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甲:好吧!且不与你纠缠这个问题。那按你的意思,寒热温凉用一个什么字表示好呢?
我:本来用“温”字最好,他的数值可以用“温度”表示。但温度这个词已经在现代科学的中文词汇中被使用了,意义明确,我们再搞个重名又意义不同的词出来,除了添乱,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热度”也是一个常用汉语词汇,与“温度”一样不方便使用。“寒度”和“凉度”我也不喜欢,因此我想另外找一个字:煦!
路人甲:寒热温凉称“煦”,寒热温凉的数值叫“煦度”?
我:人甲兄说的很对!
路人甲:不过,你如果将中药的四气五味改称为“六气”,岂不与五运六气的“六气”重名了?难道他们是一回事吗?
我:他们不是一回事!中药的四气五味合成的“六气”,是具体与中药的特性与作用相关的,是中药的属性。
传统中五运六气的“六气”,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是把表示时间的“气”与表示气候特性、人体生理、病理特性的中医特有的“气”混为一谈,需要梳理的地方很多!
不过,就像刚刚你说的,称中药的四气五味为“六气”是不妥的,除了易与五运六气的“六气”相混淆,还有其他原因。 古人之所以把“寒热温凉(煦)”与“酸苦甘辛咸”分称为气和味,我觉得是因为在形成药性概念的初期,察觉到二者的器官是不同的,就是说检测这两类性质的仪器设备是不同的,一个是服用后身体的整体感觉,一个是口腔的感觉。
但在药性概念的完善过程中,寒热温凉(煦)和五味都赋予了人体主观感觉以外的其他性质,属于中药的特性和作用,本质上是属于中医特有的气。因此,总体上,寒热温凉(煦)和五味是气,中医特有的气,具体上是中药的药性。
传统的四气,有时候也称之为“性”,药性有时候我们叫做“性味归经”,其中这个“性”就是指的寒热温凉。可见,称气为性也是可以的。所以,我认为,可以将“煦酸苦甘辛咸”称之为中药的“六性”。
这个“六性”是可以有数量值的,其数值可称之为:煦度、酸度、苦度、甘度、辛度、咸度。
路人甲:那这个“六性”的阴阳是如何分的呢?
我:六性的阴阳,我们可以从经典中找出对应的分法。不过我认为,阴阳还是个二分法,在很多方面可以给我们分析事物提供方便,让我们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但在中药六性上用阴阳分析意义不大,即使把他们分了阴阳,阴阳之间的函数关系也没有实用价值。
不如直接用更精确的数值分析,因此,建立六性的数值概念,用煦度、酸度、苦度、甘度、辛度、咸度来表达药性更有意义!
路人甲:那中药六性的度如何建立呢?
我:在这里我们是来闲谈阴阳的,等我们闲谈中药时再聊如何建立中药六性的度量值吧!
路人甲:哦哦哦,我们真是跑题了!
前面你说阴阳是有量的,这是阴阳的特点吗?
我:阴阳的特点?好,下一次我们聊聊怎么用阴阳的量表达阴阳的特点,也就是教科书中所谓阴阳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