是血管分布较多,而周围神经分布较少;血少气多的经络,当是血管分布较少,而周围神经分布较多。
6
发表于 2022-7-16 08:07:27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7-13 09:31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理解,血多气少的经络,应当是血管分布较多,而周围神经分布较少;血少气多的经络,当是血 ...

这个恐怕有点扯了。依据在哪里?

点评

支持。不可按照形式逻辑推理。  发表于 2022-7-16 08:3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22-7-16 08:45:1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把《内经》奉为经典,在一些人眼中甚至是四大经典之首,但因为种种原因,现存版本充满内在的逻辑矛盾,这是现代人,尤其是外国人,可以承认中医药的有效性,但对有效性的认可却没有转化为对中医理论的认可的根本原因之一。

指出内经的内在矛盾只是第一步,但如果要纠正它,不应该只是在文字上play game,而应该从生理和医理两个方面来讨论。

在生理方面,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所有阴经都与脏相联系,故如果说血气之间的相对多少,所有阴经相对于阳经都是血多,所有阳经都是气多。与此不符的自然都是错的,不管错的原因是理解错还是抄错还是后人的错。

在医理方面,这种血多还是气多的论述,究竟对治病用药有啥指导意义?如果没有,则纯属文字游戏已。


8
 楼主| 发表于 2022-7-16 09:2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7-16 01:29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22-7-16 00:07
这个恐怕有点扯了。依据在哪里?

医学文献是源自临床实践的,内容应当和临床实践吻合。引入临床事实来对文献差异进行甄别和判断基准,是合理和应当的。今天我们临床较常刺络放血的穴位,就有手太阴肺经少商穴和手厥阴心包经中冲穴,即太阴、厥阴脉当“多血”为是。

一一多血者,应当是血管分布较丰富,这是符合医理与逻辑的。

点评

多气呢?主要是这一块扯了。  发表于 2022-7-16 09:42
9
 楼主| 发表于 2022-7-16 09:34:43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22-7-16 00:45
中医把《内经》奉为经典,在一些人眼中甚至是四大经典之首,但因为种种原因,现存版本充满内在的逻辑矛盾, ...
在医理方面,这种血多还是气多的论述,究竟对治病用药有啥指导意义?如果没有,则纯属文字游戏已。

一一对针灸治疗应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与意义。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7-16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六经气血的多少对临床治疗有什么意义?

六经气血的多少反映了脏腑及其经脉的生理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决定针刺泻出的对象,六经中气血有多、有少针刺泻其多者,如阳明多血多气,则刺阳明出血气;太阳多血少气,则刺太阳出血恶气。正如王冰所说:血气多少,此天之常数,故用针之道,常泻其多少也。

(2)决定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气血俱多者,刺深,留针时间长;血较气多者,刺深,留针时间长。如《灵枢·经水》篇记载: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点评

血多就要剌经络来放血?我也被针灸过,而且最长的一次超过半年,却从未听过用针刺穴位放血!用针放血治病不是没有,但印象中那是石器时代的事了。  发表于 2022-7-16 09:5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7:10 , Processed in 0.0853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