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纲辨证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6:57:47 | 只看该作者
        寒热
            寒热既是病性,又是病因、病机,还是临床表现的概括。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寒证,在外感热病中是感受寒邪,在脏腑辨证中是指阳气不足,特别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热证,在外感热病中是指感受热邪,在脏腑辨证中是指阳气偏盛。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指一般情况下,概括而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寒、热是病性、病机、病因的综合;寒证、热证是一组症状、体征,寒证、热证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证侯,其西医学的解释不可简单而论,不是一两个概念谁能够概括的、说清楚的,只能够在辨证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释。寒热,寒证热证,是相对而言,既是可以区分的,又不能够绝然分开,相互能够相互转化。
         寒热是从许许多多病症中抽象、概括、推理演绎出来的,寒与热,首先是病人的感觉,其次是医生的观察,病人说感觉寒冷,医生看到病人发抖、皮肤苍白,四肢冰凉,结合脉象舌像……规定为寒证;反之,则为热证。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或热、口渴或不渴、面色白或赤、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全面的认识。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脉迟者为寒证,脉数者为热证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畏寒,是寒证的标志;不畏寒是热证的标准。是病人的主观感觉,与体温升高有关系,没有可比性,没有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逻辑关联性。体温升高,例如:寒战高热、恶寒发热属于表寒证,体温一定升高;阴虚生内热,体温未必一定升高。一般情况下,体温升高属于热证,热证可以分为虚热与实热。一般情况下体温升高与炎症相关。
          畏寒的病人喜热饮,取火向暖,加衣覆被,握拳屈背,甚至于寒战高热等等,这是寒证。病人呈现出寒冷的感觉,这是寒证的本质含义。西医的可能性:1  感染初期,体温上升期,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引起畏寒的感觉;2  皮下水肿,皮下血液循环减慢,产生畏寒感;3   内脏温度低,产生内寒。例如阳虚的病人,感觉到时时畏寒,喜热饮,这可能是机体产热功能下降引起的。
        畏寒的感觉与血液循环相关,与代谢的强弱相关。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皮肤血管收缩,产生畏寒;皮下水肿,血液循环减缓,产生畏寒。甲亢发热;甲低畏寒。胃肠道瘀血、水肿,血液循环减缓,产生胃寒……等等。运动,跑步,血液循环加快,畏寒改善;喝热茶,热水,增加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畏寒改善;附子、肉桂促进血液循环,血管扩张,改善畏寒。等等。
      畏寒与恶寒不同,虽然都具有怕冷的感觉,但是畏寒、怕冷加衣被不能够缓解者,称为恶寒,多为外感。恶寒者体温往往升高,而且恶寒越重,体温越高,甚至于寒战高烧。交感-肾上腺功能兴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所以畏寒,同时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体温升高。这是机体抵御寒邪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恶风、恶寒、寒战发生在外感热病中,仅是程度不同;而畏寒则多见于内伤杂病中。
       表寒与表热有时候非常难鉴别,太阳表证与卫分证有时候非常难以鉴别。即西医的普通感冒与传染病的前驱期很难鉴别。在传染病流行时期要特别注意。
        寒证还有表寒和里寒之分,某些器官功能减退,可能会导致寒证,如肝肾功能减退则容易出现寒证。而饮食不足也会导致寒证出现。里寒,用附子;外寒用桂枝、麻黄、细辛等。
     表寒常常由外感风寒所致,表寒可以导致很多病症出现,如尿频尿急等。
     里热,则是体温升高以及体温升高相应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上热下寒症   上部为热证,下部为寒症。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治宜急用白通汤回阳(参考伤寒论现代解读)

22
发表于 2019-1-29 17:25:1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9 08:44
心功能不全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
============================================
    ...

