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错位的发生及其演变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9-12-28 09:18:55 | 只看该作者
心阴虚物质结构决定心阴虚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精神功能
22
发表于 2019-12-28 12:03:2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交流之初当时的西方医学并没有认识到pancreas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却误认为spleen具有消化功能,故明末西方传教士把spleen翻译成“脾”。一百多年后日本的解剖学译著创制“脺”脏指代pancreas。鸦片战争后pancreas又经历了从“甜肉”到“胰”的翻译转变,spleen则一直翻译成“脾”。二十世纪初科学名词审查会确定“胰”指代pancreas,“脾”指代spleen。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的错位终于经官方权威确定下来,在社会上推广流传。


一一不单纯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的心也不是西医的心脏,中医的肾也不是西医的肾脏……中医的五脏,不是西医的器官层面的概念,而是相当于西医系统层面的概念,是机体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过程的集合。研究的不是器官层面、解剖形态结构层面的内容,而是系统层面、生理功能层面的内容。






23
发表于 2019-12-28 13:1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8 13:21 编辑

中医的临床经验是用中药治疗中医的脾中医的心中医的肾的病理结构
24
发表于 2019-12-28 16:40:15 | 只看该作者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澡豆”在古代可以说是全能化妆品,洗手、洗脸、洗头、沐浴、洗衣服,总而言之,一切污渍、油脂,“澡豆”全搞定!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国戚,“澡豆”是居家必备。据说,在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保留有大量的澡豆制作配方、工艺。现代医学家也已利用各种科学方法分析和还原古代澡豆的去污、溶脂、护肤的奥秘。
25
发表于 2019-12-28 16:44:18 | 只看该作者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26
发表于 2019-12-28 16:51:4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7
发表于 2019-12-28 16:55:58 | 只看该作者
          古代中医对胰腺认识不多 很少有关于胰腺的论述 。最早见于《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3],此“散膏”,实乃现代医学之“胰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谈到:胰“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盖颐养赖之,故称之颐。……亦作胰”,可见李时珍把胰认定为人的命门[4]。
          《医纲总枢》中说“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椎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头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小肠,名曰珑管。”这样描述胰,似乎将《难经》认定的“散膏”更具体了[4]。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讲:“脾中有一管,体象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 [5]。可见他在人体解剖中已发现了胰,但仍归于脾,称之谓脾中“珑管”。清·叶霖《难经正义》说:“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头大向右,尾尖在左,右之大头,与小肠头为界,左之小尾,与脾相接,中有液管一条,由左横右,穿过胰之体,斜入小肠上口之旁,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6]。 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说:“胃后有甜肉一条……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古之所称脾者。固并此甜肉而言……。”可见经张山雷考注,“散膏者为胰”。张山雷不仅考证了“散膏”即今之胰脏,又名“甜肉”,而且提出甜肉能分泌,其“汁”的功能为“……甜肉之汁,运入小肠,即以化食物中之脂肪质者”[7]。由以上可见,古人对于胰腺的记载甚少,且仅就其位置、名称考究,而少论及功能,只有叶霖和张山雷提出“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和“甜肉之汁,运入小肠,即以化食物中之脂肪质者。


          《医纲总枢》 初刊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卷一论人身脏腑器官之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并参考西医人体解剖学修订中医对脏腑、五轮等的认识;卷二先载新订本草大略,次列四诊,后述外感、内伤等病症的证治要点;卷三、卷四为内伤杂证及脏腑、脑脊、血管、筋脉、肌肉、骨病等证治;卷五为妇人、小儿、眼科诸证证治。各论皆简述诊治要点,较为浅显明了。[1]
28
发表于 2019-12-28 17:12:39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是利用猪的胰腺,将胰腺清洗干净,再将胰腺多余的脂肪研磨成糊状,再将豆粉,香料加入其中,均匀的混合,拌匀。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
         澡豆在当时是宫廷专用的产品,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没用过的,就连驸马爷王敦也不知道,他上完厕所之后,婢女将澡豆端给他,让他洗手,结果他不知道澡豆为何物。把澡豆当成了面糊,并且倒进了盆里面,二话不说,直接一口气将一金盆的澡豆糊糊给喝下了肚。婢女们都忍不住掩口而笑。自此之后,澡豆就有一个著名的成语“不识澡豆”形容嘲笑一个人很土气。
29
发表于 2019-12-28 17:17:56 | 只看该作者
        胰腺,唐代孙思邈已经记载为:胰。俗称:胰子。与脾是两个东东。
30
发表于 2019-12-28 17:21:33 | 只看该作者
         胰子的发明
编辑
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

       猪胰子
       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然而,由于要大量取得猪胰腺这种原料委实困难,所以澡豆未能广泛普及,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使用。
       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他们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苏打)或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猪油在40℃熔融,而猪胰脏此时发挥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将猪油分解为高级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与随后加入的草木灰碱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了脂肪酸皂。这就是现代肥皂的主要化学成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23:31 , Processed in 0.0569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