许多人把中医的心气虚,认为是心衰,这是错误的。心气虚是指西医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功能性病变。

——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有心气虚证,此时的心气虚是指西医的什么?属于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病变?
23
发表于 2019-1-29 17:29:4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9 02:23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功能性疾病(虚证)是与器质性疾病(实证)相对而言,两者的区别并非绝对的,病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单纯性高血压,初期血压升高是单纯的,心、脑、肾均未受累及,此时为功能性的;但如未经治疗或虽经治疗仍控制不好,血压持续升高,并造成心、脑、肾等器官的实质性损害,那么,此时的高血压便转化成“器质性”病变了。

——也就是说,初期的高血压是功能性病变,是虚证?有没有实证存在?后期的高血压(出现心脑肾并发症)是器质性病变,是实证?有没有虚证存在?

点评

谢谢先生关注。  发表于 2019-1-30 06:29
24
发表于 2019-1-29 18:45:19 | 只看该作者
冠心病是器质性病变,心气虚是受体构象信号病
25
发表于 2019-1-29 18:56: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9 22:08 编辑

心气虚是中医的,病理研究不知道心气虚是什么,不知道心气虚的多汗是什么,病理研究不知道多汗的原因是什么,病理不研究,不知道研究多汗的物质,物质结构是什么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06:10:47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1-29 09:29
功能性疾病(虚证)是与器质性疾病(实证)相对而言,两者的区别并非绝对的,病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单 ...

         器质性疾病的急性期,出现病变部位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功能性疾病的那些症状,临床表现居于次要地位,往往不引起注意;器质性疾病的慢性期,功能性疾病的那些症状还会存在,有时候与功能性疾病需要鉴别。这与中医脏腑疾病的早期虚证→实证→晚期虚证(虚实夹杂)的过程相类似。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06:27:18 | 只看该作者
      在中西医比对过程中,西医的疾病是一个发生发展过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等,也和传染病的疾病过程一样,具有潜伏期、前驱期(代偿期)、急性典型期、缓解期(稳定期)、并发症期等等不同的临床阶段。所谓的器质性疾病是指器官、系统损伤的急性典型期以及并发症期。器质性疾病的潜伏期、代偿期以及缓解期,往往表现出虚证-功能性病变的特征,在中医,这个时候往往按照虚证或者虚实夹杂进行辨证论治。西医也有这样的情况,冠心病的潜伏期、代偿期往往症状不明确,往往表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气虚)。这个时候,西医的治疗也是不确定的,往往给与镇静药、维生素、谷氨酸之类非特异性的药物。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06:3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9 22:42 编辑

         虚证,正气虚,一定要认真考虑机体的巨大代偿功能!在代偿功能失效之后,正气才虚,而代偿功能旺盛之时,可能正气不虚,甚至于超常,例如心肌肥厚,心脏代偿性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大等等。
     代偿功能、自愈力、抵抗力、抗损伤功能……都属于正气的范畴,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机体的调控系统参与才能够完成。(参见“太极-系统观”中相关内容)

      虚证的西医解读:1  功能性疾病包括神经官能症;2  器质性疾病的早期或者缓解期、慢性期(机体的代偿功能使得整体获得新的平衡,功能性临床表现显现出来);3  心身疾病的早期或者潜伏期、前驱期。
29
发表于 2019-1-30 07:0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1-29 23:02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29 22:27
在中西医比对过程中,西医的疾病是一个发生发展过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等, ...

西医也有这样的情况,冠心病的潜伏期、代偿期往往症状不明确,往往表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气虚)。

一一心气虚证,究竟是心脏神经官能症,还是冠心病(和或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潜伏期、代偿期(过程中一种非特异性的轻微病理改变阶段)?

30
发表于 2019-1-30 07:08:50 | 只看该作者
西医也有这样的情况,冠心病的潜伏期、代偿期往往症状不明确,往往表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气虚)。

一一如果把冠心病(或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潜伏期、代偿期当作心脏神经官能症来诊断与治疗,在西医层面上来说事实上是一种误诊及误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2 17:39 , Processed in 0.1135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